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站在十字路口的台灣
兩股對立潮流平行發展
當前兩岸關係的特點是兩股對立的潮流平行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潛在的風險和突破的可能性同時增長。
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兩岸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據有關報導,至二○○一年底,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已超過一千億美元。繼傳統產業之後,台灣信息產業也大量向大陸轉移。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存度進一步增加,去年大陸已取代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兩岸文化交流和人員來往也日趨密切,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民眾“移民”的第三選擇,僅次於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新西蘭。近幾年來大陸經商、工作、讀書的常住台胞已超過一百萬,僅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就有三十多萬新的常住台胞。“三通”是不可阻擋之勢。連陳水扁也不得不承認“三通”是台灣必走之路。在大陸經濟持續、穩定以較高速度增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而台灣經濟連續兩年不景氣的鮮明對照下,台灣人民政治傾向也發生了漸進的但是明顯的變化。根據台灣幾個報紙和電視台二○○一年年中進行的民意測驗,台灣民眾表示接受“一國兩制”原則的達到百分之三十左右。這個數字儘管並不穩定,也可能不十分準確,但與幾年以前民意測驗中表示接受“一國兩制”原則的祇有百分之三至四相比,無論如何是反映了民眾政治傾向的值得注意的變化。
另一方面,陳水扁上台後在島内推行“去中國化”的漸進台獨路線,力圖削弱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影響,淡化台灣民眾的大中國觀念,為實現台獨創造條件。與此同時,台灣當局又積極與美國反華強硬派人士勾結,積極推行“務實外交”,企圖突破國際上一個中國的框架。其具體策劃包括:企圖把其駐外機構一律改名為台灣代表處;力圖以台灣名義參加國際組織,大搞“首腦外交”。台灣當局還在設法與美國、日本建立自由貿易區,而建立與美國、日本的自由貿易區在經濟上對台灣並無多大好處,看來台灣當局的動機主要是政治上的,是企圖拉攏美、日支持、保護台灣搞獨立。九一一事件前布什政府雖仍表示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但在兩岸關係上明顯向台灣傾斜,這大大鼓舞了台灣的分裂派。
當前這兩股潮流平行、交錯發展。經濟一體化使兩岸關係越來越密切,並使解決“三通”問題的條件越來越成熟。台灣當局的漸進台獨則使兩岸漸行漸遠,並使台灣問題失控的危險增加。兩者之間正在進行戰略角力,並處於拉鋸狀態。台海形勢再次進入關鍵時刻。台灣站在十字路口。
嚴重的台獨危險在未來數年
不久前李登輝聲明要在二○○八年前完成台獨“建國”,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論並聲稱“要認眞考慮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與迫切性”,這些都表明一旦時機成熟,台灣分裂派就會採取急劇措施走向台獨。這並不是說台灣獨立現已迫在眉睫。實現台灣獨立要修“憲”,台灣分裂派目前還缺乏修“憲”必須的票數。國際社會包括美國在内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也不支持台灣搞獨立。特别是當前美國以反恐大局出發,力圖穩定和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不願意看到台灣海峽出現新的危機,破壞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而干擾其戰略部署。陳水扁發表“一邊一國”論和“公投立法”論後,布什政府甚為不悦並立即對台灣當局施加壓力逼其收斂,就充分表明了這一點。
嚴重的台獨危險可能在二○○四年至二○○八年期間。二○○四年春、冬,台灣將分别舉行“總統”和“立法院”選舉。陳水扁現正積極與其民進黨同僚籌劃,力爭連任並贏得“立法院”的大多數席位。如其圖謀得逞,則分裂派氣焰將大為高漲,而“泛藍軍”可能分崩離析。美國目前雖也一再表明不支持台獨,但屆時如美已實現其推翻薩達姆、擺平兩伊、控制海灣與中東的戰略目標,美國很有可能進一步將其軍事戰略的重心東移,並很有可能對台灣分裂派採取偏袒態度。在此種情況下可能逼得中國别無選擇,不得不冒與美國進行軍事對抗的風險,使用武力以制止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這樣台海一場重大危機將變得難以避免。
當然,台灣分裂派能否實現其目標是另一個問題。台灣政局仍有不少變數,特别是國民黨和親民黨已在醞釀聯合競選。如國、親兩黨確能克服困難實現聯合競選,則也有可能挫敗民進黨。從目前情況看,二○○四年台灣的選舉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一)陳水扁在選舉中獲勝連任,但雙方票數很接近,在“立法院”選舉中,民進黨和台聯仍未能獲得多數席位。如出現這種情況則兩岸關係的僵持局面可能持續下去,短期内不會發生劇烈變化。(二)國民黨和親民黨合作,獲得“總統”和“立法院”選舉的勝利。由於國民黨和親民黨都表示認同“九二共識”,這種局面的出現將對兩岸關係產生積極影響。(三)陳水扁贏得連任,民進黨和台聯贏得“立法院”的多數席位。如上所述,這樣情況有利於分裂派實行其台獨陰謀,導致台海危機。此外,美國能否在二○○四年前後順利實現其在海灣、中東的戰略目標,目前也尚難以預測。
三通是解救台灣經濟的良藥
在充分估計台灣問題上潛在危機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經濟一體化和兩岸同時加入世貿組織打破兩岸關係僵持局面帶來的重要機遇。在今天的形勢下,“三通”事實上已成為解救台灣惡化的經濟的一副最有效的良藥。“三通”有利於兩岸合理的產業分工,可以使台灣經濟獲得新的生機,新的繁榮;“三通”有利於台灣企業充分利用大陸經濟發展中的各種有利因素,使自己獲得新一輪發展;“三通”有利於台灣吸引外資,並吸引台商資金回流,使台灣有可能實現其成為“亞太運營中心”(之一)的夢想。拒絕“三通”無異把自己關在蓬勃發展的中華經濟圈和日益壯大的中國大市場之外,無異於自我邊緣化。事實上這也正是台灣近年來經濟萎靡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台灣各界人士,包括民進黨中的有識之士都認清了這種形勢,強烈呼籲台灣當局早日開放“三通”。台灣當局領導人目前處於兩難境地。他們事實上也不是不知道直接“三通”對台灣經濟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積極效果,並可使他們贏得選票,但又擔心“三通”會影響他們念兹在兹的“國家認同”。說白了,他們擔心的就是實現“三通”後會使他們的漸進台獨路線難以為繼,台獨建國大夢成為泡影。
分裂派對“三通”的擔心揭露了一個秘密,即“三通”有利於台灣經濟,有利於大陸經濟,有利於亞太經濟,有利於世界經濟,有利於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對兩岸人民都有好處,僅僅不利於台獨。兩岸“三通”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是全球性的產業分工調整的客觀要求。一句話,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是遲早要實現,誰也阻擋不了的。
對台政策的调整與補充
在風雲變幻的形勢下,中國政府綜觀全局,沉著應對,仍然堅持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和江澤民的八項主張,儘最大可能力爭和平解決台灣問題。 中國政府保留在台灣問題上使用武力的權利,祇是為了威懾、遏制台獨,是以此作為防止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的最後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北京從當前兩岸關係的新特點、新發展出發,更加重視兩岸之間的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人員來往,更加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並從台灣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基本方針、原則不變的前提下,在對台政策上作了若干重要的調整和補充。這些調整和補充包括:
(一)對一個中國的原則作出了新的論述,即“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大陸與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個論述與台方的官方文件中的提法已十分接近。如台方的“憲法增修條文”把中國分為“自由地區”(指台灣)和大陸地區。一九九一年台灣當局頒佈的“國統綱領”稱“台灣與大陸均是中國的領土”。較易為台灣民眾接受的“新三段”已經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二)對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解決台灣問題可以實行比港澳更寬的政策進一步作了具體的說明。例如錢其琛於二○○一年九月的一次講話中在談到“一國兩制”的内容時除重申鄧小平的六條外,還提到台灣當局可以“繼續保持政府架構”,其涵義是值得仔細琢磨的。二○○○年十二月他在回答記者台灣可否實行不同於港澳的制度,即是否可以搞“一國三制”時作了肯定的答覆。
(三)一再強調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甚麼問題都可以談。顯而易見,這裡“甚麼問題”當然包括台灣方面關心的各種問題,如台灣的“國際空間”、兩岸間的信任措施、統一後國家的體制、組織形式、國號、國徽,台灣的政治地位等問題都是可以談論的。
(四)在“三通”問題上,北京採取了極為靈活的態度,一再強調,祇要把“三通”看作一國内部的問題,就可由兩岸民間行業組織就通航問題進行商談,達成協議,儘快通起來。眾所周知,儘快實現兩岸直航,是廣大台灣同胞尤其是業者的殷切期望。直航固然對兩岸都有利,但當前對台灣跳出經濟逆境尤為迫切。然而北京並沒有提出要台方發表接受一個中國的聲明作為解決直航問題的條件,當然北京也不能容忍台灣當局藉解決“三通”問題之機玩弄“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把戲(如宣稱兩岸之間的航線是“國際航線”)。所以提出要把“三通”看作一國内部的問題。北京採取這樣的方針,顯然是從全中國人民(包括台灣人民)的利益出發,是從振興中華的大局著眼。
(五)明確表示支持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並對台灣經受經濟衰退和自然災害的雙重侵襲表示關切、感同身受。表示願與台灣各界人士商量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進一步密切兩岸經濟關係。
(六)呼籲民進黨徹底放棄“台獨黨綱”,以眞誠的態度發展兩岸關係,注意把廣大民進黨員與極少數頑固的台獨分子區别開來,歡迎他們以適當身份來大陸參觀、訪問。
這些調整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爭取台灣民眾,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
台灣現正面臨著歷史性的抉擇,是抓住機遇,順應世界和平、發展的大潮,按照經濟發展規律和台灣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回到一個中國的立場,積極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儘早解決“三通”問題,加強與大陸產業的分工合作,從中求得台灣經濟進一步的發展,使台灣能夠站在振興中華的前列?還是走分裂路線,繼續挾洋自重,拒不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繼續違背經濟發展規律,阻撓“三通”的實現,把自己關在正在蓬勃發展的中華經濟圈之外,自我孤立,自我邊緣化?台灣人民是勇敢、開放、勤勞的人民,是中國人民的優秀的組成部分。相信台灣人民一定能夠瞻前顧後,以理性的思考、歷史的責任感和務實的態度,作出正確的抉擇。
原載《中國評論》月刊二○○二年十一月號,作者係上海環太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上海台灣研究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