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華經濟圈的形成與前景



  近一年來,由於大陸,台灣和香港在東亞金融風暴中的卓越表現,與兩岸三地經貿關係的日趨密切,以港台大陸為主體的“中華經濟圈”已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事實上,“中華經濟圈”的形成,並非出自兩岸政府的主導與策劃,而是基於客觀經濟事實的需求,且已成為一不可逆轉的趨勢。
  
  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與區域化
  
  東西冷戰結束後,世局重心由軍事對峙轉為經濟競爭。近幾年來國際經濟的變動,既加速一體化,也不斷邁向區域化。一體化的形成,主要是科技和資訊的發達,與跨國公司的勃興,再加上產業内貿易(Intra-industrial trade)的大幅提高,國與國間的經濟依存度不斷上昇;國際貿易的成長率,遠高於各國GDP的成長率。
  
  但另一方面,基於地緣關係,各種區域性經濟組織,也相繼出現。其中西歐共同市場的運作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已為經濟區域化樹立楷模。從世界大局觀察,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經濟,將形成三大集團,即西歐經濟集團,北美經濟集團與亞太經濟集團。
  
  由於歷史淵源與文化背景,西歐集團經過四十年的交流與整合已形成一個統一市場。為推動經濟及政治的進一步整合,歐盟先後建立五個跨國組織,包括部長會議、歐洲委員會、歐洲法庭、歐洲議會及審計法庭。其終極目標,是由經濟的整合,進一步形成歐洲聯邦(The United States of Europe)。從明年一月一日起,歐洲單一貨幣將正式登場。
  
  面對西歐的經濟整合,美國、加拿大及墨西哥也於五年前成立北美自由貿易區。最近更醞釀將範圍擴大,包括拉丁美洲各國,形成一個擁有三十四國的美洲自由貿易區,每年GDP總值將達十兆美元。
  
  亞太集團雖組織有年,且有過“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PBEC)及“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PBEC)等組織。八十年代末期,更成立半官方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但由於涵蓋區域過於遼闊,各國經濟發展階段又有顯著差異,再加上作為集團中堅的日本,未能取得區内各國的信賴,群龍無首,類似西歐及北美經濟集團的運作不易實現。
  
  過去十年間,由於兩岸經濟關係的實質改善,一個以中國人為主體的“中華經濟圈”正在加速形成中。這一個目前包括大陸、台灣及港澳,將來或可能包括新加坡的經濟圈,具有豐厚的潛力與燦爛的遠景,如能推誠合作,不難異軍突起,與北美西歐並駕齊驅。
  
  兩岸三方的經濟融合
  
  港台及大陸,同文同根;資源禀賦,具有高度互補性。前三十年,由於政治因素,互相隔絕。一旦政治上的禁忌消除,很自然便成為經貿伙伴。
  
  過去十九年間,兩岸間的貿易,由一九七九年的七千七百多萬美元,增加到一九九七年的二百六十四億美元,增加三百四十倍,大陸已成為台灣第三大貿易伙伴,僅次於美國及日本。台灣也成為大陸第二大進口來源和第五大貿易對手。相互間的依存度與日俱增。
  
  兩岸貿易的大幅上昇,主要是近十年來台資湧入大陸。台商到大陸投資設厰後,所需的機器及原料,大多仍由台灣供應。據大陸官方的統計,截至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底,台商在大陸投資項目,超過三萬八千多項,協議金額累計達三百八十一億美元,實際投入金額一百八十三億美元,在大陸外資中,僅次於港澳而居第二位。
  
  兩岸經貿交流的繁密,不僅減低了台灣對歐美市場的依存度,也有助於雙方經濟高度成長的維持。據台灣經濟部的報告,一九九二年台灣國内生產毛額(GDP)十點零八的名目成長率中,有一點七五個百分點乃來自對大陸出口的貢獻。另據台灣經濟會的估計,如停止對大陸的出口,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下降近二個百分點。
  
  同樣地,台商對大陸投資,對大陸經濟發展也作出了貢獻。據台灣經濟學者的估計,以一九九五年為例,台商在大陸投資,對是年大陸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為一點三。台商僱用大陸勞工人數估計超過三百萬人,對促進大陸就業也有很大助益。
  
  兩岸經濟關係的由疏及密,香港扮演著重要的中介色。香港與兩岸的貿易關係,近十幾年來也呈現突飛猛進。據香港政府的統計,到一九九六年,有百分之四十五的大陸進出口貿易都需經過香港。
  
  香港不僅掌握中國大陸四成半的出口貿易,且成為大陸最大的投資者。目前香港超過八成的製造商,已在大陸設立生產厰房。到一九九七年六月,香港(連澳門)投資項目達十七萬二千多宗,合同金額二千七百八十億美元,占大陸外資百分之五十三點七;實際投資金額一千一百二十二億美元,占外資百分之五十七點四。成為廣東、福建及沿海各省經濟起飛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大陸對香港投資也迅速上昇。據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烏蘭木倫的報告,截至一九九四年底,大陸在香港投資企業共有一千七百五十六家,資金總額四百二十五億美元,已成為香港經濟組成的重要部分。目前香港大陸投資企業的貿易額,約占香港貿易額的百分之二十二;中資銀行吸收存款,約占香港銀行存款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三。中資企業業務範圍,已遍及貿易、金融、運輸、旅遊、製造、建築、倉儲、廣告、房地產等行業。並對香港的通訊、航空、隧道、碼頭等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投資。香港與大陸經濟已水乳交融,難以分割。
  
  港台間的貿易,近幾年來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巨幅增長。一九九五年擴大到二百六十一億美元,占是年台灣總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點四,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同時也是台灣近年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自一九九一年以來,台灣對香港的順差,每年均在一百億美元以上。到一九九五年順差高達二百五十一億美元,比台灣對全球貿易順差高出一百億美元。易言之,如無對香港的巨額出超,台灣近五年的對外貿易,均將呈現赤字。
  
  上述這些數字,指陳一重要事實:經過這十多年的交流,兩岸三地的經濟發展,已形成一個經濟共同體。相互間的依存度與日俱增,其情形有如表一。
  
  表一大陸台灣香港相互貿易依存度
  
  
  海外華資的匯流
  
  除港台資金不斷流入中國大陸外,大陸的改革與開放,也愈來愈引起東南亞及北美華人的關注,紛紛擇地投資。海外華人擁有龐大資產,已是舉世皆知的事實。照倫敦《經濟學人》週刊的一項估計,中國大陸以外(包括港台)所持有的流動資產,高達一兆五千億到二兆美元;如將港台二地剔除,估計海外華人流動資產,在八千億美元以上。
  
  具體的統計數字目前仍無法獲得,但從一些個案中可見其趨勢。如印尼的三林集團,已在福建的福清投入巨資,開發總面積達五千公頃的工業區。
  
  表二中華經濟圈與美日二國重要經濟指標之比較
  
  
     東南亞有組織、有規劃的投資集團乃來自新加坡。近幾年來,新加坡政府推行“借地發展”的經濟策略,有百分之四十五的公司已在中國大陸投資。到一九九五年上半年,累積投資已突破一百億美元。其中最著名的是新加坡與大陸合作建設的蘇州工業園區。截至今年四月底,這一園區已吸引合同外資三十八點九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十三點八億美元,擁有高新技術工業企業八十家;預計到二○○○年,實現合同外資七十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達五十億美元,將成為東南亞華資投入大陸的示範。見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八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新加坡在山東的煙台,及江蘇無錫均有相當規模的投資。
  
  由於近年來東南亞金融風暴的衝擊,東南亞華資投入大陸將暫時停頓。但相信風潮過後,華資流入大陸,仍將繼續增加。
  
  中華經濟圈的實力
  
  “中華經濟圈”雖已卓然成形,但這一個新起的經濟圈,究竟有無實力足與西歐、美、日相抗衡?在二十一世紀中,華人經濟圈將扮演何等色?
  
  如以國内生產毛額(GDP)及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跨國公司等項目進行比較,“中華經濟圈”的實力,與其它集團仍有相當距離,但這一差距正在迅速縮短中。
  
  再從國際貿易比較,一九九二年華人經濟圈對外貿易,占全球貿易比重百分之七點四,排名在美國、德國及日本之後;一九九三年提昇到全球貿易總量百分之八點五,已超過日本而居世界第三位;一九九七年華人經濟圈外貿總額達九千五百二十四億美元,已超過德國(九千四百九十億美元),成為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貿易體。
  
  如從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分析,中華經濟圈具有其它集團或國家所難得的一些優越條件。
  
  (1)人力資源——一九九五年北美自由貿易區人口三百八十四點五百萬人,西歐共有三百四十百萬人,日本一百二十五點二百萬人,而中華經濟圈共有一千二百二十七點六百萬人,比前三大集團多出三億七千多萬人。人口眾多雖使平均GDP無法追上其它集團,但勞力資源不虞匱乏。一旦中國大陸國民收入昇高,將形成一個龐大的國内市場。
  
  (2)技術資源——未來的世紀,將是科技掛帥的世紀。華人經濟圈目前的科技力量,仍難與西歐、北美及日本匹敵,但擁有大量優秀科技人才。中國大陸在航天技術方面的成就,已屬舉世皆知,近年頻頻代西方國家發射人造衛星。台灣目前是世界第三大資訊工業中心。目前散佈北美及歐洲的華裔科學家及高級技術人才、管理人才,不下二、三十萬人。將來國家統一,經濟發達,生活水平提高,大批科技人才將會源源内流,填補兩岸三地的科技缺口。
  
  (3)外匯資源——一九九三年後,由於大陸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中華經濟圈擁有的外匯儲備急劇上昇。到一九九七年已高達三千一百五十二億美元,比日本的二千二百零八億美元高出百分之四十二點八,為美國外匯儲備的四點六倍。已有能力應付國際金融危機。
  
  (4)高儲蓄率——華人經濟圈受傳統文化的薰陶,著重勤儉與儲蓄。台灣、香港、大陸的儲蓄率皆在百分之三十以上,遠高於西歐及美國。即使與日本比較,也未遑多讓。
  
  (5)高成長率——歐美及日本經濟經過近五十年來的持續發展,已相繼進入成熟階段,成長率難以再大幅提高。而中華經濟圈仍在工業化初期及中期,上昇空間較大(表三)。由於這些優勢,華人經濟圈總體經濟實力,追上美、日、西歐並非異想天開,而是在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即可出現的事實。
  
  中華經濟圈的光明前景,從近年各方面發表的預測中,可窺見其大勢(表四)。
  
  (1)大陸繼續推行改革開放,向市場經濟邁進。
  
  (2)大陸内部能維持穩定,不發生大變亂。
  
  (3)台海兩岸能趨向合作、避免激發戰端。
  
  (4)香港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條件下,能繼續保持繁榮。
  
  如果上舉這些條件能夠保持,以港台及海外華人積聚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能力與行銷管道,與大陸的人力資源及天然資源相結合,組成巨型跨國公司,合作開發自渤海到南海的海底資源;同時傾全力開發中國大陸西北、華北、及西南的地下礦藏。不僅將為華人經濟圈成員及東南亞華人的資金找尋到最有利的出路,也將為整個華人經濟圈提供原料與市場。
  
  表四    中華經濟圈經濟發展前景預測
  
  (一)世界銀行預測
  
   中華經濟圈(台灣、香港、大陸)
  
   二○○二年GDP
  
  (1)按市價計算25,000億美元
  
  (2)按購買力平價計算98,000億美元
  
            平均每人GDP7,300美元
   
  (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
  
       中國大陸
  
     (1)按美金一元=1.2人民幣計算(購買力平價)
  
        二○○○年GDP35,000億美元
  
        平均每人GDP2,720美元
  
         二○一○年GDP72,000億美元
  
         平均每人GDP5,200美元
  
      (2)按美金一元=5.2人民幣計算(匯率)
  
         二○○○年GDP8,000億美元
  
        平均每人GDP630美元
  
         二○一○年GDP16,500億美元
  
            平均每人GDP1,200美元
   
  (三)劉遵義敎授預測
  
            中國大陸
  
            按美金一元=4.78人民幣計算
  
            二○二○年GDP55,000億美元
  
            平均每人GDP3,500美元
   
  資料來源:
  
  (1)世界銀行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1993,p.61
  
  (2)李京文主編,《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經濟》,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5p.47
  
  (3)劉遵義(Lawrence J.Lau)Long-Term Economic Grpowth in the PRC and Its Sectora Lmplications,New York,1995
  
  但這一遠景的出現,乃建築於下列各項條件上:
  
  到照大陸人口專家的預測,到公元二○二○年,大陸人口將達到十六億人,如屆時平均GDP能達到五千美元(一九九○年幣值),僅大陸本身即有八萬億美元的GDP;加上港台兩地,中華經濟圈在二○二○年的GDP,將達到美國二○一○年九萬一千億美元的水平。二十一世紀中葉,必將是中國人主導世界的新局面。
  
  (原載《中國評論》一九九八年十二月號,作者係美國印第安納州博爾大學經濟係敎授、全美中國研究協會會長、博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