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盛夏,暑氣逼人。但兩岸各界的交往仍十分頻密,其中最為引人注意的,莫過於民進黨人士和大陸的交流往來:繼6月底謝長廷率團赴香港與大陸社科院台研所合辦“兩岸關係發展與創新”研討會之後,陸續又有7月中下旬的台南市長賴清德率台南民進黨立委和市議員組團前往香港,進行城市行銷與參訪,並密切與香港各方人士晤談。8月初,著名深綠人士台大醫學院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醫生到訪北京,出席研討會並參訪延安。8月9日至14日,民進黨的高雄市長陳菊又率團赴大陸天津、深圳、廈門、福州訪問。大陸國台辦對此樂觀其成,表示對兩岸城市交流一直持積極開放態度,願與台灣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張加強兩岸交流合作的各界人士交流溝通。
事實上,這可以視為是大陸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6月中旬在第五屆海峽論壇上向民進黨喊話,表示“即使是那些曾經支持過、追隨過、從事過‘台獨’的人,只要他們有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意願,我們也歡迎他們來大陸走走看看,歡迎他們加入到兩岸交流合作的行列中來”後的貫徹落實。毫無疑問,這種交流與往來,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深化與細化,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缺了台灣反對勢力這一塊,無論如何是不完整的,也是難以持續和深入發展下去的。
當然,人們不必寄望於通過幾次交流,就能軟化民進黨或改變該黨的政策主張;但是,通過直接的接觸交流,至少能讓對方完整、準確地了解大陸的政策方針和主張,使其今後不至於因為誤解而產生誤判。
交流的本質涵義,在於相互溝通與了解。當然,溝通與了解的過程,也是相互理解、相互說服,最後產生相互認同(當然也可能是不認同)、達成共識的改變過程。交流必須是雙方自願的,來不得任何強迫和片面。當然,交流也有主動和被動之分。通常,交流中主動的一方大多是自信的一方,這與其所處的地位、以及實力、思想理念、道德價值觀等物質與精神力量的強弱息息相關。民共交流的頻密開展,其中既有雙方的共同需要,也體現了大陸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策的自信和從容。
大陸方面開展與民進黨人士交流的目的明確,民進黨人士急切與大陸方面展開交流目的何在呢?當然是與不斷迫近的2016年大選有關。民進黨下野5年多了,在世紀初品嘗執政果實之後,又有如此漫長的忍耐與苦熬,實在是有些急不可待了。長期在野,失去的可能不僅是一代領導人和黨工的年華歲月,更可慮的是導致優秀人才的流失和金主們的遠去。因此,拿下2016大選的勝利,才能保障民進黨在未來的發展。2012年的選舉失敗在最後一裡路上,民進黨上下對此都有刻骨銘心之感。大陸政策是否需要調整以及該如何調整?成為民進黨中央揮之不去的夢魘。
黨主席蘇貞昌幾經考量,最後決定召開“華山會議”,從政治、經濟、社會、安全等四大方面就大陸政策、兩岸關係問題展開研討,希望籍由各種思想的相互激蕩與思辯,廣集黨內外各界人士的觀點與意見,為未來大陸政策的調適做理論論述上的準備。“華山會議”共計劃開九場,7月上、下旬,已經先後舉辦了第一場和第二場。
“台灣對中政策的核心價值與願景”是其第一場會議的主題,從會後的新聞及與會者發表的文章看,主流論述仍是停留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範疇內,堅持以“穩健台獨”來繼續現存的大陸政策。其代表人物是所謂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他以“台獨是核心價值還是票房毒藥”來宣揚他的主張。林濁水的核心論據,是根據民調,“台獨”支持率不斷上升,高達6成以上;以往的失敗,無不是民進黨內參選者不敢公開宣揚“台獨核心價值”而導致的。
因此,根本無需大幅修改民進黨大陸政策,只需在兩岸交流中對大陸更加友善些,做些技術性調整即可。林濁水觀點的致命傷在於他所有的論據均來自民進黨和個別媒體的民調,而這些民調是否客觀、資料是否真實卻令人懷疑。按照他的邏輯,很難解釋為何民進黨會在2008與2012年大選中遭受失敗。第一場會議的主要看點是以“民間諍友”身份發言的前立委沈富雄。他明確指出民進黨是繞不過“九二共識”這一關的,為此,甚至表示願懸賞500萬圓給發明設計出新的能替代“九二共識”、又能為兩岸及國際社會接受的民進黨版台海共識。
第二場以“如何處理九二共識”為主題,邀請“九二共識”名詞創造者蘇起參加。對於民進黨人士對他發明“九二共識”的批評,蘇起冷靜回應“關鍵在於互信而非名詞”,“九二共識”因為合乎各方面的要求而被選為表達互信的用詞。他建議,民進黨與其思考如何處理“九二共識”或創造新名詞,不如思考如何建立民共互信。對於蘇起的建議民進黨人能否聽得進去,目前還難看出,但無論如何,這樣的討論都是有益的,必能啟發民進黨內新一代人士的新思維。
從上述兩場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真正秉持台獨理念,頑固堅持台獨主張的人已經隱退,連“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的理論依據也是根據民調而來,也就是說非“理念型台獨”,而是所謂“務實台獨”。這就使大陸今後進一步做好民進黨和其他台獨人士的工作有了基礎。因為,“理念型台獨”是偏執、狂熱、非理性可言的,要說服他們非常不易。而“務實台獨”則由於是建基於客觀理性的基礎上,只要他們真正體認到周邊客觀環境的變化,他們也必然會隨之改變。
因此,加緊做好台灣人民的工作,將之深化、細化,具體化,相信善良的台灣民眾一定會有所感,有所變化的,也必定會更加認同兩岸和平發展道路的。正如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最近對來訪的大陸客人透露,6月“習吳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對他表示,所希望的統一不是形式上的統一,而是兩岸人民心靈的契合,心與心能夠完全互相接受,心連心。讓他很感動。我們相信,這樣的感動不會僅僅是吳伯雄一人的感動,而是屬於全體台灣民眾、全體中國人的感動。她將成為我們深化兩岸關係發展、最終實現國家統一的思想和情感指引!
(原載2013年9月號《中國評論》月刊)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