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成功的背後,都有機遇的身影。對一個人來說是如此,對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如此。能否及時發現機遇,把握機遇,利用機遇,實在是國之大事。
機遇是機會、運氣及時間的組合。機遇既是客觀存在,又具有看不見,摸不著,無影無蹤,稍縱即逝的特點。所以,“機遇從來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也就是能敏銳觀察、分析、捕捉到機遇,並做好準備,能夠充分利用機遇的主體。
中國改革開放二十餘年,之所以能取得今天這樣舉世矚目的成就,除了中國人民奮發圖強、努力拚搏和中國執政黨及政府一以貫之的路線、方針、政策外,與中國領導人及時、準確地把握、利用國際戰略機遇有脫不開的關係。事實上,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當時的中國領導人就敏銳把握了美蘇冷戰高峰期,美國急欲與中國緩和關係的時機,抓住機遇,恢復中美關係。從而不僅改寫了世界歷史,也為後來的中國改革開放埋下了至關重要的伏筆。此後,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等又抓住冷戰結束後和平與發展的大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把握全球產業重新分工的機遇,充分利用中國的比較優勢,將中國整合進國際產業結構中,成就了今日中國之榮景。
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本世紀頭二十年,中國面臨一個重要的國際戰略機遇期。如何把握、充分利用這個戰略機遇期,是刻下中國眾多智庫的專家、學者認真思考的問題。本刊亦特辟專欄,刊登部分有關文章,以期拋磚引玉,收集思廣益之效。
一位著名學者對中國做出這樣的總結:改變自己是中國力量的主要來源,改變自己也是中國影響世界的主要方式。確實,從根本上講,國際機遇的把握與利用,是建立在中國自身綜合素質發展的基礎上。中國要把握國際戰略機遇,需要進一步改革,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不斷創新發展。把中國的事情辦好了,中國就能進一步融入國際社會,也就能不斷發現、發展國際機遇。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與機遇是相輔相成的。這也更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鄧小平“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解。
(原載2003年7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