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三:思繫中華乃因情繫中華

  建閩的自選集《思繫中華——兩岸關係與中國發展思考評論集》出版,請我寫序,對我而言,這是不可推卻的任務。

  18年前,建閩在我的鼓惑下,毅然與我一同出走,離開北京,離開熟悉的機構,更不容易的是,離開溫暖的家,到香港來做未知是否成功、絕大多數人預言一定失敗的事業。事實上,我們的確遭遇過人生的最低潮。《中國評論》月刊創辦伊始,原來答應得好好的商人突然翻臉,棄而不顧,資金沒有著落,我們兩個文人一籌莫展,風雨飄搖,為了月刊的印刷費用四處奔波乞求,曾經長達一年半無法支薪。那個時候,完全可以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來形容每時每刻的心情。

  我咬著牙關堅持下去,建閩何嘗又不是?為理念而戰,雖敗猶榮。千難萬險,激流險灘,幾乎令人絕望。當然,今天的結果表明,我們一起挺過來了。一本雜誌演變成為一個橫跨兩岸的通訊社、新聞網、出版社、智庫,這是18年努力打拼的成果。莎士比亞說,在命運的顛沛中,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氣節。我想,我對建閩的認識,盡在這一句話中。

  因為我忙於其它社務,《中國評論》月刊的編輯工作基本上由建閩承擔。作為總編輯,建閩肩負重大的責任。這不是一本普通的雜誌,其必須具有溝通兩岸智者思想認識的作用,是兩岸共議未來走向的思想平台,以“共同締造”為理論立足高度。這樣的雜誌,之前從來未有見過,因為之前兩岸智庫與理論界只有互相抨擊的環境,難有互相理性討論的載體。但是,建閩通過18年的努力,與中評朋友同仁一起,讓一顆幼苗成長為大樹。今天,《中國評論》月刊成為兩岸知識精英共同擁有的智庫雜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構建,立下不能忽視的功勞。於此,建閩居功甚偉。

  《思繫中華——兩岸關係與中國發展思考評論集》的文章,很多來自《中國評論》月刊的社論,如果要歸類,當然是時評。但是,因為站得高看得遠,文章的內涵與力度,不是一般的新聞評論可以比擬的。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銘箴》中認為好的評論文章必須是:論如析薪,貴能破理。大意是:論說文中的說理應該像劈柴一樣,貴在能按照木材中固有的紋理自然破開。我認為,建閩的評論文章達到了這個功力。汪道涵先生教導我們,《中國評論》月刊要做到“擺事實、講道理、明是非、求共識。”建閩的文章,顯然是這12字方針的具體實踐。

  此外,通讀這一本評論集,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這是民族氣節的凝結之作,全書散發著濃濃的民族大氣。文章立意高遠,最大的特點,能夠站在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來審時度勢。任何涉及兩岸關係的人,如果沒有民族大氣,就不可能具有包容與理性,就不可能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指點迷津,更加不可能貢獻一己之力。思之所以繫中華,實乃情之繫中華!劉勰言為情而造文,實有道理矣!

  宋代的范仲淹這樣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我與建閩本身就是民,不存在憂其民的資格,然雖處江湖,也沒有憂其君的自詡。但是,憂兩岸關係之憂,愁民族分離之愁,為此甘願獻出畢生精力,是我們終生不變的志向。 

  建閩在自序中形容自己“一卷編成頭飛雪”,甚為形象。一是時間去哪裡了?如此飛速之感慨。二是勞心勞力,聚精會神之寫照。我讀了這一句,卻是想起了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一句:“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髪。”如果改成:兩岸神游,心憂應是我,早生華髪。對於建閩和我來說也十分貼切。長達30年,今天還在兩岸關係傳播方面持之不懈努力、勤於寫作的人,除了我,就是建閩了。我要對建閩說:白髮自來何懼之,此生已為兩岸痴。飛雪本是尋常事,冬去春來發新枝。

  這本力作出版的時候,恰是建閩六十壽辰,這應該是最好的生日禮物。建閩,俗語說,三歲不早,六十不老。你沒有退休的資格,還得好好地履行總編輯的職責,繼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新的思考,書寫新的篇章。

  2015年6月8日
  (郭偉峰為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