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10. 寫作的快感和作家的責任感

  中評社香港1月7日電(作者汪毅夫)2014年,我在台南成功大學訪學時意外得知,台灣作家葉石濤晚年寫了一本“很黄的書”《蝴蝶巷春夢》。

  熱心的學生很快買了一本送我,並囑我“發表讀後感言”。

  我記得1924年魯迅翻譯、新潮社出版了日本文藝批評家厨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厨川白村認爲,“生命力受了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之根柢”,故謂文藝爲“苦悶的象徵”。應該瞭解和理解,葉石濤在其寫作生涯遭受了因受限(包括自我設限)而生的苦悶。例如,涉及政治題材,他會自我告誡“不要寫這條代志(事情)”。我在《語言的轉换與文學的進程》(收拙着《閩台區域社會研究》,鷺江出版社2004年版)裏曾指出,葉石濤在台灣光復初期,於1948年7月12日、1948年8月8日刊於台灣《新生報》的《澎湖島的死刑》、《汪昏平·猫·和一個女人》乃是他用日文寫作、由潜生譯爲國語的。他經受了多年不會用國語寫作的苦悶。

  到了晚年,葉石濤寫作《蝴蝶巷春夢》,追求的應是言先前未敢言的快感。然而,作家須有社會責任感,夸張的色情描寫對於青少年、對於性道德會有負面的影響。

  葉石濤對台灣文學有相當的貢獻,但《蝴蝶巷春夢》却是得分很低的作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