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美伊戰爭及戰後國際關係變遷
郭震遠:開場白
今天希望大家就美伊戰爭對於大國關係、中東局勢、世界經濟等各個方面會產生甚麼影響,發表各自的看法。同時,請大家就中國在這一場戰爭當中的對策、立場以及戰爭結束後對中國的影響,談談自己的見解。
戰爭的勝負觀
羅援:一個是軍事的勝利和政治的勝利的比較。從實力對比來看,大家都認為懸念不大,因為兩邊的實力相差懸殊。僅從國防投入來看,美國一年的國防投入就是三千九百二十二億美元;伊拉克經過十三年的制裁,年投入只有四十億美元,只有美國的百分之一。軍事力量對比,絕對是不行的。
但是在政治方面來看,到底誰得分較多,則需要觀察,我看起碼目前伊拉克得分比較多。首先是讓很多人認為美英聯軍進行的是一場非法的戰爭,這在政治上已經是非常大的勝利了。
另一個是近期的勝利和長遠的勝利的比較。此次美英聯軍勝利了,但是無疑給美國埋下了一個長期的隱患,以後可能麻煩不斷。對於美國的安全,可能失大於得。
此戰具有特殊性
此次戰爭對於美英聯軍的政治制約的確太大了,不僅自己不能死人,對方也不能死太多人。平民死傷太多,國際輿論的壓力太大;自己死人太多,國內的壓力太大。
美國的新全球戰略轉入第二階段
山民:歷史地看,從一九八三年佔領格林伍德試探蘇聯的反應之後,一路從西向東進行了一次戰略掃蕩。到阿富汗戰爭,其全球戰略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戰略準備階段完結了。這個完結,就在於美國已經將自己的意志、自己軍事力量的優勢,展現給了世界和美國人民。
此次美伊戰爭,國內達到了百分之五十五到五十九、最高達到百分之七十的支持率,這正是美國這麼多年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準備、努力以及勝利造成的結果。我認為這是有關聯的。
美伊戰爭考驗美國的政治軍事意志
從阿富汗以後,我認為美國轉入了戰略進攻。有一點很清楚,在還沒有九一一事件的時候,四年防務報告已經出籠了,雖然在最後十幾天的時候進行了修改,增加了一些說法,但是其前大部分內容已經有所透露。
我們當時可以看到,美國以能力論威脅,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這就標誌著,我說你是威脅,你就是威脅。第二以能力論威脅,就制定了先發制人戰略,這個戰略就是想打你就打你。第三,既然敢提出先發制人,結果就很清楚,就是要取勝。這是其中的內在邏輯關係。
我認為,美國的全球戰略的第二個階段也就是戰略進攻階段開始以後,伊拉克戰爭就是對美國的意志的一種考驗,包括政治意志和軍事意志。
破敵之策與戰略機遇期
中國仍應“韜光養晦”
羅援:現在中國應對的方式還是比較好的,應該靜觀其變,也就是還要“韜光養晦”。我認為,此次是對中國“韜光養晦”政策的最大考驗。
我覺得,對於美伊戰爭,媒體炒作得特別利害。我也曾經與一些搞石油的朋友談論,對中國的影響也主要因為中國有些石油利益在那裏。石油利益的確有,但是沒有像一些觀點說的那麼嚴重。因為往往幹甚麼的,就把甚麼問題看得特別重要,以至於認為能源會影響中國的整個戰略舉措。
我不久前在《中國評論》上看過一篇文章,是談能源危機與中國的國家安全。文章從中國的石油儲備、石油的來源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就中東地區的石油供應來說,如果想對中國進行封鎖,若不是在戰爭狀態下進行封鎖的話,也是一種不合法或者說不合情理的。雖然石油問題應該重視,但是與全局來比較,中國還是應該靜觀其變,保持大局的穩定。
軍隊要考慮破敵之策
對於中國的軍隊來說,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場戰爭認識軍事科技的發展和戰略戰術的特徵,制定破敵之策。實際上,通過此次戰爭可以對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特別是資訊化條件下的作戰,得到更清楚的認識。
通過此次戰爭,可以說提高了全民抗擊強敵的信心和勇氣。一般認為,如果以伊拉克的力量可以在戰爭初期打成這種狀態,中國如果遇到外敵入侵,狀況至少還是比美伊戰爭初期好得多。再一個,此次戰爭乃是對中國民眾的國防知識大普及。
抓住機遇強化自己的實力
中國應該最大限度地謀求自己的戰略利益。這裏就有一個戰略機遇期的問題。
中國如果能夠在今後二十年戰略機遇期得以順利發展,中華民族真的有可能實現騰飛。參照前二十年,中國的發展速度舉世矚目,綜合實力發展很快。如果中國再保持二十年的穩定,不像其他地方那樣出亂子,中華民族的復興真的就有可能實現。
所以,保持穩定和維持二十年的戰略機遇期,應該是中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任務。
二十年戰略機遇期有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二十年機遇期實際上是一個時間段,或者說是一個戰略間隙期。抓住了,可能得到迅速的發展;沒抓住的話,當美國將那三個“軸心”收拾完了,就可能要直接針對中國了。因此中國要有危機感,不能將這二十年荒廢了,也儘量不要因為甚麼事干擾我們穩定利用這二十年的戰略機遇期。
第二個特點,在這個二十年戰略機遇期中,情況並不是不可逆的。這裏有幾個關節點,比如二○○四年和二○○八年。這些關節點如果處理好了,二十年的戰略機遇期是可以維持的。但是如果處理不好,還可能被迫用兵,這樣這二十年的機遇期就可能出現挫折。
第三個特點,就是我們提出的二十年戰略機遇期和美國提出的戰略機遇期,在時間段上是重合的。
美國也說二○二五年之前是他們的戰略機遇期。這樣就帶來兩個問題,一方面雙方有保持戰略穩定的可能性,就是雙方都需要發展、強化自己,這種穩定是有可能的;另一方面,由於雙方都將這個時期作為自己的戰略機遇期,但是戰略資源是有限的,雙方存在競爭的可能性。
面對二十年戰略機遇期,中國必須解決好臺灣和美國兩個問題,不要因為其他因素來干擾中國對這個戰略機遇期的利用。
美伊戰爭有新理念大國不會因此戰而對抗
傅夢孜:應該說,布希對其發動這場戰爭,心中還是有數的。他在發動戰爭時就講過,這個戰爭會比預期的更漫長、更艱苦。
新型戰爭理念的應用
我認為,美伊戰爭對中國來說,更重要的在於一種新的戰爭學說或者戰爭理念的應用。
共和黨已經離開白宮八年,有一番抱負。特別是拉姆斯菲爾德這樣一些人,很想重構美國的軍事力量,在戰略觀方面都有一番設計。鮑威爾原來當過參聯會主席,長期在軍隊任職。有人估計,從大型的越戰結束之後,美國的軍事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鮑威爾影響的。鮑威爾在美國的作戰理念上起著很大的作用,也享有很高的威望。
拉姆斯菲爾德上臺之後,自己想另起爐灶,搞一套自己的理念,但是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國會的認同。九一一發生,國會的阻力清除了,增加了軍費,其他的一些佈署和調整都得到認可,一路順利。
拉姆斯菲爾德與鮑威爾兩人的理念的差別在哪里呢?鮑威爾認為大規模的優勢兵力、大規模的空襲、大規模的推進,目標有限但很明確。爭取國內外的支持,也是一條;拉姆斯菲爾德認為,大兵壓境,有限兵力快速推進,也是一種大規模的軍力佈署,但是進行小規模的力量競技。此次我們可以發現,美軍不顧兩邊的襲擊,迅速推進,直指戰略的核心目標。可以說,在軍力的運用上,兩者是有差異的。甚至說,拉姆斯菲爾德一度拒絕一些將軍的徵兵建議,也就造成了後期一種相對被動的局面。
戰爭不可能達到鎮懾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效果
戰爭機器的喧囂,可能會被短暫的戰略上的停滯所取代,重建不可能馬上展開。我自己理解,這裏可能存在一個戰略上的間隙期,或者說在美伊戰爭結束後,中東局勢會出現一個暫時的平靜。戰爭既沒有鎮(懾)薩達姆,也不會達到鎮(懾)這個阿拉伯世界的效果,特別是對伊斯蘭極端主義來說。
就是說,美國想要清除中東地區的一些不穩定的根源,並不容易,特別是想要清除一些敵視美國的土壤,更不容易。此中的矛盾,可能還會更進一步地展開。
大國不會因伊拉克問題產生實質性對抗
我個人認為,伊拉克問題不構成大國關係的核心利益,大國之間,不可能因為伊拉克問題產生實質性的對抗。
戰後,各方都有彌合關係的願望和期待。即使對於反戰十分激烈的法國,據知美國也還是很想儘快與法國改善關係。而法國也有這種意願。
美國繞開了聯合國,對聯合國是一種蔑視。英國跟著美國繞開聯合國,也是對聯合國的一種蔑視。
進一步推論,美國可以對聯合國缺乏一種起碼的尊重,但是對英國則不一樣。對於英國來說,聯合國是二戰以後對於相對實力大大下降的英國維持其國際地位的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是一種重要的外交資源。英國跟著美國繞開聯合國,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國際地位的一種輕視,這並不符合英國的利益。因此,未來英國會與美國拉開一定的距離。
中國對戰後伊拉克新政權的政策會隨機調整
中國在伊拉克問題上的立場是明確的,即伊拉克必須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要履行其對聯合國的相關承諾。對於美國的解決方式的立場也是明確的,就是要將伊拉克問題置於聯合國的框架內,來取得一種政治上的和平解決。
戰爭開始後,中國的政策和策略有所變化。未來主要是看,聯合國發揮甚麼樣的作用,特別是在戰後重建方面,美國是不是完全繞開聯合國。我認為是不會的。賴斯在戰爭開始不久就去見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實際上是表明了對聯合國的期望。聯合國雖然在對伊拉克動武方面被美英所拋棄,但是無疑,聯合國在伊拉克問題上從一開始就發揮作用,其作用還是存在的。
再有就是在美伊戰爭之後,在伊拉克一些具體問題上聯合國發揮的作用。如果聯合國能夠起一種相對的主道作用的話,中國是可以適時發揮影響的。
比如對於伊拉克新政權,還是要看大國的立場,特別是阿拉伯世界主要國家的立場。如果他們有基本共識的話,中國在這個問題上也會與他們保持一致。
再一點就是伊拉克新政權本身的政策取向。新政權是一場非法戰爭的產物,但是牽扯到很多的實際利益。新政權如果充分考慮到其需要處理的各個國家、各個方面的利益的話,也會影響中國的一些基本選擇。
打敗薩達姆並不等於打敗伊拉克
時殷泓:像克勞塞維茨所講的,戰爭是賭博,偶然性非常大。美國打敗了薩達姆,但是不能說打敗了伊拉克人民,美國未必能夠在伊拉克推動美式民主。
美伊戰爭是一種典型的不對稱戰爭,美國的有限戰爭未必能夠真正打敗伊拉克。
我這裏所說的勝利,不是一次戰役的勝利,或者攻佔幾個城市,而是整個戰爭的勝利。美國可以解除伊拉克主要軍隊的武裝,操縱政權的變更,但是還必須加上戰後平定。就是說,戰後要基本消滅令美國傷腦筋的、比較有效的遊擊式的抵抗。只有達致了最後一點,才叫實現了戰爭勝利。就是說,主要戰役結束後,美國在伊拉克占下去,等到新政權穩定了,美國人自然、正常地撤兵,才能叫戰爭勝利了。現在還不能說美國完全勝利了。
既成事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陶文釗:在國際關係當中,既成事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蘇聯當年肢解巴基斯坦,當時國際上反對得多麼利害啊。可是到後來孟加拉成立了,很多國家不也是與孟加拉建交了嗎?
還有眼前的例子,石油換食品這個決議,伊拉克拒絕是有道理的,因為伊拉克自己還是一個主權政府,怎麼就將它排除在外呢?但是,現實就是將伊拉克排除了,全部交由安理會去管了。
就是說,既成事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家都說美伊戰爭不合法,但是已經打了,怎麼辦?伊拉克的主權已經被肢解,油田也被占了,石油換食品不是伊拉克自己說了算的。
李向陽:美國在這場戰爭中,起點就不合法,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
那麼,既然在起點沒有具備戰爭的合法性,美國就必然以戰爭的結果獲得合法性,否則這場戰爭就必然是以軍事上的勝利和政治上的失敗為終結的。
“沙漠遊擊戰”是不可能的
草廬公:不管美軍犯了多少錯誤,但是戰場的主動權始終在美方。戰場的主動權決定了戰場的行動自由權,而美軍是充分地擁有戰場的自由權的。雖然有些抵抗,但是形成不了大的氣候。伊拉克目前的抵抗,不像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將遊擊戰爭放在戰略的主要地位,將運動戰放在次要的地位。目前,伊拉克的零星抵抗不太可能逐步通過長期消耗來改變戰爭局面。
遊擊戰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但是伊拉克的地形條件不行。“沙漠遊擊戰”的提法是很可笑的,遊擊隊員靠甚麼藏身呢?大沙漠上目標突出,一目了然,怎麼捉迷藏?
美軍戰略與孫子兵法有相合之處
美軍作戰既有些違背孫子兵法的地方,但是又確實在用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講,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不得已而為之。其實這四個策略是交互運用的,此次戰前的伐謀、伐交是特別活躍且豐富多彩。
就是攻城也要有絕對優勢的軍力,孫子強調的是“十則圍之”。現在的“十則圍之”並不是我們以前講的包圍起來打殲滅戰,而是以其優勢力量來威懾、鎮懾,還是爭取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
此次戰爭與科索沃戰爭有些不同,因為其政治意義太強了。科索沃戰爭幾乎沒有地面戰,但是此次美伊戰爭除了精確打擊之外,地面戰似乎又回到傳統戰爭的狀態,攻城掠地、步步為營。
戰後穩定才是最困難的
評價戰爭的勝利與否不是傷亡多少,關鍵是其政治目的是否得以實現。美伊此次戰爭的三個目標如政權的更換、伊拉克武裝的解除、戰後的穩定,前兩個是相對容易實現的,但是實現伊拉克的穩定才是最困難的。我覺得,這需要一個時期。
郭震遠:戰前比較多的看法,是認為此次戰爭會大為加強美國的地位。我認為,這場戰爭並不是大為增強美國的地位,而是美國的地位要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削弱。因此,這場戰爭對於國際關係、對於世界格局,包括大國關係還有地區的一些形勢的影響,我們有必要進行深入的討論。
我有兩句話,一是美伊戰爭之後,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進程會有更明顯的表現;二是已經基本形成的大國之間競爭與合作的模式,不會有重大改變,但是在一段時期內,大國之間的競爭會加劇。
下面請大家著重談談美伊戰爭對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安全等問題的影響,包括美國在戰後的地位。
美國在戰後的困難與中國的對策
時殷泓:美國在戰後必然會遇到嚴重的政治、經濟、軍事困難。首先是軍事困難,第一,在伊拉克長時間駐紮大量佔領軍,也就是說,戰後的平定,加上戰後伊拉克的重組、重建,特別是由美國軍方來管這個事情,任務很可能是非常巨大的,也不一定就一定不超過美國的能力和耐心。第二,在伊拉克的大規模持久軍事佔領,將嚴重制約美國處理世界其他地方可能發生重大軍事危機的資源和精力,特別是在朝鮮半島和中東的某些地區,從而損失美國的全盤的國家利益。第三,如果戰後長期對伊實行軍事佔領,恐怕會激發起跨國恐怖主義勢力對美國的較大規模和較廣泛的襲擊。
美伊戰後的政治困難的根本來源,就是伊拉克大部分人口對美國懷抱敵意。
於此同時,美國軍事佔領和美國可能扶持的任何伊拉克人的政府,在伊拉克公眾眼裏將長期缺乏合法性或者正當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戰後治理的困難和成本,勢必非常巨大。
第二個最大的政治困難,也是在上述所有各種軍政情勢之中維持公眾的支持,也就是維持公眾對布希政府的國家安全輕重緩急次序的經久認可,對其根本戰略信條以及對伊開戰和佔領的基本理由的經久認可。要取得這樣的經久認可,難度還是相當高的。
第三個政治困難還在於,美國還將繼續面對相當嚴重的外交孤立和輿論孤立。
第四個政治困難在於,長時間對伊進行軍事佔領,特別是如果遭到伊拉克公眾比較經久的消極抵抗,將顯著加劇伊斯蘭世界在九一一以後激發起來的對美國而言的所有各類威脅。
另外,還有兩大經濟困難:一個是政府的財政困難,還有一個是更廣義上的經濟困難。
中國要認清甚麼對自己最重要
不管這個世界會怎麼樣,中國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意識,就是中國戰略利益的輕重緩急次序,認清甚麼對中國是最最重要的。比如國內的穩定、國內的經濟發展、臺灣問題、中國的基本安全、中國公眾在對外政策問題上對政府的基本擁護和國內團結,這是最最重要的。世界無論多少地方發生多少不正義的事情,中國要管,但是中國首先要管的是中國最重大的利益。
第二,中國要有一個戰略集中原則。因為力量有限,中國內部和外部的困難都很多,因此中國特別要記住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對外關係上維護周邊地區對中國而言的安全。
第三,阻止臺灣獨立。
就是說,不管世界上出現甚麼事情,中國要把自己的戰略集中原則、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應該說,維持與美國的關係,中美之間打交道,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三條原則保證實現中國的根本利益
這不是甚麼親美、反美的問題,這是為了中國自己的根本利益。在這個世界,中國可以打抱不平,可以表態,但是中國最好要管住自己的事情。
一條是一定要加速實現中國的國防現代化。要加速實現全面的國防現代化,而不是僅僅買武器就夠了的。即便中美關係很好、美國對中國很好,也不能有甚麼幻想。
第二,只要美國不打到中國來,不對臺灣問題進行主動的軍事干涉,中國一定要保住一個基本過得去的中美關係。
第三,考慮到中國社會越來越多元化,中央一定要優化呼應、調整和操作引道公眾輿論的本領。
美伊戰爭與歐美、中美關係
歐洲的三“得”與三“失”
裘元倫:我先談兩個與美伊戰爭有關的歐美關係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此次圍繞伊拉克問題,歐美關係同中美關係這兩對關係所包含的內涵,是截然不同的。
歐洲人此次唱的調子比較高,其中的內涵是一種競爭關係。這個競爭關係就是——誰來塑造國際秩序?誰來建立國際上應當遵從的一些理念?誰來給人們提供一些可以做參考的社會模式?誰樹立的國際形象比較好?
歐洲人之所以在伊拉克戰爭上面這麼樣“爭”,一句話,就是在國際形象、國際地位方面,誰發揮的作用更大?在這個方面,歐洲是想要與美國爭一爭的,歐洲絕對不會讓別人聽不到歐洲的聲音。
從競爭的結果看,以法、德為主流的歐洲人,有得有失。“得”有三點:一是在道義上,我認為歐洲人已經贏了。歐洲人強調國際法,強調安理會,強調戰爭的合法性,因此在道義上贏了。二是在形象上,讓世界聽到、看到歐盟的存在和作用。在國際政治中,不僅在過去四、五十年沒有,就是在歐元出籠之後,都未能像此次,讓世界感覺到歐洲的形象。歐洲通過此次所作所為實際上已經確立了,在今後的南北關係當中,歐洲是一個橋樑,美國人是絕對起不到這種南北關係橋樑的作用的。三是通過此次競爭,將會刺激歐洲一體化的進展,而不是停滯、倒退。
“失”的方面:一是歐美關係暫時出現了一些麻煩。二是歐洲的弱點,就是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的所謂的歐洲的軟弱,也讓世人看到了,歐洲沒有美國人那種膽大、敢幹。三是一定程度上給人一種感覺,好像歐洲有些內在的分裂。
對於歐洲的三點“失”,我認為都不必估計得太嚴重。因為歐美之間的利益相關太大了,而歐洲也不會分裂。歐洲國家之間的認同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洲都沒有的,包括俄羅斯儘管在理智上要和美國拉關係,但是在感情上絕對還是傾向於歐洲。東歐的那些國家如果不加入歐盟,用經濟學的話來說,其倒退成本太大了。
此次東歐一些國家跟著美國跑,一方面是處於感恩的心情。另一方面,是對於法、德主道的這種歐洲理念和精神在內心多少有些不太滿意,且在談判過程中也沒有撈到過多的錢。再有就是對歐盟的軍事安全保護,覺得還是靠不上。南斯拉夫雖然是擺平了這一片,但是再往東南和西南,也就是中東和地中海的南部,麻煩事情還不少,諸如安全、移民等等。對於這些,東歐人心裏覺得不踏實。
中國為甚麼保持態度模糊
中國此次在伊拉克問題上,態度是比較模糊的。我試圖從中國政府、中國國家、中國共產黨這麼三個角度,來給這種模糊作出解釋。
中國的模糊是“相當模糊”的,講話就講到“嚴重關切”為止,從來都沒有用“侵略”這兩個字。
為甚麼這樣?我想,第一是中國政府當前還拿不准這個戰爭打下去會是甚麼樣。如果打來打去被美國人發現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就使得美國發動戰爭變得有理了,怎麼辦?(郭震遠插話:中國對薩達姆到底有甚麼也是吃不准。)從國家的角度看,目前中國的內外狀況都面臨一定的困難和壓力。比如對外是對美國經濟的依賴太大。
從中國共產黨的角度看,我的年齡比在座的多數人都大,經過文革等運動也算學會了讀檔,我從十六大檔看,現在中國共產黨越來越把國家利益置於制度利益之上,視國家利益要比制度利益重要得多。如果將制度利益的份量逐漸減輕的話,會極大地影響中國的內外政策。
歐美矛盾的現實性與矛盾根源的深刻性
如何判斷歐美關係?我有兩句話,一是看到矛盾的現實性。美國的思路是一超、新帝國、先發制人,然後建立全球由美國塑造的秩序。但是歐洲人在這麼一種環境之中,是絕對不願意生活的。我想,這是歐美此次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
從這個直接的原因,其背後就是力量的嚴重失衡。歐洲的力量特別是軍事力量,與美國相比,差別實在是太大了。在這個直接原因的背後當然還有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經濟利益。這種嚴重失衡與上述三方面關係,我想短期不會有太大的變動。
就是說,現實矛盾的嚴重性我們要看到,但是不必估計得過於嚴重。
第二句話,是重視其根源的深刻性。歐美之間矛盾的根源是很深刻的,牽扯到時代觀的分歧。美國人從打壓布爾什維克開始一直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了,一直是“為自由而戰”,借此推動全球的霸權。歐洲認為當今世界,是一個“新中世紀主義的時代”,是多種政治力量共同存在、共同發展的時代,所以需要相互的妥協、相互的照應、相互的協調、相互的合作等等。第二在戰略的多邊與單邊方面的分歧表現得最明顯,歐洲人是不願意看到美國的單邊的。第三個分歧的來源,是在於對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分歧點。現在歐美對於伊斯蘭復興運動在一點上是相同的,就是對恐怖分子。現在伊斯蘭復興運動有三大股勢力,其中有一股對極端恐怖主義,那兩家都是反對的。但是對整個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判斷,歐洲人一是看到伊斯蘭世界確實太落後,產生的問題太多;二是看到伊斯蘭復興世界受到了太多的不公正待遇,對此歐洲人是強調的,美國人是不強調的。由此,產生了歐洲和美國對中東問題的不同看法。
除了對時代觀、戰略觀、伊斯蘭運動的看法分歧之外,還有實實在在的巨大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安全利益。
歐洲比美國更容易受到中東的不安全威脅
要說安全利益問題,最不安全的我不認為是美國。如果歐美相比,我認為最不安全的是歐洲,因為歐洲緊挨著中東,而且移民首先是移到歐洲。
要是有人道主義災難,要是南斯拉夫又鬧起來,中東再有事,地中海南岸再有事,首先遭殃的不是美國,而是歐洲。相對地講,歐洲受到的威脅是最大的,而且,歐洲沒有那麼強的防禦能力。
在這樣一些具體的利益上,為甚麼歐洲人要充當南北的橋樑?比較重視安撫那些第三世界國家呢?
因為歐洲人吃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虧,長期以來都認為自己是不安全的,而美國人從來是認為自己是很安全的。也正因為如此,九一一發生,美國人就受不了啦。
所以,我結束的一句話就是,對於當前歐美的現實矛盾要看到,但是不必估計得過於嚴重。對於歐美矛盾的根源,我們倒是需要加以更多的注意。正是因為這些根源,我相信今後歐美矛盾會進一步地發展。
美伊戰爭對美國經濟負面影響不大
李向陽:我只談幾個簡單的判斷。這個判斷基於三個月內結束戰爭。
第一,這場戰爭對於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只是延緩經濟復蘇的步伐。這是一個總的判斷。因為戰爭對於經濟來說,畢竟只是一個外生變數。我們看看九一一前面有過的經歷就知道,雖然感到九一一的衝擊那麼大,但是看二○○一年第四季度也就是九一一發生後的那個季度的統計,美國經濟恰好開始復蘇。
所以,美伊戰爭應該不會對美國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第二,美國經濟的根本問題仍然是過去十年遺留下來的泡沫經濟後遺症,包括私人部門就是企業的債務負擔過於嚴重。這種狀況在去年和前年已經有所減緩,但是另一方面私人部門的債務負擔還繼續增加。與私人部門這種債務負擔相對應的,是公務部門就是美國的貿易收支赤字、財政赤字在大幅度增加。所以,困擾美國經濟中期增長的仍然是結構性問題。
第三個判斷涉及到戰爭的具體影響,就是石油的價格上漲。因為從歷史上來說,每一次石油價格的上漲都道致美國經濟的衰退。那麼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此次石油價格上漲,會不會把美國經濟拖入衰退?
我們感覺不可同日而語。為甚麼?就是與前幾次相比,大的宏觀環境不一樣。在一九七四至一九七五年那一次,在一九八○年那一次,加上一九九○年海灣戰爭那一次,在這三次石油價格上漲的時候,美國經濟面臨的問題,都是處在通貨膨脹階段。那麼在通貨膨脹階段石油價格的上升,道致的直接結果是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對於政府管理當局來說,面對這種情況採取的首要措施就是緊縮貨幣政策。一般也都是按照這個邏輯,就是物價上升——採取貨幣緊縮政策——道致經濟衰退。但是現在美國經濟面臨的是通貨緊縮的威脅,在通貨緊縮的條件下,企業很難把價格簡單地轉移給消費者。
過去幾個月的統計顯示,儘管石油價格這麼大幅地上揚,但是美國的物價指數並沒有同步上升而僅僅是部分上升。在這種情況下石油價格的上升,對企業來說是造成盈利空間的減少,那麼會降低其投資的動力。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發達國家的金融部門包括美聯儲要做的就是繼續放鬆銀根。因此美聯儲和歐洲中央銀行都十分關注戰爭的進程。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次戰爭造成的石油價格的上升道致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第四個判斷就是,戰爭可能對經濟影響最直接的還是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其中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金融市場的走向,這一點,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可能更大一些。我們知道,美國在二○○二年出現一個很少見的現象,就是國際資本開始出現流出美國的跡象。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去年的一些公司醜聞,加上恐怖主義威脅。這兩個原因致使國際資本認為美國市場不再是一個安全的投資場所。
這一點之所以對美國經濟會產生這麼大的影響,是因為從更長的歷史時期看,美國在過去五十年中,尤其在九十年代這十年,美國對於外資的依存度出奇的高。統計上顯示,外資的流入額與美國GDP的比例在整個九十年代的大多數年份都達到百分之四以上。而在此之前,在美國歷史上極少出現百分之三的狀況的。所以美國經濟要保持持續增長,必須使國際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
美國去年的公司財務醜聞,實際從根本上使國際短期資本的流向產生了變化。這場戰爭有可能出現的一種影響,就是重新改變國際投資者對美國市場的判斷。為甚麼這麼說呢?剛才裘老師說美伊戰爭對歐洲經濟的影響更大一些,因為無論從安全角度來說,還是歐洲國家對中東的石油依賴來說,戰爭的負面影響對歐洲來說都比較大。如果這場戰爭使得對歐洲的負面影響加大的話,客觀上會相對提高美國市場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這樣對美國中長期的經濟走勢應該是有利的。
總體判斷是,這場戰爭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不會太大。如果順利的話,中期來看會對美國經濟具有促進作用。
戰爭的前景與警示
山民:美國以解放者的身份進入伊拉克的希望,現在已經破滅了,軍事上的勝利已經超越了其政治伎倆需要。
中東不會平靜美國必將箝制敘利亞和伊朗
中東的問題,下一步就是美國要箝制敘利亞和伊朗,中東的局勢肯定不會平靜。這些因素過去是有的,現在已經浮現,今後肯定會發展。
民族的對抗已經形成,周邊阿拉伯國家和民族如敘利亞和伊朗對伊拉克的支持非常重要。即便戰中不支持,戰後也必定要支持,這是其戰略的需要。
比如,伊朗很清楚其利益所在。一個在海灣戰爭中被打敗而沒有甚麼生氣的伊拉克,與一個被美國佔領的伊拉克,不是一回事。所以在此次戰後,中東的局勢就形成了伊斯蘭世界、中東整個地區與美國關係的變化。
誰都無法改變美國既定想法對臺灣問題不會有巨大讓步
美軍佔領伊拉克之後,雖然有佔領的困難問題,但是在軍事勝利之後,就會有一些盟國倒向美國,去幫助美國實施軍事佔領。這樣,美國就能騰出手來繼續推行其全球戰略的其他部分。
從一九九○年開始,事實已經一再證明,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是不會對中國作出重大讓步的。特別是像小布希和老布希這種關係,比如將老布希當作中國的朋友,其實是值得懷疑的。我專門研究過老布希的自傳,該自傳就非常完整地透露了今天的小布希的思想和看法。
現在的問題是,美國要改造聯合國,我將之歸結為,美國要對全球的上層建築進行改造。在這一點上,誰都無法改變其既定的想法。即使是小布希下臺,恐怕也不能改變美國的這種想法。
這裏面就有很有意思的東西。比如下一步美國就想讓日本當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或者是將聯合國進行其他方式的改造,這個進程是非常清楚的。美國一個名記者說,美國要拆散國際社會的結構,這就是布希主義的核心。他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就是這麼評價的。在這種情況下,最後的目標究竟針對誰?我覺得是很清楚的。
美伊戰爭的啟示
美伊戰爭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第一,國家和民族間的對抗,需要有堅強的領道核心,需要有堅定的政治意志。
在國際關係之中,大國關係也好,國與國之間其他的關係也好,“堅強的領道核心和堅定的政治意志”這兩點,是必須的。
第二個啟示就是,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我覺得我們確確實實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第三個就是政策和策略要對頭,戰略和戰術才有保障。否則,就沒有保障。美國的這次做法實際上從反面印證了這一點。美國此次軍事是勝利了,可能達到了其帝國的頂點,很可能由此衰落。
美國框定“對等戰爭”範圍警惕戰爭邊緣化的危險
第四個啟示,就是我們要警惕戰爭邊緣化的發展趨勢。所謂戰爭邊緣化,美國就是用各種宣傳、各種理論,把大家框定在一種範圍之內,與你比精度、比長度、比高度,不要打核戰,不要打其他的戰爭。如果在這個由美國框定的範圍內進行“對等的戰爭”,美國自己使用的武器雖說叫常規武器,但是已經接近了核彈的水準。
美國將他們在越南曾經使用的武器的能量,都增加了三分之一,有的破壞力增加了還不止三分之一,甚至成倍提高。其常規炸彈已經接近核彈的水準,並且提出要使用戰術核武器的問題,包括要在臺灣海峽使用戰術核武器的問題。對於這種戰爭冒險和戰爭邊緣化的政策,我們要確確實實加以反對,同時要確確實實加以關注。
美國實現軍事轉型
為美國安全製造現實災難伊拉克傷亡遠超九一一
呂德宏:戰爭打下來,美國在政治上已經徹底失敗了。美國發動此次戰爭的最拿得出手的理由就是反對恐怖主義,但是伊拉克的實際傷亡人數早已大大超過了九一一事件。
那麼,美國為了防止預期的災難性的後果,就製造了這麼一場現實的戰爭罪行、現實的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這個邏輯是破碎的。美國決策集團的這種觀念、這種思路,受到國際反戰力量的廣泛抨擊。這一點,我覺得會有長久的影響。就像過去的戰爭會敎育老百姓一樣,在這樣一個資訊化的社會裏發動的這場惡評如潮的現代戰爭,同樣會敎育當今世界的老百姓。
美國實現了軍事轉型
從長遠來看,美軍在軍事轉型上勝利了。因為九十年代以來,美軍在非常艱難地進行一場轉型:就是適應美國的軍工企業、美國的高技術企業的發展,以及適應技術和社會向資訊時代變遷這種發展,進行了艱難的轉型,內部困難重重。
就是說,美國軍工政治集團與美軍現有結構的慣性阻力,誰對誰錯,雖然在理論上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終歸要服從現有的利益格局和利益結構的需要,因此實際上對美軍發揮其理論創新的能力、利用其技術創新的能力、利用美國軍工界的創新能力,構成了很大的牽制。
這場戰爭,美軍快速推進,始終掌握著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的主動權。以海灣戰爭時一半的軍力,下決心來實現比海灣戰爭更為複雜、更為高難的目標,充分顯示了對自己軍事實力的信心。故此,這場戰爭會促進美國的軍隊建設,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軍事實力的差距可能會呈現進一步拉大的趨勢。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軍工企業和軍隊建設,與美國整個的經濟建設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GPS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其最初是一個軍事系統,使用二十四顆衛星,是為了軍事航太的需要,為了與蘇聯爭奪戰略優勢,先是一個偵察系統,後來變成一個部隊通訊系統。而現在,GPS已經變成一個具有巨大商業價值的系統。據預測,到二○○五年其市場價值可能有六百億美元以上。隨著商業化之後,軍事應用的價值就會非常便宜。成本均攤了,成本降低了,所以美軍在普通炸彈上就可以加GPS,使之變成精確制道武器。這樣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軍事與經濟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又體現出來了。
我覺得,美國在新一輪的軍事轉型和軍事變革,和美國新一輪的經濟調整實際上是同步的。其見效要有一個過程,就是一個滯後的過程,但基本上是同步的。這也是美國作為一個國家,始終堅持以我為主,外部世界、國際關係都是次要的。哪怕其經濟也是以我為主的,比如隨著經濟的升級、產業的升級和軍事的轉型的同步,就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還是一個關鍵的科學技術突破的問題。
因此從長遠來看,從軍隊建設的角度,甚至從軍隊建設反過來對經濟和整個國家的影響來看,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美國將著重向太空發展
美國在二十世紀和以前,發展戰略更多的是一種平面的。比如海權理論非常完善,其商業利益、武力擴張與強大海軍之間有必然的聯繫。這種機制在馬漢之前就存在,在馬漢之後又加以總結。
現在美軍做的就是太空的發展,向高空防範,道彈防禦系統只不過是一個過渡。據知,到二○一○年美國對太空的投資要超過對歐洲的投資。對這樣一個巨大的經濟制高點和軍事的制高點,當然也就是一個綜合性的戰略制高點,毫無疑問是其努力方向。
阿拉伯國家的擔心,美國在戰後的麻煩
阿拉伯國家擔心美國在那裏推行美式民主
陶文釗:一個是這場戰爭不會對國際格局有太大的影響,不會根本改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不會根本改變美國與中東國家的關係,在戰後會出現一些微妙的變化。從布希一年多以來的講話中,都一再講到要在中東國家推行民主。但是中東的民主化為甚麼不從美國的盟國開刀而從伊拉克開刀呢?這是因為伊拉克有“把柄”抓在人家手上,而別的國家都不好從外部強加一個民主化的東西。
現在中東國家、阿拉伯國家反對美國打這場戰爭,有很大因素是從這個地方出來的。美國確實要在中東推進美國設計的民主化,當然這並不容易。就是伊拉克的民主化,在戰後也不是三年兩載的事,中東的民主化時間就更長,但是我看美國今後一定要搞。而且作為一個軍事超級大國,美國如果下決心搞了,全世界都攔不住它。
美國真正的麻煩是在戰後
戰後的問題對美國來說非常麻煩。伊拉克的反對派有一個人已經八十歲了,以前做過駐聯合國的大使,他是伊拉克最著名的反對派領袖之一。他們搞了一個大會,還發了一個宣言,強調的就是戰後聯合國要發揮主道作用,不接受美國的在那裏的軍事管治,強調戰後要搞一個臨時政府並經過一段時間過渡到一個民選的政府。美國軍方組織由美國人擔任所有要職的“伊拉克政府”,當然是缺乏伊拉克民眾和阿拉伯世界的認同的。
現在各種分歧都出來了:美國與英國的分歧,與國際社會的分歧,等等。所以,戰後比戰爭更麻煩。美國真正在外交上的困難是在戰後,而不是戰前。
戰後政權如果是由美國一手扶植起來的,我當伊拉克總統,我都不願意——因為在所有人的眼裏,我都是傀儡。中國抗日戰爭的時候,甚至汪精衛都要跟日本人鬧獨立性,溥儀都要與日本鬧獨立性。越戰的時候,吳庭豔都要跟美國人鬧獨立性,以至於被美國人幹掉。因此,美伊戰後這個政權,如果只是聽美國人的話,在伊拉克就生存不下去,在國際上就生存不下去。它與美國鬧獨立性,它會不會那麼甘心情願、死心塌地地聽憑美國人說甚麼,它就做甚麼?因此我相信,戰後伊拉克的新政府,不會只由美國說了算,不是美國想要怎麼樣就只能怎麼樣,恐怕沒那麼容易。
美國將會與德、法艱難地彌合矛盾
美國與德、法的矛盾不會再發展到哪里去,雙方實際上現在都有意開始彌合關係,因為他們畢竟是跨大西洋聯盟的成員。
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歐洲現在還不能在防務上依靠自己,還是要靠美國。歐洲如果再出現像南斯拉夫那樣的事,還要靠美國。歐洲力量不能很完善地保衛自己,是很明白的事情。目前六萬人的快速反應部隊還沒有建立起來,即便建立起來之後能否負責自己的防衛,還都是問題。
因為政治的、經濟的、安全的,再加上意識形態的關係,我覺得美國與德國、法國要艱難地修復他們之間的關係。當然修復不是那麼容易。有美國學者認為歐洲在這個事情上的表現比較自私,但是不知歐洲人如何看美國人此次的表現。
郭震遠:座談會結語
感謝大家參與今天的論壇,下面我做一個結束語。大家對於這場戰爭結束之後,美國的地位增強或者有所削弱有不同看法,但是我認為不可能因為這一場戰爭就使美國走向衰落。
二戰以來美國發動的最孤立的大規模戰爭
我個人認為,經過這場戰爭,會對美國的地位有所削弱。這場戰爭,可以說是二戰以來,美國發動的所有大規模戰爭中最為孤立的一次。德國、法國、俄國和美國在此次戰爭上面表現出來的重大矛盾,雖然我們不必將之看得過分嚴重,但是另一方面,這些矛盾也不會在短期內消除。尤其在伊拉克重建的問題上,到底是由聯合國主道還是由美國主道,矛盾更加明顯。所以我認為,在九一一之後美國一度具有的道義上的優勢,被此次戰爭沖得蕩然無存。
美國比較順利地取得了軍事勝利,因此鷹派的政策和立場肯定要加強。但是這種加強,與戰前加強的影響是不一樣的。為甚麼呢?因為在戰爭過程中一些問題已經在變化,這種加強對美國來說是禍是福還不好說。我在美伊開戰的第一天說,布希政府終於開始犯大錯誤了。
中國沒有將重大分歧發展成為嚴重矛盾
另外,我認為此次中國的表現還是不錯的。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一方面中國還是比較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這個立場的表達,可以有不同的程度,中國在戰前關於堅持完全徹底銷毀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強調要在聯合國的框架之內和平解決伊拉克問題的立場,應該說是適度的。另外是中國注意到了比較講究實效的外交溝通。我甚至有這樣的看法,就現在而言,也許在各個大國當中,中國目前的活動空間是最大的。
在處理與美國的關係上,中國沒有把和美國的重大分歧發展成為嚴重矛盾。我覺得,這一點中國做得很不容易。和美國的分歧是肯定的,絕對不會因為中國表現得很克制,美國人就會投桃報李,中國不應有此幻想。但是,中國沒有將重大分歧發展成為嚴重矛盾,就很不容易。
美伊戰爭道致的美台關係異動
此次戰爭爆發前後,美台關係非常有意思。第一,這一段時間美國對臺灣的支持確實有所增加,而臺灣積極支持美國攻打伊拉克。為甚麼這樣?其無非就是說自九一一以來臺灣比較被動,想有所改變。但是美國人的表現非常有意思,至少對臺灣的表態沒有甚麼公開的反應。
再一個,美國反覆強調的,還是保持台海局勢的相對穩定。這一條,從一個側面上也可以看出,美國確實有些力不從心,絕對不想到處起火。
總之,我認為中國外交在此次美伊戰爭方面的表現,比原來要成熟。
我同意二十年戰略機遇期的說法,也一直對此很關注。中國不僅要認識到這個機遇期,還要把握這個機遇期,還要設法防止這個機遇期中斷甚至逆轉。此中最為關鍵的,是中國自己的戰略和政策。
評論員簡介:
羅援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大校,正師職研究員。曾經在野戰部隊任戰士、副連長、作訓參謀;曾在石家莊高級陸軍學院、國防大學深造。曾任駐丹麥武官,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任高級訪問學者。參加撰寫《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國際戰略論》等著作。
裘元倫一九三八年生於浙江慈溪,一九六○年畢業於上海社會科學院,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三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擔任副所長,一九九三年至二○○○年任歐洲所所長。現任中國歐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陶文釗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浙江紹興人,杭州大學畢業,長期從事中美關係研究,著有《中美關係史一九一一——一九五○》、《中美關係史一九四九——一九七二》等。
時殷泓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敎授、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從事國際關係理論思想、國際政治和戰略、美國外交與中國外交等方面的研究。迄今已出版個人專著八部,發表論文及評論二百餘篇。曾在哈佛大學、北卡羅萊納大學和德國東歐與國際問題研究所從事累計兩年半的獨立研究。
傅夢孜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美洲室主任、研究員,畢業于武漢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專業,碩士。主要從事中美關係、國際政治經濟關係方面的研究,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現代國際關係》、《瞭望》等刊物上發表過一系列有關國際關係、中美關係的學術和評論文章。
李向陽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研究員、博士生道師。一九六二年出生。
草廬公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理事,軍事統籌學會理事,中國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高級編輯。著有《軍事謀略學》、《隆中新對》等十餘部專著。
山民山西太原人,生於一九六○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學碩士,從事國際問題、軍事戰略與國家安全戰略問題研究。
呂德宏博士,中國國際戰略學會研究人員,主要研究領域是世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