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東亞形勢的發展變化及影響
郭震遠:開場白
今年上半年總的來說,狀況不像去年上半年那麼多,好像比較緩和一些,東亞地區也是基本緩和一些。正如不能因為去年上半年出了很多事情而將問題估計得很嚴重一樣,我認為也不能因為今年上半年沒有那麼多事情而將事情估計得過於樂觀。去年上半年的緊張和今年上半年的緩和,只是冷戰之後國際形勢大趨勢中的一些起伏。東亞地區作為與中國關係最為密切的地區,今年上半年還是有幾個重大的事件,如朝韓首腦會晤,不僅對朝鮮半島,而且對整個東亞地區的大國關係,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在最近的選舉之後,日本的政局、經濟形勢到底如何,會有甚麼影響?美國最近在東亞地區的動作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今天我們就是就東亞這半年的發展變化,來探討東亞的形勢和發展前景。
朝鮮半島局勢變化對東亞安全戰略的影響
朝鮮半島的不可測性降低
虞少華:朝鮮半島峰會是一件好事,而且肯定會對半島形勢和東亞地區形勢具有積極的影響,使這個地區的緩和趨勢獲得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首先,冷戰之後這個地區大致的趨向是趨於緩和的,但是這種緩和往往建立在一種外力的影響方面,如中國和俄羅斯相繼與韓國建交,開始出現交叉承認的局面。同時美國和朝鮮也建立起了聯繫,朝鮮和日本也想準備建交談判。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間,南北雙方的關係一直是比較緊張的,即使在九二年曾經出現一個非常短暫的會談高潮,也很快因為朝美核危機而終止了。應該說,這麼些年來,緩和的趨勢和動向,都還是很脆弱的。原因就在於半島問題的當事者——南北雙方,他們之間沒有開展直接的、很好的對話,沒有促成一種具有實質性的進展。這次峰會,可以說給半島的緩和趨勢又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因為南北兩家真正地走到了一起。不然,只靠中韓、俄韓、美朝之間的關係,還是不能說這個地區的緩和趨勢是比較穩定的。
其次,半島問題一直有著一種不可測的因素在其中。因為朝鮮是一個非常不可測的國家,使得有關朝鮮問題也顯得不可琢磨。現在雙方會談,金正日就在國際社會上亮相了。而且雙方簽定協定之後,國際社會能夠觀察其如何履行協議,國際輿論的監督作用相對來說也比較大了。以此為起點,今後朝鮮和朝鮮半島可能會比以前稍微緩解一點。就是說相對來說透明度增加一點,可測性也較大一點。
再次,半島會談一宣佈,確實是出乎周邊各國的意料之外,不是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顯然大國對此是沒有很好的思想準備的。針對這個形勢,周邊國家又在積極地調整政策。實際上針對半島的變化調整政策的過程,我認為就是一種很有利的因素。大家從美國、日本、俄羅斯最近的一些行動可以看出,大國馬上進行政策調整,有利於半島進一步走向穩定。
另外,是有利於外界對於朝鮮的一種正確分析。在很多時候,除了朝鮮本身這種不可測性之外,外部對其不暸解或者是一種故意的曲解,比如製造朝鮮威脅論等等,也是製造半島地區緊張的一種原因。現在金正日亮相,有利於外界更好地暸解和分析朝鮮,從而也有助於牽制美國和日本等國為了自己的目的來渲染朝鮮威脅論、進而從事有利於自己的戰略佈署。
還有,通過這次對話也增強了朝鮮自己的自信,有助於今後朝鮮更快地融入國際社會。
區域內自主解決問題的趨勢對美國來說不是好消息
牛軍: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一直是美國在東亞保持軍事存在、結盟包括TMD等等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或者說是重要的藉口,而客觀地說還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九八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政策有所調整,或者說變得更加明確了。就是利用這個地區內的各國急於處理國內面臨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動亂情況、區域內的安全合作趨勢減弱、很多國家希望由美國來承擔安全事務、增加對美國的依賴性使自己能夠集中精力處理內部事務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美國從九八年以來,其東亞戰略報告就是非常清楚地抓住這樣一個時機,來取得對這一個地區的安全事務的主道權。
冷戰之後,亞太地區國家如同歐洲一樣,區域內部的國家對美國在本區的軍事存在產生了一種很強的排斥力,如東盟論壇和一些安全對話,而美國始終就是要維持其主道權。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是抓緊這樣一個時機進行爭取戰略主道權的佈署。我感覺,亞洲金融危機,為美國一步一步地實施其主道在這一地區的安全佈署創造了客觀的條件。
從美國的政策和其遇到的困難的角度來看,朝韓峰會之所以震動很強的原因是,區域內部的國家之間或地區之間,自己緩和關係、調整政策的趨勢再次出現,這也同金融危機結束有著很大的關係。這個消息對美國來說是好壞參半。好的一面,是美國從大的方向上來說,它還是希望保持這個地區的和平穩定,因為有著五千億美元的貿易投資每年在這裏流動,這在其官方聲明中講得很清楚。所謂壞的一面,就是如果說以朝韓峰會道致的朝鮮半島局勢的緩和為開端,推動區域內的國家再一次出現新的自己調整、自己發展、建立自己的安全結構的趨勢的話,又會產生對美國在這個地區的戰略地位的疑問,或者產生一種排斥。
朝鮮半島問題在兩個方面衝擊比較強烈。其中朝鮮半島的駐軍問題已經進行了長時期的討論,現在又帶來了一次衝擊。雖然此次的衝擊不是那麼大,但是如果朝鮮半島的緩和局勢長期發展下去,美國的地位至少要受到質疑。第二,伴隨著前幾天NMD試驗的失敗,美國國內的輿論又掀起了一種議論。就是說,一個是試驗失敗,一個是朝鮮半島局勢的緩和,加強了美國國內對二○○○年就佈署NMD的反對。當然爭論的是推遲而不是要不要佈署的問題。如果這個局勢發展下去,對九八年突顯出來的佈署NMD的計畫,對美國來說是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對海峽兩岸來說,其實對大陸這一邊的衝擊不大,但是在臺灣引起了社會輿論的普遍反響,非常強烈。按陳水扁的話說,就是出現了一股中國熱、北京熱,這同朝韓首腦會談是有著很大的關係。不管這個熱是不是為了統一,但是就要求緩和、改善兩岸關係,兩韓峰會確實是刺激的動力。這從另一個角度看,又是在一個區域內的一個國家的兩個地區,開始從內部產生緩和關係的要求,那麼美國的作用自然就要受到限制,或者產生對美國排斥的力量。
第三,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包括朝韓的高峰會談,區域內部國家發揮的作用,從目前透露的情況看,是超過了美國。其實我說的就是中國所起到的作用,這實際上就是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安全事務主道權的一個重大挑戰。
我想,從這幾個方面來看,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開端,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的話,美國未來在這個地區究竟起甚麼樣的作用,美國國內會有爭論,而本地區的各個國家都會考慮這個問題。而這就會對美國的政策再調整產生客觀的壓力,就是是否需要更多的接觸、合作、對話,更多地容納別人,給別人更多的發言權。
日本觀察美國反應調整對朝鮮半島政策
蔣立峰:朝韓峰會公佈之後的確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從我們研究日本問題的人來說,朝鮮半島的變化將對整個東亞的國際關係產生一個重大的影響。比如對日朝關係和日美關係,以及美朝、美韓還有日韓關係,都會產生影響。對中國而言,更大地會體現在兩岸關係上。
這件事情出來之後,朝鮮在今後的日本對外關係中所占的地位可以說有一個新的估價,應該會積極地推動與朝鮮關係的恢復。如果這個方面拖得太后,對將來日本與朝鮮半島的整體關係,可能會有一些負作用。當然,日本主要還是想看看美國在這方面的態度如何,因此日本之所以提出一些問題,主要還是在一些問題上先提出一個藉口,把對朝鮮的政策再認真地思考一下。
日本原來是把朝鮮作為一個主要的威脅,來制定一些防衛政策。但是現在看來,這樣長期下去也不行,因此正在討論將朝鮮擺在一個甚麼樣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提出在中國的道彈射程範圍之內,可能與整體考慮都是有關係的。
最關鍵的還是對美國在東亞地位的影響。這件事剛出來的時候,美國國防部的發言人就說他們不會從韓國撤軍,但是這正是說明美國在這個問題上有點心虛。而且這個問題一出來以後,日本馬上就想到,如果美國撤兵,會將兵撤到哪里去?可能不會撤回國內,如果還是在亞洲駐軍,首選可能又是在日本。這樣日本的老百姓會不會答應?日本政府要採取甚麼政策才能夠使日本國民得以理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現在一個沖繩就鬧得天翻地覆,如果駐韓美軍撤到日本,肯定對美日關係的影響是巨大的。
地區安全格局受到重大影響
羅援:我們對於朝鮮半島首腦會晤這件事有一些跟蹤,其影響我想可能從這麼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是對地區安全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二是對美國的東亞安全戰略產生了影響,第三是對中國的安全環境產生了影響。
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造成了地區安全格局的重新洗牌、戰略重組。這可能說得早了一些,但是我想對東北亞地區的戰略格局還是會有影響的。比如美日韓小三角和中美俄大三角,可能因為南北朝鮮的首腦會晤而帶來一些影響。美國一向在亞太地區的一個重要支撐就是與韓國的軍事同盟、與日本的軍事同盟,至今這個小三角在亞太地區還是佔有一種支撐性的作用。由於朝韓峰會,對於美日韓小三角還是帶來了一些影響。同時對中美俄的大三角也產生了影響,特別是突顯了中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地位和作用。俄羅斯也注意到半島局勢的發展,對其自身的安全利益也有很大的影響,普京也到朝鮮訪問。金正日出來接見的幾個國家元首還是來自中國、俄羅斯等幾個具有傳統友誼的國家,這對於整個地區的安全格局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從長遠來看,朝鮮半島統一是否意味著就會成為東北亞地區安全格局裏面的新的一角,也是值得關注的。因為這樣就會促進東北亞地區多極化的格局早日形成。
應該說,此次朝韓峰會,真正受到衝擊的還是美國,特別是美國的東亞安全戰略。美國東亞安全戰略的提出實際上有兩大支撐,一個就是其前沿軍事存在,再一個就是其雙邊軍事同盟。這次朝韓雙方的會晤實際上是對美國的東亞安全戰略造成了一個比較嚴重的衝擊,我想美國現在可能有五個戰略問題需要考慮,也就是有幾個戰略疑問點,其中兩個是:
第一,如何界定其在東北亞的安全威脅。以前美國認為朝鮮是東北亞地區唯一的無賴國家,現在朝鮮主動改變了自己的國際形象,美國也不得不將朝鮮從無賴國家中刪除,改為值得關注的國家。
第二就是朝鮮半島是美國準備同時打贏兩場戰區戰爭的戰場之一,而現在朝韓關係的緩解使得雙方的對峙程度大大降低,那麼是否還是前述“戰場之一”就值得考慮了。如果這麼一個戰場未來變成商場的話,很可能對美國整個的軍事戰略產生一定的影響。以前美國的戰略中心一個在中東,一個就是在朝鮮半島,如果朝鮮半島這個中心消失了的話,那麼美國的全球戰略是否就變成打贏一場戰區戰爭?如果還是準備打贏兩場,那麼第二個戰略中心放在哪兒?
對中國的安全環境的影響稍後再談。
峰會動搖美國東亞戰略基礎改變朝鮮國際形象
高海寬:無論朝鮮還是韓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實際上在背後是與日美這樣的西方發達國家進行對抗,同時對原社會主義國家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抗。所以朝鮮半島問題不僅是對朝鮮半島本身,而且對東北亞、東亞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影響。
另外朝鮮半島問題,可以說處於一種作用與反作用的狀態。一個是近幾年四大國在東亞地區的戰略調整和改善,對朝鮮半島形勢的改善有著促進作用;另外大國圍繞半島形勢進行政策調整,對朝鮮半島的局勢也如同催化劑,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其中中國和美國的作用,我覺得更為突出。另外朝鮮半島本身相互調整對對方的政策,也促使南北會談成功。關鍵是南北雙方的作用,但是外部的作用起到了一種反作用。
會談本身使南北雙方看到,民族利益高於一切,只要基於民族利益,一切問題包括冷戰的和外來的壓力和影響,不是不可以排除的。正如金大中所講,消除冷戰的影響,實現民族的和平、和解、合作,自主統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方向。
再一點就是加速了朝鮮半島的安全形勢的變化,特別是所謂核威脅的問題,大大減輕,給整個東亞地區帶來了和平的氣氛。同時對南北雙方特別是北方,使其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以及國際形象,都大大提高、好轉,應該說無論金大中還是金正日,特別是後者,是獲得了高分的評價,取得了明星效應,影響很好,使一個侵略的、無賴國家的形象,變成了一種和平、進步的形象。另外為北朝鮮打開國門實現經濟開放創造了有利條件,對緩和經濟壓力以及今後進行經濟建設,具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現在韓國對朝鮮經濟建設的援助已經開始啟動,其他周邊國家也都在積極準備推進與朝鮮的經濟合作。
特別是在戰略上和軍事上由北朝鮮產生的心理壓力,大為減輕,創造了一種和諧的氣氛;而南方也在採取一些行動,減緩與北朝鮮的軍事對峙。通過此次會談,我感到韓國是增加了民族自信心,使韓國嘗到了甜頭,看到了不能總是跟在美國的屁股後面跑。只要堅持民族自主的政策,與北方的關係就能夠得到緩和、改善和發展,對維護整個民族的利益,使金大中感到這是一個正確的決策,在韓國國內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對此次朝韓峰會感到最尷尬、最被動、最出乎意料的恐怕就是美國,其次是日本。儘管克林頓表示支持和贊同,並給予很高的評價,但是確實在內心感到心虛。因為美國在過去做了有悖於南北雙方關係的事情。
對美國的衝擊我想可以從三個方面說,一個是對美國的強權戰略的衝擊。美國歷來對朝鮮施壓,包括對韓國也施壓,而此次對美國來說是一個軟的挑戰,使國際社會看到強權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的。第二對美國的東亞戰略,是一個很重要的衝擊和挑戰。特別是因為美國想要始終在東亞保持戰略的主道地位、領道地位,其具體體現就是駐軍。美國在東亞的駐軍動不動就關係到美國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安全戰略的主道權問題,我想這是刺到了美國的最痛處,是美國感到最被動的問題。過去我們對這個問題談得比較少,美國感到我們對此沒有壓力,而實際上這是美國認為最敏感、最被動的問題。此次朝韓峰會雖然沒有直接談這個問題,但是對美國在心理上和戰略意識上,衝擊是很大的。第三點就是對美國的核戰略也產生了一定的衝擊作用。美國和日本天天喊遏制朝鮮的核開發與核威脅,但是峰會在很大程度上沖淡了北韓核威脅形象的色彩,使人們看到了一種具有和平形象的北朝鮮,而不是隨時準備發射道彈這樣一種形象。相形之下,美國就見絀了,因為美國是在搞TMD和NMD、修改反彈道道彈條約,還不通過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相形之下,國際社會就會判斷,究竟是朝鮮在這個問題是做得比較正確,還是美國乃是核戰爭的推行者、核戰略的主道者。這樣就促使美國在核裁軍問題上、在東亞的戰略佈署上以及核戰略政策上,都受到峰會的影響乃至挑戰。這在客觀上起到動搖美國在東亞戰略基礎的問題,我認為這是最大的效果。
我最近到德國去,德國人就認為美國是不對的,因為美國是在實行逆冷戰、逆裁軍、強化軍事。
關於對俄國的影響,我認為對俄國也是一個不小的衝擊。上個月我到俄羅斯去,與俄羅斯杜馬和外交部都談了這個問題。他們明顯感覺,在東亞問題上俄羅斯落後了,過去逐步退卻的態勢是不對的,這樣使得整個戰略就缺了一條腿。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俄國就沒有像中國那樣得那麼多的分,顯得被動,沒有體現出一個大國的戰略架勢來。因此俄國下一步會強化國家發展戰略,重新恢復強國、大國的地位,已經認識到了應該涉足朝鮮半島問題和東亞問題。
峰會對臺灣的衝擊也是很大的。特別是在陳水扁剛剛上臺,對大陸政策處於調整、還沒有定位的情況下,對當政者是具有一定的影響的。臺灣方面也提出,兩韓首腦可以談,為甚麼大陸和臺灣不可以談?這就促使他們把談的問題提上來了,就是不管怎麼談,反正是要談。在這種情況下臺灣就不好說如何使用美國提供的尖端武器來和大陸對抗。但是談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也就是中央一再重申的,兩岸與朝韓的性質、狀況和發展趨勢都不一樣,南北朝鮮是國際承認的兩個獨立國家,但是都承認是一個民族。而臺灣是正好相反,一個國家被臺灣部分人稱為兩個國家且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相信朝鮮半島的進一步緩和,會對臺灣當局產生一定的影響。
半島形勢的發展與臺灣形勢的發展是多少起到一定的連鎖作用,同時對美國今後如何調整對臺灣和中國大陸的政策,也會產生一定促進作用。至於向哪個方向發展,還要看各方面的因素。
朝韓峰會對臺灣產生壓力陳水扁希圖借勢提升自我
郭震遠:剛才大家對朝鮮半島問題都是給予了高度的關注,確實朝韓峰會的影響並不僅僅限於半島地區乃至東北亞地區,而應該是具有全局性的影響。半島問題肯定不會通過一次會晤就順利解決,過程肯定會是漫長的,當中完全可能出現反覆和曲折。正如大家剛才所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和好的趨勢。包括臺灣形勢,我相信會逐漸看到朝鮮半島局勢變化所帶來的影響,而且積極的方面明顯大於消極的方面。
陳水扁肯定感到了朝韓首腦會晤的壓力,他在六月二十日上任滿月答記者問的時候就一再講,兩韓能夠坐下來握手言和,兩岸為甚麼不能?他有意將此接過來,變成實質上搞“兩國論”的藉口。但是無論如何,我認為他感受到了壓力,而且這個壓力很大。
下面我們圍繞日本這半年來的情況來各抒高見。四月份小淵惠三首相突然發病,可以說日本政局受到震盪,前不久又進行了大選。現在請大家談談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日本的經濟形勢如何?談談在這個背景下日美關係、日俄關係特別是日中關係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前一階段,日本方面認為中國對日本採取了更加靈活的態度,那麼中日關係下一步的發展到底會怎麼樣?比如日本在朝鮮半島問題緩和之後,會不會反倒感到來自中國大陸的壓力?
日本對周邊特別是中國的關係
日本經濟面臨發展與停滯的臨界點政治上新戰略派難測禍福
蔣立峰:如果朝鮮半島峰會早出現一年多,恐怕日本的政治形勢還不會是這個樣子。小淵惠三當首相一年多,雖然各種評價都有,但是在中日關係方面,總體上還算是比較好,當然在有些問題上還是採取了一個比較頑固的立場。
僅從其國內政治和對外政策來說,在去年的第一百四十五屆國會上能夠通過“周邊事態法案”、“國旗國歌法”等,其中很大的一個幌子就是北朝鮮在前年的八月十三日發射了火箭並通過日本上空,這等於給了日本當局一個非常有利的藉口。因此有人評論小淵內閣是一個非常反動的政權,因為他們做了過去曆屆內閣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們不僅做完了,而且做得很順利,為二十一世紀日本繼續向右傾化發展創造了一個比較好的條件。
小淵惠三內閣今年對內對外都比較順利,但是沒有想到與自由黨的合作方面出現了問題,最後小淵政權不得不結束,由森喜朗來代替。
不久前舉行的大選,可以說對日本二十一世紀的發展趨勢還是具有相當的影響。
從大選本身來說,自民黨是負中有勝,民主黨是勝中有負。自民黨雖然還是眾議院的第一大黨,但是丟掉了很多議席。民主黨增加的議席很多,但是也僅僅超過自民黨議席的半數,所以仍然不能單獨和自民黨抗衡。
在政治方面,改憲是一個核心,但是共產黨和社民黨是反對改憲的,公民党堅持第九條,自民黨主張改憲,民主黨和保守黨也不反對改憲,因此也難以劃一條線,說哪些執政黨是主張改憲的,哪些在野黨是反對改憲的。
在對外政策方面大體差不多,而且在競選當中很少提到對外政策,陣線就更加不分明。這說明九十年代出現的日本政治的總體保守化、總體自民化的趨勢,在此次大選中仍然得到了反映。
各黨和各黨之間的分化改組,在大選之後還會繼續下去。一九九三年自民黨長期一黨執政的狀況結束、形成八黨派聯合政權的時候,那時我們許多搞日本研究的人就提出,日本今後走多黨制還是兩党制道路是一個主要問題。當時的一個觀點是經過三到五次大選,日本可能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兩黨制。形成兩黨制的主要條件是,主要政黨之間的政策不帶有根本性的差別,各政黨成員、利益集團、大部分國民之間的政治主見也不帶有根本性的差別,相當部分國民的政治意識弱化使得精英政治占主道地位,否則如果差別是選擇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這樣一類根本性問題的話,就不可能形成兩黨制。形成兩黨制一定要在一個總的理論框架之內,我認為經過這次大選,這種趨勢仍然在繼續。
森喜朗強化右傾和民族主義經濟乃是政治的晴雨錶
高海寬:日本形勢的變化近年在東亞地區也並非一件小事,不僅僅是領道人更替的問題,也是時代轉換、時代變化的過程,其政治、經濟的發展趨勢都值得我們關注。
談到變化就是一前一後。前者是小淵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的執政情況,後者是森喜朗執政的情況,是指兩部分構成的變化。
應該說,小淵執政一年多,成績是不小的。過去日本國民對他並不看好,但我認為對日本民族的貢獻應該是很大的,實現了一個歷史性的突破。積極的一面是,重視經濟並使得經濟回升,達到百分之零點五的增長。儘管增速不高,但是對日本連續兩年的負增長來說,確實使執政的自民黨喘了一口氣,改變了形象。在政治上也是多黨協調、黨內多派協調的過程中,特別是自民黨內七派、社會八黨的協調中,費盡了力氣,基本上穩住了政局。今年是穩不住了,小淵腳下的火山終於噴發了。
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小淵的最大貢獻,用小淵的話說就是實現了戰後總突破。他的總突破與中曾根的戰後政治總突破是同一個東西,兩個牌子但是具有同樣的實質內容。就是在政治大國邁進方面、在推行新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方面,實現了突破。具體表現比如去年通過防衛指針相關法案,這在安全上是很大突破;通過國旗國歌法,這在國民思想、政治思想意識上是很大突破;還有成立了靖國神社議員懇談會,準備正式參拜靖國神社並將之法律化,這也是一個突破;成立了憲法調查會,準備修改憲法,這也是很大的突破;日本社會的政治右傾化有所發展。小淵確實是累死的,做了這麼多事情,很操勞,他也是日本歷年出訪最多的首相。
至於日本可否向兩黨制過渡,我認為不是那麼簡單。九三年一些少壯派的學者認為不久就會兩黨執政,但是至今已經過了七八年了,不但不是兩黨,黨反而越來越多。之所以說比較複雜,其中一個實際的問題是,比如日共的意識形態觀念非常強,無論民主黨、社民黨還是自民黨都接納不了。但是日共又很頑強,具有自己的基層組織,生命力很強,垮不了但是其他在野黨不肯與其合作。因此日本政壇最起碼要三黨而不至於兩黨。現在是七黨七派,就是有七個政黨,自民黨內又有七個派別,因此二十一世紀的前期還是會不斷地鬥爭較量。
再一個就是森喜朗的政權能否穩固。雖然當權了,當選的得票數還很高,這說明日本國民的集體意識很強,為了國家的方向,在關鍵時刻會忍讓很多。但是這並不等於他的位置穩定,大家都知道他的嘴,他是要表演的,還是會容易出漏子。目前日本社會的關鍵是經濟問題,森喜朗執政後,大藏大臣、森喜朗都表態當前抓經濟是主要問題,政治的寒暑表在於經濟的表現。
在政治上,自民黨內部本身還存在著繼續的鬥爭。
日本的經濟形勢經過努力並且有賴於亞太地區經濟的復蘇,日本實行結構改革並取得一定的成效,出現了可喜的正增長。但是在這種情況是依靠政府輸血來恢復經濟,由政府舉債並從國庫中拿出錢來刺激經濟恢復,經濟並非自然地走上軌道。另外所欠下的債務還是很重的。日本有六百四十五萬億的中央地方財政赤字,國債還有三百六十四萬億,還有一部分難以償還,因此經濟壓力還是很大的。社會結構性的調整包括金融結構的調整並沒有完全到位,雖然很多大銀行合併成為資產雄厚的世界級大銀行,但是內部的運轉並沒有協調好,對社會運轉的效用還沒有發揮出來。還有就是社會的失業率很高,現在到了四點九,有三百四十多萬人失業。日本很多民眾如同中國的下崗工人一樣,哎聲歎氣。
美國的戰略重點是否東移
郭震遠:實際上從去年也就是小淵內閣一年多到現在,即便不是一個轉捩點,但至少是日本歷史的一個轉折時期,而且還進行得比較順利。因此在下一步我們考慮國際格局的時候,對於日本的這種歷史性的變化及其影響,應該給予重視。
下面我們談談美國。實際上從去年至今,對於美國的戰略重點具有不同看法。一種是認為美國的戰略重點已經是在亞太地區,另一種觀點認為仍然在歐洲。但是今年以來,看法好像有些折中,就是說美國的戰略重點仍然在歐洲,但是對亞太地區的戰略投入明顯增加。美國的戰略重點如何擺,對於我們如何認識東亞形勢有著直接的關係。
美國對半島的主道能力遇挑戰需要調整策略
虞少華:一段時間以來,一直討論美國的戰略中心在哪里,或者是到底是否在移動?至少從去年開始,美國在加強或者說是完善在東亞的一系列佈署。以前基本上是以與韓國和日本雙邊軍事同盟為主,而去年美國的國防部長訪問越南,與越南也搞了一些軍事方面的合作,也可以算是一個小小的突破。同時美國也與菲律賓在恢復一些方面的軍事合作。另外,以前美國只強調輻射性的雙邊,現在也很重視多邊的安全合作,並以朝鮮的威脅作為理由,在美日韓的准軍事同盟方面狠抓了一把,並且取得了不少成果。而且,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確實佔據了主道的地位。
雖然這些舉動還不好說美國是不是移動了戰略中心,但是確確實實在東亞做了一系列完善和深化其佈署的動作。
現在形勢的變化對美國還是具有一些挑戰的。比如美日韓的多邊軍事同盟剛剛有一點模樣,卻由於朝鮮半島的變化馬上面臨了新的問題,因為韓國已經同原來是美日韓一致的敵人的北朝鮮,變成了對話關係,這勢必使美日韓三方的合作出現矛盾。
九四年核框架協議出現以來,可以說美國主道了半島的局勢。可是經過這麼一段時間的磨合,從佩里的報告看,美國在朝鮮半島的主道地位是受到了挑戰。佩里的報告沒有甚麼新的東西,但是反映了美國的一種無奈。等於說美國和朝鮮相互接觸一段時間之後,互相將對方看透了一些,看到了對方真正的意圖之所在,也看到了以前的期望是不可能實現的。
同時,相互之間還看到了對方的一種局限。比如說朝鮮看到了美國在國會裏面受到的局限,同時美國也看到了朝鮮只有“核”這一張牌,也不可能將這最後一張牌放棄,再施加壓力也解決不了問題。因此我認為美國和朝鮮的關係在轉入第二階段,而第二階段中美國的主道地位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戰。現在南北朝鮮雖然還沒有統一,但是已經成為地區安全的新的一極。以前儘管南北雙方是朝鮮半島問題的當事者,但是基本是大國在說話,通過對話並考慮他們可能保持這種對話,南北雙方已經可以說在半島事務上具有一極的作用。包括未來是否需要恢復四方會談等,南北兩家的共同意見,都會受到如同美國和中國的意見那樣的重視。美國將來就不會只是考慮如何對比或者向南或者向北施加影響和壓力,而是要考慮如何同時對南北雙方施加影響,並且使南北都接受其意見。只有這樣,美國才可能保持對這個地區的主道。
美國全球戰略歐亞並重
並沒有實行戰略重心東移
羅援:對美國的戰略重點是否東移進行討論,可能是因為過去對美國的戰略重點在何處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認為美國的戰略重點就是在歐洲。實際上從美國的地緣戰略來講,一向是將歐亞大陸作為其戰略重點,只不過是從以前的大西洋國家變為兩洋國家,就是變為兩洋戰略。因此,我認為實際上在二戰之後,美國將其總的戰略中心就是放在歐亞大陸,放在兩洋戰略上。因此其一開始的戰略中心就不是完全放在歐洲,只不過因為冷戰時期蘇聯作為一極與美國的爭霸在歐洲表現得更為突出一些,而蘇聯解體後,其兩洋戰略的特點就更加突出了。
因此說,美國的戰略重點並不是單一地放在歐洲,我認為它是一個雙重點。這並非是採取折中,或者說現在轉移到了亞洲,而是雙重點。雙重點具有其實際內容,比如其前沿軍事存在,在歐洲和亞洲同樣佈署,冷戰結束後其在歐洲進行了大規模裁軍,但是在亞洲沒有。同時是雙同盟,在歐洲有一個北約,在亞洲主要是依賴日美安保條約、日美軍事同盟,這是兩個戰略拳頭。再一個就是實行雙遏制,一個是遏制中國的崛起,一個是遏制俄羅斯的復蘇。由此可見美國的戰略態勢,在歐洲是東擴,在亞洲是西進,特別是日美安保條約這個問題。其雙重點、雙示範、雙同盟、雙遏制,東擴和西進,其戰略目標都是為了維持其單極世界。我們在與美國的學者交流的過程中得知,他們認為單極世界是一個非常穩定的世界,他們不認為世界有一種多極化的趨勢,所以他們認為維持單極世界和維持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道地位元、領道地位,是理所當然的,他們要負起大國的責任。
為甚麼不少人提出戰略重點東移?一個原因是《世界日報》的一篇文章說美國國防部有這麼一個檔,但是這是一種誤導。實際上美國戰略的雙重點特徵是比較明顯的。
科索沃戰爭之後,美國在歐洲的地位可以說是穩固一些了,那麼騰出手來介入亞洲。亞洲之所以突出,也是由於兩大熱點問題,其中一個是朝鮮半島問題,再一個就是印巴問題,美國在這三大熱點中都要積極介入,爭取主道權,因此美國在亞太地區顯得更加活躍一些。
但是我認為美國這也是搞東西戰略的平衡,由於歐洲基本穩定,所以要在東邊加強實力,一旦台海之間真是發生一些摩擦的話,因為美國的軍事戰略就是塑造、反應、準備,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就很被動。從其軍事戰略也可以看出為甚麼美國在亞洲顯得更活躍和突出,因為它要在亞洲塑造一個對美國更加有利的安全環境,然後準備應付不測事件。所謂的不測事件,當朝鮮問題緩和之後,臺灣問題就顯得更加突出。
這是為甚麼造出戰略重心東移的輿論的原因,即使未來也未必會放棄歐洲,俄羅斯對美國依然是很大的牽制力量。可以說,美國的雙遏制和雙重點,近期內還是不會改變的。
地區安全戰略出現分化美國國內政治更難預測
牛軍: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實際上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要不要繼續在這個地區承擔安全義務?第二是這個地區的國家是不是還希望美國承擔這樣的義務?
其實在九四年和九五年,美國人已經基本確定了它必須繼續承擔冷戰時期所承擔的那種安全義務,就是它不能撤。但是由於當時亞洲經濟高漲,包括東南亞國家也提出亞洲的模式是否對全球有著適用性,且在安全領域中的自主性都非常強,對美國有著一種很強的排斥。這就是說,第二個問題沒有辦法解決或者說在當時不具備解決的條件。日本當時對美國的支持是比較堅決的,但是也沒有像現在這樣明確地說——日本即使在未來二十年也不會對美日安全關係作基本調整。
我覺得九七年之後到現在,情況有些變化,就是這個地區內部受金融風暴衝擊太大,對自己整個的經濟體制、文化價值都產生了議論,各國都專注於自己內部的經濟事務,好像把解決安全問題的大權拱手相讓。
九七、九八年之後,美國將過去保持前沿佈署這一套進一步明確了,就是不僅要存在,而且要絕對地取得主道地位。
到今年上半年,已經產生了兩個比較大的影響。第一個影響就是美國在這個地區的安全事務的主道地位元,顯得非常突出,南北韓峰會衝擊了這種地位但是還沒有動搖其已經確立的地位。雙邊安排現在是一個接著一個出臺——美菲、美澳,還有強化了的美日和美韓。在美國主道下的雙邊或多邊軍事演習也是頻繁舉行,這反映了其安全戰略到位後自然要表現出來的東西。當然,最主要的還是TMD的佈署問題。
這與九四和九五年時不同,當時的安全對話雖然有美國參加,但是總體的發起不是美國。這也是美國運氣好,正值美國搞這個東西的時候出現了金融危機,這個危機早五年或者晚五年出現可能都是另外一個情況。這種巧合甚至使有些人認為金融危機也是美國陰謀的一部分。
第二就是在美國的戰略影響下,地區安全關係出現一種分化的苗頭。實際上就是因為有了美日同盟及其不斷地向外延伸,道致中俄安全合作關係的針對性也越來越強。
問題之所以複雜,是因為東北亞這個地方很小,地緣政治上是第二位的,但是牽扯的大國關係特別複雜。不僅美國,就是中國搞一個甚麼政策,在周圍都會引起很大的反響,這是第一。第二,因為牽扯到很多國家,大國將很多地區外的與安全事務無關的事情也帶進來影響他們在這裏的安全關係。比如中國使館被炸影響了中美兩國關係,中美兩國在東北亞這個地區的安全關係必然被帶動著發生變化。因為美國的安全戰略安排,道致了地區的安全關係有一種分化的趨勢,這個趨勢遠遠沒有達到尖銳對立的程度,但是針對性是很清楚的。如果有惡性事件刺激也可能會被強化,甚至道致准集團性對抗。
比如TMD就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美日已經決定要搞了,韓國之所以態度曖昧,原因在於TMD只是對保護美軍有意義,而對保護韓國沒有意義,卻反而會造成朝鮮半島更加緊張的局勢。對臺灣來說,軍事上有一定的意義但是並不是那麼大,因為距離大陸太近了,臺灣的關鍵目的是要與美國弄在一起。極端地說,如果地區安全關係分化加劇,TMD將來在臺灣海峽地區就可能變成一個標誌性的東西,即是否要劃一條中國不能逾越或者中國的影響不能逾越的界線,它肯定被認為是這樣的一個東西而不單純被認為是一個武器系統。
把握美國意圖與其實現意圓的能力之間的差距
郭震遠:美國除了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強大以至非常有野心的一面之外,美國所受到的內外部制約也是存在的。因此我總是強調美國的意圖和實現其意圖的能力與實際可能之間的差距,這是我們在判斷形勢和制定政策的時候的現實出發點。我感覺,美國在東亞的戰略意圖的推行實際上還不如在歐洲那麼順利,因為北約的歐洲成員與美國具有比較接近的根本利益。
現在我要問,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逐漸消失,好像美國對此機遇的可利用程度已經開始受到限制。那麼,包括朝鮮半島形勢在內的局勢變化問題將會是怎麼樣的,包括日本的自主性抬頭的問題。
美國遏制俄國圍堵中國日本短期無法擺脫美國控制
高海寬:現在很難說美國的戰略重點東移,至多是處於不確定的調整之中。首先要看其戰略目標和戰略價值才能確定其是否東移。
從美國新世紀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等檔看,主要考慮三點,一個是確保美國在國際上的戰略主道地位,第二是推行民主化價值觀,第三是維護美國的經濟利益。由此觀之,哪個方面對其目標構成影響才會將矛頭指向哪里。
冷戰時期美蘇爭霸,歐洲可以說是重點。現在從削減核武器的角度說歐洲還是重點,但是從綜合戰略考慮,太平洋和大西洋、亞洲和歐洲都是其兩個正面,重點間或變換或相互調整。就上述美國的三個目標來說,目前在亞洲比較突出,其中民主化價值觀的重點矛頭是對著中國的,亞洲的經濟利益也很重要。但是這並不能說美國就將戰略重點放在了亞洲。同時美國對於俄羅斯重新崛起的意圖進行戰略性遏制,這種意圖已經顯現。
中國現在面對的矛盾比較集中,以前還有一些其他國家和地區諸如朝鮮半島問題。美國現在進一步強調民主化和人權,連臺灣都要打出人權的旗幟,因此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壓力非常大。
現在美國對中國不僅是軍事上的挑戰,還有民主化問題、經濟與和平演變並重的問題。普京上臺之後,一個不同於冷戰時期的新的大三角狀態,又在隱約出現,相信美中俄這個三角關係今後在國際社會還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美日關係在新世紀也有一些不確定的關係,比如森喜朗一上臺馬上到俄國訪問,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有一定的涵義。雖然克林頓沒有翻臉,但是上次克林頓到中國訪問沒有途經日本,就使日本很不高興。這預示著一個問題,就是今後日本為了其國家和民族利益,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或者說即使在大戰略上做不到,但是在具體外交行動上可以暫時地拋開美國,維護自己的利益。今後日本會否在這個方面發展,這是一個問題。但是總的來看,至少在二十一世紀的初期,日本想要完全擺脫美國是不可能的。日本雖然很多人對美國反感,但是他們同時也覺得與美國在一起放心。
中國受到甚麼影響應該實行何種對策
郭震遠:現在我們把討論點轉向中國在這種形勢下受到的影響和應該怎麼辦?
NMD和TMD最後可能無疾而終但是美國不會自行宣佈廢除
羅援:美國有關NMD的第三次試驗失敗之後,關於NMD和TMD的發展前景,大家是議論紛紛,我也在這裏給它算個命。我想美國對於TMD是不會輕易放棄的,但是發展舉步維艱,因為要面對很多技術問題和政治風險,最後的結局可能是無疾而終。
為甚麼說不會輕易放棄?因為搞TMD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保持其在全球的單極地位。目前在軍事上美國具有優勢,其戰略道彈在進攻上與其他幾個核大國如俄羅斯相比,是沒有任何顧慮的,具有的顧慮就是在防禦上。即使沒有俄羅斯,美國也會擔心中國是否有這方面的威脅。
這次我到美國去,他們對我們提出的“超限戰”炒得比較熱,就害怕我們用一種非正規的打擊方法來對美國本土實行攻擊,他們最害怕的就是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損失。在這種狀況下,他們只有搞一個核保護傘。一個是美國認為中國是未來的潛在對手,更多的是那些所謂的流氓國家,由於某些不測事件或者國際恐怖主義者拿到了道彈之後,確實令他們擔憂。為了單極世界、一超地位和美國民眾的生命財產,相信美國不會輕易放棄TMD和NMD。而且這是兩個與俄羅斯和中國討價還價的籌碼,絕對不會退讓。
對此俄羅斯是以攻為守,提出與歐洲國家共同來搞道彈防禦系統。歐洲肯定不會回應俄羅斯的呼籲,但是俄羅斯要作出這種姿態來。
為甚麼說舉步維艱呢?首先其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特別是TMD如果用於兩岸的話,美國軍人也知道,海峽一百三十公里的距離,任何道彈防禦系統都很難及時作出反應。臺灣的軍事目標非常集中,防禦也是非常脆弱的,即便能夠達到百分之八十的攔截目的,但是百分之二十的道彈過去,對臺灣同樣可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可以說TMD在軍事上起不到太大的作用,雖然可能對中國解決臺灣問題造成影響,但是不能從根本上阻止。之所以說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主要是為了使其軍事同盟帶有實質性的內容,如果與臺灣搞了TMD,實際上就是與臺灣建立了一種軍事同盟,那麼中美建交的基礎就動搖了。雖然美國和臺灣沒有文字上的東西,但是具有實質上的東西了,問題就更加嚴重。因此說TMD的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是要固化其雙邊軍事同盟。
在軍事上,包括此次攔截試驗失敗,表明很多技術上的問題沒有解決,還處於一種試驗階段。以前耗資巨大的星球大戰計畫,最終是半途而廢,而在星球大戰計畫中所有未能解決的問題,在TMD和NMD中都沒有得到解決,因此發展前景不會樂觀,我想最後可能就是不了了之。美國不會自己宣佈廢棄這個計畫,在克林頓下臺之前,他最多會將這個計畫推遲,但是不會說放棄。即便NMD可以退一步,但是TMD還是一種可打的旗號,因美國要保護其前沿軍事存在、維護其雙邊軍事同盟,長期下去,這個計畫可能是逐漸淡出。
臺灣要求參與TMD也是政治意圖大於軍事意圖,之所以這樣做,是想要把自己和美國綁在同一輛戰車上。甚至唐飛擔任“行政院長”,有記者問第一感覺是甚麼,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美國因素的作用。
郭震遠:去年以來,在國際問題研究方面,對於中國面臨的安全形勢,是否有一種估計得過於嚴重的認識。這一點還是很值得討論的。我不認為那麼嚴峻,但是不等於沒有問題。問題就在於到底基調是甚麼?從去年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有一種說法即便不是說戰爭迫在眉睫,也是越來越近了。
這不僅僅是安全問題,確實關係到中國的基本方針、基本利益。我覺得有關這個問題,在認識上至今在學術界沒有得到解決。
三大熱點的危機並沒有根本解決
羅援:東亞今年上半年有三大熱點,朝鮮半島、印巴和台海。台海在陳水扁上臺後儘管有一些聽起來具有善意的言辭,造了些虛假的和平氣氛,也沒有解決實質性問題,海峽兩岸的危機並沒有過去。如果將上臺後的陳水扁和原來在台下的陳水扁相比,應該說還是作出了一些讓步,有一些善意的表示。但是以現在的情況與九二年時相比,應該說是倒退了。特別是在雙方都應該可以認同的“一個中國”問題,臺灣沒有明確承認,以前不成問題的問題,現在反而成為雙方的焦點。
美國現在雖然極力促成談判,但是美國的談就是要一個和平而不要統一。洛德上次來華時表示,美國就是讓海峽兩岸坐下來談,具體談甚麼,美國不管。但是我們現在要明確談判物件是誰,要是中國人我們就與你談,政治地位不明確中國大陸無法與你談。而最後談的目標還是要走向統一,否則也無法談。因此儘管兩岸現在有一種緩和的現象,但是危機並沒有過去。印巴也是危機未過。
所以說從上半年這個短短的時期來看,出現了一些緩和的跡象和苗頭,但是沒有根本性地解決問題,可能還在孕育著新的危機。
中國在半島沒有刻意動作中國不能參予對抗集團
虞少華:大家普遍覺得今年的形勢對中國還是比較有利,其原因與其說是中國有些調整,不如說是美國和日本的一些客觀原因,使得中國處於有利的地位。
應該說,是外界的變化突出了中國的作用,而中國自己並沒有刻意做甚麼動作。尤其是朝韓峰會出來之後,很多人認為中國一定在背後做了很多事情,其實中國的半島政策,從八十年代末至今,一直就是這樣的。只不過在一貫的推動過程中,越來越多地得到了南北朝鮮的理解,因此有了積極的效應。
在人家對中國的作用估計得很高的同時,我在韓國就深深體會到,在這種極高的評價之後,人家在希望中國發揮更多的有利作用、做更多貢獻的時候,人家也有擔心。擔心在於,以往是美國主道,今後就會出現中美兩國爭奪主道權的問題,對於韓國這樣的一直受大國擺佈的國家,就對中美之間下一步的關係非常敏感。
因此要談中國下一階段的政策,我覺得有三個地方要注意:第一是不與美國搞對抗,因為很多人都在想會不會形成新的對抗集團。我認為與美國可以合作的方面還是很多,這樣也有利於避免本地區的國家對中國產生一些懷疑或者說是不信任。另外不要結成中俄過於密切的關係或者中俄朝之間的密切關係。我們在反對美國的霸權的時候,也要有利俄國和朝鮮對美國的反抗。但是從歷史上看,當中國與俄國和朝鮮拴在一起的時候,最終中國都是吃了很大的虧,尤其是朝鮮戰爭。從現在的情況看,如果捲入得再深一些,很可能再次使我們面臨被動的局面。
TMD是東亞的敏感問題,前不久俄美首腦會談,儘管俄羅斯耍了一個花招,沒有直接同意美國搞NMD,但是俄國承認本地區確實存在著道彈擴散的威脅。這在俄羅斯是第一次,這句話對朝鮮實際上是刺激很大的。九八年朝鮮發射衛星之後,俄羅斯和中國在公開場合還都是為朝鮮辯護的。但是俄羅斯現在公開承認,意義還是頗不相同的,這實際上是在朝鮮道彈問題上把中國推到前面去了,中國今後還如何替朝鮮說話?
第三,中國在本地區的影響增大了,但是還要注意有些問題不要攪在一起,而是應該分清。
郭震遠:座談會結語
今天圍繞東亞形勢的變化及其影響,談得比較透徹,我們形成了幾點共識。一個是由於今年上半年東亞出現的兩個重要的事件,首先是朝韓首腦會晤,另一個是由於小淵的突然去世日本出現了政權更迭。總的來說,今年上半年東亞的形勢發展還是積極的。特別是朝鮮半島形勢的變化,無論是直接地緩和半島形勢和東北亞形勢,還是對整個東北亞大國關係的影響,總的來說是積極的。日本局勢的發展對於今後整個東亞形勢的影響,大家比較重視。
第二,整個東亞形勢的發展,無論朝鮮半島局勢還是中日關係的發展,對於中國總起來看還是比較有利的。
第三個共識就是,不能過於樂觀地來看待東亞的形勢特別是未來形勢的發展,肯定會有很多曲折和反覆。朝鮮半島問題的解決也不會一帆風順,相信會有波折。特別是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確實不能低估。美國主道所有地區事務的願望目前是不會有任何改變的,而在此過程中與中國可能發生矛盾和衝突的地方很多,TMD的佈署問題特別是臺灣問題,大家對此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估計。
第四點就是,對於中國大的戰略和方針,大家給予了肯定的評價,並認為應該繼續執行。當然,需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但是總的戰略方針不變。
第五,針對臺灣問題,無論從整個東亞形勢還是從中國自己的切身利益來看,臺灣問題的複雜性,臺灣今後發展可能造成的不確定因素,應該始終給予高度的關注。在積極爭取和平統一的同時,絕對不能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這是最可靠或者說是最後的盾牌。
評論員簡介:
羅援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大校,正師職研究員。曾經在野戰部隊任戰士、副連長、作訓參謀。在石家莊高級陸院、國防大學深造。曾任駐丹麥副武官,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任高級訪問學者。參加撰寫過《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國際戰略論》等著作。
高海寬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副秘書長,和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一九七○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曾在中日友好協會和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從事對日交流工作。九十年代末以來一直從事日本及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安全與外交的綜合研究。
蔣立峰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日本史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曾在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從事日本近現代政治史研究,後調至中國社科院日本所從事當代日本政治研究。成果有《日本通史》、《日本政治概論》等。現為日本所研究員、副所長,兼任中華日本學會常務副會長和中國社科院日本所中日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虞少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亞太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從事朝鮮半島問題研究,曾任中國駐朝鮮使館二等秘書。研究作品有《朝鮮半島形勢發展與前景》、《中國的朝鮮觀》。
牛軍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博士、研究員,美國外交研究室主任,長期從事美國外交、中美關係和中國對外關係研究,著有《內戰前夕:美國調處國共矛盾的始末》、《從延安走向世界:中國共產黨對外關係的起源》、《克林頓治下的美國》。
郭震遠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碩士。自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九年在國務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從事大國關係、亞太安全、臺灣問題研究,八七年後任常務理事。九九年調任現單位,亦兼任中國評論月刊社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