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岸成立自由貿易區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探討
主持人
蕭萬長 台灣前行政院長、財團法人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
評論員
高孔廉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中原大學企管係榮譽講座敎授
田君美 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研究所所長
蔡宏明 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
張五嶽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
蕭萬長:我首先要感謝各位在百忙中撥冗出席今天的論壇。
我們都曉得,《中國評論》月刊是一個非常有份量、有影響、在兩岸四地都可以發行的中文時政雜誌。現在能夠在兩岸四地都發行的中文時政雜誌,據我的了解,除了這個以外還沒有。我們很高興的是,《中國評論》月刊有一個專欄,叫做“思想者論壇”,它是開闢給兩岸四地及海外的學者專家或者意見領袖,討論兩岸四地等問題的平台。我們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跟《中國評論》月刊合辦這樣一個座談會,也就是思想者論壇。
兩岸關係的不健康現象必須加以克服
今天我們討論的題目是“成立兩岸自由貿易區之可行性探討”。我首先就討論這個題目的緣由,跟各位作一個說明。大家都知道,兩岸十多年來的發展、交流,形成了一股所謂政治冷、經濟熱,政府冷、民間熱的現象;這個現象發展的結果,使兩岸關係處於一種非常矛盾、不和諧、不平衡的狀態,我覺得這是不健康的,必須加以克服。兩岸關係怎麽才能進行穩定、和平、健康的互動,我覺得首先要從經貿開始,以經貿作為一個著力點。
眾所周知,兩岸的經貿往來日趨密切,貿易上一年比一年增加,十年來成長了六倍,現在兩岸每年的貿易總額達三百多億美金;投資也有相當的成長,也是一年比一年增加。不過兩岸的經貿往來,目前還是一個比較單向的、不是雙向的交流。
這種現象,我想會隨著兩岸加入WTO而慢慢改變,因為兩岸在WTO的規範之下,會進入更直接、雙向的交流。面對兩岸加入WTO的變化,一般看起來是一個契機,是好的,但是怎麽樣才能讓這個契機變好呢?就要使之制度化、正常化。對此,兩岸的學者專家應該好好討論。
兩岸應順乎潮流成立自由貿易區
我們注意到WTO的全球化之下,也就是在WTO的規範之下,很多的WTO成員,加强了區域整合的工作,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應運而生,猶如雨後春筍般起來了。比如說,歐元開始啟用了,北美自由貿易區也在擴大,東盟(十個國家)和中國決定要在十年内建立自由貿易區,日本的態度也轉趨積極,並跟新加坡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在這個趨勢下,香港的企業界、學者專家、甚至是香港特首董建華都主張說,香港應該與中國大陸建立自由貿易區,對此北京也有相當正面的回應,有些大陸學者還提出中華自由貿易區的概念,即把兩岸四地都納進來。面對這個潮流與趨勢,的確很值得大家去探討。這也是兩岸加入WTO之後,順應這個潮流趨勢想要推動一個兩岸互利雙贏的很自然的事情。
我今天提這個題目,為甚麽不說中華,而只說兩岸呢?因為我想,如果兩岸的問題能夠解決的話,那北京講的中華兩岸四地的合作自然不會有問題;中國大陸要跟香港、澳門建立自由貿易區,只有經濟上的考慮,而經濟上的考慮相對比較容易。但兩岸自由貿易區的問題,就比較復雜一點,不是純經濟的考慮能夠找到答案的,也即還有經濟以外的因素要考量。我相信,如果兩岸自由貿易區能夠形成的話,那麽大陸學者講的中華自由貿易區可能就很自然地融入,或很自然地擴大了。
這是我覺得兩岸加入WTO之後要因應一些挑戰、營造新的契機,是另一個層次的策略考量。我覺得,這個問題很重要,因此就邀請各位專家學者共同來探討。
如果我們能夠在這個問題上探討出一些意見出來,並透過《中國評論》月刊加以報導,可以讓兩岸四地關心兩岸問題的人都看到,希望能夠產生一點共鳴。如果能夠產生一點共鳴的話,也是我們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的宗旨。所以借這樣一個論壇,把我們基金會的目的逐步地來推動。
現在,是不是先請高敎授孔廉兄給我們指敎?
成立兩岸自由貿易區要有緊迫感
高孔廉:那我就先抛磚引玉了。院長,我還是稱您為院長,各位學者專家,今天這個主題是很有意義和重要的。因為:
第一、 正如剛才院長提到的,這是世界發展的一個趨勢,近十年來成立的類似的自由貿易區組織,數量增加了很多。
第二、 形成自由貿易區會帶來很多的利益,因為這樣可能借由自由貿易區擴大市場,使各地的經濟資源得到最有效運用,每一個地方都集中生產比較利益的產品,然後來跟别的地方交易。從已經實施自由貿易區的一些國家來看,貿易都能夠達到好幾倍的成長效果。
第三、 就時機來看,我個人認為,在兩岸加入WTO之後,目前應該是一個非常適當的時機。誠如剛剛院長所說的,加入WTO之後,兩岸之間應該要有直接、雙向的比較正常化的貿易,而大陸的經貿體制也會變得比較透明化,跟世界接軌,兩岸之間的障礙會因此減少。不僅如此,因為大陸是以開發中國家的身份加入,她有到二○○五年的一段豁免期,大陸會在這段時間逐步降低貿易的障礙。因此,兩岸自由貿易區或者是中華自由貿易區,如果在二○○五年之前成立,才能夠發揮更大的效果。因此,就時間而言,我覺得是相當趕的,因為成立自由貿易區有很多細節要談。
兩岸經濟互補性高於競爭性
我所了解,香港的總商會主席也提過這個意見,中國大陸的中國經濟體制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敎授也提過這個意見,香港特首董建華也向北京提過這個意見。依我看,中港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今年應該會有一個雛形出來,明年可能再把澳門納進來,台灣則因為兩岸特殊的政治因素而會稍為晚一點,但也應該在二○○五年之前完成。
剛才院長也提到,從今年開始,東盟十個國家中,有六個開始大幅度降低關税了。大陸方面想在東盟扮演主導的色,東盟也想擴大大陸的市場,所以有“東盟加一”的構想。這個東盟加一的構想,跟相對應的兩岸問題來看的話,我覺得兩岸更有條件:因為兩岸是同文同種,很多事情比較容易溝通,而且兩岸經濟發展水準在現階段看似乎是互補性多於競爭性,等到競爭性高的時候,形成自由貿易區的誘因就可能降低了。所以互補性高於競爭性的時候,應該是一個最適當的時機。
成立兩岸自由貿易區當然對雙方的產業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就如同加入WTO會對台灣的家電業、汽車業等造成衝擊一樣,因為市場開放一定會對某些產業造成影響。但相對而言,另外一些產業可能就獲得利益。我覺得市場可以逐步開放,而不是一次就把所有的產品都自由流通。因此,雙方需要協商,降低衝擊,以互補性高的部分作為優先。
兩岸敏感政治議題不宜擺在台面公開來談
至於有待克服的障礙,經濟方面的障礙,老實說是比較少的;就像剛才說的,可以先從互補性高的部分開始做,困難和障礙主要在政治層面。就兩岸來說,大陸方面應該消除對台灣的敵意,而台灣則應該放棄“去中國化”的意識形態。我想强調的是,兩岸的政治議題如果擺在台面上公開來談的話,很容易產生衝突,因為它是一個零和的遊戲。因此如何把政治議題模糊化處理,是兩岸領導人應該發揮政治智慧的一個地方。我認為,九二年達成的“一中各表”,可以作為模糊化的一個空間;假如現在台灣部分政治人物不太接受,那麽如果能夠創造出别的模糊空間,其實也無妨。但無論如何,如果把政治議題擺在台面上是很難解決的。如果政治層面的障礙能夠解除的話,通航就容易進行。通航能夠進行,則對自由貿易區的推動就有更大的幫助。即使通航的政治障礙在現階段不能完全排除,我個人認為,至少台灣可以按照去年八月經發會的共識,擴大境外航運中心的功能。
至於兩岸自由貿易區可否擴大衍生為中華自由貿易區,我覺得當然有這個可能,不過如剛剛講到的,好像大陸方面的構想是,先跟香港,然後加上澳門,之後再加台灣;我覺得不一定要按那樣的秩序,以後也可以考慮將新加坡納入進來,因為新加坡也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社會。
兩岸自由貿易區的主要内容
在這個自由貿易區裏面,我們要做的内容包含些甚麽東西呢?我認為有這麽幾個:第一是降低關税,或者是變成零;第二是盡量地消除貿易的障礙;第三應該確認原產地的規範;第四是有關兩岸產業的合作與分工問題;第五是有關服務業自由化的進程問題;第六是有關智慧財產權、農業補貼、反傾銷問題。這些都是在推動自由貿易區的時候,可能需要碰到的協商的主題。
我現在心裏很急的是,成立兩岸自由貿易區有這麽多的事情要談,可是現在兩岸官方似乎都沒有動靜。民間的團體已就這個課題研討了多年,學術界已有共識,可是產業界和官方還沒有介入。怎麽樣把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正常化,除了學術界的討論,產業界及官方也應該參與;產、官、學的討論形成共識後,兩岸官方就可以組成工作小組,就前面的議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我認為,朝這個方向一步一步走下去,總有一天,我們會從經貿的整合走向兩岸之間的整合。我們今天論壇的主席創立“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本身也是這樣的構想,即在兩岸的政治僵局沒有辦法突破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能夠從自由貿易區逐步走到共同市場的話,也即經濟方面逐漸整合、融合成為一體,那麽不僅兩岸在經濟上可以互補互利,政治上的敵意也能夠消除,兩岸之間的僵局自然而然地就能夠突破。這是一個很值得兩岸領導人共同思考的課題。我先抛磚引玉,簡單先報告到這裏,請各位指敎。
蕭萬長:謝謝高敎授孔廉兄,接下來請田所長田敎授給我們指敎。
由WTO架構進入自由貿易區
田君美:有關兩岸自由貿易區可行性的探討,最近談得蠻多的。比如去年十一月下旬,在香港一個兩岸入世後的研討會上,剛才高敎授提到的遲福林敎授就提出一個自由貿易區概念,他稱之為“一國四區”,但前提是“一個中國”。我認為,如果成立自由貿易區要把“一個中國”的帽子加上去的話,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今年有一位日内瓦的學人來訪,他在提到這個事情的時候說,事情的遠景都蠻好,但就是那個前提讓人沒辦法接受。他後來也提到說,那就“一中各表”嘛,即台灣講台灣的一套,大陸講大陸的一套,各自講自己認定的一中是甚麽。但在媒體資訊這麽發達的情況下,不可能說你在台灣講一套,他在大陸講一套,可是講的東西是一樣的,人家不會有這樣的認知。人家的認知是,台灣講的是這樣,大陸講的是那樣,還是不一樣,雙方還是沒有交集。
我的一個想法是,兩岸努力了那麽多年,才剛剛加入WTO,兩岸可以在WTO的架構下來進行經貿的互動。可是我覺得,大陸好像很怕台灣說WTO的架構,一聽到我們强調在WTO的架構下來講兩岸經貿問題的時候,他們就把它想成是國與國之間,或者甚麽之間,把它政治化了。其實這個架構並沒有甚麽特别意義,只是依照WTO的規範,成員之間該怎麽做,兩岸就怎麽做。
兩岸應先按WTO規範進行經貿互動
事實上,目前兩岸的貿易,包括台灣對大陸的經貿政策,還沒有完全符合WTO的規範。因此,兩岸應該朝WTO的要求去做,進行經貿的互動。如果兩岸在互動得比較好的時候,認為需要進一步形成自由貿易區,或者讓其他國家(地區)加入自由貿易區,那麽雙方再來談成立自由貿易區的問題。
另外,剛才高敎授也提到,兩岸加入WTO的身份是不一樣的,大陸是開發中,台灣是已開發,雙方承諾開放的程度,或關税下降的程度都不一樣,也許要到二○○五年才會開放到某一個程度。也就是說,在二○○五年之後,兩岸以WTO的架構來互動的話,會進入一個比較平穩的狀態,因為現在每年都在變化,每年都在隨著那個承諾在改變;兩岸的承諾到二○○四年會結束,也即在二○○五年之後,兩岸經貿的互動,會是一個新的開始。
兩岸的出口產品都依賴美國市場
成立兩岸自由貿易區,當然會有互補互利的空間,但我們知道,目前不管是台灣還是大陸,主要的出口市場都在美國。兩岸成立自由貿易區之後,兩岸的最終產品,也還是去美國,還是沒有辦法跟美國脱離關係,還是依賴美國市場。事實上,一個自由貿易區的範圍,如果能夠涵蓋製造、市場,也許會更有意義的。因此,成立兩岸自由貿易區,一定會對產業發展造成影響。其中,好的影響是,如果兩岸之間原料等能夠更有效地取得,可以進一步提昇有競爭力的產業的競爭力,但一些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可能就會被淘汰。這是一個消長現象,也是成立兩岸自由貿易區要克服的一個困難點。
成立自貿區的主要障礙是 兩岸政治上的互信不夠
但是我認為,主要的障礙還是政治層面的互信不夠。而兩岸在政治上互信不夠、在WTO架構下的互動都有問題的情況下,兩岸要談自由貿易區的問題,也是蠻困難的。如果兩岸經貿能夠先在WTO的架構下很好地運行,則有可能逐漸擴大到兩岸的自由貿易區,然後再把香港、澳門納進去,成為所謂的中華自由貿易區,甚至東盟加三、加一,都有可能。也就是說,兩岸要先談好,然後慢慢擴大,也許會比較平順。如果一開始就鎖定兩岸自由貿易區,我覺得構想雖好,但可能一開始要談的時候就很難去談。這是我初步的一些想法。
蕭萬長:謝謝!
兩岸自由貿易區的構想已有條件實現
蔡宏明:兩岸加入WTO以後,成立自由貿易區的時機的確是成熟了,我想從三個度來談:
首先,事實上,自由貿易區的形成與實質的經濟往來有很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世界上的自由貿易區多數都是經濟往來密切的國家。换句話說,經濟的實質整合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提供了成立自由貿易區的一個條件。今天,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存度已經超過百分之二十,封大陸投資的依存度已經超過四成,這種實質的經貿往來的基礎,是成立兩岸自由貿易區的一個很好的條件。
其次,兩岸加入WTO以後,雖然大家都說兩岸可以依照WTO的規範來辦事,但是事實上,到今天兩岸從來沒有針對WTO的議題進行協商。换句話說,兩岸有這麽密切的經貿往來,卻沒有一套共同的規則,亦即兩岸的經貿往來事實上既沒有正常化,也沒有制度化,這種由於政治爭議而導致未制度化的經營環境,對兩岸的企業界,甚至於對外商來講,都充滿了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兩岸思考建立自由貿易區或者是共同市場的問題,有助於穩定整個投資環境;因為建立自由貿易區,一方面可減少台商在大陸經營的風險;二方面也可以全面性地處理兩岸經貿往來所衍生的種種爭議。
成立自由貿易區有助於兩岸政經的良性互動
其三,兩岸如果想要持續走向一個良性的互動,特别是想借由經濟的整合,進而尋求政治上的良性互動或統合,更需要去構建一個有利於兩岸經貿往來的平台。
對此,自由貿易區或者是共同市場的構想,事實上就是這樣的一個平台。我們都承認,成立自由貿易區,不但可以帶來貿易的創造效果,而且也可以帶來投資的創造效果。另外,透過這種市場的競爭,還可以產生一種“創新”的刺激效果,也即當市場變得更加自由以後,兩岸的傳統產業、IT產業、生物科技產業,可以透過競爭激勵創新,透過人才的交流,透過商業的交流,為兩岸的產業帶來更大的競爭力。雖然,自由貿易區或者是共同市場也會對兩岸一些競爭力不足的產業,造成衝擊。但總的來講,兩岸自由貿易區會給兩岸的產業分工帶來更深化的效果,可以為兩岸的產業結構帶來促進的效果。
至於,成立兩岸自由貿易區需要克服的障礙,主要是政治上的爭議。
此外,經濟社會問題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基本上,台灣内部對於跟大陸簽署自由貿易區協定,可能在經濟上的第一個反應是,有若干受到保護的產業,會承受比加入WTO更大的衝擊,主要是因為台灣的產品跟大陸的產品在很多方面有蠻大幅度的價格差距。
對於上述障礙,除了應妥善處理兩岸政治爭議外,在社會層面,台灣内部應該逐漸從全球化的經驗去體認區域整合的趨勢,甚至於去體認兩岸經貿對兩岸和平與良性互動的積極涵義。對於自由貿易區的問題,兩岸也都應該對整個社會做更多的敎育、宣導工作。
至於兩岸自由貿易區擴大衍生為中華自由貿易區的問題,我贊同剛才蕭董事長提到的,如果兩岸問題能夠解決的話,中華自由貿易區是可以水到渠成的。但是事實上,我們可能還需要重視中港澳自由貿易區的問題。
台商應加强與港商的合作强化港台關係
中港澳自由貿易區實現的速度,我個人預期是會非常的快。為甚麽呢?因為對港澳來說,有時間的壓力。我們可以看到,大陸加入WTO,有很多市場的開放都是承諾在三年之内,比如說貿易、零售業,都承諾在三年之内逐步開放,而在這三年之内開放之前,有許多的門檻;這個門檻對港澳甚至於台商來講,實際上都是高的,在一般的情況之下,港澳台企業很難進入。
大陸與港澳要達成一個全面性的自由貿易協定可能相當困難,但是就一個局部去滿足香港發展的需求,在某些特定的領域達成一些合作協議,給予一些特殊待遇,是有可能的,這種情況對台灣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相對來說,自由貿易區對台灣製造業的影響較小,因為台灣厰商已經有四萬多家在大陸設厰,且台商產品同香港、澳門的商品,彼此相互替代性不高。但對台灣的服務業要進入大陸的電訊、金融、保險、證券市場,則將面臨敏感的問題。當然大陸對於台商可能會有特别的考量,但這種優惠性考量,未來能不能跟中港澳自由貿易區相比,將會對未來台商進入大陸市場的競爭力造成影響。
因此對於台商來講,最好的策略是跟港商合作。這種情況會强化台港關係;而台港經貿關係的强化,對於台灣未來因應中港澳自由貿易區,具有非常大的意義。以上是我的幾點淺見。
蕭萬長:接下來請張所長五嶽兄發表高見。
成立自由貿易區有助兩岸關係發展
張五嶽:就我個人的初淺觀點來看,兩岸加入WTO之後,成立自由貿易區的時機已經成熟,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 目前國際潮流的趨勢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相互推動,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符合國際潮流的趨勢。
第二, 從兩岸關係的現狀來看,正如院長剛剛說,兩岸關係的現狀是政治冷、經濟熱,官方冷、民間熱;這種畸形的現象,我認為已經走到了一個瓶頸性的階段,以致兩岸之間因為交流所衍生的問題無法解決,兩岸關係無法進一步發展。要突破這個瓶頸,兩岸官方或雙方的公權力應該進行某種程度的競合、協商和對話。
第三, 從WTO的規範來看,無論是GATT還是GATS,都容許自由貿易區的存在,賦予了成立自由貿易區的法源基礎。
另外,再從兩岸關係的階段性來看,兩岸關係如果政治上要形成一個和平、穩定的格局,經濟上形成一個繁榮富裕的格局,成立自由貿易區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概念。從“歐洲共同市場”(現在的“歐盟”前身)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國際成功的經驗來看,自由貿易區的概念對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繁榮、政治和平穩定,都具有積極的貢獻。試問經濟的繁榮互補和政治的和平穩定,是不是兩岸當局及兩岸廣大人民所共同期盼的?如果是的話,目前就是建立兩岸自由貿易區的很好時機。
至於成立自由貿易區有待克服的障礙,有經濟性的,也有政治性的。經濟方面,對於有嚴重衝擊的產業,兩岸可以通過協商的方式延後實施,而對那些優勢互補的、具有互利雙贏的部分可以加快推動。
台灣未必可接受一中原則但基本上是可以理的
目前兩岸最大的問題,主要還是來自政治層面。其中,大陸方面對一中問題的堅持,台灣方面未必可以接受,但基本上是可以理解的。我認為,不管是WTO,還是自由貿易區,如果一中問題只作為自身的政策宣示,那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其實更重要的是一中問題的實踐。我不相信兩岸經濟的統合或在WTO架構下兩岸經貿的正常交流,會冲垮或破壞大陸對一中原則的堅持。如果認為會的話,一中原則也未免太過脆弱了。我當然不會認為說,大陸方面做這樣的政策堅持不可以理解,但如果要把“一中原則”這樣的政策堅持在國際多邊貿易組織内化為具體的實踐項目,我看是很困難的。
所以,總的來講,如果雙方都只是把政治原則作為政策宣示的需要,而交流的部分完全是按既有的慣例,按照WTO規範來做,則政治難題可以降得比較低一點。自由貿易區的概念甚至還有助於消除雙方的政治歧見。也就是說,成立兩岸自由貿易區,主要的困擾來自於政治方面的歧見,但這種歧見不是完全無法克服的。
兩岸經貿合作是區域經濟整合重要一環
我還認為,從區域經濟的度來看,兩岸四地任何形式的經濟整合或自由貿易區概念,如果排除兩岸的部分,都是不夠現實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是政治上的原因。自由貿易區的概念,要進行正常化的推動,必須有很好的國際和平,穩定的環境。如果兩岸不能夠同時加入或不能夠共同參與,任何形式的自由貿易區概念,政治問題顯然還是這個區域裏面潛伏存在的一個變數。
第二,從目前兩岸的產業結構和經貿互動情況看,兩岸自由貿易區的概念,應當是(不管將來是不是改為所謂中華自由貿易區)兩岸經濟進一步整合的核心組成部分。所以,台灣方面對任何自由貿易區概念其實並不排斥,也不在乎名稱到底為何。對台灣來說,重要的是能不能同時體現一個區域和平發展的需要,能不能共同體現到一個區域經濟共榮互惠的需要。
總的來說,我對於兩岸自由貿易區的前景,基本上持一種比較樂觀的看法。
蕭萬長:非常感激幾位的寳貴意見。從前面大家的發言來看,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即從國際經濟的情勢,兩岸加入WTO,兩岸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所面對的新情勢等方面來看,都很有必要成立兩岸自由貿易區。各位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兩岸自由貿易區可降低國際市場風險
高孔廉:這幾年來,國際經濟衰退,美國經濟衰退,但正如田所長所說,我們的產品卻以美國為主要市場,這是有很大的風險的。如果兩岸成立自由貿易區,兩岸相互之間區域内的貿易會有很大的增長,可降低國際市場衰退的衝擊。
台商赴大陸投資主要看中大陸市場
蕭萬長:對,因為兩岸通過自由貿易區的分工合作,資源可以進行最有效的分配,展現比較利益的優勢,產品到了國際市場會更有競爭力。剛才田所長講,兩岸的主要市場都在美國,所以兩岸的產品將來在美國會不會更有競爭性。其實從另一度而言,現在兩岸在美國市場裏頭有好多台商去扮演,台商對大陸產品銷到美國市場扮演了重要色。因此,這部分也是兩岸需要合作的地方。
但是另一個領域,現在還沒有開始的是,為甚麽這幾年大陸市場吸引那麽多外資進去呢?主要是大陸的市場。為甚麽台灣的一些高新企業有這麽大的興趣到大陸去呢?其實對高科技產業來說,台灣的投資環境比大陸還好;台灣除了一樣可以免税外,台灣的設施比大陸好,台灣研發的水平比大陸高,因此如果就高新產業的成本來說,大陸的成本能比台灣低的是甚麽?就是工資嘛。但高技術公司都是自動控制的,公司需要的初級勞工不多。但為甚麽台灣還有這麽多公司想到大陸去呢?答案是“卡位”,“卡”甚麽“位”?卡大陸市場的位,卡這個區域市場的位。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兩岸如果有自由貿易協定,就會進一步强化我們的競爭優勢,因為我們享受的會高於WTO最惠國待遇。對我這個說法,田所長怎麽看?
兩岸應先就自由貿易區的内涵進行整合
田君美:就經濟面來講,成立兩岸自由貿易區當然好,有其必要性。我剛才之所以會有前面的一些看法, 是因為我在跟香港和大陸幾個單位接觸的時候,他們所認為的自由貿易區,跟我們想象中的自由貿易區可能有出入。如果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這種自由貿易區,應該對兩岸都是有利的。但如果是他們講的那種自由貿易區,即“一個中國”前提下的自由貿易區,情況就完全不一樣。
雖然就經貿來講,成立自由貿易區的必要性是存在的。但其可行性怎麽樣?因為在具體做的時候,會出現我們的想法是這樣,他們的想法是那樣,兩者不一樣的情形。而如果兩者不一樣的話,可行性就有問題。
我認為,現在兩岸都加入了WTO,WTO已經有很多既定的規則,如果兩岸都遵守WTO的規範,兩岸在這個規範下去協商,去談經貿的問題,則比較簡單,可行性也比較高,在這樣的運作很順暢的時候,如果兩岸都覺得有必要進一步協商成立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可能就會水到渠成。
台灣應避免被邊陲化
蕭萬長:田所長的看法,也很有她的道理。我的看法是,我們兩岸都根據WTO的規範來互動,現在兩岸剛剛加入WTO,這種規範、互動,還有待一段時期的觀察。在這樣的過程中,兩岸之間的經貿關係會越來越密切,兩岸貿易的依賴性會越來越高,台商對大陸的投資會越來越大。但在目前的兩岸關係情勢下,台商也好,雙方的貿易往來也好,都一直存在一種不確定性。兩岸雖然加入WTO了,但大陸不願在WTO之下跟台灣談,結果原先的不確定性還是存在。這是我們要考慮的。
同時,WTO也允許成員去做FTA(自由貿易區),這等於是WTO開一個後門,允許FTA成員享受比WTO最惠國待遇更加優惠的待遇。如果大陸與港澳或東盟有FTA,那麽台商在大陸市場競爭中可能會處於劣勢,所以也就有人擔心台灣被邊陲化;因為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台商在大陸享受的待遇可能比人家差。我們知道,台商在大陸的最大競爭者,不是國際大公司,而是東南亞和香港的中小企業。
他們這些公司在大陸,如果都享受FTA,而不是WTO的話,會不會對台灣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是台灣需要思考的。
傳統上很不願意跟中國有太深關係的東南亞國家,現在都決定和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而這個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後,現在就是台灣的問題了。台灣現在跟這個區域(包括中國大陸)的貿易量,大概占了台灣對外貿易的近百分之五十,投資量的百分之九十。因此,台灣絕不能在這個區域裏頭被邊陲化。但是,這個區域結成一個大的自由貿易區的時候,如果台灣沒有份參與,不是邊陲化又是甚麽呢?而如果台灣真的不幸被邊陲化,則會加速台灣的資金外流和人才外流;因為台灣的企業界為了生存,一定要往有市場的地方去,到時政府再沒有理由叫他們“根留台灣”了,這是我覺得擔心的。
剛才田所長說,台灣想跟大陸談,但大陸不想跟台灣談,台灣有甚麽辦法呢?
或者說,大陸是用政治,而不是用經濟的考量來跟台灣談,台灣有甚麽辦法?田所長說的也對,可是台灣的問題在哪裏呢?台灣的問題是,如果今天沒有跟大陸談的話,那麽台灣跟别的國家談的時候,别的國家也是先用政治的考量來跟台灣談;别的國家也會考慮,大陸是不是願意跟台灣談,以及北京那邊的態度如何,等等。如果兩岸能夠開始談,這個時候台灣再跟别的國家談,平衡地來談,就容易了。因此,我認為,剛才田所長考慮的那些東西,是技術性的,沒有問題。台灣講的和大陸講的會有出入,台灣要的東西跟大陸要的東西也都有不同,這是絕對的。但是有談就好,談判是一種利益的交换。兩岸應當以談判代替對抗,加强交流增進彼此了解,借由經貿合作以舒緩政治上的對立。
兩岸應該通過這樣的談,突破政治上的障礙,找到一個共同的基礎。基礎找到以後,兩岸共同把政治的考量擺到一邊,然後從經濟的觀點來談問題。假如能夠做到這樣的話,是兩岸人民之福。假如不能做到這樣的話,那麽台灣就要好好去思考,台灣經濟怎麽樣才不會被邊陲化,大陸方面也應思考廣大台灣人民的意願為何。
當然,台灣要跟大陸談,並不是說台灣要去求大陸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但我們要把這樣簽訂對兩岸的好處講清楚,不是只有對台灣有好處,也不是台灣簽了就不會被邊陲化,因為經濟的東西是要靠自己的實力的,不完全靠要怎麽樣的結合。但是至少台灣應該順勢而為,順勢操作,即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潮流。
台灣經濟的繁榮穩定對大陸經濟發展是重要助力
我們也應當讓大陸知道,台灣經濟在這個區域的影響力是相當大的。要讓大陸知道,把台灣排斥在外,對大陸沒有甚麽好處;台灣經濟的繼續成長繁榮,是對大陸未來經濟發展一個很大的助力;沒有一個繁榮的台灣經濟,大陸未來經濟發展,會減少很多的助力。過去十幾年,台商對大陸投資,對大陸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貢獻(當然對台灣也沒有甚麽壞處)。也許有人會說,現在大陸經濟起飛了,不需要台灣了,但我覺得,現在大陸好,主要是在沿海一帶,而不是全面性的好,大陸經濟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如果有台灣經濟的繁榮來跟大陸經濟相輔相成,對大陸是有好處的,但願大家彼此都有這樣的認識。這樣,兩岸自由貿易區的理念,才會變得可行,否則會很辛苦。
我覺得,剛才田所長講的也很對,大陸也不必一直强調“一個中國”的問題,因為兩岸在WTO裏面,有四個成員。兩岸四地都可以共同遵守WTO的規範,而WTO的規範也容許成員成立自由貿易區,那何必再去考慮其他的政治因素呢?大陸可能擔心的是,台灣是不是會把WTO架構之下的兩岸關係解釋成國際關係之類。因此,大家可以不要解釋成這個樣子嘛,可以解釋作兩岸關係,而不是國際關係嘛。我覺得“兩岸關係”這個名詞很好,體現了對等和互相尊重,是一個十幾年來兩岸都能接受的名詞。那麽我們就用兩岸來談嘛。如果是這樣,大家都能夠跳脱那個政治意識的框架。如果在真正談判過程中,碰到政治的問題,大家可以再來討論,找出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模式。我認為這是不難的,談判的人都有這樣的智慧,兩岸的領導當局應該也都有這樣的智慧。
田君美:我是主張,現在兩岸都剛剛加入WTO,兩岸可根據WTO的規則(不要說架構)來談。當然兩岸也可以簽訂自由貿易區的方式來談。就是說,其實都可以談。何況,兩岸談建立自由貿易區,也是在WTO的允許範圍之内,兩者並沒有衝突。
蕭萬長:對。WTO的規則,兩岸的互動,這已經是不必談的了;因為兩岸加入WTO,就已經向WTO宣示了,也都承諾了,大家都不能違反WTO的規範。如果違反的話,就變成不是兩岸的問題了,WTO對違反規範的會員會作出處理。
台灣内部意見也需整合
高孔廉:邊緣化、邊陲化,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關心,或憂心。反過來說,也有少數總統身邊的人認為,如果兩岸真正往來,台灣才會真正地被邊陲化。他們舉例說,蒙古跟中國往來,結果蒙古就被邊陲化了。對此,我個人並不完全接受,因為蒙古跟中國往來,與台灣跟大陸往來,兩者之間的條件完全不一樣。蒙古的經濟實力、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等,跟台灣的情況完全不同。就像蕭院長說的,台灣的高科技還有存在的空間,並非要完全過去(大陸)。因此,對於這一點,我們自己内部也是需要說服部分反對的人,雖然這種持反對意見的人不多,但不是說沒有。
論壇總結:成立兩岸自由貿易區的時機越快越好
蕭萬長:我們加入WTO,表明我們搭上了全球化這部車。同時,現在大家都强調區域化,强調區域整合,看來這部車我們又要搭,不搭不行。從前面大家所講的來看,基本上都認為有成立兩岸自由貿易區的必要性,而時機上當然是越快越好;但也不是說一定要有期限,因為我們兩岸的問題比較復雜,能不能盡快實現,還不知道。但是至少我們要營造一種氣氛出來,讓兩岸可以開始談,給台灣的業者一個信心。同時也可以減少台灣其他貿易伙伴跟台灣談合作問題時的顧慮。在這樣的情勢下,台灣要成為區域運籌營運中心,或研發創新中心,就有更大的誘因。
附:評倫員簡介
蕭萬長:一九三九年生於台灣嘉義,祖籍福建南靖;台灣政治大學外交係及外交研究所畢業;曾任台灣經濟部國貿局長、經濟部長、行政院經建會主委、陸委會主委、立法委員、行政院長,曾代表台灣出席APEC領袖高峰會等;現為國民黨中央副主席、財團法人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
高孔廉:台灣中原大學企管係榮譽講座敎授、政治大學企管係兼任敎授;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企管博士;曾任東吴大學企管係敎授兼係主任,行政院研考會、陸委會副主任委員、行政院蒙藏委員會主委。
田君美: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大陸經濟、農業經濟、兩岸經貿問題。
蔡宏明: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兼經濟部產業諮詢委員會貿易審義會委員;一九六一年生於台灣嘉義,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主要研究領域:WTO、區域經濟、兩岸經貿(貿易、投資、境外航運)、台灣產業經濟問題等。
張五嶽:一九六○年生於台灣南投,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法學博士。現為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專任副敎授兼所長;研究專長和領域涉及香港問題、大陸對台政策、兩岸政經關係、分裂國家統一政策之比較等。
此文為中國評論月刊與台灣共同市場基金會在台北聯合主辦的“思想者論壇”,原載《中國評論》二○○二年四月號,全文見總第五十二期、第四十一至五十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