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岸加入WTO後的經貿互動展望
主持人
劉震濤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敎授
評論員
宋逢明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導
董新保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敎授、博士後專家
殷存毅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敎授
劉北樺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協會特邀專家
常修澤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博導
徐昆明 中國科技部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寇廷耀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敎授
毛二萬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講師、博士
劉震濤:今天召開這個座談會,主要是談談兩岸加入WTO之後的經濟互動走勢,以及對兩岸產業合作前景的看法。加入WTO對於中國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加速世界經濟一體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大家都說,無論對大陸還是台灣,加入WTO都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究竟對兩岸經濟關係有甚麽影響,就請大家各抒己見。
十幾年來,台灣當局對兩岸經貿一直采取禁止或者限制的政策,大陸則采取鼓勵的政策。台灣當局在民眾的壓力下,去年八月召開的經發會已就“戒急用忍”政策調整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達成共識,但能否有效落實,仍有變數。如今兩岸都已加入WTO,對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均是一項有利因素。以下請大家開始討論,可以先從宏觀入手,逐漸深入。
政治問題不決入世效應會受到很大限制
董新保:兩岸加入WTO,是契機,但是也不能過分樂觀。有望通過此機會打開局面,但是現實矛盾肯定會有干擾,入世可能產生的積極因素,會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還很難說一定會如何,我想說三個問題。
一個是兩岸經貿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大陸改革開放,使兩岸經貿出現了新的局面。一九七九年兩岸貿易總額不到一億美元,二○○○年已經到了三百二十四億美元。其中台灣對大陸出口二百六十二億美元,順差正好二百億美元,這對台灣經濟應該說還是起著很大作用的。
據推算,台灣GDP對大陸出口的依存度大約為百分之十,有人分析到二○○五年即使沒有大的變化,也會到百分之十五左右,目前台商在大陸大約有五萬家左右,實際投資金額三百億美元,占台灣對外投資很大的一塊,這對台灣的就業和平衡進出口貿易是很有利的,對大陸取得資金、技術和現代化的管理也是很有好處的。總起來說,兩岸二十多年來的經貿發展盡管不平衡,但屬於雙贏互利的局面。這個局面的基礎是兩岸的經濟結構有一定的差異,也可以說是互有優勢與缺點,這種差異造成了互補互利的結果。正是趨利心態使得戒急用忍政策無法阻擋台商的投資意願。
目前的問題主要是台灣當局出於政治考量而設置的限制。戒急用忍、拒絕三通、限制大陸物品進口、限制陸資入台等政策,限制了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對大陸的損害更大。
一般來說,台灣的門開啟一點,兩岸經貿就會增長一點,產生推動作用。但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不解決,比如台灣當局繼續堅持台獨主張、不承認九二共識,甚至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這就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不可能取得局面的根本改善。入世是契機,但是如果政治上沒有相應的環境出現,其積極因素會受到極大限制。
入世有利兩岸優勢互補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兩岸能夠按照WTO的規則行事,對兩岸經貿的促進作用一定是有的。但是事情並非只能朝著一個方向發展,萬一台灣還是僅僅在口頭上說,實際上對根本的政治問題沒有大的具有善意的調整,好的局面就不會出現。
如果能夠遵守WTO的基本原則,對兩岸都是有好處的。一是兩岸的進出口貿易會有更大、更快的增長。以往台灣順差很大,在入世後大陸產品入台的限制減少,進出口總額顯然會增加。二是相互投資的機會會增長。如果對陸資的限制放鬆,相互的投資機會增加,對兩岸都有好處。三是可以推動兩岸產業的互補互利
。比如台灣長於信息技術、半導體,而大陸在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方面先進,兩岸各有所長,兩岸合作有利於雙方的全面發展。四是人力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利用。比如大陸的經營管理人才,與國際市場和通行規則密切聯繫的人才比較少,而台灣的高科技人才比較缺乏。五是經貿活動加强之後促進了人員交流,甚至對建立互信,包括對社會、政治、意識的影響,都有好處。
積極因素尚需努力方可化為現實
第三,好的前景有賴兩岸同胞和有識之士的努力推動,不會自動到來。
經發會的共識有幾百項,但是結果很難說。因為共識由各種不同觀點的人達成,有些共識沒有多少歧意,有些共識則大家本來想法就不一樣。比如民進黨的人認為,新共識與戒急用忍沒有甚麽差别。
蕭萬長提出兩岸共同市場的問題,得到台灣企業界和媒體的關注。如果兩岸四地的經貿關係能夠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甚至於在這個區域的安排可以超出WTO的有關規則,在加入WTO的基礎上使得兩岸四地能夠更好地協調。兩岸四地目前總GDP在一萬五千億美元,總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的百分之八以上,總外匯儲備則是最大的。如果真的能夠整合共同市場,還會出現一些增益效應。
但是蕭萬長先生提出擱置政治、先談經濟,只能在一定意義上解決問題,但是真正關鍵問題的解決則很困難。比如“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的問題沒有解決,三通都不好談。我贊成這個提議,覺得可以跟進和討論,進一步推動也許能夠找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認為實施起來比較困難。
大陸和台灣所受衝擊都很大台灣不應再以政治干涉經濟
寇廷耀:中國大陸和台灣入世,對中國和世界經濟都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性發展。對中國來說,這是自七八年以來第二次對外的重大開放,標誌著中國大陸經過二十三年的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過度到了中等發展水平的市場經濟。現在對中國入世有的非常贊賞,有的非常擔心,我們今天談論這個入世問題,也因此具有了意義。
由於中國在入世方面做了不少讓步,但是很多方面是合乎發達國家的條件的。由於中國的經濟水平、市場成熟和開放程度,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在入世後三到五年内,將市場化程度提高到發達國家的水平,無疑會對大陸的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的改革產生較大的衝擊,對某些產業可能帶來更大的衝擊。
由於台灣的市場開放程度比大陸大,入世同樣會對台灣帶來較大程度的衝擊。
由於台灣方面的限制,以往兩岸經貿往來很不平衡,投資基本上是單方面的,台灣得到很大的貿易順差,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性比較强。按照規則,入世後兩岸的經貿往來與投資是雙向的,這對台灣經濟的發展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按照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的一個模型來計算,入世對台灣GDP增長的貢獻是不小的。大陸沒有這樣的計量分析,但是基本共識是利大於弊。
如果台灣入世後能夠切實調整對大陸政策,會很快造成兩岸雙贏的局面。但是在兩岸加入WTO之後,也可能因為政治因素造成一些摩擦。這只能靠兩岸來調整,其中台灣不要用政治對經濟進行過度干擾。台灣還是應該回到“一個中國”,兩岸共同發展,這才是入世之後兩岸應該采取的積極態度。
重視經貿摩擦對兩岸的影響引導質的變化乃核心問題
殷存毅:目前就入世對台灣當局的現行經貿政策的衝擊,談論得比較多,大家對衝擊之下將會產生的變化所進行的預測也比較多。但是我認為大家對另外一點談得不夠充分,或者說是在認知上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其重要意義——隨著自由貿易的推進,經濟體之間相互依存的分量加大,這樣貿易摩擦、經濟糾紛也會隨之增加。
WTO這樣的經濟組織,一方面推動自由貿易,另一方面又要解決相互依存性增大之後帶來的形形色色、各類各式的經濟糾紛和貿易摩擦。同樣,在討論兩岸加入WTO對兩岸經濟產生的影響的時候,摩擦和糾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具有本質意義的問題,那就是隨著量的擴大,這種關係所出現的質的變化。這就表明,雙方要有協商機制。
這種協商機制,現在看來在政治上有障礙,比如前面的講者提到的“一個中國”問題。但是我認為,障礙固然存在,但是有了協商機制,可以推動解決障礙。這個方面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和思考,在不同的條件下、不同的政治前提下,
要有不同的協商機制;不能因某些條件不成熟,就沒有任何協商機制;應該考慮怎樣從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協商機制建立問題。
這個問題如果能夠有一定的突破、解決,或者形成某一種機制,將會更大地推動兩岸經貿,而且使兩岸經貿關係朝著回歸正常的方向推進。這對兩岸關係的問題和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以致關鍵的作用。
所以,兩岸入世後的影響,除了交流擴大、投資擴大、雙向往來增加等等之外,還有一個要如何將這種變化帶向一個質的變化的問題。我認為這是考慮入世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的比較核心的問題。
兩岸在世貿中有共同利益大陸應主動因應避免被動
劉北樺:不能對入世後兩岸經貿過分樂觀。因為按照世貿規則,台灣必須開放其市場,大陸也要開放市場同時調整過去與市場經濟不接軌的政策,這樣對兩岸間的經貿交流絕對是有好處的。
但是同時也要看到另一個方面,也是比較令人擔心的方面,就是在台灣當局如果在政治方面還是沒有大的改變的情況下,可能會利用WTO的舞台,走到反方向去,這種可能性並非沒有。
因為在WTO的架構中,台灣雖然是以一個單獨的關税區成為WTO的成員,但是WTO很多的活動都是與其他國際組織聯手來做的;在其他的國際組織中,不是以成員來分的,而是以國家的身份來出席的,這就給中國處理這種問題帶來了很多復雜因素。
另外就是貿易摩擦的問題。農產品方面一直是我們很擔心的問題,台灣農委會也研究這個問題並認為入世後大陸勞力密集型農產品肯定會大量進入台灣;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並拿到世貿組織去解決,大陸在政治上恐怕是比較被動的。
因此我們要對這方面的問題積極研究對策。我們認為,至少兩岸在農業方面要有對話,在貿易方面要有所交流,對未來有所規劃。大陸長期對香港和澳門給予特殊的政策,所以對台灣地區也應該作為特例處理;要充分考慮其難點,以免將來被動。大陸現在就要考慮如何做。
殷存毅(插話):如果我們不積極建立兩岸之間相互的對話機制、完全卡在一個原則上、不去具體操作的話、就會將對方推向另一邊。
農業互補可扺禦入世衝擊
劉北樺:兩岸農業有不少相似之處,都是屬於人均佔有量很少、資源比較短缺的,普通農產品競爭不過那些土地密集型國家,特别是那些農產品大國。兩岸將面臨外國農產品大量湧入的衝擊。
台灣方面預測,入世後台灣農民的失業人口大約是十萬、大陸則會更多一些,但是兩岸面臨的問題基本是相同的,比如農民失業、農民收入減少問題,同時都面臨迫切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
現在兩岸進行的對策研究在很多方面也非常相近。比如台灣在研究對策的時候,也是著重產業結構的調整,已經將很多不具備競爭優勢的產業調整下來,特别是畜牧業削減幅度非常大。針對這種形勢,大陸應該主動與台灣去談。
日本除了鮮奶自己本島生產,幾乎全部主要農產品都要進口,而台灣將來可能也會這樣。即使鮮奶自給,但是奶牛需要的草料還是要進口。在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更能夠顯示雙方產業的互補性,因為台灣的農業技術確確實實比大陸先進,將台灣專業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移植到大陸來,效果將會很好。比如原來台灣的養猪業很興盛,曾經大量出口,但是後來因為成本問題而衰落。如果將技術移植大陸,利用大陸低勞力成本和低飼料成本,加上其海外銷售網絡,就可能達致雙贏。
有利台灣資金進入大陸
入世有利於優化台灣資金進入大陸的外部環境。
在入世的服務貿易領域的談判,已經將農產品的市場管理基本放開了。比如說,原來農藥、化肥都是專營的,但是大陸已經承諾入世後三年,農藥、化肥的批發、零售全部放開。有些台商提出大陸供應的化肥、農藥有假的,希望直接從台灣引進,但是大陸的政策目前還不允許。如果將來市場放開,就會有這種供求。為甚麽這麽多年台資到大陸投資,真正搞種植業的比較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按照目前大陸的農業政策,使得台商投資農業,回報率是負值,因為我們對農業征收的各種税、費非常高;撇除外資減免税項,當地各種税費還是使成本變得很高。
國家正對農業政策進行大的調整,要對農民減税減負。去年棉花市場已經開放了,糧食今年向銷區也是開放了。這些大的政策變化,對於將來台商來大陸投資農業,從外部環境來說的確是大大改觀。而現在正值台灣進行農業結構調整,一些技術、資金需要轉移,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應加强兩岸的農業合作
就入世之後雙方在WTO裏面所要做的工作來看,兩岸的利益基本上也是一致的。
在世貿組織中,新的規則的制定,實際上是各種利益集團的一種組合,也是利益平衡的一個結果;所以,各個經濟體都是在找自己的利益集團。目前這一輪談判與烏拉圭回合已經不一樣,烏拉圭談判主要是三個利益集團在交手,而現在這一輪還看不清楚;但是至少,中國大陸與台灣、日本、韓國在農產品方面是有比較一致的利益的。因為這些經濟體都是人多地少,這個資源因素,使得利益有很多相近之處。
比如中國大陸開放農產品市場之後,進口量很大,會直接影響國際市場的農產品價格。就是說,一方面中國大陸勞動密集型產品有出口的優勢,但是在土地密集型產品如糧食方面的進口又處於劣勢。日本、韓國以及台灣與大陸有相同利益。國際貿易新規則的制定,實際上是利益集團相互組合、共同較量的結果。就是說,為了兩岸農業的共同發展,也必須在世貿組織中走到一起,因此兩岸應該加强聯繫、加强合作。
我更多地感覺到,台灣對大陸的農產品非常擔心,就是擔心在加入世貿之後,大陸的農產品强力衝擊台灣市場。而從貿易的度來講,台灣對大陸農業並沒有搆成多大的威脅,大陸更多地需要台灣的資金和技術,而且大陸在不斷地改善外部環境。在這個問題上,台灣更加積極、更加著急。據了解,台灣對大陸農產品狀況了解得非常仔細,對相關狀況都有專題分析。
我認為,大陸對此應該更加積極主動一些,不能只是順其自然,鬧到WTO
那裏就很被動了。自己家門的事情應該主動解決,而且我認為大陸在這個問題上是有主動權的,更應該主動去解決。既然對香港、澳門可以有特殊的政策,也完全可以對台灣進行特殊的安排。
台灣需要依托大陸發展經濟
宋逢明:兩岸入世對兩岸經濟發展將帶來甚麽樣的影響,我認為應該放在一個更大的國際環境中來看,而不僅僅限於兩岸四地。目前全球經濟放緩,我覺得在將之放在這個大環境中能夠看得更清楚一些。
我認為,兩岸加入WTO,對於台灣來說是一個重大契機。但是這需要台灣當局包括其產業界采取正確的政策,纔可能使台灣經濟有一個新的發展。
台灣經濟是一個典型的外向型經濟,當年經濟起飛也依賴美國、日本經濟的帶動,但是現在世界經濟與當年已經大大不同,其中一個最顯著的變化,是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台灣的領軍產業是其高科技產業,而且與美國和日本的高科技產業有著密切關係。美國經濟處於衰退邊緣。實際上受影響最大的是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日本經濟自從泡沫破滅之後,雖然已經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調整,但是還是沒有真正復蘇。
實際上,世界上最有活力的、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已經轉向中國大陸,尤其是大陸的沿海地區。對台灣來說,世界經濟的動盪,使台灣經濟面臨很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這也是目前台灣經濟出現問題的重要外部原因。這個外部原因由於民進黨堅持台獨路線,實際上對台灣業界的投資和消費信心造成了重大的衝擊。
兩岸入世,使台灣當局面臨重大抉擇。如果能夠抓住契機,帶領台灣盡量避免世界經濟的不利影響,更多地依托大陸來發展經濟,還是頗有可為的。如果堅持台獨理念,力圗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實際上會把台灣經濟拖向上一個更大的困境。台灣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入世恰恰提供了一個契機。
金融體系是經濟體穩定關鍵台灣不能再靠封閉規避風險
實際上這裏很重要的問題是對風險的認識,而對風險的認識和處理,更多地需要依靠金融系統解決問題。對金融問題來說,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使人們對資本市場轉移和配置、收益和風險的功能,認識已經加强,無論銀行、證券還是保險,都將要通過資本市場進行風險和收益的配置。大陸的金融市場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其作用和地位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顯著。
按照我個人的預期,大陸的金融體系在今後的五到十年將會發生重大的結構性變化,這種結構性變化,一定能使大陸的金融體系真正適應本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
這樣,台灣的產業界包括金融界,實際上是非常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了。我們通過一些會議接觸台灣業界人士,發現無論台灣的銀行、證券還是保險,業界都有强烈的進入大陸市場的欲望。實際上還是因為政治方面的障礙和台灣對金融產業的限制,使這種欲望無法實現。
目前的狀況與亞洲金融危機時期不同,亞洲金融危機最主要的是發生在欠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一個最重要原因,是其本身金融體系的缺陷。戰後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基本上是發生在欠發達地區,而不是發生在發達的金融市場。台灣當時因為金融系統相對封閉,實際上受到的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並不大。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因為今後一段時間如果發生金融危機,是因為美國和日本的經濟所產生的問題,這勢必對台灣經濟造成根本性的影響。如果台灣經濟在這樣一個多變、充滿了不確定性的經濟狀况下面,不能采取正確的對策的話,所受到的衝擊是不能靠封閉來解決的,而且在這一點上也是無法封閉的。
我認為大陸市場,大陸沿海市場,將成為全球經濟競爭和逐的重要場所。大陸入世之後,改革的進程也會加快,尤其是政治穩定。在這種狀況下,大陸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一個非常活躍、充滿生機的最有生長力的部分。在這個情況下,台灣也就面臨著全球的產業在進入大陸市場方面的競爭。本來,只要台灣當局承認“一個中國”或者回到“九二共識”,在兩岸入世之後,在大陸享受國民待遇,而且具有文化溝通方面的優勢,這對台灣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機會。如果台灣不能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可能錯失經濟發展的良機。
兩岸科技交流虚多實少
徐昆明:科技行業與WTO的直接相關性相對較少,但是由於科技與產業、科技與經濟的相關性,使得科技與WTO的不同的行業或多或少地發生關聯;甚至在某些方面,科技會走到前台來。
對兩岸科技界或者說科技產業界來說,不只是面對WTO這個問題。實際上當前的時機也比較巧,一方面是兩岸先後入世,另一方面是國際的經濟形勢經過了一輪以IT行業為領頭的新經濟熱浪之後迅速轉入低潮,這種狀況對台灣經濟的衝擊是比較强的。對兩岸來說,尤其對台灣的科技產業界來說,如何在今後的經濟發展中,能夠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減少外界經濟環境波動影響,是放在兩岸面前的一個問題。
兩岸的科技界在經過十幾年的接觸之後,關係雖然比以前跨了一大步,但是還是基本停留在一個相互交流、相互研討和接觸這樣一個狀態。從總體上講,務實的、實際的合作項目,應該說是比較少的。就是交往比較多,但是真正深入談問題比較少;研討比較多,簽約的合作項目比較少。
政治干擾使科技與科技產業合作難以正常化
面臨世界經濟的變化,我們必須探究新科技的發展是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而兩岸科技交流,經過十幾年的交往,也迫切需要向前跨一步。
在這種狀況面前,兩岸加入世貿,應該說為兩岸科技關係的發展,造成了一個比較好的突破機會。但是由於台灣當局不願回到“一個中國”與“九二共識”,因此在相當時間裏,政治因素對兩岸科技關係的干擾,還是會比較明顯地存在的。這就使得兩岸科技關係以及科技支持的重要產業,不大可能按照科技的或者說市場經濟的規律正常發展。
建立新的真正互補互利的共識
兩岸科技關係發展到現在,還沒有邁入一個比較規範的、在某幾個重要的行業上,能夠有比較明顯的共同合作的階段。兩岸需要在科技關係發展方面形成一定的共識。
另外一個問題,迄今為止,台灣一些同行在兩岸科技關係上,基本上采取重視比較利益的態度。特别是在兩岸高科技方面,提出“垂直分工、根留台灣”這樣一個原則,應該說對加入WTO之後兩岸更加密切的科技合作、共同推動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為誰也不願總是在人家的下面,垂直分工就意味著台灣想在各個高科技領域總是要處在領導的、決定的位置,實際上這種合作關係是很難持續下去的。
今後我們恐怕還是要看得更加長遠一點。根留台灣也沒有甚麽,但是如果我們想將中華民族的科技向前、向高發展,根是應該留在包括台灣在内的整個中國的土地上。這樣一種提法,也許更能夠為今後兩岸的比較順暢的科技合作創造一個比較好的前提。兩岸今後在科技產業合作上若想順暢地發展,建立一種新的、真正互補互利共同發展的共識,恐怕是不可缺少的。
兩岸科技及產業應融合優質資源
入世之後兩岸產業科技的合作將會是一個重點。
就台灣本身的狀況來說,與大陸進行基礎科學研究的可能性是相對比較小的,台灣的優勢也並不在科技研究或者創新發展方面,其優勢主要是對國際市場的敏感反應、對新技術轉化產業並迅速壓低成本有效佔領市場的機制。而台灣的弱勢恰好是大陸的某些相對的長處。
因此今後兩岸的科技關係,主要還是圍遶科技產業這個中心來發展。迄今為止,台灣科技產業來大陸,主要看中的是大陸廉價的勞力、水電等基礎的外部條件;而在大陸發展較好的台灣科技企業,實際上對大陸重要的科技資源使用、合作得非常少。其實面臨國際變化,很多台灣科技企業家也意識到,僅僅跟在發達國家後面做代工,無論OEM還是ODM都是不夠的,這樣美國打一個噴嚏,台灣就會感冒。這樣一種狀況,恐怕是難以保持台灣經濟的長期穩定繁榮的。
如果兩岸要在科技研究到科技產業的建設方面合作,那麽對科技產業的技術、資金、管理、市場都要有一個互補互利的發展,真正使兩岸的優質資源融合在一起,在國際高科技市場形成一種新的產業定位。如果兩岸持續跟在其他人的後面做加工厰,那麽未來更大的經濟風波發生的時候,我們就很難扺擋。
當然,我也希望大陸主管部門,在促進與台灣科技產業的合作方面做得更好,特别是對大陸的一些重要的項目和計劃,都能有意識地吸引台灣有成就的企業家來合作。
大陸可以為台灣彌補科技人才缺口
入世之後,人才爭奪將成為首要問題。世界各國大量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大陸設立了各種研發中心,清華大學就掛了很多這樣的牌子。
大陸每年提供大量受到良好基本科技訓練的專業人才。台灣今後每年需要的科技人才據說是三萬人,但是台灣的敎育機構包括出國留學人員,能夠提供的數量不足兩萬人,因此人才缺口對台灣來說是非常明顯的。在這個問題上,台灣可以和大陸進行良好的合作。特别是大陸的研究機構如何與台灣的企業進行比較好的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能夠在科技產業的創新方面做出成績。
共同開發大陸潛在市場
科技產業的基本問題除了人才之外,就是市場的爭奪。大陸之所以在最近幾年的國際經濟變幻中間,受影響比較小,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陸逐步開發出來的日益龐大的市場,這就減緩了外部經濟波動的衝擊。
台灣經濟如果希望今後較少受外界影響,就需要與大陸的科技界和企業界,共同合作,在推動發展、開發大陸内部的市場潛力上要下功夫。大陸市場除了有沒有錢買的問題之外,還存在著如何向大陸消費者提供科技含量高、產品新穎、價格低廉的產品。在這一點上,兩岸的企業界、科技界,應該說有很多的工作可做。
行業之間可建管道否則兩岸經貿問題會國際化
殷存毅:WTO是負責制定並監督執行貿易遊戲規則的地方,也是解決相關貿易糾紛的地方,至於具體的成員之間如何合作、如何交流,是成員相互之間的事。所以入世之後對兩岸經濟關係來說,重點在於兩岸經濟關係的遊戲規則上或者機制上,能夠通過加入WTO帶來甚麽變化。
剛才大家都談到了很多入世對兩岸經貿帶來的好處,但是如何將這些好處從議論推向現實,實際上還是離不開怎樣建立適當的協商機制。
入世後其實有兩個方面需要兩岸協商。一個是在WTO裏面,兩岸在國際市場上是有共同利益的,大家要一起協商共同一致地爭取對兩岸最有利的遊戲規則的建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真正體現了同一個中華民族共同的復興、振興。另外,兩岸之間的進一步發展,往往流於空泛,關鍵就是缺少一個行之有效的機制。
那麽,能否在一致對外爭取國際經濟社會的共同利益方面,兩岸在WTO中的成員機構或者代表團的成員,解決一致對外的問題?在涉及兩岸各行各業方面,如果台灣當局還是不肯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不肯回到“九二共識”,就由行業對行業共同磋商,不管戴白手套也好、以民間形式也好;如錢其琛副總理針對三通提出的有關“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本身就是一種協商機制,只是性質、層次不同而已,且相對前面一個階段就是很大的進步。從入世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來看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如果我們不主動去建立某種協商機制的話,問題就可能被推向國際,因為沒有管道溝通嘛,只有走向國際。對這個問題,我認為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兩岸之間合作的深廣度可超越世貿架構
徐昆明:實際上在兩岸之間的一些重要的經濟領域如農業方面的產業合作,其合作的廣度、深度和未來前景,遠遠超出了WTO架構所需要的、所設置的程度。兩岸不必限於WTO的規則,我認為兩岸在經濟方面的合作,實際上要遠遠超過WTO的架構,只有這樣才能將兩岸的優勢真正整合在一起。
鑒於台灣當局在政治上的這種態度,我想就一些重要的行業,或者說台灣的行業公會與大陸相關的行業公會,共同就一些重大的產業問題交换意見,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一方面要避免今後不必要的惡性競爭,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將雙方的優勢整合在一起。
我拜訪了一位台灣信息技術界的老前輩,他說兩岸關係就是兩岸中國人的關係,如果處理得好,再過二十年,兩岸這個名詞恐怕就不存在了。我認為老前輩的話很對,如果真正做到對兩岸的繁榮發展都有意義,在合作中間要逐步淡化“兩岸”這個詞,要更加重視行業的發展,或者說某個項目、某個產品的發展,這樣才能做出效果來。
如果在合作的過程中總是强調我是這樣的、你是那樣的,我想很難真正融洽地發展下去。
東亞經濟的三個變化
常修澤: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特别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東亞經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其中有三個動向或者說是趨勢,我認為應該特别值得關注。
東亞經濟變局中的三個變化。第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作為經濟大國的日本,經濟持續低迷,無論是結構改革、還是經濟景氣均表現不佳。其銀行不良信貸,經過多方的努力有一定的緩和,但是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財政赤字相當於整個日本的GDP總量的百分之一百三十,可以說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經濟增長的增幅微乎其微,迄今為止依然沒有走出低谷,發展陷入困境。這樣東亞經濟領頭雁經濟低迷,實際上東亞經濟就發生了變化。預計今後幾年日本經濟增勢緩慢的狀況不會有明顯改觀。
第二個明顯的變化是,中國大陸近幾年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已經成為東亞經濟一個非常突出的亮點。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一九七八年中國大陸的GDP只有三千六百二十四億元人民幣,二○○○年達到八萬九千四百零四億元人民幣;剔除通貨膨脹,以一九七八年為一百的基數,二○○○年為百分之七百左右。二○○○年雖然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甚至出現全球性經濟衰退的影響,大陸的對外貿易有所放緩,但是投資和消費,依然保持一個比較正常的增長態勢,增長率大約為百分之七點五,這就與當前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經濟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兩岸之間的經濟實力比較來看,經過二十二年改革和發展,兩岸之間經濟總量的差距實際在拉大,總量多了七千億元,朝著有利於大陸的方向發展。這是東亞經濟特别值得關注的現象,也是兩岸關係中值得重視的變化。而且,大陸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成為東亞經濟發展的基石,或者說是一個堅實的支撐點。
第三就是兩岸四地組成的中華經濟區,實際上已經形成一個雛型,並成為當今世界的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且兩岸經濟聯繫日趨緊密,功能性一體化的程度明顯提高。兩岸四地的外貿總額已經超過了一萬億美元,總規模超過了日本,僅次於美國和德國。兩岸四地的外匯總儲備已經超過了四千億美元,大大超過歐元區的三千四百億美元的規模。四地的總
GDP是一萬五千多億美元。可以這樣說,包括兩岸四地在内的中華經濟區的崛起,成為東亞經濟發展中特别值得關注的發展趨勢。
入世對兩岸經貿關係的影響及值得 關注的四個問題
第一兩岸貿易的直接性趨勢。就是說,原來大陸商品經過第三地輸入台灣的局面將會改變。
第二是數量限制的弱化。入世前台灣雖然進口一些大陸產品,但是從大陸進口工業項目僅占其開放工業項目的百分之五十七,農產品僅占百分之二十三。就是說,台灣限制得比較大。入世之後這種限制有所弱化。
第三個比較明顯的變化是投資的雙向性。盡管十幾年來台商投資大陸很踴躍,但是一直沒有大陸資本入台,入世之後這種單向的投資局面將會被雙向投資所取代。
第四就是兩岸三通勢在必行。因為WTO的服務貿易協定當中,包括了航運服務貿易在内。
從以上四個方面分析,兩岸的經貿關係會發生新的變化;這種變化無論對大陸還是對台灣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警惕台灣利用WTO突破國際空間
入世對兩岸關係包括經貿關係有四個值得關注、研究的問題,包括一些值得警惕的問題。
第一,要關注台灣某些人有可能把 WTO模式普遍化,以此來拓展所謂國際空間的問題。我在與台灣學者以及有關人士接觸的過程中,感覺到有這樣一種思潮、趨勢,就是有意在入世之後將WTO這種模式移植到國際環保組織、勞工組織、衛生組織、醫療組織、漁業組織等,目的是擴展國際空間。
第二,要關注台灣有些人可能用多邊組織規則來約束兩岸雙邊關係問題。我聽到一種議論,在加入WTO後兩岸之間的雙邊關係會越來越受到多邊架構的規範和限制。值得關注的是,台灣可能力求使越來越多的國際規範,透過類似WTO的多邊組織來形成,而不再注重於兩岸之間的雙邊互動
。就是說,對台灣想用多邊組織規則來約束兩岸關係、淡化兩岸之間的雙邊互動,這種趨勢值得注意。
第三,就是要關注有人提出想將 WTO的這種模式外移到APEC,在APEC的框架下發展兩岸關係。
第四,要清醒地認識到,雖然兩岸先後加入了WTO,但是並沒有因為台灣是以台澎金馬單獨關税區加入世貿組織而從政治上解決了認同“一個中國”的問題。就是說,兩岸入世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有助於遏制台獨勢力的蔓延;但是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台灣當局並沒有因為加入世貿,而自然而然地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對此還要做艱苦的努力。
兩岸四地與中華經濟區整合
自從一九九三年世界銀行在其年度報告中首次將大陸、台灣、香港、澳門作為一個分析單元,並稱之為“中華經濟區”以來,中華經濟區就成為全球經濟界、企業界、政界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世界銀行甚至將中華經濟區稱之為繼美國、日本和歐洲之後的第四個經濟增長極。
因此,應該加快兩岸四地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鑒於目前台灣當局仍未接受“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應該鮮明地提出“一個中國框架内的兩岸四地經濟一體化”。
從今後的發展來看,兩岸四地的經濟一體化進程,可能會由低向高逐步推進,且這個趨勢不可遏制。就是說,先從功能性的一體化做起,包括徐昆明敎授說的科技交流。盡管某些交流還限於論壇的水平,但是我個人感覺,這畢竟是功能一體化的重要方面。應該逐步推進,由論壇形式向前發展,在功能方面上昇到實際的項目合作、產業合作。由低到高,到一定程度時,由功能的一體化躍昇為制度的一體化或者說組織的一體化。這個過程雖然可能比較長,但是通過兩岸四地的努力,使一體化進程逐步加快。我個人認為,在這一點上,香港這個特殊的地區,可以充當促進兩岸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色,可以做很多事情,因為很多事情在香港可能更方便。
兩岸金融合作新架構
毛二萬:兩岸先後加入WTO,會使台商在大陸的投資模式相應地發生變化;同時也會加速大陸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進程,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開始準備進入大陸市場,而這又使得台商對資金融通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解決台商資金融通的根本出路在於兩岸金融業開展合作。台灣當局應開放台灣的銀行在大陸設立分行,以助台商擺脱融資困境,節省營運成本。我還認為,兩岸金融業可以在“一個國家”認知下,發展出新的合作搆架,具體構想如下:
第一,雙方共同承認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是“一個國家”的内部事務,這樣大陸的對外開放,應先對内開放可以擴大到台商,而不會違背WTO的規範。
第二,雙方開展金融基礎建設方面的協調:統一金融基礎設施方面的標準,如統計標準、會計標準、支付標準和兩岸金融用語等,為兩岸銀行業進行具體業務合作並在今後走向世界創造條件。
第三,雙方商討建立資訊聯繫網:通過代理行的電腦網路,建立兩岸資訊聯繫網,或在有可能的情況下通過因特網或其他渠道加强交流,互通客户情況。
第四,推進兩岸商業銀行直接交往:兩岸商業銀行的業務往來應在目前間接交流的基礎上加快向直接交往推進,包括建立兩岸銀行同業公會之間的直接交流,以及盡快開通兩岸之間的直接匯款渠道。
第五,兩岸應在金融業的發展以及防範金融風險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
第六,在大陸設立若干由兩岸共同出資的銀行,或由台灣獨資設立民營性質的銀行,以便從根本上解決兩岸經貿交流中的資金融通問題。
為了推動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台灣當局必需在政策上再鬆綁,使之符合WTO規範要求,以實現兩岸的雙贏。
論壇總結:兩岸經貿往來結構會變化台商會從獨資趨向合資合作
劉震濤:從今天座談會的情況來看,大家有幾個比較一致的看法。我總結一下並談談我自己的一些觀點。
第一,兩岸入世之後,肯定會對兩岸經濟關係的格局產生衝擊,導致變化,而變化是朝著積極的方向轉變。當前兩岸經濟是間接、單向、不平衡的,這種結構肯定會變化,在WTO的架構下會走向雙向、直接,逐步朝著符合經濟規律這個方向去發展。兩岸經濟關係受幾種力量的影響,這些力量在相互鬥爭。
首先最基本的動力是台商,企業的領導者為了企業的發展,必須擺脱各種各樣的阻撓,到大陸投資,這是受經濟發展規律所支配的。但是台商的投資受到島内政治力量的阻力,這是第二種力量,“戒急用忍”是政治阻力最具概括性的說法。而在中國大陸吸引台商投資的第三種力量的參與下,三種力量的力,使台灣當局發出的阻力顯得非常不得人心。現在兩岸加入WTO,這是一種外來助力,也是第四種力量,有助於克服阻力。
格局為甚麽會發生變化?就是兩岸入世後有上述四種力量相互作用,對兩岸經濟發生影響並導致變化。
第二,大家講到兩岸四地如何合作,這也是入世之後出現的新課題。一個國家内有四個參加WTO的經濟體,但是畢竟是在一個國家之内,是史無前例的一國四席。因為沒有先例,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内如何推動兩岸四地的關係,的確需要一些機制;在機制沒有建立起來以前,先從功能性入手,然後發展到產業合作。
此中最大的問題還是台灣當局拒不承認“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
從經濟的度說,台灣要在WTO的規則下面開放一些東西,對兩岸的經濟發展是有利的。但是將政治追求摻雜進去,問題就比較復雜了。
第三個方面就是說入世後兩岸在合作的方式上將會有很多變化。比如原來台商比較多地喜歡獨資,因為他們覺得這樣比較單純,但是獨資畢竟有其弱點,力量、環境都會比較單薄,一些台商感到獨資在競爭力上不夠强,沒有人幫忙。因此今後有可能更多地向合資、合作的方向發展,這樣有助於開拓大陸市場。
比如拿農業來說,如果得到合作,在優勢資源的互補上,肯定要比獨資便利得多。大陸種源比台灣多,一個台灣商人自己來搞,大陸一些單位會給他嗎?不太可能。在科技發展方面,比如大陸在生物工程發展方面,肯定比台灣具有優勢,很多台灣商人想來做。台商很多拚命想擠入青島海爾,而海爾是在挑選讓誰參與,要打大陸市場,一定要尋求合作。就是在資金、資產方面,也會較多尋求合作。
未來大陸的國有企業,也可能考慮引入台灣的資金和管理,用國有企業的優質資產與他們合資,建立股份制企業。目前有好幾個兩岸試驗區,如何充分利用這類資源,台商也想來,但是我總覺得有關部門在整合上面,功夫下得不夠。
為甚麽說今後單打獨鬥的狀況會改變?因為市場開放了,技術、人才的交流加强了,因此台商一定要采取合資或者合作的戰略,才能佔領大陸市場。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趨勢。
附:評論員簡介
劉震濤:江蘇人,清華大學畢業。現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敎授。曾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外貸款局副局長、外資司副司長,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經濟局局長兼國家計委台辦主任。
宋逢明:清華大學敎授,博士生導師,經濟管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貿易與金融係係主任;中國金融工程學科的主要倡導者和學術代表之一,被媒體稱為中國金融工程的開拓者和引路人;同時是國際金融工程師學會中國大陸首名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大項目“金融工程”課題負責人;著有金融學著作四部,在海内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五十多篇。
黄新保:清華大學畢業,現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敎授、博士後專家,曾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係與經濟係係主任;英國劍橋大學克拉霍學院終身成員,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著有《高科技與香港經濟》等四部著作,在海内外發表論文百餘篇。
殷存毅: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敎授,北京市台灣經濟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主持過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課題《台灣與韓國外貿體制比較研究》,著有(包括合著)《跨越海峽的橋樑:兩岸經貿關係評析》、《亞洲金融危機評析》、《東亞白皮書》等,發表論文數十篇。
劉北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協會特邀專家。
常修澤: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敎授,資深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著有《現代企業的新論》,《產權交易理論與運作》等多部著作。
徐昆明:畢業於北京大學。現為中國科技部科學技術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兼職敎授;曾任科技部《海峽科技與產業》雜誌主編,科技部海峽交流中心副主任,發表論文數十篇。
寇廷耀: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敎授。中國科技大學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外事辦公室副主任、港澳台辦公室副主任。
毛二萬: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數理經濟學博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經濟學博士後。現任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講師。發表論文數十篇。
此文為中國評論月刊與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在北京聯合主辦的“思想者論壇”,原載《中國評論》二○○二年一月號,全文見總第四十九期、第六十五至七十四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