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0日電(作者汪毅夫)我在中評網寫了《北大學人陳衍與台灣》,有台灣青年學者告訴我,她們上高中歷史課時知道,陳衍在1895年起草、同林紓等人聯名上書都察院扺制《馬關條約》、扺制割讓台灣。
林紓也是吾閩先賢和早期的北大學人。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冷紅生、畏廬居士等,福建閩縣人,著作有《畏廬詩存》、《畏廬文集》、《畏廬瑣記》、《畏廬漫録》、《閩中新樂府》等多種,他用文言翻譯的外國小説以“林譯小説”爲名風行一時、流傳至今。
林紓於1882年中舉後,先後參加光緒十二年丙戌科(1886),光緒十五年己醜科(1889),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1890)、光緒十八年(1892)壬辰科、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恩科和光緒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等7場會試,均報罷而歸。他和陳衍等聯名上書批制《馬關條約》、扺制割讓台灣的故事,當發生於他們參加乙未科會試期間。這年五月,林紓在爲亡友周莘仲(亦吾閩先賢,曾任台灣彰化縣學教諭)的詩集撰寫的序文裏説:“嗟夫!宿宼門庭,台灣今非我有矣,詩中所指玉山、金穴,一一悉以資敵,先生若在,徒能爲伯翊之憤耳,究不如其無見也”,“感時之泪,墜落如濺”。
1867年,林紓16歲時就到過台灣,那時其父林國銓在台經商;1878年,又有“奔耀(林紓胞弟林秉耀)喪於台陽”之行,兩度到台,居住了三年多。其作品有多種事涉台灣,如《和尚入幔》、《鐘聲辯晴》寫其赴台、在台親歷的故事,《台灣蠱毒》、《謝蘭言》、《腰斬》、《台灣林文察兄弟》、《阿脂》記其在台親聞的故事,《叔父静庵公墳前石表辭》則語涉“二劉(劉璈與劉銘傳)交惡”的史實。
(2018年7月6日記於北京)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