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共十六大報告涉台部分的重要意義
涉台部分幾項重點
江澤民在中共十六大的政治報告裡有幾個重點非常值得加以提醒:
一、是江澤民重申一個中國原則,認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發展兩岸關係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江澤民並把“一中新解”的三階段論,首度放進十六大政治報告,那就是“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說明中共對“一個中國原則”意涵在未來四年内將定調在此。
二、是江澤民呼籲兩岸展開對話進行統一談判,希望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至少擱置某些政治爭議,儘早恢復兩岸對話談判。而且,江澤民並建議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甚麼問題都可以談。“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問題,可以談台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空間問題,也可以談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問題”。儘管過去這段時間,時有領導人對兩岸恢復談判的喊話,但是這一次是在十六大政治報告中提出,而且具體地指明一些兩岸均急待解決的議題,在在顯示北京對復談一事又從過去喊話的層次進入到務實面對的階段。
三、是江澤民重視兩岸交流的持續,特别是“兩岸應該擴大交流交往,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實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完全應該採取實際步驟,積極推進,開創兩岸經濟合作的新局面”。這段話可以證明北京當局在陳水扁宣示“一邊一國”主張之後,更加寄望於台灣人民,不希望兩岸關係的僵局影響到兩岸民間實質的交流,要把兩岸政治關係與兩岸經貿文化關係分開來處理。實際上這也是北京在近幾年台灣情勢的強烈變動之後所悟出的體會,深知祇有寄望台灣人民民心向背才能促成兩岸的統一大業。
因此就上述江澤民在十六大的政治報告重點來看,顯見談的都是台灣所關注的問題,也是目前兩岸面臨的考驗。實際上,從上述的重點尚可延伸到一些更具深度的問題,可能更具探討的意義。譬如說“一中彈性解釋是否會衝擊到台北的大陸政策”?又譬如說,“台北主張‘兩岸一邊一國’在十六大後對未來的談判和影響會是甚麼”?因此,以下的兩點分析便是這些重點的討論。
北京彈性的“一個中國”說辭對台北影響
除了前述陳水扁“一邊一國”主張對兩岸關係有所衝擊之外,北京當局近年來對“一個中國”採取比較彈性的說辭,恐怕在陳水扁持續強調“一邊一國”主張的情況下,會對台北造成某種程度的衝擊。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外長唐家璇在今年九月十三日於聯合國大會一般辯論會上發表演說,首度公開在聯合國中宣示北京當局較具彈性的“一中新三段論”,其具體内容如下:“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就内容而言,唐家璇的談話内容並沒有特别的新意。早在二○○○年九月十一日,唐的前輩與長官,擔任中共副總理的錢其琛,在紐約接受香港鳳凰電視台訪問時,就已經提出一中原則的新意涵,主張“大陸和台灣同屬中國”。即使到了今年一月二十四日在江八點發表七週年紀念會上,錢其琛仍然如此強調。他說:“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海峽兩岸儘管尚未統一,但雙方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緩解矛盾”。
再就時機而言,大陸海協會會長江道涵對這樣“一中新解”的說法比錢其琛還較早提出,當然更是在唐家璇的談話之前。一九九七年一月十五日在美國華府智庫閉門會議上,汪已經大膽提出“一個中國既不是一種抽象的中國,也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江澤民所提出的‘一個中國原則’”。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在上海接見許歷農率領的一個代表團時,更是清楚地說出“一個中國並不等於中華人民和共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同胞締造統一的中國。所謂一個中國,應是一個尚未統一的中國,共同邁向統一的中國”。
至於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一日在人民日報上的撰文,汪道涵則有另一種“一中原則新三段論”的觀點。他說:“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統一”。
就在唐家璇在聯合國大會發表談話之前,同樣擔任過駐外人員、嫻熟國際社會環境的前大陸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在今年九月一日訪問舊金山時,向當地僑社提出了一個概念,那就是“兩岸之間,要淡化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符號”。根據唐的說法,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的“九二共識”,雙方都沒有說出這“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至於“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唐樹備在再度重申之後也沒有忘記去澄清“這不能說成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屬一個中國”,因為唐說,這兩者概念完全不同。
唐樹備的“國號淡化論”與唐家璇的“一中說法内外一致論”,基本上已構成北京在十六大正式拍板定案對台政策基調之前的一些配套措施。不過,最重要的是現行對台政策有關一中原則部分,除了前述有了“彈性”與“軟化”的趨勢之外,尚有兩點值得注意的是:
1、當中共官方提及“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時,並沒有完全否認“海峽兩岸尚未統一”的事實。而目前北京統一口徑所謂的這個“一個中國”,當然是還未完全統一。應是屬汪道涵口中“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也是屬唐樹備口中“沒有說出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且,中共對台政策有關一中原則部分,將會在這方面對台北採取攻勢。如果政府認為拒絕一中原則仍然遵循過去模式,認為祇是拒絕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主體,恐怕在中共論調再有修正之時,陳水扁的“一邊一國”主張就會變成台北在推動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政策,美國會否視為這是“挑釁”動作,可能又招致台北走向辯解的劣勢。基本上,台北應該仔細推敲,中共近年來“一個中國”說詞的演變,當然也需要認眞來因應“一個中國”的問題。
2、中共一個中國原則在增加“大陸和台灣同屬中國”與“兩岸尚未統一”的較鬆條款之後,對台北要求“對等定位”以及“承認分治事實”已漸備具體回應。因此,未來給予國際社會的觀察的焦點會集中在“台北是否接受一個中國”的問題上,而會逐漸減少對“中共不合理對待台北”的不滿。在這情況下,陳水扁的“一邊一國”主張如果持續發展為兩岸為國家與國家的基礎,即使強調這樣的立場為保護台灣的權益,一旦台灣海峽因為中共不容而引發新的軍事對峙情勢,形成另一個戰爭潛在的地區,台北在那時候想要尋求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恐怕說服力需要費上更多力氣。
台北主張“兩岸一邊一國”對未來談判的影響
江澤民在十六大政治工作報告中特别指出,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問題,可以談台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空間問題,可以談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等問題”。這項談話的最基本的意義,是顯示目前兩岸一些爭議解決的問題,都必須透過雙方都要支持的“一個中國原則”才能予以進行。台北執政黨當局當然不會輕易接受這項前提,但是面對江澤民近似於“定調”的說明,可能需要多加思索中共近幾年來在“一個中國”說詞上的演變,認眞思考如何因應“一個中國”的說法。
江澤民同時也說“國家要統一,民族要復興,台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這句顯示江澤民個人與中共當局對統一問題或者說藉由兩岸談判來解決統一問題的緊迫感。因此,當北京設定了談判議題,這些議題既是台北所關心的問題,又是邁向統一過程中必須釐清的問題;那麼陳水扁“一邊一國”主張,因與北京“一個中國的原則”有所抵觸而導致兩岸談判問題一再拖延,則屆時北京企圖將責任推至台北身上,儘管不一定得逞,但是台北脱不了“兩岸談判僵局”共同擔任者的責任。
而且重要的是,在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主張之後,美國重申其一個中國政策以及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並且鼓勵兩岸儘早開啟對話。這些聲明顯示美國不會同意陳水扁在未來與中共接觸或協商之時欲建立“國家對國家”基礎的企圖。當然台北有其獨立自主的立場,但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不會天眞到認為“無須考量美國態度”的地步。中共十六大之後。新的領導班子會逐漸遵循江澤民已經定調的涉台路線,提出相對程度更為柔軟的對台政策以及恢復談判的條件;如果屆時陳水扁仍然不放棄“一邊一國”為因應中共談判攻勢的條件基礎,那麼台北面對的挑戰,將不祇是對岸,更多部分是來自於太平洋的彼岸。
(原載《中國評論》月刊二○○二年十二月號,作者係台灣政治大學中山所所長、敎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