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大陸對台政策:變化與走向



  江澤民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報告對中國共產黨對台政策的闡述,基本上是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和“江八條”的延續,但其中出現的若干新提法,從中可以看出未來大陸對台政策的變化和走向。
  
  “新三段論”重新解釋“一個中國”的内涵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大陸開始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主張後,“一個中國”原則被中共歷代領導人視為發展兩岸關係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或底線。但“一中”的内涵則隨著形勢的變化而有不同的解讀。
  
  一九六三年,中共第一代領導人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一綱四目”,“一綱”即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鄧小平在提出以“一國兩制”方針實現兩岸統一的構想時,強調的一個主要原則也是“一個中國”。中共第一、二代領導人對“一中”内涵的解釋是一致的,即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容分割。
  
  一九九二年,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即“九二共識”。雖然這時雙方對“中國”所指稱的涵義仍是“各自表述”的,但這是迄今為止雙方立場最接近的一次。此後,大陸在處理兩岸關係上顯示了更為務實的態度,將“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的提法改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一九九九年七月十八日,江澤民在同美國總統克林頓的談話中對此作了明確表達:“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絕不容分割”。
  
  兩年後的二○○一年十月二十九日,江澤民在北京接見台灣“中國統一聯盟”時,針對兩岸關係中的一個主要難點即“國號”之爭,提出在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基礎上,兩岸可以共議雙方都能接受的具體“國名”,統一後可以考慮以“中國”為涵蓋兩岸的國名。
  
  據此,二○○二年一月,在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重要講話發表七週年之際,錢其琛副總理對“一個中國”的内涵作了新的表述:“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在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也正式使用這一表述。與以前的提法相比,“世界上祇有一個中國”和“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沒有變化,但將“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提法改為“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這一被海外媒體稱之為“新三段論”的表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努力爭取早日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誠意,也體現了大陸領導人在解決台灣問題上所持的務實態度,有利於消除歧義,增進共識,對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沒有時間的“時間表”
  在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表上,中共十二大曾把“爭取實現包括台灣在内的祖國統一”作為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務之一。同時,鄧小平也指出,雖然我們希望“早日”完成統一,但“實現和平統一需要一定時間”,“解決台灣問題要花時間,太急了不行”。這是鑒於當時在台灣執政的國民黨當局及其領導人蔣經國所持的反對國家分裂、追求統一的基本立場而作出的一種考慮。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台灣的政治體制和島内政局都發生了重大變動。國民黨的一黨專制體制結束,國民黨與民進黨兩黨競爭的“政黨政治”已經成形;接替蔣經國上台主政的李登輝在權力逐漸穩固後,開始調整大陸政策,並借“憲政改革”之機力圖奠定“兩個政治實體分治海峽兩岸”的法源基礎;島内的“台獨”思潮也開始蔓延。正是根據島内局勢的變動,特别是島内分離傾向有所發展、“台獨”活動趨於猖獗的形勢,江澤民在一九九五年適時提出了“八項主張”。在一九九八年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上,江澤民首次引人注目地提出解決台灣問題要有“時間表”:“台灣問題馬上解決有困難,但不解決是不行的,早解決比晚解決好。台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下去,完成祖國的統一不能無限期地拖下去,總要有一個時間表”。二○○○年十月,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上,把完成國家的完全統一作為新世紀中國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在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再次指出了解決台灣問題的緊迫性,重申台灣問題不能無期地拖延下去,不過報告沒有如有的媒體事先所預計的那樣提出解決的具體“時間表”,這也就為未來領導人的靈活掌握留下了可以迴旋的時間和空間。
  
  和平解決與使用武力“兩手準備”
  鄧小平在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時指出,“我們堅持謀求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但是始終沒有放棄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們不能作這樣的承諾。……我們要記住這一點,我們的下一代要記住這一點。這是一種戰略考慮”。鄧小平的考慮是,如果台灣當局無限期拖延統一或搞“台獨”,如果外國勢力插手干涉,大陸將被迫使用武力解決統一。黨的第三代領導人堅持這一基本原則立場,並作了進一步的闡述。
  
  首先,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一九九五年,江澤民在“八項主張”中說,要“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在二○○一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 ,江澤民說:“我們有最大的誠意努力實現和平統一”。在十六大上,江澤民重申,兩千三百萬台灣同胞是我們的手足兄弟,沒有人比我們更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我們將以最大的誠意、儘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
  
  其次,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甚麼都可以談。在一九九二年中共十四大報告中,江澤民首次提出:“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甚麼都可以談,包括就兩岸正式談判的方式問題同台灣方面進行討論,找到雙方都認為合適的辦法”。在“八項主張”中,江澤民指出,甚麼都可以談,“當然也包括台灣當局關心的各種問題”。在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對“甚麼問題都可以談”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更加具體的闡明:“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甚麼問題都可以談,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問題,可以談台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空間問題,也可以談台灣當局的政治地位等問題”。江澤民的講話,釋放出大陸方面對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最大誠意,也表明了大陸充分考慮到台灣的實際情況,對於在台灣實施的“一國兩制”,比在港澳地區更為寬鬆的態度。
  
  第三,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是針對台灣同胞的。在“八項主張”中,江澤民就十分明確地指出:“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決不是針對台灣同胞,而是針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和搞‘台灣獨立’的圖謀的”。此後,江澤民多次強調,“在台灣問題上,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原因很清楚,台灣島内和國際上都有一股企圖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的勢力。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決不會坐視”。在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再次重申了上述原則立場,並嚴正指出,維持祖國統一事關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人民將義無反顧地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
  
  從“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到“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中共十六大在台灣問題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提出了“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我們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從“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到“寄希望於台灣當局,也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再到“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對台政策的調整變化和工作重心的轉移。
  
  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在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主張時,是以在台灣執政的國民黨為政治談判對象的。鑒於台灣國民黨當局所持的反對國家分裂、追求統一的基本立場,中國共產黨希望國民黨及其領導人以民族大義為重,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實現兩岸和平統一。鄧小平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時,也是以國民黨為政治談判對象,提出了國共兩黨對等談判“不提中央和地方談判”,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等主張。與此同時,一九七九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告台灣同胞書》中開始提出“寄希望於一千七百萬台灣人民,也寄希望於台灣當局”。一九八三年,鄧小平在“鄧六條”中,建議國民黨當局回到談判桌上來,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共同完成統一大業。
  
  如果說,在國民黨主政台灣的時期,“寄希望於台灣當局”還有現實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可以將“寄希望於台灣當局”與“寄希望台灣人民”並重的話,那麼隨著台灣的政治體制和政局的重大變動,“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已變得不再可行。二○○○年三月台灣首次出現政黨輪替,持“台獨”理念的民進黨上台執政。民進黨當局及其領導人陳水扁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放棄“台獨黨綱”,並且以蠶食的手法不斷推動所謂“台灣正名”、“去中國化”、“文化台獨”等漸進式台獨活動,甚至抛出“一邊一國”的分裂言論,對兩岸關係發展形成嚴重衝擊。顯然,在此種情勢下,大陸不可能再寄希望於民進黨執政當局。此外,隨著國民黨一黨威權統治的結束,台灣在未來一段時期,將呈現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和“台聯”等政黨相互競逐的“政黨政治”生態。在台灣“政黨政治”生態下,兩岸邁向統一的進程中必然充滿複雜艱巨的鬥爭。由於政黨政治以民意為依歸,民意基礎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島内執政黨推行何種路線,因此大陸在對台政策取向上應有所側重。從近年來台灣朝野黨與選民的互動關係中,不難斷定,如果不具備民意基礎,無論哪個政黨上台執政,從政黨自身利益出發都很難做到立即與大陸談統一問題;反之,即使是現在執政的民進黨也將被迫調整大陸政策方向,否則將會因違背民意而危及其執政地位。
  
  台灣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在遭受長期殖民統治和國民黨專制統治後,形成了強烈的當家作主的願望和要求,這與島内少數人主張搞“台獨”是有本質區别的。當前台灣的主流民意是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台灣分裂勢力的分裂活動不得人心。雖然台灣民眾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形成了一些複雜的心態,但台灣同胞所具有的愛國主義傳統使之成為當前和今後發展兩岸關係重要力量。
  
  從目前情況看,爭取台灣民眾還需要從多方面作長期的艱苦的努力。但大陸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兩岸經濟聯繫的日益緊密,已對島内民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兩岸已於二○○一年十一月加入WTO,提供了兩岸關係朝良性發展的又一個重大契機。抓住此一機遇,以兩岸經濟成長和人民福祉為優先考慮,“不以政治分歧干擾兩岸經貿交流”,當可經由世貿組織這個平台累積互信,漸次消弭政治分歧,而達成經濟上的整合。
  
  “春風終解千層雪,海水猶連兩岸心”。隨著中國現代化的進展和中華民族的振興,台灣人民對大陸的向心力提升,兩岸必將水到渠成地走向政治統一。“中國最終要統一,能否眞正順利地實現大陸和台灣的統一,一要看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結果,二要看我們的經濟能不能眞正發展。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鄧小平生前的一席話,表現了一個政治領袖的遠大歷史目光和政治智慧。
  
  (原載《中國評論》月刊二○○三年四月號,作者係北京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敎授、博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