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推動兩岸經濟融合的宏觀思考



  第二章兩岸入世:推動經濟大整合開展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已經有十餘年曆史了,過去的十餘年使我們認識到,加强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是解決台灣問題最有效和重要的途徑。我相信,兩岸經濟加速融合,將對國家和平統一進程產生無可估量的影響。
  
  開展兩岸經貿合作意義非凡
  
  今天,國際形勢和兩岸關係都與十年前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台灣首次經歷了“政黨輪替”,使原本曲折的兩岸關係更加充滿了變數;民進黨當局否定“九二共識”,反對“一中”原則,致使“兩會”來往中斷,兩岸政治關係陷入僵局。與此相反,民間的經濟來往仍然十分熱絡,並隨著兩岸相繼加入WTO組織,這種增長勢頭愈發不可阻擋。政治和經濟的明顯反差,充分表明瞭開展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重要意義和戰略地位。
  
  兩岸經濟合作,是實現國家和平統一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體戰略部署中的一部分;是有效做好台灣人民工作最重要的途徑。兩岸經濟融合會擴大兩岸民意交集面,從而起到遏制“台獨”的重要作用。
  
  經濟合作為發展兩岸關係作出了重大貢獻,甚至可以說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十多年來,兩岸的工商企業家和科技工作者的民間交流一直十分頻繁,兩岸經濟交流活動始終是兩岸關係中最活躍的因素,並成為兩岸關係的重要紐帶。
  
  截至到二○○○年,兩岸貿易總額超過二千億美元,實際投資近三百億美元(據台灣估計超過七百億);來往於兩岸之間和長期居住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員工和家屬越來越多,表明中國大陸的凝聚力越來越强。
  
  大陸出口的電子產品中百分之七十二是台灣企業所生產,國際跨國公司、大企業的采購中心和研發中心正在向中國大陸集中,這中間,台資企業是重要的媒介。另外,跨國公司駐中國“首代”絕大多數來自於台灣,他們是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繫的天然媒介,他們充當著兩岸友好使者的色,推進中國大陸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這一切,都已成為中國大陸綜合國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兩岸經濟交流和合作對加速中國大陸的現代化進程、增强綜合國力、尤其是對發展地方經濟,貢獻良多。從近年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轉變中,可以看到中國大陸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的一個趨勢,也是中國大陸逐步推進現代化進程的一個反映。台灣經濟的一大特點是外向型經濟為主,而為全世界作“代工”是其主要特色和專長,這種狀況正逐步被中國大陸取代。目前,在廣東的珠江三洲和上海、江、浙的長江三洲都已成為台資企業的密集地區;尤其是以IT、IC和軟件為核心的新興產業群聚區域正日益形成和發展,設計、生產、銷售環境日益改善,競爭日益提高。
  
  走出誤區增强信心
  
  隨著兩岸關係的變化,尤其是民進黨上台之後,有一些人士對於經濟工作的意義和作用不屑一顧,甚至感到不耐煩,這顯然是錯誤的。
  
  有些人說,大陸對台商這麽多照顧,為甚麽台灣選舉結果還是“台獨”分子上台?看來,發展兩岸經濟合作意義不大。對此,筆者有幾點看法:
  
  首先,民進黨上台有其深刻的政治、經濟、歷史背景。長期以來台灣民眾受到日本殖民統治和國民黨統治的壓制,爭取“出頭天”的思想在台灣本土人中根深蒂固。這些年來國民黨的腐敗,例如黑金政治令台灣民眾深惡痛絕。民進黨利用民眾的情緖,經過十多年的苦心經營終於奪得了政權。而這部分民眾,既不了解如果被“台獨”利用會給台灣帶來甚麽樣的嚴重後果,又不清楚兩岸統一能給他們帶來甚麽樣的好處。也正是這部分民眾,與我們目前的聯繫仍十分缺乏。台灣媒體評論,去年底縣市長選舉中“藍軍”收復了除台北縣之外的桃源、台中、新竹、基隆等北部縣市,形成“藍、綠兩軍”南北對峙。這是經濟、社會落差的反映,由此可看出端倪。
  
  其次,兩岸經濟交往給台灣帶來的好處,要通過較長時間的實踐,才能讓大多數台灣人民感受到。這就是潛移默化。“化”就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化”就是經濟上相互的完全融合;“化”就是思想感情上的互信和完全理解。這樣人心才能一致,人心才有可能穩固,台灣人民才能真正從感情上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離的一員,這就是用和平手段解決台灣問題的本質所在。現在離這一目標還有差距。
  
  其三,為台商服務是對自己同胞的關心、愛護,和“以經要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人以為對台商“照顧”,就覺得台商應該給予“回報”,在政治上要作姿態,說些支持大陸之類的話或在行動上有所表示,這是“以經要政”,是我們不贊成的,也是幼稚可笑的想法。對待“統獨”這個嚴肅的政治問題,決不是誰做了一、兩件有關兩岸的事就能解決的,也不是某人說了一、兩句好話就可相信的。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提出“三通”已有二十多年了,到今天才看到點曙光。這說明要多方面條件趨於成熟才有可能,“强扭的瓜不甜”就是這個道理。
  
  其四,“量變到質變”是大家熟知的道理,雖然兩岸經濟關係看起來已很密切,但根據我們研究測算結果,兩岸經濟的融合度目前還比較低,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仍在台灣自己定的警戒線之内,投資的狀況概括起來是單向、間接、不平衡、有局限性,還談不上緊密的融合,兩岸經濟關係還比較脆弱,所以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以香港的例子來看,香港從五十年代初開始,逐漸與内地之間形成緊密而比較融合的經濟關係,並對最終實現順利回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個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今天真正和台灣開始打交道才不過十多年時間,中間出現了一些反覆和曲折,何足道哉!而事實上,解決台灣問題遠比香港回歸要復雜得多,但只要我們有耐心、有信心,更多地運用我們的智慧和策略,解決台灣問題是完全可能的。
  
  南部民情與民進黨
  
  有人認為,台商投資大陸增加了台灣的失業,尤其是南部的失業更為嚴重,所以,南部支持民進黨的人多,也就是說發展兩岸經濟合作反而於和平統一不利。筆者則認為,首先要分析台灣失業人數增加的原因:台灣南部產業,如拆船及其下游機械五金業、紡織業、養殖及加工業等,由於產業層次低,在激烈的競爭中經營困難,倒閉或外遷在所難免;但南部人並非活不下去,他們大多有購房的習慣,民進黨上台後,要求銀行利用新債换利息很高的舊債,並大幅度降低新債貸款利息,使相當多的南部人從中得到實惠。
  
  其次,民進黨通過文宣,把上台後搞不好台灣經濟的責任都推到國民黨頭上。一種論調是國民黨留下爛攤子,要慢慢收拾,要給阿扁時間;一種論調是國民黨搗亂、拖後腿,改革不下去,要給阿扁機會等,給南部人以誤導。
  
  其三,有些南部人不了解,企業如果不外遷,則在島内可能會同歸於盡;更由於部分南部人不願或拒絕與大陸來往,對大陸抱有成見。因此,應該請南部農民走出去多和大陸相互交流,了解大陸的各項對台政策和經濟發展的情況,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進而改變觀念。筆者相信,當“三通”之後,以及陸資入島都會增加台灣民眾的就業機會。
  
  也有人說,台商從大陸賺走了那麽多錢,僅大陸貿易逆差就等於台灣的外匯儲備,大陸不是喫虧了嗎?
  
  持有這樣觀點的人士大部分是由於不了解真實情況,只有一小部分人可能真的有誤解。其實,所有的經濟活動得以持續進行下去,一定是互利的,我們和台灣如此,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如此。我們花了十五年的時間艱苦談判,才進了WTO組織,為的就是爭取擴大與世界各國、各地區平等貿易的機會,加强與世界經濟更加密切的關係。今天世界經濟一體化已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封閉等於自殺,為甚麽我們偏要在對台經濟關係上有此擔心呢?更何況,台灣是自己國家的一個地區,兩岸是内部的經濟往來,要通過它促進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願望。
  
  也可能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士會說,沒有必要對台商實行照顧。其實我們目前對台商實行的政策是比照外商的優惠政策提出的,也就是說台商能享受到的外商基本上都有。只有一點例外,即考慮到台商受台灣當局的各種限制,到大陸來投資比較晚,所以制定了“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政策,在某些項目的準入上給予照顧。總體上說,台商與外商包括港、澳同胞來投資相比,台商所處的環境最不利;如在融資條件上,雖然大陸采取了許多措施,但台商基本上處於無援之地。因此可以說,台商與外商比,他們在大陸處於不平等的條件下競爭。作為自己的同胞,我們完全應該對他們的處境表示理解和同情。並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與時俱進開創兩岸經濟關係新局面
  
  一、推動建立“企業對企業”之間正常、廣泛而有效的合作機制。“企業對企業”的合作本來就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正常運作機制,但由於台灣當局的限制和大陸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雙方企業,主要是大型企業和公有企業之間的合作尚需探索一種可行的合作機制。為此,大陸可召集台灣相關企業與大陸企業研討或洽談合作;或主動直接約見台灣一些企業,聽取他們的投資計劃和考慮,給予諮詢和幫助,落實其投資計劃;或選擇某一行業推動兩岸企業之間的交流,甚至進行股權轉讓和承包、租賃經營等活動。
  
  二、推動兩岸協會和行業合作網絡的形成。“協會對協會”和“行業對行業”的協商與合作,在當前以民間為主的兩岸經濟關係中,應把政、經有所區隔;形成這種區隔的策略可考慮采取各自授權的方式,以此增大“協會對協會”、“行業對行業”的切實可行性和效果。
  
  三、由政府主導規劃台資與大陸的經濟發展和產業融合。目前在大陸的台資大多有他們自己的產業群,與國際跨國公司形成產業分工鏈,而與大陸的企業沒有太多的關聯;這種情況使台資(潛在)遊動性很大,不利於在大陸的進一步發展。為此,應由政府出面組織對大陸台資情況調研,在了解和掌握台資的產能、技術、市場和研發等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全局性的統籌規劃,引導大陸企業與台資企業形成產業鏈上的配合,既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又有利於實現兩岸產業的融合。
  
  四、在憲法基礎上,以法規形式,對在大陸經營三年以上的台資企業給予大陸民營企業的身份,發給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及其家屬居民证,並可考慮他們參與投資所在地政治生活的可能性。
  
  五、以土地吸引台灣農民到大陸來經營。農民是台灣加入WTO後受衝擊和影響較大的社會群體,如何幫助台灣農民,做好兩岸農業合作的工作,對兩岸經濟“雙贏”有重要意義。針對台灣農業現狀,可考慮在華東和華南地區,以現有的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某些農民較少的農場為基礎,建立某種形式的台灣農業生產特區,讓台灣農民享受與大陸農民同樣的權利和義務,自己經營,自我管理,照常納税,形成台灣農業生產向大陸發展的態勢,對大陸發展外向型農業也不無好處。在吸引台灣農民的工作中,有兩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一是如何吸取台灣農會組織的有效功能與大陸的實際結合,探討幫助台灣農民在生產技術、銷售、融資等方面的合作模式;二是協調好當地農民與台灣農民可能的利益衝突問題,否則,台灣農民即使過來,也會遇到種種困難。
  
  總之,我認為,只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就能在既不違反WTO規則和精神、又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下,積極而非被動地認真研究,提出能夠大幅度推動兩岸經濟關係 
  
  發展的一系列具有創見而又可行的措施,切實建立起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以造福於兩岸民眾,並最終促進國家的和平統一。
  
  (原載《中國評論》二○○二年四月號,作者係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敎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