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在現代化進程中為統一創造條件
這些年來,兩岸關係時緊時緩,台灣問題成為牽制中國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重要障礙。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與實現國家統一孰優孰重的問題,一直是中國大陸輿論乃至決策層關注和討論的焦點之一。本刊記者就此問題,專訪了知名的台灣問題專家、北京台灣經濟研究中心理事長李家泉敎授。
處理發展與統一的關係有兩種思路
記者:現代化與統一的關係,在中國大陸已經討論過很長一段時間。尤其在兩岸關係緊張的時候,這個問題的討論尤為激烈。那麼,這個問題是怎麼來的呢?它的基本背景是甚麼?
李家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共對台政策很明確,就是以武力解決為主;後來到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初期,提出和平解放;從一九七九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以後,一直到現在,都是強調和平統一,逐漸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但是在這一政策的執行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其間經歷了幾次起伏;特别是一九九三年三月底李登輝發表跟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談話,第一次暴露他的台獨主張以後,直到現在陳水扁執政,兩岸關係一直都不平静,是戰是和的討論一直沒有間斷。
基本上,在處理現代化與統一的關係上,一直有兩種思路:一種是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台灣問題先放一邊;另一種是主張先解決台灣問題,再來搞現代化建設,否則總有後顧之憂。
四場反台獨鬥爭
記者:那麼,這種辯論,有沒有明顯的階段性之分?不同時期是不是有不同的特點?
李家泉:自從李登輝主政到現在陳水扁的十多年間,中國大陸圍繞著兩岸關係、台灣問題進行過四場反台獨鬥爭。李登輝跟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談話發表後,很多人就開始認為,靠和平統一可能不行了,台灣慢慢地就獨立了,並開始思考四個現代化是不是要先放一放的問題。這是第一次。
一九九五年六月李登輝訪美,引發了中國大陸第二次反台獨鬥爭。這個時期,中國大陸主張先解決台灣問題,主張打的聲音比第一次更高了。當時大陸進行了軍事演習,在台灣海峽進行了導彈試射。
一九九九年七月,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大陸發動了第三次反台獨鬥爭。那時有人講,不打是不行了,主張四個現代化先放一放的聲音更強了。
二○○二年八月三日,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論”之後,大陸有輿論認為,陳水扁就是缺敎訓,不打不會老實。
所以,這幾年呀,特别是在軍隊,主張打、主張邊打邊建、主張解決台灣問題要放在首位的聲音,越來越多。
主張打的理由
記者:主張打的意見,主要有哪些理由?大陸有哪些優勢?
李家泉:主張打的人,有這麼七條理由:
第一,長痛不如短痛,老拖著不是事儿。
第二,不要怕影響經濟建設,可以邊打邊建,抗美援朝不就是邊打邊建嗎?
第三,不要強調大陸還沒有準備好,可以邊打邊準備,世界上沒有完全準備好再打的戰爭,很難講是準備好了才打的戰爭,你沒準備好,對方就準備好了嗎?
第四,不能久拖,拖久了夜長夢多,問題會更多。
第五,要打起來,島内的隱性統派才能響應。過去大陸講隱性獨派。因為在兩蔣政權時期,反台獨很兇,獨派都是隱性的,那麼現在呢,剛好倒過來。獨派掌權,佔優勢了,統派隱蔽了,變成隱性統派。因此,在打之前,這些隱性統派不敢出頭;如果打起來。人家就會有所選擇;支持的,就可以公開站出來;如果你不打,就沒有一個人敢公開站出來支持,自找麻煩。
第六,現在要打,成本可能要低一些,現在打與將來打所付出的代價可能要小一點。
第七,按照中國傳統的觀念,就像毛澤東講的,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要取代一個政府,一定要徹底地消滅或者是破壞對方的國家機器。現在兩岸内戰沒有完全結束,國民黨當年的國家機器沒有完全被破除,現在陳水扁繼承的還是原來國民黨的政權,因此它總是要跟你對抗。所以如果不用武力來解決,是很難解決問題的。
從研究兩岸關係特别是直接從事兩岸軍事力量研究人士的意見,以及台灣軍方的一些反應來看,公認為大陸在對台軍事上,相對有四大優勢:第一是電子戰;第二是導彈戰;第三是潛艇戰;第四是點穴戰。當然,這些都是估計,但不管怎麼打,大陸都佔優勢。
記者:如何評估外國因素的影響?
李家泉:就兩岸軍事力量來說,如果抛開外國因素,台灣與大陸是不可比擬的。現在大陸究竟對台灣是打還是和,美國是一個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大陸要不要打,不是取決於美國的支持還是不支持。長期以來大陸支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主要是根據大陸自已的戰略考慮,而不是因為美國強大。現代化與統一是一種辯證的關係;就總體而言,統一有利於現代化,現代化也有利於推動兩岸的統一;但在具體實踐中,還是有矛盾的。
主張在現代化過程中解決台灣問題之理由
記者:那麼主張不打或者緩打的人,又有哪些理由呢?
李家泉:把現代化建設放在第一位,主張不打或緩打者,大致有以下九個理由:
第一, 打台灣,代價太大。
第二, 影響經濟建設,中國大陸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半世紀以來所沒有過的、國内國外這麼好的和平環境,機會難得;不能影響經濟建設;就像鄧小平講的,還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第三, 台灣人民畢竟都是中國人,兩岸同胞骨肉親情。儘管現在主張台獨的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但是事實勝於雄辯,台灣百分之九十八的都是漢族,祇有先來後到的不同,而沒有本省人還是外省人,所以要是打起來,就會傷害感情。傷害感情不是一輩子的事情,而是好幾代人的事情。
第四, 用武力來征服,人心難服,顯然也不合時宜,還是要攻心為上。
第五, 大陸把台灣打下來,搞得不好的話還要背包袱。聯繫到當年的國共内戰,幾個大的戰役,比如說長江這一戰,打上海的時候,我那時搞後勤工作,搞兵站,我是兵站站長。就是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僅是軍隊要吃飯,當地的老百姓也要吃飯。打台灣,如果時間久了,人才、資金都走了,留下空台灣,大陸不是背包袱嗎?像現在的香港、澳門這樣,多好,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當時如果要打香港、打澳門,太容易了。但是中國政府還是通過談判來解決,談了好幾年,談了很多次。現在看來,還是和平解決好,何況台灣問題比港澳問題更複雜。
第六, 輿論會轉向,現在全世界都承認祇有一個中國,大家都同情中國大陸這一邊,因為台灣是中國的,是全世界所公認的。祇要大陸堅持一個中國,堅持和平統一,輿論是站在大陸這一邊的。如果台灣搞台獨,大家是不會支持的,現在世界上大家都不願意打仗,所以儘管理由在大陸這一邊,但是如果大陸眞的動武,輿論可能轉向。人家會說,台灣是你的,大家都承認,你為甚麼要動武呢?為甚麼不和平解決呢?至少相當一部分輿論可能轉向。
第七, 就是兩岸打起來,可能引發中美衝突,漁人得利。所謂漁人得利,就是有些人感覺到日本右派勢力對台灣的野心一直不死,有些人就希望兩岸打仗,像李登輝就希望打;日本有一部分右派勢力也希望打,因為一打的話,就必然引發美國干預,這樣互相消耗,互相衝突,最後他們得利。
第八, 就是我們不打則已,要打也不能立足於美國不干預。大陸打的時候,不能立足於美國不干預或干預得很有限的基礎上來打。大陸要打,就要下定決心,把美國的干預,甚至於作更大的干預,都要估計進去,那就要中美衝突,要有這種決心和準備。但這顯然是不符合中國的戰略利益的。
第九, 大陸不打,台灣也跑不掉,台灣要搞獨立是不可能的,台灣有可能獨立嗎?不可能的嘛。台灣畢竟與中國大陸僅一海之隔,山水相連,靠外國來保護台獨,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是這樣,台灣永遠都將動蕩不安。
現代化高於統一
記者:您傾向哪種意見呢?
李家泉:前面講的九條理由,簡單地講,就是代價太大、影響經建、傷害感情、後遺癥多。無論七條理由,還是九條理由,把正反兩種意見歸結到一點,就是究竟是現代化高於統一呢,還是統一高於現代化的問題。我個人是主張現代化高於統一,在現代化過程中,為統一創造條件,逐步解決統一問題。
經過這些年的爭論,大陸現在多數人還是傾向於現代化高於統一,就是不要把統一置於現代化之上;認為祇有把現代化搞上去,經濟搞上去,綜合國力搞上去,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的融合也就自然加深了。大陸完全可以在發展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步地來解決台灣問題。
統一當然越快越好,但是不能為了統一而不惜延緩或放棄現代化。我認為,除非台灣的一些做法,超過了我們容忍的底線,如公開地宣佈台灣獨立等,不然的話大陸還要儘可能地克制。在此,我引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對日本用的兩句話,就是“和平未至絕望,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至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這句話用在當時是錯误的,它實際上是投降主義,就是對日本講和,對付共產黨。在當時的情況下,民族矛盾上升了,強調對日本人要和,而且對内要戰,這是錯误的。但現在不一樣,海峽兩岸都是中國人,兩岸問題是内戰遺留下來的問題。這兩句話對兩岸關係來講是適用的。正如江澤民所說,我們要用最大的誠意、儘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同時,我們也要有最大的決心,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
歸根究底,海峽兩岸還是力量的對比。如果我們贏得了人心,贏得了時間,最後一定是既贏得了四個現代化,又贏得了國家的和平統一。或者說,我們要從整個國家民族長遠的根本利益來思考問題,我們不能祇想到大陸自己,不能祇顧眼前的得失,也要眞正地為台灣人民的利益著想,照顧大局,要看得更遠一點;不能祇看眼前,不要用感情代替理性。這樣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記者:那麼您認為大陸在進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應該怎樣處理台灣問題呢?
李家泉:我認為在統一的條件達成之前,兩岸應該加強交流、增加瞭解、增加互信;不加強交流,光搞好現代化,兩岸之間的距離不會自然地接近。
(原載《中國評論》月刊二○○三年二月號,作者係中國評論月刊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