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美國的安全戰略調整與中國的安全政策


  郭震遠:開場白
  
  九一一已經過去大半年,我們可以對一些事情看得比恐怖事件剛剛發生時清楚一些。九一一的影響是廣泛的,但是我們今天主要將話題集中在安全戰略方面,首先是美國的安全戰略有甚麼變化,然後看看對我們國家的安全戰略的影響是甚麼?
  
  我個人認為小布希政府還很難說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完整的安全戰略,但是他們的一些基本目標、基本判斷還是比較清楚的。九一一之後雖然有一些調整,但是其基本判斷和基本目標,現在看來沒有甚麼根本改變,所改變的多是措施層面的。比如說對安全目標的順序可能
  
  有些考慮,但是最核心的目標即所謂保證美國的絕對安全,還是沒有改變的。
  
  美國新安全戰略接近成型
  
  傅夢孜:美國的安全戰略目前還談不上有一個非常全面系統的檔。以往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應該在去年的年底出籠,這個檔對我們來說是瞭解美國安全戰略目標、利益界定等方面的一個比較權威的檔。
  
  在反恐壓倒一切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對美國的安全戰略勾劃出一個輪廓:從小布希在九一一之後的第一次講話,去年九月份發表的四年一度的防務評估報告,今年的國情咨文和最近的核態勢報告,我們感到美國的安全戰略接近于成形。
  
  在其中,美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自己認為實力是空前絕後,沒有對手。以前的一些判斷今天看起來有些變化,克林頓時期更側重的是講美國享有一個戰略機遇期,認為美國在十到十五年之間不可能遇到重大的競爭對手,因此美國應該利用自己的實力優勢早做準備,進一步鞏固美國的霸權。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要防範歐亞大陸出現一個重要的地緣競爭對手,挑戰美國的利益。
  
  九一一之後,小布希將對美國安全威脅的重點,集中在反對恐怖主義方面,再一個就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方面。本來在九一一之前,小布希的班子相對比較保守,對國際形勢的看法是有別於以往的。拉姆斯菲爾德就講過,所謂的戰略機遇期是一種幻覺,根本不存在。小布希政府對安全戰略的估計,上臺後要比上臺前嚴峻,在九一一之後那種估計的威脅已經變成現實的威脅。再有,反恐怖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將反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與反恐怖緊緊聯繫在一起。
  
  克林頓時期,三大目標的排列是經濟、安全、民主,反映的是冷戰結束之後、在全球化的形勢下面,當時考慮的國家戰略目標的優先順序。而現在這種優先順序,如果從防務評估報告中來看,是反恐、經濟安全、民主。現在看來,反恐和振興經濟是現在美國戰略的兩大支柱。
  
  如何處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問題?有人認為這與反恐是孿生兄弟,我認為是密切的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一旦被恐怖主義所利用,美國對安全方面的威脅可能更加難以防範,安全上的黑洞也更加明顯。
  
  中國應在對付核武方面充分準備
  
  解東方:核態勢評估報告(核武器瞄準中國、俄羅斯等)“曝光”之後,不管地方還是軍界的學者都有比較大的反響。一個學者在《解放軍報》上撰文說,美國的核戰略已經從一種威懾戰略轉向實戰戰略。
  
  但是我認為,這個報告的內容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曝光的時機值得關注。為甚麼在這個時候“曝光”?美國有許多核心機密,為甚麼在此次曝光,我認為還是“有意的”。如果這是“有意的”,我想這帶有“核訛詐”的性質。
  
  “曝光”時機值得揣摩
  
  這個報告之所以在中國引起比較大的反響,是因為中國人還對中美關係抱有良好的願望,希望中美關係得到改進。小布希前腳從中國剛走,後腳馬上“曝光”核態勢評估報告,加上臺灣的湯曜明訪美等等動作,比較大地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就是中國人民對美國還是懷有一種良好的願望,不想與美國為敵,但是美國小布希政府將中國直接放到一種敵對面的位置。
  
  但是,我認為這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應該說,小布希政府還是比較直率,只是將原來一些台底做的事,放到了臺面上。所以對內容沒有必要感到吃驚,只是“曝光”的時機值得揣摩,這只是小布希上臺以來一系列政策的延續。
  
  小布希上臺之初,外界都在說小布希缺乏外交經驗,容易受感情色彩的影響,容易受極端情緒的影響,現在可以說是不幸而言中。美國新的對外政策目前已經有一個雛型,能不能叫做“小布希主義”還可以商量,但是目前“小布希主義”是與單邊主義劃等號的,就是我行我素。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美國的國務院幾乎與國防部劃等號,就是國務院的一些職能被國防部取代了,拉姆斯菲爾德的曝光出鏡率比鮑威爾和賴斯還要多,國防部的幾個人對小布希政府的對外全球戰略起著很大的作用。這也反映了小布希作為“牛仔總統”的一個特色。
  
  之所以說不值得大驚小怪,就是說,小布希政府的直率使我們的對中美關係有一個更加準確的定位。因為這表明美國確實一直將中國作為潛在的敵人,這就使我們丟掉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中美關係是一種雙邊互動的關係,僅僅是中國一方持有良好願望,是不能保證中美之間保持良好、健康的關係的。這要求雙方都是以善待人、以和為貴,這樣中美關係才能順利發展。
  
  我認為“曝光”核態勢評估報告,並不能證明美國真的從核威懾戰略轉向實戰戰略,因為核武器畢竟是一種終極武器,能否使用這種武器,確實值得打問號。在柏林危機、古巴道彈危機之際,美國和蘇聯劍拔弩張,最後也沒敢走到那一步。現在對所謂三個邪惡軸心,美國也未必真能走出使用核武器這一步。
  
  對中國來說,還是毛澤東說的那句話,就是戰略上蔑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在戰略上沒有甚麼了不起,就是將台底的東西拿到臺上來。美國雖然現在比較少講未來的、潛在的競爭對手,但是還是在做這方面的準備,我們對此應該做到心中有數。其實原來說“邪惡軸心”的時候,也對中國、俄羅斯有所影射,只是沒有明說而已,現在直接拿出來,帶有核訛詐的性質。
  
  當年對中國人說要使用核武器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從朝鮮戰爭、六十年代都提出過,而在當時中國還沒有核武器。中國人對此不陌生,也不會真的害怕,這其實是小布希政府強硬政策的題中之義。
  
  中國要確保相互摧毀的第二次打擊能力
  
  在戰術層面,小布希政府不僅是口頭表示,實際上已經有所表現,比如退出反道條約、發展NMD。到中國來雖然說了很多好話,但是始終拉著一個臺灣關係法,實際上是說,如果中國大陸對臺灣動武,美國還是要協防臺灣的。這個方面的表達也是非常明確的,因此在這個方面也不能有幻想,要確確實實做好準備。因為美國在做戰爭的準備,不僅要在進攻性武器上佔有絕對優勢,防禦上也要佔有絕對優勢,終極目標是獲得絕對安全、全部優勢,打造單極世界。
  
  其實美國也要考慮,一旦打起核戰爭,他們是否負得起這個代價。因為中國不再像以前那樣任人宰割,也不像南聯盟、阿富汗那樣弱小,因此在戰略上,需要認識到美國是否負得起這個代價。那麼在戰術上,我們要重視美國,就是中國也必須有一些對應政策。就是我們既要保持核威懾的有效性,又要保證我們的戰略威懾武器的實用性,就是說中國的核武器也不光是擺在那裏嚇唬人的,既然花那麼多錢研發出來,就不會是銀樣臘槍頭,中看不中用。既要考慮戰略核威懾能力的防護能力,也要考慮其有效的進攻性。
  
  我們現在還是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是這就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必須有第二次打擊能力,必須有生存能力。因此我們必須考慮中國核武器的生存能力。
  
  我覺得美國也不必將自己估計得太高。北約打南聯盟的時候,號稱將南聯盟百分之八、九十的飛機都炸掉了,最後從地庫裏一下子起飛那麼多飛機,讓北約目瞪口呆。即便占盡優勢,但是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拉登。偵測手段再高,總還是有地方藏一些核武器的。
  
  但是對中國的提醒是,既然美國對中國有一種核威懾、核訛詐,中國就必須將核武器有效地保存起來,以便擁有足夠的第二次打擊能力。只有具有有效的第二次打擊能力,才能確保相互摧毀。
  
  核武器種類要兼顧遠中近程
  
  中國必須既要做好應付大戰的準備,也要做好應付小戰的準備。
  
  此次美國提出核態勢評估報告,還提出核武器小型化、實用化的問題。對中國來講,應該有的對策就是,在考慮戰略核打擊力量的同時,也要考慮核武器的多元化,使之既能大戰,也能適應小戰。不僅可以打遠距離的,也要考慮中近距離的。在考慮核武器發展的時候,中國也不能只是單向思維,不是只想著打到美國的東部或者西部,也要考慮在中近距離發生這樣的戰爭,中國應該怎麼辦。因此,我們應該考慮核武器的構成多元化。
  
  另外,中國還要考慮多種手段並用。就是在核力量之外,還要考慮其他的威懾手段。
  
  因為美國在做這個方面的準備,我們也應該在戰略、戰術核武器的建設方面有所考慮。只有做好充分準備,有了充分的物質基礎,才能像毛主席說的“不怕鬼、不怕邪”,才能在大國的戰略角逐中處於主動的地位。
  
  美國單邊主義強化值得關注
  
  金燦榮:最近美國咄咄逼人的單邊態勢很嚴重,特別是在對華政策中與臺灣問題有關的問題上很嚴重。
  
  現在還不能急於下結論,還需要觀察一下。加速研發NMD、退出京都議定書都是在九一一之前,但是在九一一之後,這種單邊主義傾向是加強了,比如退出反道條約、提出邪惡軸心說、降低核門檻。
  
  美國變成現狀改變國
  
  通常美國新聞界講的布希主義,就是講布希在九一一之後反應性的公開發言,就是以反恐劃線,沒有中間選擇。這種方式是有些脫離美國的常規的,這就叫布希主義。布希主義應該講是單邊主義在心態上的大暴露,也是九一一之後單邊主義抬頭的第一個方面的表現。
  
  第二,提出邪惡軸心說,是想將單邊主義理論化,為其以後的單邊主義行為做一個鋪墊,而降低核門檻是政策上的具體表現。
  
  可以這樣說,冷戰之後很多人都將美國當作是一個維持現狀的國家,現在看來美國要向追求絕對安全的方向,改變現狀。
  
  九一一之前的安全評估,也考慮到了恐怖主義對美國的威脅,但是由於事件沒有真正發生,所以是在比較緩慢地推進佈署。但是九一一之後,美國對這種現狀不滿意了,要往絕對安全的方向走。因此,現在美國不是一個現狀維持國,而是一個現狀改變國。
  
  美是否已從霸權國轉為帝國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有些人開始用帝國來形容美國,就是不簡單地僅僅作為一個霸權國,而是一個帝國。
  
  我個人認為,帝國和霸權國還是有所不同的。帝國應該有很強烈的直接控制外部事務的一種政策行為方式,通常講的帝國就是要擴張領土。普遍一點講,就是對外界事務的直接控制能力。霸權國與帝國的一點區別是,很多事情並不直接去管,而是管規則,主要是控制規則制高點,對具體的事情是有選擇地進行干預。我一直認為美國是傳統的霸權國而不是帝國。
  
  現在國內外有些學者將美國叫做帝國,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院的敎授藤原規一(音),他寫過一篇文章《民主的帝國》,他總結了民主的帝國、也就是今天的美國在對外行為方面的特點。一個特點就是不占領土,而是對別的國家當中的邪惡對手進行打擊和干預。有點像西部片中的好漢,認為剷除壞蛋就會出現有秩序的社會,但是由於不瞭解產生壞蛋的深層原因,結果是要麼產生新的壞蛋,要麼道致更大的混亂。第二是強迫合作。第三是改造人的心理。
  
  我個人還是不太同意說美國是一個帝國,我認為它還是一個霸權國。
  
  小布希有意拉長反恐戰爭
  
  最近一個階段美國的對外政策,與美國人自己原來的標準相比有些偏差,走得有些過遠。其中有著近期和長期兩種原因,我個人覺得近期原因大於長期原因。
  
  近期原因主要有幾個,其中一個是布希政府班子成員中軍人很多。另外一個是由於美國還在反恐戰爭時期,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目前有點像戰時政府,所以國防部和軍方所起的作用比正常的作用要大一些,國務院的作用比正常的小一些。第三是與美國公眾的心態有關係。應該說目前美國公眾的心態還是不正常的,一方面依然處在一個激憤的狀態,認為大仇未報,拉登和奧馬爾都沒有找到,所以美國民眾還沒有辦法進行正常的思考;
  
  另一方面是阿富汗的戰事比美國人想像得要順利,所以驕傲之感、得意之情也是彌漫在美國社會之中,道致他們對軍事方法比較迷信,以致於對政府的對外動武的支持度是戰後以來最高的。第四個近期原因是,九一一之後美國獲得了表面上的普遍的國際同情,且這種同情在範圍和量上是戰後以來最大的,國際阻力是最小的。
  
  第五個近期原因是美國民主黨最近提出的,就是布希在有意地拉長戰爭。美國一些民主黨人士說,小布希的班子開過一次會,主題就是要吸取老布希的敎訓。因為老小布希有著共同的處境,都是面臨外部挑戰,同時都是面臨經濟衰退,他們都成功地應付了外來挑戰,而經濟衰退是由經濟週期決定的,政府沒有甚麼辦法。按照小布希這個班子的結論,老布希的一個錯誤就在於結束戰爭太快了,沒有充分利用戰爭效應推卸國內的經濟責任,沒有將對外來挑戰的勝利變成國內政治的勝利。現在就是要吸取這個敎訓,高舉反恐之旗並將之長期化,這樣可以推卸國內經濟問題上的責任,而在國內政治保持主動和優勢的地位。
  
  美國早就具備霸權實力
  
  總的來說,現在美國霸權傾向是以近期為主,長期原因為輔。
  
  長期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與美國現在的力量優勢相關。冷戰之後,美國每受到一次挑戰,其力量就顯得更突出。早在一八七四年美國的工業生產就是全世界第一位,到一八九二年的時候GDP已經是排在其後的四國的總和。所以如果從力量來說,美國早就具有了世界霸主的力量,但是一直在行使這種霸主權方面有所猶豫。
  
  美國在一戰的時候曾經嘗試捲入世界事務,但是理想主義的威爾遜總統被老奸巨滑的歐洲政治家所欺騙,美國因此又退回了美洲堡壘。到了二戰的時候由於美國直接受到了攻擊而捲入戰爭,從此踏上了全球擴張的不歸路。戰後如果沒有冷戰,美國很可能還是會回去的,如果沒有一個對美國直接威脅的國家,它還是會回去的。但是由於冷戰,美國深入地捲入了世界事務,且一旦捲入就希望以霸權身份來捲入。
  
  我個人認為美國霸權的內容,是在一九四五年羅斯福的四大自由提出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了。美國霸權的一大特點就是運用規則來體現其在全球的領道地位,實際上那些規則在戰後不久就全部都有了,只不過在冷戰時期受到蘇聯陣營的抵制,因此不能像現在這樣全球推廣,首先在地域上就受到了限制。
  
  從全球政治來說,七十年代中期以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在全球政治圖景裏面處於守勢。因為當時的世界潮流是民族解放運動,攻擊的目標是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所以西方當時處在一種弱勢。
  
  冷戰結束之後,隨著蘇東陣營的瓦解,美國霸權就在地理上平面擴大了,漸漸由一個潛在的東西變成一個現實的東西。而九一一之後,美國霸權的內在制約徹底消失了,美國霸權因此而成為國際政治的現實。就是說,這不是一個爭取的東西,而是一個現實。
  
  各大國與美國依存高制衡小
  
  另外一個長期因素是九一一之後變得很明顯的現實,就是現在的大國關係是兩種大國關係:一個是美國與各個大國之間的關係,另外是其他大國之間的關係,就是一種是以美國為軸心的大國關係,另外一種是美國以外的各大國關係。九一一之後出現了一個情況,就是各大國都沒有制約美國的意願了,所以力量平衡這樣的規律就不起作用了。這是國際政治的一個客觀現實。
  
  從現實主義研究國際關係的人,都很相信這麼一種像自然法原則的東西,只要有一個霸權存在,其他都會一起去制約它。現在看來這種假定是不準確的。有幾種偏差情況:
  
  一個是時殷弘敎授九六年的歸納,就是霸權在其最鼎盛的時候,制衡聯盟是很難建立的,因為其他大國去進行制衡的風險太大了,所以都不願出頭而採取規避的態度。如拿破崙最鼎盛的時候,有一個階段連俄國都是與拿破崙合作的,只有英國孤懸海外,才沒有被拿破崙體系囊括進去。後來在拿破崙進攻俄國遭到慘敗的時候,反法聯盟迅速成立。
  
  大家原來都寄希望於相互依存能夠改變國際關係,使合作大於衝突。現在看來在制衡霸權方面,相互依存也是有條件的。如果除霸權國以外各大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很大,與霸權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很小,均衡就比較容易產生。反之,如果各大國與霸權國的相互依存很深入,而除霸權國之外的各大國之間的依存比較小,制衡就比較難,而現在恰恰就是後一種狀況。
  
  有些對美國霸權變化的數字論據有誤
  
  國際關係有著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各國對外政策的出發點所依據的判斷,與力量有關但是並不完全由力量決定,並不是一個國家佔有很大力量之後,別的國家自然就會產生警惕。各國對外政策的真正出發點是被威脅感,如果一個國家權力很大但是基本政策對路,或者像美國這樣軟硬權力並施的情況,對其他國家產生的威脅感是有限的。
  
  美國內在力量的強大是基礎,而且短期內這種強大也是很難撼動的,主要體現在美國的創新能力之強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
  
  看美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我們以往一段時間在說美國霸權衰落的時候喜歡用一九四五年的數字,就是在其他國家都躺下、只有美國站起來的特殊狀態下的數位,就是當時美國基本上占了全球一半的產值,而後來降到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因此就判斷美國衰弱了。其實這在學理上講是一個不太靠得住的一個比較。
  
  比較靠得住的比較數字是這樣的,就是一九三九年,世界各大國在二戰開戰前,美國占世界GDP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三,這是比較真實的數字,後來只要超過百分之二十三,其經濟地位就沒有下降。
  
  一個更加值得重視的情況是,現在美國已經進入一個無制衡力量的時代。
  
  霸權突出會有內外界線與制衡
  
  當然美國的霸權還是有界線的。一個是其內部的多元政治還是會起作用的。隨著中期選舉的接近,民主黨就要想些辦法,來制約布希這麼突出的政治地位。目前還看不出有效辦法,但是隨著中期選舉臨近,內部政治恢復正常,這種制約的機制會起作用。
  
  還有一個與美國的政治和社會性質有關。就是美國的戰略和威權性的國家相比,客觀上具有兩種不同的戰略。威權性國家的戰略就是政府定義的戰略,至於這種戰略定義是否均衡地代表社會的利益並不是很重要的。但是在美國有兩個戰略:一個是政府定義的戰略,一個是社會的客觀利益所決定的戰略。社會的力量很強大,如果政府的戰略太偏離社會利益,最後是行不通的,是會回來的。我想,其社會和政治性質,會對其構成一個界限,長期來講是會回來的。
  
  另一個界限來自海外,一個直接的界限就是反恐戰爭並沒有結束。雖然美國在打擊塔利班方面,已經打散了塔利班組織,但是還沒有涉及到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既然根源未除,恐怖主義分子沒有消除,恐怖活動一定是會再出現的。反恐並沒有結束,而且也不能依靠軍事手段來結束,長期來講需要全球努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甚至心理等諸多方面的大工程。
  
  還有一個來自海外的阻力是,正由於美國這種如日中天的霸權地位,雖然對美國來說好處是沒有制衡了,但是現在的壞處是,可以看到普遍的非暴力不合作,實際上大國對美國都是不滿意的。俄羅斯雖然此次對美國採取了最順從的態度,但是得到的回報是有限的,內部對普京的批評聲音在增長。歐盟甚至在反阿戰爭中感到屈辱,歐盟想出兵但是被美國一口拒絕。日本表現得非常順從,但是也有一種深深的擔心,就是感到越來越不平等,長期合作越來越難以維持。
  
  所以美國霸權的突出,長期來說會有內外兩方面的界,到某個時候一定會反轉。
  
  郭震遠:下面請大家對美國的安全措施進行一個梳理。目標大家都比較明確了,我們還要看看構成其戰略的實務性的內容,也就是其基本措施是如何體現戰略目標的?
  
  安全戰略調整的五個主要方面
  
  袁征:九一一之前已經有這種趨勢,就是美國已經認識到本土安全很重要,而九一一更使美國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將本土防衛放到了首要位置。
  
  此前美國更重視前沿佈署,遏制一些反美的力量。但是恐怖事件的發生,使美國傳統上認為自己夾在兩大洋之間、安全比較有保障的觀念受到很大衝擊。事件發生之後小布希政府宣佈了一系列加強本土安全的措施,在四年一度的防務評估報告中特別強調本土防護的重要性,且組織了國土安全辦公室,還增加了FBI的執法範圍。有些措施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包括對電話的監聽、軍隊甚至安全人員介入機場的防護。
  
  從戰略調整來講,在九一一之前已經看出,其戰略重點,我更想講的是其戰略關注點,更多地向亞太地區傾斜,或者說向東傾斜,而九一一之後沒有改變整個態勢。一方面因為歐洲地區相對比較平穩,且有北約這個體系的存在,而九一一之後俄美關係得到進一步的改善,美國認為在亞太地區有些潛在的衝突點,有需要作出進一步的防範。我們可以看到,九一一之後美國繼續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佈署,包括調動核潛艇、戰略轟炸機到關島。實際上,美國也加強了在印度洋、海灣一線的軍事佈署,等於說是美國的整個力量是向東傾斜。
  
  九一一進一步加強了美國佈署國家道彈防禦體系的決心,應該說美國明顯加快了步伐。此前在美國國內還有民主黨以及一些團體對NMD的有效性表示懷疑,反對聲浪不小,九一一之後這種反對聲音大大下降,民意調查也顯示了這一點,對佈署NMD的支持率從九一一前的百分之五十左右上升到百分之八十。
  
  與此相呼應,美國加快了佈署NMD的步伐,包括第六次攔擊試驗、退出反道條約。所謂核戰略,是與佈署NMD連為一體的,其在核評估報告中提出了新的“三位一體”。過去的“三位一體”是指海基、空基、陸基的核打擊力量,而現在強調的新“三位一體”是指有限的核力量(小型核武器),加上道彈防禦體系和常規化的力量,結合起來構成美國的戰略。這也是美國加快佈署NMD的一個原因。
  
  第四個方面,也是出於對自身安全的考慮,美國會更加關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方面的問題,會在這個方面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
  
  布希在其國情咨文中提出所謂邪惡軸心的觀點,也提出意向,就是美國方面想把那些試圖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敵對國家,列入反恐範圍並作為打擊對象。至於能否實施,則是另外一回事。
  
  戰略調整的最後一點是在風格上。九一一之後美國在外交風格上、策略上好像做了一些調整,比如在尋求國際合作和支援方面。但是由於阿富汗戰爭的快速勝利,同時加上贏得了國際社會對其反恐的普遍同情和支持,單邊主義更加突出,安全戰略調整得更加咄咄逼人。
  
  美國對台軍事關係出現實質性變化
  
  修春萍:從布希政府上臺後的對華政策和對台政策來看,基本是將臺灣作為一個遏制中國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來考慮。以前美國長期用最惠國待遇作為遏制的手段,但是中國入世之後,原有的一些比較有效的手段漸漸喪失,進而凸顯了臺灣作為遏制中國的手段的重要性。
  
  美國對台軍售已經沒有限制
  
  就美台軍事關係來說,近期的確出現了一些實質性的變化。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個是美國對台軍售的大幅升級。我個人認為,美國對台軍售已經完全沒有甚麼限制了,基本上是想怎麼賣就怎麼賣。過去雖然也有突破八一七公報界限的紀錄,但是美國自己還是強調不向臺灣出售進攻性武器。但是從去年總值大約四十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看,就不僅是數量多,性能上也很先進,還包括了潛艇這種典型的進攻性武器。其實紀德級驅逐艦、反潛機都是可以搭載進攻性武器的平臺。
  
  另外,過去是美國的四月召開軍售會議,確定對台軍售的內容。而現在隨時可以進行對台軍售,只要有需要就可以賣。特別是軍售程式,基本上是比照了美國向盟國進行軍售的程式,直接由臺灣向美國在台協會申請就可以了。
  
  美台軍事合作全面展開
  
  這一年多來,美台軍事合作已經突破了“廢約、撤軍、斷交”以來的很多限制,很多東西已經重新恢復,包括參加臺灣的軍事演習。美國還有計劃幫助臺灣建立指揮管制通訊情報系統,整合三軍的戰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與美國構成資料連結的連接。按照這個計畫,最後美軍還要向臺灣提出防衛臺灣的作戰構想。
  
  軍事合作的項目很多,也頗有深度,可以說美台軍事合作已經全面展開。
  
  軍事人員往來頻繁
  
  目前美台軍事人員的往來十分頻繁,接觸的層級也不斷上升。
  
  美國有大批的軍事人員到臺灣考察、指道,並進出臺灣的軍事要地。據報導,美軍在幫助臺灣進行灘岸作戰的實地勘探,以確定防衛作戰的重心與戰略戰術。
  
  另外還有大量的臺灣軍事人員到美國接受培訓。去年十二月,有臺灣中將、少將級的軍官赴美培訓,前一段時間臺灣軍方最高層級的湯曜明也到美國訪問。
  
  美國現在正為台美聯合作戰做準備
  
  這也是台美軍事關係很具實質性的東西。
  
  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表態,比如布希公開說要協防臺灣,布雷爾也有類似的講話。另一方面,美軍考察和評估臺灣的三軍戰力,擴大對台軍售,擴大人員往來,向臺灣提供軟體方面的協助,如十六號資料鏈。美軍最主要的目的是幫助臺灣改進作戰系統,實現臺灣作戰系統與美軍的制式一體化。這樣在戰時,就可以將臺灣軍力納入美國的指揮作戰系統,與美國協同作戰。
  
  從這幾個方面看,我覺得美台軍事關係出現了實質變化。
  
  臺灣軍事戰略大變,強化攻擊和遠端打擊能力
  
  美國這種對台美軍事關係的全面提升,積極強化臺灣軍事力量,其影響是很惡劣的。
  
  一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臺灣根據美國的這種變化,也從根本上調整了整個的軍事戰略,改守為攻,以決戰境外為目標,大力發展台軍的攻擊和遠程打擊能力,很明顯地想對大陸形成反制。
  
  在軍事戰略調整的同時,也對台軍的作戰形態進行了調整,從傳統的以陸軍為主體的作戰形態向以海空軍和遠程道彈打擊為主體的現代作戰形態轉化。
  
  臺灣在今年初公佈了二○○一年到二○○四年的“國防實施方案”,其中確定台軍將放棄灘岸對決的構想,要以癱瘓戰代替消耗戰,積極籌建源頭打擊力量。
  
  根據這種轉變,臺灣在美國的協助下,對兵力和武器裝備進行重新配置,重點加強海空軍的力量;同時臺灣還加緊發展攻擊型的地對地巡航道彈,提升遠程打擊力量。
  
  在美國的幫助下,臺灣的軍事力量也的確在快速提升。
  
  美提升臺灣軍力嚴重威脅台海安寧
  
  一般的評論認為,臺灣海、空、陸軍的戰力都有了大幅提升。特別是美國向臺灣出售的十六號資料鏈,可以使戰機、預警機、艦艇以及岸基管制雷達之間建立直接的通訊和資料資料傳遞,可以大幅提高台軍的作戰效能和反應速度。十六號資料鏈是美國提供給盟國的技術,使其盟國之間比如日本、以色列和北約的作戰飛機、雷達站、航母直接進行語音對話和資料的相互傳遞。臺灣此次得到了五十套這樣的資料鏈,臺灣“國防部”官員很得意地說,這不僅整合了臺灣的三軍通聯系統,而且有利於聯合作戰,甚至於聯盟作戰。應該說,這對台海構成了非常嚴重的威脅。
  
  第一個威脅是,陳水扁在美國的這種支持下,推行台獨肯定是有恃無恐的,使得兩岸關係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只會更加緊張。
  
  第二,陳水扁這樣投入大量金錢窮兵黷武,立足於通過主動攻擊對抗統一的戰略,有著很大的挑釁性和危險性,台海局勢因此而具有了隨時惡化的可能性。
  
  第三,臺灣這樣不斷大筆購買武器,使得海峽兩岸屯積了大量軍火,這本身就成為本地區最大的不安全因素。
  
  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美國,未來海峽兩岸的複雜局勢還會不會演化下去,關鍵要看美國今後如何做。比如TMD將來是不是還要涵蓋臺灣,美國會不會還要在加強臺灣軍力方面繼續有新的動作,如果是的話,局勢將會進一步惡化。
  
  郭震遠:美台軍事關係自小布希上臺之後發生了很大變化,那麼這與美國總體的安全戰略的關係是甚麼?
  
  我認為,美國戰略重點的調整,不僅僅是空間上的調整,是不是還有戰略重點本身有所變化的問題?美國在其中是否存在著更深層次的意圖?
  
  安全戰略變化的四大表現
  
  解東方:如果說形成了小布希主義,則在戰略理論和戰略思想方面,肯定還是有些變化的,雖然美國沒有明言,但是在行動上還是體現出這種變化的。
  
  其中一個變化是,從確保相互摧毀變為確保單方生存。以前是在對方保證我的安全的前提下,我也可以保證你的安全;你能打擊我,我也能打擊你,就是以確保相互摧毀來保障相互安全。但是現在美國的意圖是,不管你的安全怎麼樣,我首先是保證我的單方面安全。
  
  第二個變化是從以平衡求安全,變為以不對稱謀安全。以前是雙方謀求一種平衡,包括核武器的平衡,但是現在追求的是一種不對稱,不僅在作戰上謀求不對稱,在整個安全態勢上也要保持絕對優勢。所謂TMD主要就是佔據戰略制高點,將雙方的技術差拉得越大越好。
  
  第三個變化是主動出擊,以攻為守。以前美國在有些地方還是處於守勢,但是現在採取攻勢行動,包括在對阿富汗動武之後馬上揚言對伊拉克動武,並聲稱將那些對美國安全產生威脅的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以前是在危機出現之後進行危機處理,現在則更多地強調預防性的這一面。
  
  第四個變化是以戰略清晰化代替模糊化。與小布希個人的個性、風格和小布希政府的主要人員組成相關聯,此屆美國政府更傾向於保守和強硬。以前曆屆政府所採取的模糊政策,小布希將之進一步清晰化,特別是在臺灣問題上。小布希此次到中國來,傳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就是固守“與臺灣關係法”,每當其提到三個聯合公報的時候,他都要掛上一個“與臺灣關係法”,將有意協防臺灣的底線亮了出來。而以往曆屆政府都是不亮這底牌,只是讓人去猜。對於“三個邪惡軸心”,也是以往沒有提出過的,但是小布希就將幾個國家的名字點出來。
  
  反恐戰略與中國發展的關係
  
  反恐不能改變美國前沿戰略的長期目標
  
  傅夢孜:美國的反恐戰略和美國的前沿戰略是兩碼事。我們自己認為,當前反恐戰略是壓倒一切的任務,但是這個反恐戰略很難改變美國的長遠戰略目標,那就是領道世界。
  
  認為反恐戰略等同於美國的前沿戰略的觀點,就九一一剛剛發生的美國來說,當時是具有一定的理由的,因為當時反恐真的是美國的心腹大患,反恐作為壓倒一切的任務,確實在短期內不能改變。
  
  根據一位元芝加哥大學的敎授所寫的文章,認為目前的時機要同時應付兩種挑戰,一個是反恐,一個是傳統大國崛起的挑戰。他認為美國在冷戰結束以來所遇到的最大挑戰,還是中國的崛起,而美國對此並未做好充分的準備。
  
  因此我認為,儘管反恐戰略壓倒一切,但是很難改變美國傳統的地緣戰略的思維,更不能改變美國前沿戰略的長期目標。美國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兩手並進,使反恐戰略更好地服從和服務於美國的前沿戰略。
  
  美國利用反恐推進前沿戰略佈署
  
  原來的觀點認為,九一一是美國由盛及衰的轉捩點,但是現在看來又好起來。在振興經濟方面,美國有所舉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反恐行動變得更加突出。
  
  小布希提出“邪惡軸心說”,實際上也是為了美國的進一步反恐行動提供道向圖。因為無論拉登還是奧馬爾,都是蹤影皆無,還有數以萬計的塔利班戰士四散各處,因此美國希望將反恐繼續下去。
  
  美國一部分人似乎想急於展開進一步的反恐行動,但是現在看來並不容易,國務院和國防部之間的意見還是比較大,特別是外部的制約因素也很大。歐盟就說過,不能將甚麼事情都與反恐掛鉤,不能甚麼問題都指望反恐來解決。如果美國執意攻打伊拉克,反恐聯盟肯定會瓦解,美國的道義基礎肯定會消失。
  
  但是有這麼一個軸心論,確實對美國展開反恐行動具有引道作用。無論在格魯吉亞,菲律賓還是中東,至少是以反恐名義佈署軍事力量也好、增加政治影響也罷,都有可能推進美國的前沿戰略佈署。
  
  全球戰略不變,軍事戰略轉變
  
  金燦榮:九一至九三年之間,美國有一次冷戰後的美國外交政策大辯論,其間曾經有過孤立主義的干擾,但是後來還是統一到所謂的國際主義上面來,維持美國在全球的領道地位就成為美國兩黨共識。兩党達成共識之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就形成了,那就是美國的利益涉及全球,因此要在全球維護美國的利益。
  
  如果以維護美國在全球的領道地位來定義美國的全球戰略,這個戰略是不變的。但是作為維護全球戰略的手段之一的軍事戰略,確實存在著不斷的變化。因為軍事戰略的變化很簡單,取決于問題和對手。
  
  在科索沃之後,應該講歐洲的安全問題已經沒有了。在重要地區如南亞、中亞、非洲、東亞都有安全問題,但是相對而言,比較嚴重的就在亞太,主要就是南沙、朝鮮半島和台海。而嚴重性來源於中國,因為在美國的視野裏面有一點能力與美國頂撞一下的只有中國,因此軍事戰略東移是必然的。
  
  軍事戰略東移的同時也具有幾個牽制因素。一方面是其他地區的問題還存在,而且不時激化,如中東和印巴,這對於美國軍事戰略的東移,我覺得是有一定的牽制。
  
  另外,未來五、六年、我估計美國內部會有一個牽制,那就是美國軍方的歐洲派。據一些美國人的分析,現在美國軍方的亞洲派主要還是在校官這個層面,而將官這個層面都還是歐洲派。隨著中國的崛起、亞太安全關係的突出,軍事戰略需要向亞太轉移。但是由於歷史的聯繫,要在裝備調整、軍費撥送等方面完全轉過來,在亞洲派沒有完全掌控之前,實際上的轉移會有一定的牽制。
  
  再一個是亞太地區本身的複雜性,也是一個牽制。
  
  就是說,美國的全球戰略是不變的,變的只是軍事戰略,軍事戰略的變化來源於問題和對手,而確立以亞太為核心,主要就是有中國這個對手的存在。
  
  美國對台政策轉變與大陸的對策
  
  防止海峽戰爭是美國最大利益所在
  
  袁征:
  
  美國人也能認識到,其實中國在臺灣問題上不可能作出任何讓步。綜合各方面的資訊,從中期來講也就是三五年到十年之間,臺灣海峽處於一個最危險的不確定期。
  
  就是中國大陸對臺灣的發展非常擔憂,美國對臺灣問題是否介入也有一個得失的分析。假設美國介入,將是兩個大國的對抗,這對美國當然是很危險的,且臺灣對美國和對中國的利益肯定是不對稱的,中國會全力以赴,但美國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
  
  但是如果美國不介入,其面臨的情況可能會更糟糕,會道致東亞、東南亞國家對大國的選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本來這些國家對中國心存疑慮,想利用美國,但是在利用美國的同時又害怕得罪中國。這是一種兩難選擇,這些國家試圖在中間尋求一種平衡。但是一旦這種平衡打破了,比如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無所作為,或者大陸將臺灣攻佔而美國沒有得力的措施,那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力量會相應受到很大的削弱,這是美國絕對不願看到的。
  
  這樣,美國既不能與中國直接對抗,也不能屆時坐視不管,因此就要維持現狀,而對於維持現狀就要發出一種信號。美國人講的“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中的“和平”帶有兩種意義,一個就是保持現狀,另一種意義是如果中國允許臺灣獨立,美國實際上是默許。在兩難之中防止戰爭的出現,是美國的最大利益所在,維持現狀也是對中國的牽制。
  
  中國也應該明確對美台底牌美國戰略指向大有變化
  
  解東方:美國將模糊戰略變得清晰,實際上想說的話就是兩條:一個是如果大陸對臺灣動武,美國肯定介入,武力協防臺灣;但是另一個就是表明臺灣不能主動挑釁,不能自己宣佈獨立。
  
  美國是清晰表達了觀點,而為了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也需要大陸表達出清晰的觀點。一個是要清晰表明臺灣是中國內政,別人不能插手。另外也要表明,即使美國介入,中國大陸也不惜一戰。對於不懼戰,中國要表達清楚。
  
  美國表達清晰,就是為了遏制中國,表明的是如果美國介入,中國大陸承受不了戰爭的代價。中國需要表明的是,中美之間除了臺灣問題,沒有任何理由打仗,不會挑戰美國的利益。但是唯一可能促成中美發生戰事的,可能就是臺灣問題。而在臺灣問題上,中國寧肯有代價、有損失,也不惜一戰。
  
  只有將中國大陸的底線清晰化,美國才會加大力度,不讓臺灣走上獨立這一步。只有這樣,最終才可能避免戰事的發生。
  
  這也是危機處理的通用做法,雙方將自己的底牌亮出來。
  
  再有,當美國戰略思想調整之後,美國的戰略手段在使用上更加靈活了。以前主要針對蘇聯,現在就比較多元化、全方位,誰對美國有問題就指向誰。
  
  此次發出的四年戰略防務評估報告的最大變化,就是從威脅引道變為能力引道。以前是設定一個對手或者敵人,然後將之作為最大威脅的指向。而現在是誰有能力對美國形成威脅,不管對方是大國還是小國,不管是無賴國家還是其他國家,只要有這種形成威脅的能力,就要將之扼殺在萌芽狀態之中。
  
  美國不想維持平衡而是在鼓勵挑釁
  
  修春萍:我對解敎授的看法有一點不同的意見。就是我們在傳統上認為,美國的兩岸政策是不統不獨不戰,剛才解敎授認為這一點上,美國的變化不大。
  
  但是我覺得,美國現在不是要維持一種平衡。因為美國原來是要壓制臺灣不要挑釁,但是現在的所有動作,不僅不是壓制臺灣,而且是鼓勵臺灣進行挑釁。“一個中國”政策是最敏感的地方,如果臺灣在這個問題是不斷挑釁的話,怎麼維持兩岸的穩定呢?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美國要拉高兩岸的緊張局勢,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牽制中國現代化的步伐。我認為,對美國最大的威脅之一,就是中國的崛起。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中國花費精力在臺灣問題方面,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定會受影響。
  
  中國領道人為甚麼一讓再讓,讓到中國老百姓感情上都受不了啦,就是為了不過分影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經濟不發展,中國怎麼成為現代大國呢?
  
  美國對台海的政策是不斷變化的,其目的一是確保美國的利益在這個地區不受影響,另外就是要遏制中國發展的勢頭,這是兩個方面的問題。
  
  美國清楚中國底線短期不會走得太遠
  
  袁征:美國是否想加劇台海的緊張度,我覺得目前還需要觀察,這是暫時的現象還是未來一段時間都會如此,也是需要觀察一段時間。
  
  目前共和黨政府上臺,共和黨歷來是保守,講求實力、現實主義,強調以實力求和平。從美國內部來看,共和黨政府歷來是親台分子非常多。目前的小布希政府裏面,從沃爾夫維玆、拉姆斯菲爾德、伯爾頓還有萊比,他們中至少有三個人在九九年還是甚麼時候,在保衛臺灣的一個聲明中是簽了字的,當時儘管他們不在政府任職,但是他們的親台傾向是非常明顯的。
  
  他們上臺之後,擁有現實主義的理念,對大陸的態度又不太友好,採取的一些措施相信會對中國大陸不利。但是如果說他們想挑起整個台海地區的緊張度,對美國有甚麼好處?假如中國大陸被逼急了,認為臺灣這樣走下去可能會越來越遠,而決定採取一些措施?
  
  美國對於中國的底線非常清楚,因此美國對於支持李登輝和陳水扁,也是有一定的底線的。儘管美國主觀上想讓臺灣獨立,因為在效果上的確牽制中國,但是美國會考慮能不能這樣做。美國既要考慮臺灣怎麼做,也要考慮大陸如何反應。至少在目前一個階段,美國不會走得太遠。但是必須承認,從趨勢上講,對中國不太有利。
  
  小布希很難回到“三不”
  
  修春萍:美國曆屆政府,基本上都是在一上臺的時候對中國強硬,然後慢慢走向緩和。但是小布希會不會走這個道路,現在真的很難講,小布希政府和美國前幾任政府的行為方式,其實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將來如何調整,目前我還是看不清楚。
  
  但是無論如何,美國在臺灣問題上能夠作出讓步的步伐是越來越小,大概回到克林頓的“三不”是很困難的。
  
  因此,從基本趨勢判斷,美國的對台政策,應該講對中國來說,是越來越不利大陸的。我個人認為,應該對美國對台政策的變化給予高度重視。
  
  美國新安全戰略的制約因素是甚麼
  
  郭震遠:我一直對美國推行新的安全戰略的制約因素很感興趣。
  
  我們是否可以客觀地分析一下,這種制約因素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這種制約的能力有多大?
  
  缺乏制約的狀態會延續較長時間
  
  金燦榮:我對此也很困惑,因為從表面看,沒有硬性的制約力量,因為國際制約要通過大國表現出來,但是現在的大國都沒有意願制約美國了,而美國國內也沒有制約。應該講,現在的制約是最弱的。
  
  另外,美國這個國家不是一個為所欲為的國家,根本就沒有為所欲為的習慣。即使是搞單邊主義的時候,也是有選擇地去幹的,也是在成本最合算的時候進行干預。
  
  美國不是一個傳統帝國,是一個最發達的商業社會,對成本效益算得很清楚。像拿破崙侵略俄國這種大錯誤,美國犯不了,內外的制約又這麼弱,因此這種缺乏制約的狀態會延續很長時間。
  
  最後出現的制約可能是這樣,就是大國不充分合作的制約,就是所謂非暴力不合作,不是正面對抗,而是你玩你的,我不跟你玩了。
  
  美國國內的制約,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緩慢出現。國內的制約是,雖然沒有障礙,但是也不是無限制地鋪展力量,而是永遠保持一個有選擇的狀態。
  
  大國正面對抗後果難以想像中美或許開戰但可能性很小
  
  袁征:目前大概就是恐怖主義問題,可以對美國稍微制約一下。因為恐怖主義是非常規性的,到哪里去找他們?打擊他們?
  
  假如美國再讓恐怖分子搞一次,美國人還是不得不求助於其他國家。
  
  與中國的對抗是不可想像的,美國人應該想像一下後果。中國在實力上是打不過美國,但是中國人被惹急了,會採取甚麼手段,真是難以想像。
  
  在朝鮮戰爭和五十年代海峽危機的時候,當時中國連核武器都沒有,中美在臺灣海峽是如何表現的?美國人說飛行員一律不准飛進中國大陸多少海浬以內,毛澤東說大炮是否可以不打美國船?雙方兩個大國對於直接對抗都是儘量避免的。美蘇之間即使在對抗的時期,也是竭力想避免正面對抗,都是支持第三國或者在中間地帶進行爭奪。雖然出現過柏林危機,但是最後雙方還是坐下來談。
  
  這個遊戲太危險了,美國人和中國人都不願玩這個遊戲,當雙方都沒有這種意願的時候,就要考慮是否還要玩下去。
  
  美國人對於打一場戰爭的成本,歷來會做仔細評估的。自從朝鮮戰爭之後,美國人應該很清楚中國是一個甚麼樣的國家,為甚麼美國人對中國那麼心存芥蒂?如果中國真是沒有力量,幹嘛要在意你?
  
  就是因為美國感覺到潛在的實力具有威脅,因此要對你進行防範。與中國開戰的代價有多大,很難判斷,我不相信在美國人無法把握戰爭的進程的情況下,美國人會輕易動武。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說,中美之間開戰雖然有可能,但是這個可能性非常小。
  
  郭震遠:座談會結語
  
  九一一事件過去半年多了,這個事件的衝擊比幾個月以前可以看得更清晰。是否可以這樣講,美國的安全戰略,在九一一事件之後,作為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服務的這一部分,我想沒有改變。就是為了美國保持在世界上的領道地位這一點上,沒有變化。
  
  第二,小布希政府執政以來,所謂的爭取美國的絕對安全的目標,在九一一事件之後,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是明顯加強,對此還是要有充分的估計。因為這種所謂的絕對安全,其實是霸權主義心態在安全問題上的一個集中表現。但是美國具體的戰略措施和行為上,應該說還是有些調整。比如將反恐列為第一位的戰略目標,對此我們不能低估其意義。在目前來講,反恐是其壓倒一切的目標。這是具有一定意義的,使我們可以對美國未來一段時間的行為可以具有深入的理解和清晰的判斷。而美國實際上是用反恐來為其實現全球戰略服務。
  
  第三,九一一之後美國安全戰略與全球戰略的這種變與不變的調整,使中國的安全形勢,自冷戰結束以來變得更加複雜,不確定性增加。這種複雜和不確定性,使得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都有所發展。不利因素的發展,大家看得比較清楚,比方說台海方面做的名堂。但是不可否認,有利因素還是得到了發展。因為在九一一事件前後,美國的對華政策還是有變化的,當然這種變化實際上從去年七月就有所體現,而九一一之後的變化應該說是比較明顯。九一一之前小布希政府更突出的是中美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而將中美之間的利益置於可有可無的地步;其次對中美之間的矛盾衝突又有嚴重的誤判。但是從去年七月開始,特別是九一一之後,對於中美矛盾和分歧的誤判沒有改變,但是對於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的重視程度,應該說還是有所提高。
  
  是否可以這樣講,在小布希政府的對華政策當中,九一一事件前後,共同利益、分歧與矛盾有某種平衡方面的變化。不是說已經將共同利益取代了矛盾分析而成為最突出的,但是確實份量有所增加。在這種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變化之下,我認為今後的中美關係會更加複雜。目前我們面臨著二十年來最複雜的中美關係,而複雜就意味著不確定性很大。
  
  我對美國人說,你們以為這樣做可以維持台海局勢的穩定,其實是正在培養一個新的麻煩製造者,而且這個新的麻煩製造者較之李登輝這個老的麻煩製造者所造成的實質麻煩,還要大得多。因此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要給予高度重視。
  
  評論員簡介:
  
  解東方中國軍事戰略評論家。
  
  金燦榮一九六二年出生,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敎授、副主任,法學博士。主要研究美國政治、比較政治和中美關係問題。著有《美國國會與貿易政策》及許多論文,譯作有基辛格的《大外交》、克林頓的《希望與歷史之間:迎接二十一世紀對美國的挑戰》。
  
  傅夢孜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美洲室主任、研究員,畢業于武漢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專業,碩士。主要從事中美關係、國際政治經濟關係方面的研究,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現代國際關係》、《瞭望》等刊物上發表過一系列國際關係、中美關係方面的學術和評論文章。
  
  郭震遠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碩士。自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九年在國務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從事大國關係、亞太安全、臺灣問題研究。一九九九年調任現職,亦兼任中國評論月刊社務委員。
  
  修春萍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對外關係研究室主任。國際關係學院國際關係專業碩士,從事對台研究工作十多年,發表有關臺灣問題的學術論文數十篇,並與其他學者合作撰寫了《臺灣經濟總覽》、《二○二○的中國》、《當代臺灣研究》等書數部。
  
  袁征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美國政治及中美關係,發表有關美國問題的文章多篇。曾經在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學習,並作為訪問學者在斯坦福大學進修一年。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