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峽兩岸催生經濟共同體
近二年來,海峽兩岸經濟發生明顯的轉變,大陸經濟在持續七年的調整後,一九九九年下半年開始由谷底回昇。二○○○年以來,出口貿易持續上昇,消費市場轉趨活躍,股市及房地產呈現向榮,投資環境逐步改善,吸引大量外資投入。台灣經濟也由一九九九年下半年開始回昇,但自去年五月政權轉移後,由於新政府財經政策諸多失誤,境内投資環境迅速惡化。再加上朝野政爭不斷,投資者失去信心,導致股市大幅滑落,民間金融資產嚴重縮水,經濟陷入低迷狀態。企業為求生存,紛紛外移,其中有相當大部分轉移至中國大陸。在西進熱潮的帶動下,去年兩岸貿易突破三百億美元,為一九九一年的四倍,台灣接單大陸製造已成為兩岸經貿合作的新模式。兩岸經濟相互的依存度不斷上昇,正加速形成一個經濟共同體。
兩岸投資環境的變化
促成台資大量進入大陸的主要因素,是兩岸投資環境的變化。一方面是大陸投資環境的改善,對台資發生磁吸作用。另一方面是台灣投資環境日趨惡化,對台資外移起推動的作用。
大陸為爭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近年來從多方面改善對外貿易及投資環境。首先是對外經法規進行清理修改,完善現行涉外經濟立法,建立一個統一及透明的法律體系。據外經貿部公佈的資料,截至今年一月,共清理外經貿方面法律文件一千一百一十三件。其中行政法規一百六十四部,部門規章八百八十七件,雙邊經貿協定一百九十一份,雙邊投資保護協定七十二份。將廢止行政法規一百一十七件,部門規章四百五十九件,使大陸經貿法規能接近國際水平,降低外商投資的疑慮。見紐約《世界日報》二○○一年五月十九日D4
其次,大陸基礎設施不斷改善。高速公路,港口設施,電力供應均有顯著進展。五六年前長江三洲一帶是缺電地區,經過近幾年擴建電厰後,如今已出現電力過剩。為吸引外資投入,大陸共設立五十三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用各種優惠條件,吸引外資從事電子信息、軟件、生物工程、新材料及新能源等方面的產業。不僅提供低廉地價及充沛勞動力,且全面改善服務體系,形成由上海到蘇南的新經濟增長帶。
第三,大陸總體經濟經過前幾年的調整,已進入循環向上的軌道。國有企業占全國工業比重,從九十年代初期百分之五十五,下降到百分之三十八。民營企業大量湧現,沿海地區人均GDP已高於世界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中產階級正加速形成,民間消費能力大幅上昇,使中國大陸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内銷市場。今年五月,二十多家著名跨國公司首腦在北京舉行第四屆北京“國際周”,許多跨國公司首腦即公開表示不但要將研發機構直接投入中國,同時並將建立采購中心。種種跡像顯示中國大陸已由潛在的巨大市場轉變為現實的巨大市場。海外投資者的態度,也由審慎而演變為積極,由短期投資而轉變為長期經營。
與大陸投資環境比較,台灣近年的投資環境不但未見改善,且正加速惡化。首先是影響企業生存的基本要素包括土地價格、勞工工資、能源供應等或取得困難,或成本加重,嚴重影響企業的經營。台灣地狹人稠,土地資源有限,前四十年的全面開發,使地價扶摇直上。近十年房地產投機熾熱,工厰建地更難獲得。再加上居民環保意識高漲,舉凡石化、電力、化工等產業,厰地更難獲取。台灣工資,經過二十年來的提昇,不但遠高於中國大陸,也比鄰近地區為高。去年新政府上台後,為爭取勞工支持,未經審慎規劃,即貿然宣佈將每周工時減為四十二小時,使工資成本一下提昇百分之十八。工資上昇,對業已喪失競爭力的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無異雪上加霜。縮短工時案通過後,厰商憂慮大增。作為台灣石化龍頭的台塑,即宣佈今後將不再在台灣境内進行大規模投資。據台灣經建會的估計,實施新工時制後,企業工薪成本增加一千一百七十六億元(台幣),使中小企業平均純利率由原來百分之二點三五下降為百分之零點三四,幾乎是無利可圗見台北《中國時報》二○○○年十月二十日第五版。
影響企業信心的另一因素是水電供應缺乏保证。台灣前期的經濟發展,由於三座核能電厰的興建,電力供應無虞。近十年來,工業與用户用電激增,電力已呈不足,乃決定興建第四座核能電厰(核四),已與美國奇異(GE)公司簽訂合同並投入巨資進行建厰。但由於民進黨黨綱有反核能的規定,新政府上台後即不顧現實需要,斷然宣佈停建核四。據台灣綜合研究院的研究報告,一旦停建核四,四年後北部地區電力將告不足。無論新政府提出水力發電或以煤氣電厰取代,可能性皆不高。發電成本將大增。停建核四,僅工程終止的損失及修改與外商合約的補償費用,將達八百八十七億台幣,不但台灣物價將大幅上漲,GDP成長也將下降一個百分點見台北《中國時報》二○○○年十月二十日第九版。廢建核四的決定不但强化企業外移的決心,且引發政局的動盪。經過一百多天的轉折,最後仍以續建落幕。但執政黨仍企圗在今冬立委舉後要發動公投,顯示核四前途仍屬未定之天。
除土地、工資、能源等不利條件外,新政府上台後,財經政策反覆摇擺,朝令夕改,且政出多門,令人無所適從。再加上民眾不合理抗爭層出不窮,在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票市場乃不斷下瀉。去年新政府上台時,台北股市指數為九千一百一十九點,市值十三兆一千八百億台幣。到今年五月指數劇降為五千一百點,市值縮水為八兆餘元。在一年時間中,指數跌幅四千點,市值減少四兆二千多億元。以全體七百萬投資人計算,平均每一股民流失六十一萬元。股市暴跌,引發社會“負財富效應”,進一步影響投資者信心,境内景氣一路下滑。今年第一季GDP成長率只有一點零六,創下二十六年來最低紀錄。政經環境的逆轉,促使企業加速外移,出現近年來日益熾烈的企業西移熱潮。
兩岸產業轉移新態勢
台灣厰商投資大陸已有十年的歷史。前八年移往大陸產業,多為勞力密集的加工工業,勞工工資占生產成本百分之六十五以上;主要為傘具、鞋類、小五金、玩具、紡織、塑膠等台灣已列為“夕陽工業”的產品。但近年情況丕變,台商西移的主力,已不是勞力密集的“夕陽工業”,而是作為台灣經濟新支柱的電腦及資訊工業。
近幾年來,台灣在國際市場上占極大比重的資訊產品如滑鼠、電源供應器等,已有九成轉移至大陸生產。掃描器、顯示器、機殼、監視器等有六成至八成在大陸生產。基於成本考量,桌上型電腦和主機板也有近五成厰商在大陸生產。去年台灣商厰在大陸的硬體產品產值達一百八十五億美元,占大陸去年硬體產品產值百分之七十二。大陸已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資訊硬體生產國。
電子資訊產業到大陸投資設厰的主要原因,是國際市場產量激增,競爭劇烈,產品價格大幅下降,降低成本成為企業生產條件。大陸無論在工資、土地、電力供應各方面,均遠比台灣低廉,台商只有到大陸才有生存發展空間。台灣半導體產業巨擘、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指出,台灣資訊產業人才缺乏設計和創新能力,主要是市場太小。他認為未來十年,大陸市場將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資訊市場,台商一定要把大陸納入市場規劃。據北京《人民日報》報導,華南地區數以千計的台灣電腦企業,正呈現星羅棋佈之勢。最近一年更由廣東向華東各省延伸。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洲,已成為台灣資訊產業轉移的首選目標。上海的吴江及附近的崑山,已形成台灣資訊周邊產品的生產基地。台灣大同公司集團在大陸的吴江新厰於今年四月啟用,生產低檔電腦及資訊周邊產品,三年内營收將達十億美元。大同集團西進投資額已超過新台幣一百億元。由王文洋江綿恒合辦的八吋晶圓厰及台灣科技界名人張汝京正在興建中的類似厰區,二者投產後的晶圓產量合計將達台灣晶圓總產量的五分之一見紐約《世界日報》二○○○年五月十六日A2。上述這些報導,指陳一重要事實,即台灣作為經濟支柱的資訊產業,正全面移往中國大陸。
除高科技行業外,台灣另一重要產業——石化工業,也開始向大陸轉移。石化輕油裂解厰屬於高耗能及高耗水產業,充沛廉價的水電與土地供給是發展的必要條件。台灣因受資源條件的限制,大石化集團已難有發展空間,大陸投資成為唯一出路。台灣石化產業龍頭的台塑初步決定在寧波梅山島石化區投資百億美元。初期興建年產三十萬公噸的聚氯乙稀(PVC),供應南亞塑膠公司散佈在大陸的十一座加工厰。然後再依大陸市場產品需求,增設其它的塑膠原料生產厰。依台塑規劃,如不包括煉油厰,興建三百萬瓦的燃煤發電厰、輕油裂解厰及其它附屬的石化中間原料厰,總投資資金可能超過一百億美元,將成為台灣企業集團在中國大陸最大的投資項目見紐約《世界日報》二○○一年二月七日D6。
在傳統工業方面,台灣的家電業、自行車業及紡織業,近年也紛紛將生產重心移往大陸。面臨加入世貿組織後外貨進口競爭的壓力,台灣家電大厰如大同、東元、聲寳等,不是將生產線移至大陸,就是加重大陸據點的產能。大同在上海已設立馬達厰,計劃五年内產量將超過台灣母厰。東元在廣東有商用冷氣空調厰,在蘇州有馬達厰,今年更將台灣大部分家電產品轉移大陸。聲寳在天津也有洗衣機及冰箱厰,也準備加强在大陸投資的新布局。顯示大部分家電企業,在降低成本的考量下,正加速西移的步伐。
台灣自行車業近十年來陸續前往大陸投資。從早期的深圳,到近年上海周邊地區,形成華南與華東兩大落。重要企業包括美利達、川飛、巨大、利奇等,規模都比台灣母厰為大。過去堅守台灣的日馳企業,最近也在華東承租厰房,進軍大陸。大部分厰商的決策是“市場在那裏,投資就在那裏”。當全球買主的眼光投注大陸時,業者只能到大陸投資。何況大陸本身,還有日益龐大的内需市場,形成一大磁場,吸引台商大舉進入。
兩岸分工合作新格局
在台商大舉西移的情勢下,兩岸經濟關係已進入一個新階段,一個分工合作的新格局,正在迅速形成中。
過去台灣厰商的經營方式,由製造到出口,大都在境内完成。近年已轉變為由台灣輸出機械及中間原料至大陸,利用大陸低廉勞工及土地等要素加工製造、再出口的運行模式;不但帶動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也使兩岸的分工合作更趨緊密。據台灣經濟部“二○○○年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報告”透露,多數到大陸投資台商,係由台灣母公司負責行銷,在台灣向外接單,但有相當大部分係由大陸製造出貨。其中以資訊電子工業由大陸出貨比率百分之三十點九為最高。其次為石化工業(占百分之三十點五),化學工業(占百分之二十九點六)和金屬機械工業(占百分之二十點九)。顯示企業對大陸投資後,台灣母公司與大陸投資事業已形成行銷與生產出貨的分工模式。
兩岸經濟交流另一新發展,是台灣的資訊厰商,不僅將製造中心轉移至中國大陸,由於島内高科技人才不足,近年進一步將研發中心也西移。據調查,大陸大專院校每年能訓練出十四萬五千多名電腦工程師,而台灣每年只能訓練四千多名。許多跨國公司為充分利用大陸龐大的人力資源,紛紛在上海、北京等科技人才集中地區設立研究發展中心,目前已有一百多家,涉及電腦、軟件、通信、化工、汽車、醫藥領域。受西方跨國公司的影響,台灣資訊大企業,包括宏電、大眾、鴻海、鑫明、廣達、仁寳、英萊達、華碩、明、華宇、大同、倫飛等,也都在大陸建立頗具規模的大型研發中心,不僅為硬體產品開發相關的軟體,同時也積極研發Linux作業系統應用軟體。這些台資資訊研發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蘇州、廣州及西安,與清華、復旦、交大等學術單位合作。顯示台灣的大型企業,在製造能力西移之外,研發基地也逐步移往大陸見紐約《世界日報》二○○一年六月四日A5。
過去台資進入大陸,帶有探測性質,缺乏整體配套措施。經過近十年來的發展,台商已擇定有發展遠景的地區,成群進駐,逐步形成台商特區。如廣東的東莞即有外資企業一萬三千八百多家,大多來自台灣。由上海到蘇州的高速公路沿線,包括崑山、吴江等新經濟開發區,都是台商聚集的熱點。據估計,這一地區的台商已達二十萬人。往往一核心企業進入,相關零件製造商也隨之而至。在台商高度集中地區,如東莞及崑山,為安定台商生活,更獲得當地政府的許可,設立台商子女學校。帶有“一國兩制”的色彩。
台商大舉進入大陸,兩岸經濟依存度不斷提昇。根據大陸官方資料,截至二○○○年底,在大陸台資企業已達四萬七千家,合同台資金額四百八十六點六億美元,實際投入金額二百六十三點八億美元。但據台灣中央銀行的估計,台資進入大陸已達七百億美元,台灣經濟界估計更高達美金一千億美元。在大幅投資的帶動下,兩岸貿易去年創歷史的新高峰。據大陸貿易統計,去年兩岸貿易額為三百零五點三億美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三十點一(台灣方面統計為三百二十三點八億美元),為一九七九年的三百九十六倍。截至二○○○年底,累計兩岸貿易總額已達一千九百零九點三億美元,其中大陸對台出口為三百一十點四億美元,自台進口為一千五百九十八點九四億美元,台灣順差一千二百八十八點五四億美元。台灣已成大陸第五大貿易伙伴,第二大進口市場。大陸則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兩岸貿易占台灣貿易比重由一九八二年百分之一點七一上昇到去年的百分之十一點一。台灣對大陸出口占總輸出比重,更由一九八二年的百分之零點八八上昇到去年百分之十七點零一見台陸委會《兩岸經濟統計月報》二○○○年十月二十四頁,兩岸經貿的依存度,正與日俱增,且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兩岸經濟交流的前景
兩岸經濟關係在雙方加入WTO後,由於經貿活動有了共同規範,彼此互補互利的空間將大幅增加。經貿往來將更為頻繁,有可能建立更有效率的分工體系。從兩岸官方近月的動向觀察,未來的發展將朝三個方向推進。
第一,台灣對大陸的投資,將從以製造業為主,向金融、保險、電訊、旅遊業等發展。在金融合作方面,加入世貿後,兩岸貿易與資金往來將大幅增加,對資金融通調撥的需求更為迫切。為解決台商在大陸發展對資金融通的需求,台灣商業銀行到大陸設立分支機構乃勢所必然。最近台灣財政部與中央銀行已擬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金融業務往來許可辦法”,將開放境内銀行赴大陸設立代表人辦事處,為金融業進入大陸的先聲。
大陸的證券市場,過去台商極少涉足,今年由於B股狂烈上揚,引起台商興趣,部分台資開始投入。迄今為止,外商不能買賣A股,也不能在大陸股市上市。但據大陸证監會主席周小川指出,大陸有關部門正研究有步驟有限度開放外資進入A股市場。初步規劃,凡早期前往大陸投資已有三年盈餘紀錄的台商,繳税記錄良好,無漏税問題,將可申請上市。據統計,有可能上市的台商公司將有四十家見紐約《世界日報》二○○一年五月二十八日D5。在未來兩岸經濟關係中,雙方資金互入股市,將是一重大突破。
大陸的保險業,由於人口基數龐大,已成為國際矚目的熱點。去年大陸保險密度(即人均保費收入)為人民幣一二七元,遠較世界平均水平三百六十元為低。保險深度(即保費收入占當年GDP比率)不到百分之一點八,也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百分之六至百分之七)。這兩個指標說明大陸保險市場潛力巨大。目前大陸市場上外資保險公司已有十九家,另有二十七個外資營業機構。國内保險公司十三家,加入WTO後按所作承諾,必須開放外資,將為台灣保險業創造一進入機會。
第二,兩岸投資及貿易將由目前的單向逐步走入雙向。過去十年只有台商投資大陸,未見陸資進入台灣。主要是台灣方面尚未開放陸資入台。最近有關陸資入境已獲得台灣高階層人士的支持。台灣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即表示贊成開放陸資投入台灣房地產,不一定限於辦公大樓,也可開放住宅區,以舒解台灣不景氣的房地產業見紐約《世界日報》二○○一年三月八日A2。
在貿易活動方面,以往只有台商到大陸尋求代工對象,但最近這一情勢也發生變化。大陸電腦業巨擘聯想集團今年六月訪問台灣時表示,在可預見的時間内,台灣厰商將是聯想集團重量級的委外代工對象。代工重點,包括筆記型電腦、掌上型資訊通訊平台及主機板,並宣稱對台灣厰商下單規模將異常龐大見《中國電子報》二○○一年六月五日。顯示兩岸間的經貿關係,已由單向走向雙向。
第三,兩岸加入WTO後,三通已難避免。過去許多人為障礙將次第廢除,貨運朝發夕至,運輸成本大幅減低。台灣的半成品可以到大陸加工、大陸台資的產品也可以回銷台灣,使兩岸間的產銷關係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復合式分工發展,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產業内貿易,進一步提高兩岸貿易的幅量。
兩岸經濟關係,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相互間的依存度不斷上昇,已形成一經濟共同體。據台灣經濟部的報告,從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九年,兩岸貿易總值增加十七倍,平均每年增長百分之二十六點六,遠高於對其它地區的增長率。目前台灣出口貿易中,對大陸出口占百分之十七,如連經由香港轉口合計,已達百分之二十四。台灣接單、大陸出貨比率已超過百分之四十。台灣技術密集產業與製造業對大陸投資比重,高達百分之五十四見紐約《世界日報》二○○○年十一月十四日D6。兩岸的經濟交流,已扺達相當密切程度。如能打破政治對立僵局,加强交流合作,不難形成一共同市場或經濟圈。這一個目前包括港澳台大陸,未來或可能包括新加坡及海外華商的經濟圈,具有豐厚的潛力,有可能成為二十一世紀經濟的“第四極”,與歐美日本並駕齊驅。
(原載《中國評論》二○○一年八月號,作者係美國博爾大學經濟係敎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