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要不要改變
是否需要因為陳水扁上台而改變對台方針
一九九七年三月底,廣東省台灣研究會組團訪台,筆者忝列其中。當時,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幕僚人士都有意無意向我們預言:未來兩黨將會“聯合執政”。時任台灣海基會秘書長的焦仁和談起將在下半年舉行的台灣縣市長選舉,則扳起手指計算,坦言國民黨實際上祇能在兩三個縣市穩操勝券;並且對在座的海基會要員感慨說,“選舉是件殘酷的事情,選票一開,我們都得走。”
三年之後,我們看到的台灣政局的巨大變動,較諸三年前我們在台灣聽到的預言更加震撼: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居然在台灣大選中勝出,一直統治台灣的國民黨因落選而淪為在野黨。
陳水扁與秉持“台獨”黨綱的民進黨上台,使得一貫積極推動台海兩岸統一的大陸第一次面對最生疏而又最不喜歡的政治對手,兩岸關係因此充滿新的變數。由此引發的問題是:是否需要改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既定對台方針?
如果僅僅考量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等台灣當局的歷屆領導人從“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轉向維持台海現狀、實行隱性“台獨”(或曰“獨台”)的演變軌跡,就容易對上述問題作出肯定的選擇。既然台灣領導人“一蟹不如一蟹”,越來越偏離統一的正道,還有必要對台灣待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嗎?
然而,這種認識未免失於偏頗,既沒有完整把握兩岸關係演進的歷史眞諦,也沒有準確評估台灣政局的演變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台灣問題實際上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國國共兩黨内戰的延續,其内涵不僅包括要統一還是要分裂的民族鬥爭,最初至為關鍵的還包括由代表哪個階級利益的政黨來領導統一的階級鬥爭,以及由此引發的以甚麼主義來指導統一的意識形態鬥爭。在“二蔣”父子統治台灣時期,兩岸鬥爭的焦點顯然不是前者,而是後者。也就是說,誰來主導統一的階級鬥爭與意識形態鬥爭的問題,是兩岸關係的前半階段的核心問題。它不僅規定兩岸關係主要表現為武裝衝突與政治對抗的基本格局,而且還嚴重影響大陸、台灣各自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社會觀念。但凡身臨其境的人,都會記憶猶新。
雖然今人在批判李登輝、陳水扁的“隱性台獨”言行時,喜歡肯定“二蔣”父子的“統一”情懷,可是怎能忘記國民黨“還鄕團”式的“統一”,曾經是大陸人民一致排拒的夢魘?
在國共兩黨爭奪統一領導權的嚴酷鬥爭中,毛澤東、周恩來等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的成功經驗是:以政治鬥爭和外交鬥爭為主,軍事打擊為輔;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局中處理台灣問題,“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美關係正常化與兩國建交、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中日建交等一系列外交成就,使得台灣當局在國際上頓形孤立。大陸迅速壯大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實力,也迫使“二蔣”父子最終放棄以武力爭奪統一中國領導權的企圖,轉而據島自保,全力經營台灣,以待時變。從此,大陸牢牢掌握國家統一的領導權,圍繞統一領導權這一核心問題而展開的兩岸階級鬥爭、意識形態鬥爭漸趨緩和。
八十年代初,中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據國内外形勢的變化,在繼承以往對台方針政策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解決台灣以及港澳地區與祖國大陸實現統一的歷史遺留問題。這一方針不僅為打破兩岸隔絕狀態、實現友好往來開創基本的條件,而且為兩岸如何實現統一、統一以後各自如何定位指明根本的方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蘇聯、東歐劇變,台灣當局一度關注西德統一東德的統一模式。然而,大陸堅持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及其國際地位的相應提高,再度打消台灣當局染指大陸政治的企圖;台灣島内民主政治的發展,則使朝野各黨派更加集中關注本島事務。李登輝聲稱“中華民國在台灣”,將所謂“中華民國”的實際管轄範圍限制在台、澎、金、馬地區,公開放棄“二蔣”父子據以問鼎中原的“法統”地位,既表現出“獨台”的理念,也反映出台灣國民黨當局在兩岸較量中接連處於被動的守勢,不得不内縮自保、自立的窘迫與無奈。於是,維持台灣現狀,不“統”不“獨”,逐漸成為台灣政黨政治與島内多數人的共識。要統一,還是要“獨台”式的分治乃至台獨式的分裂,在兩岸關係的後半階段終於成為鬥爭的焦點。
為了爭取與測試國際社會的支持,李登輝在九十年代中後期相繼訪美與抛出“兩國論”。中國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領導全國人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在政治、外交、軍事等各個層面開展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挫敗李登輝的分裂、分治活動,大陸繼掌握國家統一的領導權之後,進而在與李登輝及其支持者的較量中掌握著調控兩岸關係與和平統一的主動權。
綜觀半個世紀以來大陸在兩岸關係演進過程中的進展與成就,有甚麼必要改變一以貫之並卓有成效的對台方針呢?
陳水扁上台不等於台獨
或曰:陳水扁上台,就意味“台獨”上台,因此今後祇能用戰爭解決台灣問題。誠然,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中,包含著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内容。如果出現台灣被以任何名義從中國分割出去的重大事變,如果出現外國侵佔台灣,如果台灣當局無限期地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中國政府祇能被迫採取一切可能的斷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完成中國的統一大業。
可是,陳水扁畢竟是在台灣大選中依靠“全民政府,清流共治”的訴求,贏取微弱的相對多數而上台的。在贊成其當選的百分之三十九的票數當中,許多人因為不滿國民黨長期腐敗所導致的“黑金政治”,而將選票投給陳水扁。陳水扁上台後的執政舉措,首先受到並不贊成“台獨”乃至“隱性台獨”的島内民意以及作為主要在野反對黨的親民黨、國民黨的制約,同時還受到祖國大陸軍民的嚴密監控。因此,陳水扁雖然在就職演說中閃避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承諾,卻也聲言在任期内保證“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前提是“祇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陳水扁是否履行這番“保證”?我們應該聽其言,觀其行。
在野時的政黨宣言不等於執政後的政策措施,這在西方政黨政治當中屢見不鮮。諸如克林頓等美國總統在競選時都喜歡鼓吹“制裁中國”以贏取選票,執政後咄咄逼人的勢頭卻緩和許多。據報載,台灣建國黨對陳水扁就職演說中的“四不一沒有”的保證頗感失望,於是將今年定為所謂的“亡國”監測年。這反映出“明獨”對“暗獨”的不信任。既然台灣特色的“民主政治”主要來源於美國,陳水扁上台後,是否會步山姆大叔的後塵以消減“暗獨”鋒芒?待以時日,自當分曉。無論如何,陳水扁與民進黨上台,不僅沒有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也沒有動摇祖國大陸在兩岸關係演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既然如此,還有甚麼必要改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
處理台灣問題應該著眼全局
僅僅是台灣領導人的更替,尚不足以更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國内外形勢的發展變化與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才是大陸處理台灣問題及反省、完善對台方針的政策所必須顧全的大局。現階段,台灣問題的處理與解決,已經超出台海兩岸關係的局部範圍,而與國家的總體利益和世界的時代潮流密切相連。因此,需要從全局著眼,處理與最終解決台灣問題。不僅需要將統一的方式、進程與台灣政局的變幻聯繫起來一並考量,而且還需要將統一的結果引導到最終有利於台灣的繁榮進步、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有利於東亞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的正確歸宿上來。
具體來說,首先應該注意在有利於實施“一國兩制”的全局下,處理和解決台灣問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明確宣示了兩岸統一的方式與統一後的定位,如果統一的進程按照大陸努力爭取的和平方式順利運轉,“一國兩制”將最終在台海兩岸貫徹實施,台灣將在“兩制”中獲得比港澳地區更加寬鬆廣闊的空間。
然而,如果採用非和平方式,即以戰爭解決台灣問題,那麼解放後的台灣是否還實行“一國兩制”?如果實行,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在戰火中保留台灣既有的資本主義?如果不實行,原先著眼於解決台灣問題的“一國兩制”最後不在台灣實施,這對已經實施“一國兩制”的港澳地區將產生何種影響?如何化解與消除其中難免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否需要提出新的對待台港澳地區的指導方針?對於諸如此類的連鎖反應問題,都應未雨綢繆。在考慮是否放棄“和平統一”方式的同時,需要相應考慮如何處理“一國兩制”的關聯結局。在未有通盤考慮與妥善處置辦法之前,應該繼續堅持與努力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
其次,應該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全國一盤棋”下,處理與解決台灣問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就台海兩岸關係而言,統一是目標;就國家與民族的根本利益而言,統一是國運昌盛與中華民族復興的路徑。兩岸統一的進程與方式,應該服從後一終極目標。當前,祖國大陸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各項改革事業正在向縱深發展,國企改革、西部開發成為經濟建設的熱點,改革與建設的熱潮使國家面臨新的騰飛與相應的社會風險。在這種情況下處理兩岸關係問題,應該像鄧小平所指出的那樣,“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大陸的繁榮強盛、民主進步,是處理台灣問題的根本依據與兩岸最終實現統一的堅實基礎。為了保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的正常運行,為了維護持續改革開放所需要的和平穩定局面,為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復興,不到萬不得已的關頭,不應輕易放棄中國三代領導人一貫倡導的和平統一的方針。
應準備挫敗美國最大程度的武力介入
應該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與爭取建立多極化世界新秩序的國際格局中,穩妥處理和解決台灣問題。毫無疑問,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内政,應該反對任何形式的外國干預。然而,與東亞事務相關的一些國家,尤其是美國和日本,總會出於各種原因、各種方式干預台海爭端,干擾或阻礙兩岸關係朝著統一的方向運行。我們應該認清美國對台“模糊政策”的實質與要害,在考慮以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時候,應該準備挫敗美國最大程度的武力介入。一旦被迫選擇以戰爭實現兩岸統一,就應該朝迅速結束戰爭的最好方向努力,同時準備應付戰爭有可能擴大蔓延的最壞局面。除非我們有決心、有準備、有能力回到中美對抗的“冷戰”時代,否則不應輕啟戰端。
中美兩國和平相處,符合兩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妥善處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受美國飛機轟炸的嚴峻事件中,江澤民等中國領導人不僅維護了國家的尊嚴,而且維護了世界和平的大局。應該在努力建立多極化國際新秩序並爭取成為其中一極的國家外交戰略的全局下,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維護有利於國内建設與東亞和平的國際環境,儘量避免與美國發生直接的武裝衝突,抓緊時機發展自己,壯大綜合國力,最終解決台灣問題。
總之,祇要著眼全局,就可以堅信祇有繼續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才是處理和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選擇。不過,現階段一旦台灣宣佈獨立,更改“國號”,就最容易促使大陸立即改變這一選擇,屆時,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為了維護祖國的領土和主權,將不得不以戰爭解決台灣問題,成敗利鈍,在所不計。陳水扁等台灣新領導人應該明白,台獨意味著戰爭,事關台灣安危、台胞福祉,這是他們起碼應該掂量的台局。
在拖延的客觀過程中尋求不再拖延的解決辦法
台灣問題作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國共兩黨内戰的歷史遺留問題,已經遷延半個世紀,迄今仍然無法預料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最終解決。中國政府與大陸人民一直期盼兩岸早日統一,並且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為了防止台灣當局無限期拖延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中國政府在今年二月公佈的對台“白皮書”中,明確將“如果台灣當局無限期地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列為將會以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最後一項前提條件。這表明祖國大陸將不再允許台灣當局的無限期拖延。然而,可以預料,在相當長的時期内,台灣當局仍然將施以拖延的策術,竭力保持兩岸不統不獨的現狀。顯然,在拖延的客觀過程中,需要尋求與實施不再拖延的處理、解決辦法。
首先,需要本著“知己知彼”的態度,從重在爭取台灣民心的立場出發,瞭解和研究台灣的民主政治以及包括民進黨在内的各黨派的運作,最終引導台灣的多數民意贊成統一。須知隔岸批判,其情雖切,其效也微;祇有把工作做到島内,做到台灣人民的心中,才能擴大統一民意,眞正做到“以民促官”。
要爭取台灣民心,就要通過擴大交流、重新對話、朝野共商等方式,加大實施“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台方針的力度。
在實施“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台方針的過程中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是大陸對付台獨、外國入侵與無限期拖延談判的強有力措施。在宣示這些措施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原則性和靈活性。中國政府宣佈的三個“如果”,是動武的前提與原則。
毫無疑問,在台灣問題被拖延的客觀過程中,如何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尋求不再拖延的解決辦法,是最考驗兩岸政治家以及海内外中國人睿智的現實大難題。不過,台海兩岸同胞既然已經各自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難道還不會和平處理“一個中國”中家庭裡的相互關係嗎?
(原載《中國評論》月刊二○○○年九月號,作者係深圳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敎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