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對目前兩岸關係的幾點思考
目前兩岸關係的總特徵呈現:平穩交往、不冷不熱、政治僵局的基本態勢。也就是說,一方面兩岸民間性各類交往交流雖有些阻力和障礙,但總的是持續、平穩發展;另一方面兩岸政治僵局依然存在,雙方對何為一個中國的重大政治分歧無法取得實質性進展。由此判斷,目前兩岸關係現狀及發展趨勢:喜憂參半,不容樂觀。
一個中國的大格局大框架基本確定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均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與大陸發生雙邊關係。一九九八年六月,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再次重申“一中三不”政策,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台灣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參加聯合國;而且更加明確表示,不支持台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中美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及中俄、中日、中法、中德、中英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伙伴關係”的建立與發展,更加堅定了一個中國政策在國際上的認同與地位。台灣當局對此頗有微詞,拒不承認和接受這個事實,但也祇能面對這個事實。
台灣當局對兩岸重大政治分歧問題已有所涉及
繼台灣方面成立“國統會”、出台“國統綱領”、組建“海基會”以來,應該說,台灣當局對兩岸重大政治分歧問題已有所涉及。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日,蕭萬長 先生答詢“立委”時稱:祇要有助於海峽兩岸和平發展及國家民主統一的問題,均可以一步步提出來展開溝通和對話。同年六月十五日,李登輝先生答美國《時代》雜誌記者問時稱:把政治性議題與事務性議題分開是不可能的,也不需要這麼做。同年十月十日,李登輝表示:兩岸可展開“建設性對話”;台“陸委會”負責人隨即表示:“建設性對話中包括政治議題”。十月十四日至十九日,辜振甫率團赴上海、北京參訪,兩岸政治對話揭開序幕,更直接表達了兩岸官方唯一授權的海協會與海基會繼續保持溝通管道。
進一步緩和與發展兩岸關係已成為台灣民意的主流
不可否認,絕大多數台灣民眾正逐步加深理解“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模式的可行性、可信度(台“陸委會”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贊成在台灣實施“一國兩制”由一年前百分之八點二上升到百分之十六);絕大多數台灣民眾不希望兩岸關係長期緊張、低迷,更不希望兩岸同胞兵戎相見、骨肉相殘;絕大多數台灣民眾普遍存在著求和、求安、求利和恐獨、懼獨、反獨的心理狀態,逐步認清“台獨”不可行、不可能、太危險、認識到大陸對“台獨”絕不會手軟,絕不會讓步,絕不會坐視不管。當然,具體分析台灣民意主流時,不可忽視“維持現狀”這個事實。某種程度上講,絕大多數台灣民眾希望“維持現狀”對“台獨”是制約,但也是推動和平統一進程中的一個障礙。
兩岸民間各項交往交流與合作持續平穩向前發展
儘管有諸多人為設置的障礙和政治因素的影響,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從未間斷。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十一年累計來大陸探親、旅遊、經商或從事交流活動的台胞逾一千四百萬人次;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逾一千四百億美元;台商赴大陸投資項目逾四萬個,合同台資金額逾四百億美元;涵蓋兩岸科技、文化、學術、體育、影視等領域的交流項目數以萬計。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九日,厦門、福州與高雄港海上定點直航開通。同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後,港台海上直航仍繼續保持暢通。一九九八年澳門航空公司在台灣與大陸之間,實現了“一機到底”飛行模式,並擴大到北京、上海、厦門、南京等十一個城市。
兩岸對一個中國原則内涵無交集
一九九八年一月二十六日,錢其琛副總理在紀念江總書記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八項主張發表三週年紀念會上,對一個中國原則内涵的表述為:“在統一之前,在處理兩岸關係事務中,特别是在兩岸談判中,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就是堅持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能分割。”一九九八年十月十四日,汪道涵會長同辜振甫先生會晤時就一個中國原則内涵的表述為:“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統一,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一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是不可分割的,台灣的政治地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討論。”這八十六個字是目前大陸表述一個中國原則内涵最準確的版本。而台灣當局對一個中國内涵的定位是:“一個中國應指一九一二年成立至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台澎金馬”。“民國三十八年起,由兩個政治實體,分治海峽兩岸”(一九九二年八月一日,台灣“國統會”第八次會議結論)。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一九九九年四月八日,李登輝先生在“國統會”繼續宣揚“一個分治的中國”。辜振甫先生在大陸參訪的不同場合,尤其在記者會上刻意聲稱,“依照《波茨坦公告》,台灣回歸,兩岸分治,是歷史事實”,“大陸假如能夠承認兩岸對等分治,承認台灣是一個政治實體,甚麼問題就都變得簡單了”。顯然,雙方的認知和立場針鋒相對。雙方對一個中國内涵不同的註解,成為迄今兩岸重大政治分歧和政治僵局的焦點。
兩岸政治談判尚無時間表
大陸一貫主張進行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報告均強調:“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甚麼問題都可以談,包括就兩岸正式談判的方式同台灣方面進行討論,找到雙方都認為合適的辦法”。而且鄭重呼籲:“作為第一步,海峽兩岸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當前,首先要繼續展開政治對話,在此基礎上就上述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作出安排,然後再向政治談判邁進。
而台灣當局對政治談判的立場是:以“循序漸進,逐級提升”為原則,即兩會先恢復制度化協商管道,極力迴避政治對話和談判。一九九八年二月六日,台“陸委會”副主委吳安家講出實話,他提出兩岸進行政治談判的“三個條件”,即(1)中共當局必須放棄對台進行軍事威脅的意圖和行動;(2)台灣各黨派都同意展開此一議題的談判;(3)中共當局必須放棄在國際上打壓和孤立“中華民國”國際活動空間的行動。李登輝等台灣政要也紛紛表態“統一沒有時間表”。
兩岸“外交”針鋒相對内耗嚴重
大陸對台灣與國外發展民間性經濟、文化關係從不持異議。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依國際有關組織章程,並未阻撓台灣以“中國台北”名義參加非主權國家參加的經濟、體育等國際性組織,但堅決封殺台灣當局在國際上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所謂“擴大國際生存空間”的分裂中國活動。而台灣當局迄今強調“中華民國主權在台灣”,仍不放棄繼續推行“務實外交”。儘管祇有二十八個建交國,人口僅佔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五五,面積僅佔世界總面積的百分之二點二四;但台灣當局仍將鞏固現有“邦交國”、提升與“無邦交國”實質關係、極力推動參加國際性組織作為其“外交”的三個基本政策。
經濟上“戒急用忍” 政策擴展到延後大陸學歷承認
大陸歷來主張不以政治分歧去影響、干擾兩岸經濟合作;並主張大力發展兩岸經濟關係,積極推動兩岸直接“三通”,切實維護台商合法權益,以利兩岸經濟互補互利、共同繁榮,造福整個中華民族。多年來台灣當局對兩岸經貿政策也曾作過有益的調整。李登輝先生在一九九五年四月八日“國統會”講話中提議:“增進兩岸經貿往來,發展互利互補關係”。然而一九九六年八月十四日、九月十四日卻又提出“戒急用忍”政策。一九九九年四月八日,李登輝聲稱繼續採行“戒急用忍,行穩致遠”的因應方針,繼續人為設置障礙,阻撓兩岸直接“三通”,限制大項目、高科技項目、基礎設施項目赴大陸投資,甚至無限期延後大陸七十三所高校學歷承認。
上述兩岸關係發展中的八個方面情況,雖說不能全部概括十多年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喜與憂,但基本反應出一個現實,即兩岸重大政治分歧集中表現在:大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堅決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台灣則堅持“中華民國主權在台灣”,堅持與大陸為“互不隸屬的兩個對等政治實體”,堅持“一個分治的中國”,拒不接受“一國兩制”的和平統一模式。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目前的兩岸關係仍相當的脆弱、相當的複雜。兩岸政治關係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是,雙方對“一個中國”的政治内涵和原則尚無共識。
台灣當局對大陸及兩岸關係情勢時有時誤判
這些年,儘管台灣方面能夠到大陸參訪交流的政商學界要人不斷增多(包括政黨人物、“民意代表”、學者專家),對大陸情勢及兩岸關係比過去有所瞭解,但評估和研判的結論並非完全符合實際情況。而尚未能踏進大陸之門的台灣當局高層重要人士,隔海觀望、聽匯報,更缺乏感性的對眞實情況的瞭解和掌握,因而時有误判,使有些本能溝通、理解的問題不能得到務實的解決。
就大陸情勢方面而言,比如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大陸發生“六四”政治風波,台灣方面误判,大陸也將會步“和平演變”後塵;所謂“後鄧時期”各種傳說紛揚,台灣方面误判,大陸第三代集體領導組建時間不長,政權不穩,將影響大陸對台政策實施;對大陸經濟體制改革,台灣方面又误判,大陸國企改革遇瓶頸,人民幣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將貶值等。一九九九年四月八日,李登輝先生在“國統會”發言稱:“大陸目前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但依據是甚麼?李登輝也說不清楚。這些误判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兩岸關係的正常互動與發展。
更為不當的是台灣方面對兩岸關係的误判。比如台灣方面對大陸闡述一個中國原則内涵時,误認為是“内外有别”的兩種說法,認為是“玩兩面手法”。其實大陸在國際上強調三句話和錢其琛副總理在北京各界紀念江總書記關於解決台灣問題八項主張座談會上強調的六十九個字及“汪辜會晤”在上海強調的八十六個字,其共同的重要内涵是: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這完全是為化解兩岸政治僵局創造一個更大、更多、更活的討論空間。對兩岸來講,祇要共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將一個中國原則與一個中國内涵分别處理,就有助於處理兩岸政治關係,以求同存異。雙方祇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坐下來實際進行政治對話和談判,就有助於化解兩岸政治僵局。一個中國原則似一個中國主權一樣沒有必要討論,一個中國内涵可以深入討論,包括台灣的政治定位問題。
再比如,台灣方面對大陸堅持“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方針持懷疑態度。認為“一國兩制”方針是大陸“以統一之名,行兼併之實”;認為大陸借“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而垂範於台灣,以謀求以中國大陸為主的兩岸統一,“一國”優於“兩制”,“兩制並不對等”,終究要趨向“一國一制”(一九九八年六月十八日台 “陸委會”說帖)。其實大陸堅持“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方針,是從維護中國國家最高利益而提出的科學構想。在一個中國原則前提下,“兩制並存”(大陸堅持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保持現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和平相處,共同發展。“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這既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統戰兼併陰謀”,而是一項長期不變的基本國策。
再比如,台灣方面對大陸堅持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兩個前提“台獨勢力”或“外國干預”,認為是大陸要“武力攻台”的藉口,“是對中華民國立國精神與政策的漠視和歪曲,祇會加強兩岸猜忌,阻撓互信”(一九九五年四月八日,李登輝在“國統會”講話)。其實大陸堅持不承諾放棄對台使用武力深層次的考慮是,為了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避免中國被列強欺凌、侵略、宰割的歷史悲劇重演;為了維護中華民族全體中國人的根本利益,防止“台獨勢力”錯误估計形勢,走入兩岸都不願見到的歧路上去;為了維護世界和平與亞太地區的安全穩定,避免國際上少數反華勢力利用兩岸矛盾,干預台灣問題,表明大陸對解決台灣問題的立場、決心和能力。
兩會事務性接觸與商談不能解決政治分歧
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接觸與商談至今,已先後在北京、台北、厦門、香港、南京、上海等地進行過十多次。一九九三年四月,首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標誌著兩岸關係邁出了重大的歷史性一步。一九九八年十月,辜振甫先生率團參訪上海、北京,兩岸政治對話(台灣稱“建設性對話”)揭開序幕。但迄今“兩會”接觸與商談的所有問題仍局限在民間性、事務性、功能性階段,類似兩岸漁事糾紛、偸渡遣返、劫機犯遣返的三項談判議題,均因涉及兩岸政治問題,遲遲不能取得進展。這就是大陸認為“兩會”接觸與商談不進入政治性或政策性對話,無疑將會使談判“擱淺”、無疑將不利於兩岸關係良性互動與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兩岸政治關係正面臨著複雜的困難和嚴峻的挑戰,也正考驗著兩岸中國人的智慧。如何去面對兩岸政治僵局這個現實問題?如何去設法解決兩岸重大政治分歧這個現實問題?在現有的基礎上去發展兩岸政治關係,當然有許多難處和棘手的問題,特别是當前要推動兩岸政治談判尚有許多問題需要釐清,但總不能畏政治談判而止步不前。
兩岸政治關係的改善與推進,沒有現成的答案,更不可能靠坐等條件成熟來解決。任何事情靠等是等不來的。實現兩岸政治對話和談判,最終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也是等不來的。有許多機會不抓住、不珍惜會流失掉。機會難得,失不再來。應該說,兩岸十年交往交流已經為兩岸政治關係的新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當然這個基礎遠不能說解決兩岸政治問題條件完全成熟。但關鍵是需要雙方在此基礎上,繼續為推動兩岸政治關係作出不懈的努力,而不是停止,更不能倒退。
推動兩岸政治關係的新發展,最有效的辦法是積極地“促”,而不是消極地“等”。雙方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促進各項交流與合作,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中共中央跨世紀對台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兩岸應儘早進行政治談判。這是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台灣同胞的長遠利益出發,從全面振興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立場出發,非常務實、理性、敢於負責任地把目前兩岸存在的政治上的根本分歧端上桌面來,勇於面對現實並著手去解決兩岸重大政治分歧的焦點問題。兩岸政治對話和談判是“拖”不住、“繞”不過、“避”不掉的。
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代表人物毛澤東、周恩來,第二代領導集體代表人物鄧小平先後提出過“國共兩黨平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代表人物江澤民首次使用“海峽兩岸和平談判”的提法。三代領導人都是從尊重台灣的歷史和現實出發,實事求是地認眞面對目前尚未統一的中國。根據現實情況強調:兩岸政治對話和談判,沒有預設前提條件,在一個中國原則大框架下:(1)平等協商。不是中央與地方,沒有等級之差。(2)共議統一。甚麼都可以談,包括台灣當局關心的一切問題,包括台灣民眾關心的一切問題。(3)台灣的政治定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討論。(4)談判分步走。可先進行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談判。
統一前,兩岸共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共同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共同反分裂,反“台獨”,這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責任;統一前,兩岸共同討論一個中國内涵,共同就兩岸重大政治分歧問題進行對話和談判,這也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責任;統一前,兩岸共同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努力,擴大交流與合作,增進瞭解與互信,這也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責任。
然而,台灣當局對兩岸政治對話的談判設置前提條件,即“對等、分治、民主”三張牌。其策略是:(1)堅持重啟事務性議題談判原點,再就雙方共同關切的重要問題交換意見。意圖將兩岸兩會接觸與商談仍舊限定在民間性、事務性低層級,拉開與政治性、高層級接觸與商談的距離。(2)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兩岸政治談判,拒不接受“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模式,繼續堅持“戒急用忍”、“循序漸進”的兩岸交往交流政策。(3)迴避政治談判,提議兩岸共商化解亞洲金融危機、共建軍事互信機制、共商記者長駐對方、共商解決大陸國企改革等,企圖轉移視線,應付各方面的壓力。(4)“假談眞拖”。自恃台灣經濟實力和軍事自衛能力的支撐,台灣民意“不統不獨,維持現狀”的支撐,台灣政商學界對一個中國尚無共識的支撐,台灣獨特地理位置的支撐,美國對兩岸“台灣不可獨、大陸不可武”政策的支撐,拒絕進行兩岸政治談判。
台灣當局少數人依附美國犧牲中國人的利益
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敏感、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中美現今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穩定和發展。然而,要眞正地解決兩岸重大政治分歧問題,依賴外因起作用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美國對華對台政策的終結目標是:兩岸“和而不統、和而不獨”。兩岸長期“不統不獨、維持現狀”,最符合美國在東亞的國家戰略利益。一厢情願地認為美國定會幫助台灣是不切實際的。
歷史非常清楚地表明,由國共兩黨内戰及敵對鬥爭延續幾十年遺留下來的兩岸敵對性質的關係,其產生的主因之一與美、日為首的國際反華勢力干擾中國内政有直接關聯。當然,現今敵對性質的兩岸關係,遠不能回答台灣問題所包括的複雜内容。蔣介石、蔣經國父子時代的國民黨政權,相繼受制於美國,一九五四年的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和一九七九年的“與台灣關係法”兩個文件,都充分體現了美國欲以“台澎金馬”與大陸為界,形成海峽兩岸長久“劃峽而治”的局面,製造“兩個中國”的政治定位。
美國對華對台政策的綜合考慮是,保持政策平衡,使台灣長久“維持現狀”,將台灣作為亞太地區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並可隨國際大環境的變化,視美國國家利益的需要打“台灣牌”。說到底,美國不愿中國實現完全統一,不愿中國強大,不願放棄“台灣牌”,不願兩岸武力相搏,不願為台灣與中國發生正面衝突。當前,美國對台政策沒有質的變化。
然而,台灣當局少數人對美國的戰略企圖不是看不懂,不是看不清楚;有少數人就是“挾洋自重”,接受並希望依附美國的“保護”。他們不僅加強游說美國,以求美國“武力保台”,促美要求大陸宣佈放棄對台使用武力;而且試圖藉機與“中國内戰中一方”的歷史角色“脱鈎”。蔣家主政台灣時,一直將國民黨政權定位為“中國内戰中的一方”,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李登輝掌握台灣政權後,通過發展“政黨政治”,通過“修憲廢省”,逐步將國民黨改造成“台灣黨”,逐步與“中國内戰中的一方”的歷史角色“脱鈎”,逐步將國民黨大陸政策的最高目標從“不丢失中國”調整為“不丢失台灣”,為台灣創建新的“法統”基礎做政治上的準備。
更值得深思的是,國民黨當局少數人現今強調“維持現狀”,與民進黨、與美日主張“維持現狀”日漸趨同。國民黨強調“維持現狀”,追求“對等政治實體”;民進黨(主流意見)強調“維持現狀”,追求“事實台獨”;美國日本希望“維持現狀”,為的是可持續地利用“台灣牌”。這與大陸主張按照“一國兩制”實現和平統一,滿足台灣人民求和平、求穩定、維持現狀的要求和願望有本質的區别。
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
世紀之交的兩岸關係趨勢如何?令人深思。可以得出一個基本判斷是,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1)現有兩岸交流政策基本不會改變;(2)台灣當局“戒急用忍”政策不會輕易放棄;(3)兩岸直接“三通”短期内不會有重大突破;(4)兩岸外交鬥爭不會“休戰”;(5)兩岸政治僵局的化解仍無時間表。但進一步緩和兩岸關係的民意主流不可違,進一步發展穩定兩岸關係的大趨勢不可阻擋。
目前,兩岸中國人都企盼今年秋季汪道涵先生與辜振甫先生第三次握手在台北舉行。可以相信,祇要雙方都能夠坦誠相見,面對現實,擴大交流,增加互信,共同努力,兩岸關係“柳暗花明”的境界不是完全不可能到來。
(原載《中國評論》月刊一九九九年七月號,作者係上海市台灣研究會副秘書長、上海台灣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