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加入WTO後兩岸金融合作面臨重要契機
加入WTO對兩岸金融合作的新要求
加入WTO,對兩岸金融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將會進一步促進兩岸的金融合作。這是因為,推進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具有堅實的基礎:一是兩岸均具有較强的經濟實力;二是兩岸的外匯儲備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三是兩岸擁有相同的文化傳統;四是兩岸都有推進金融交流與合作的迫切願望。推進兩岸金融業的交流與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兩岸經濟的發展,而且可以扺禦國際大銀行對兩岸金融業的衝擊。
加入WTO必將極大地促進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而經貿關係的發展必然要求兩岸金融合作進一步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促進了兩岸資金往來的增加。自一九九四年台灣開放“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許可辦法”(即開放台灣地區銀行海外分支機構經許可得與外商銀行在大陸分支機構業務往來)後,到一九九八年六月底,已有十二家台灣銀行的四十家海外分支機構獲得台灣“財政部”許可,累計承作資金往來三萬四千多筆,總金額超過二十二億美元。一九九五年七月,台灣開放島内指定銀行及國際金融業務分行與大陸海外分支機構辦理間接進出口押匯、託收等外匯業務以來,承辦業務不斷發展。到一九九八年六月,台灣指定銀行共承作約十萬筆,金額約七十億美元;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則承作一萬筆,總金額六億多美元。
其次,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促進了兩岸間接通匯的進一步發展。盡管兩岸資金往來迅速增加,但仍遠遠不能滿足兩岸經貿往來對通匯的需要,造成兩岸之間存在大量的地下通匯。據台灣“調查局”調查,每年經過香港流入台灣地下匯市的大陸資金超過一百億元新台幣,充分顯示了兩岸經貿發展對通匯的迫切要求。由於兩岸銀行間缺乏直接業務往來關係和渠道,形成了只有經過第三地外資銀行叙作業務的局面,造成業務渠道迂迴、成本增加以及收益外流。一些外資銀行也看出台商對通匯的需要,積極開辦新業務,為大陸台商提供所需外匯資金。一九九八年八月匯豐銀行台灣分行開辦“大陸間接匯款業務”,為往來大陸台商、遊客服務,受款人與受款銀行均限於大陸。與此同時,全球最大的信用卡集團——維薩國際組織在深圳設立了國際櫃員機,為在大陸的台灣持卡人提供方便。
再次,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吸收龢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迅速發展,對大陸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的内容
金融基礎設施方面的協調。金融基礎設施方面統一標準,如統計標準、會計標準、支付系統標準的統一,以及統一兩岸金融用語等,為兩岸銀行業進行具體業務合作創造條件。
建立信息聯繫網。通過代理行的計算機網絡,建立兩岸信息聯繫網,或在有可能的情況下通過因特網或其它渠道,如電子郵件等方式加强交流,互通客户情況。
擴大間接交往、建立代理關係。自一九九四年開始,台灣放寬了在海外的金融機構可與大陸在海外的金融機構建立業務往來關係。在整體政策許可的情況下,中國銀行海外行已和台灣在海外的一些銀行建立了代理關係,包括在美國、日本、香港、澳門、新加坡與加拿大等地區。中國銀行是大陸長期從事國際業務的銀行,在全世界三十三個國家和地區設有五百四十七家分支機構,幾乎在所有的重要國際金融中心都有中國銀行的機構。與世界上一百八十個國家和地區一千三百九十三家銀行及其二千二百三十七家分行建有代理關係。在這種有利的條件下,又與台灣眾多銀行建立了往來關係。這些往來關係,不應僅僅是處理所在國或所在地區當地與台灣之間的經濟或貿易方面的金融業務,也應通過這些中介機構開展大陸的業務。如果這樣的關係能夠進一步擴大,對兩岸金融之間的實質性、實務性往來將會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繼續擴大兩岸商業銀行業務往來的間接交往。目前只有中國銀行一家與台灣的民營銀行有間接業務往來關係,顯然,這種狀況已不能適應兩岸金融合作發展的需要。大陸的眾多商業銀行都有與台灣的民營銀行合作的願望。
推進兩岸商業銀行直接交往。兩岸商業銀行的業務往來應在目前間接交流的基礎上加快向直接交往推進。
首先,建立兩岸銀行同業公會之間的直接交流;其次,應盡快開通兩岸之間的直接匯款渠道;再次,探討兩岸資金清算、支付系統的合作。
兩岸互設金融機構。為解決台商在大陸投資迅速發展對資金融通和金融服務的迫切需求,一方面需要大陸商業銀行增加對台商企業的資金融通,但受到資信狀況、貸款風險等因素的制約,貸款規模難以擴大。另一方面,可通過台灣商業銀行在大陸設立分支機構,直接為台商投資企業提供資金融通和各種金融服務。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台灣方面的限制,台灣的商業銀行無法在大陸設立分支機構,致使有些台灣商業銀行通過在第三地的機構轉貸,即先將資金貸給香港等地的機構,再由該機構轉貸給在大陸投資的台商。台灣金融機構進行美元清算一般都是通過美國,銀行在美國設有美元帳户。台灣企業在亞洲地區從事貿易與投資,如果是美元交易,都必須繞道美國進行美元清算。由於亞洲與美國有時差,美元清算需要兩天到一星期的時間。過去台商匯款到大陸子公司,正常情況下,即使通過香港的銀行間接匯款,因美元都要到美國清算,大陸公司至少要兩天以上才會收到匯款。這種資金融通的方式,不但資金有限,而且風險很大,因此不可能進一步發展。為了徹底解決為台商投資企業提供資金融通和各種金融服務的問題,兩岸互設金融機構就成為最佳選擇。
兩岸互設金融機構,在步驟上可先設立非營業性的代表處,然後再逐步發展成為營業性的分支機構。由於台商在大陸投資的迅速發展,對資金融通和金融服務的需求急劇增加,可考慮采取一些變通措施,如台灣的銀行在大陸設立分行,可允許跳過三年辦事處資格,直接成立分行。
兩岸在發展金融業以及防範金融風險方面有許多經驗敎訓,相互交流、借鑒這些經驗敎訓,取長補短,無疑對兩岸發展金融業以及防範金融風險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大陸金融改革與防範金融風險的若干措施。近年來,大陸不斷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金融改革措施主要有:金融監督體系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中國人民銀行撤銷了省級分行,跨省區設置分行,成立中國保險監督委員會,調整了证監會,從而使金融業中的銀行、證券和保險三大行業的分業監督架構基本形成;金融宏觀調控方式的改革成果顯著,取消了多年一貫制的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的限額控制、改革存款準備金制度、改變貼現和再貼現利率的生成機制,中央銀行的間接調控機制不斷完善,實施積極的貸幣政策,靈活調控基礎貸幣;商業銀行改革取得一定進展,國有商業銀行經營自主權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進一步發育,國内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穩步推進。
這些改革的實施,有利於完善金融調控體系,强化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能力,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有利於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機制的轉换;有利於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金融市場;有利於建立多層次的金融風險防範體系,加强金融風險控制,從而有效地防範了金融風險和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
台灣健全金融體制與防範金融風險的若干措施。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台灣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金融體制的規範與執行。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台灣的金融體系得以維持穩定並正常營運,主要依賴於嚴謹、規範的金融體制及其執行;循序開放外資投資台灣資本市場;嚴格控制資金流向,使金融機構授信穩定增長;成立中央存款保險公司,有利於金融的穩定;加强金融監督,建立完善金融預警制度;鼓勵基層金融機搆合倂或改制,强化基層金融體質。其次,采取適當的貨幣政策。其主要原則是:維持金融及物價穩定為首要目標;維持貨幣供應量M2年增長率在一定的目標區;根據市場資金供求狀況,引導金融隔夜拆借利率維持平穩走勢;保持新台幣匯率的彈性。上述措施的實施,使台灣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受較輕的衝擊,並使其經濟體系基本上保持正常運作。
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盡快將兩岸金融交流由“務虚”轉向“務實”。近年來,兩岸金融界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和交流,但由於兩岸長期隔閡而形成的在研討時“各說各話”的狀況尚未得到改觀,兩岸有實質性内容的交流較少。因此,在今後的兩岸金融交流中,應由“各說各話”向“坦誠交流”轉變,即應由“務虚”轉向“務實”。
建立兩岸金融監管當局的交流渠道。由於越來越多的台灣金融機構迫切要求來大陸設立分支機構,在大陸的台商也希望獲得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與此同時,大陸的金融機構也迫切希望與台灣金融機構進行業務合作。為此,當務之急是兩岸金融監管當局應盡快以適當方式建立溝通渠道,探討兩岸金融機構的互設以及金融監管等事宜。
兩岸商業銀行業務交往中矛盾的處理。如果兩岸商業銀行在開展業務時發生問題或出現矛盾,可按照以下程序來解決:首先,可以通過相互協商來解決;其次,可以依照國際慣例來解決;再次,也可以通過當地法律來解決。
綜合考慮二○○一年及未來幾年大陸經濟發展環境,毋庸諱言,國際經濟形勢仍然很不樂觀,但大陸存在很多增長的潛力和很大的發展空間。大陸不斷深化的改革以及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市場經濟的發展,成為最具活力的推進力量。大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正處於經濟發展階段中由實現工業化和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的前半期向後半期過渡的時期,已進入經濟快速穩定增長時期。因此,大陸的經濟增長遠遠沒有達到增長的極限,大陸的經濟再持續增長二十年絲毫不成問題。只要能充分利用這些優勢,采取有效的經濟政策,大陸完全可以在世紀之交繼續保持持續、健康、快速的增長,這就為兩岸的金融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展望未來,任重道遠,兩岸金融界應有信心把兩岸的金融交流與合作推向新的階段。
(原載《中國評論》二○○一年四月號,作者係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