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堅定文化自信、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創造力。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大地培育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體系。文化自信,體現的是歷史傳承、是一種民族精神。中華文化是歷史的、更是當代的。堅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意義重大。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019年6月出版的第12期《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習總書記把文化自信提到極爲重要的位置。他認爲,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没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且强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求是》2019年第12期。
中華文化底藴深厚,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成爲推動中華民族發展和凝聚的力量,是中華民族子子孫孫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源泉。優秀的中華文化,成爲炎黄子孫相知相認、永遠不可分割的紐帶。今年中國人民共和國建國70週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正走向成熟。她源於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鑄就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圍遶着堅持中國特色道路、弘揚民族精神、堅定改革開放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在民衆中得到提昇。文化興,國運興,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厚基礎,是實現“中國夢”所不可缺少的。民族的復興需要强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啓迪心靈、豐富精神世界。没有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强,中華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是民族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之必然。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經歷了快速增長的過程,國家硬實力的增强有目共睹。相比較硬實力的迅速增長,我國發揮軟實力的影響力還很有限。“文化實力和競争力是國家富强、民族振興的重要標誌。”“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社2016年5月18日。我國深厚的文化資源優勢、文化大國的地位,如何轉化爲文化軟實力,在激烈的文化競争中使文化大國成爲文化强國,是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下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2000年以來,伴隨着中國快速崛起,一路上出現了“中國威脅論”、“G2集團”説、“修昔底德陷阱”和“權力轉移”論,等等。周邊國家、西方發達國家,一方面需要與中國開展經濟合作,不願放棄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能够獲得的紅利;另一方面,對中國實力的崛起抱有這樣或那樣的猜疑和防範。中國向來倡導和平,要將中國的和平理念傳導出去,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提昇必不可少。民族文化的傳播,一定帶有民族的立場和目的。通過文化傳播,潜移默化地、和風細雨地實施國家對外政策,已經是當今世界主要國家的一種重要外交手段。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的目的,就是讓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更加客觀、合理,增加對中國發展道路的包容度,增進國家間的瞭解和信任度,爲我國的對外發展减少政治阻力,爲中華民族復興打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第三,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感染力、吸引力、輻射力是硬實力所無法替代的。大國的崛起離不開文化軟實力。歷史上法蘭克國王皈依基督教文化、葡萄牙和西班牙冒險性的海洋文化、英國近代史上的先進工業文化、美國冷戰時期保持超强地位的創新文化,都助力這些國家成就“夢想”。
在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國際力量此消彼長的規律作用下,國際格局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新興國家和一批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迅速上昇,西方大國主導下的國際治理體系出現明顯問題,導致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作爲世界上最重要的新興經濟體,願意肩負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使命,以及推進國際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重任。我國對國際秩序的認知亦作出深刻調整,體現出我國致力於維護世界穩定、促進共同發展的理念。然而,在國際事務中要成爲能够發揮重要作用的一支力量,國家文化外交軟實力的加强和運用不可或缺。與硬實力相比較,軟實力作用的發揮往往是無形的,然而又最具滲透力和影響力,能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這有利於在當今世界文化格局下,充分運用我國文化大國的豐富資源,讓越來越多的國家願意瞭解和接受一個和平崛起的大國,而不是防範甚至敵視,從而爲我國在全球政治、經濟領域不斷增加話語權,發揮引領作用减少障礙,爲“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贏得更多國家的支持。
二、多元化、多途徑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提昇文化軟實力
第一,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昇中華文化影響力。要用好國際化傳播平台,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和國際化表達方式,在内容形式、運行機制、方法手段上實現創新,聯接中外、與世界溝通,提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展現真實的中國。互聯網時代,要充分運用互聯網和新興媒介平台,擴大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覆蓋面,尤其要關注青年一代的海外受衆。國際傳播既要知己,更要知彼,避免自説自話,實現對外宣傳方式的創新。應以國際化表達方式,讓對方聽得懂、樂於聽,讓更多國家之民衆能够感受到來自中國的聲音,真實體驗中華文化的魅力,逐步瞭解和認可中國的發展理念。世界各國的風俗習慣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因此,文化的國際傳播需要做足功課,尋找中外民族國家間的利益融合點,把握跨文化傳播的尺度和力度,加强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建設,多途徑推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借用中華文化傳播方式,推進國家經濟政治外交工作。
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也是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發揮國際化傳播平台的作用,講好中國的故事。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故事、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與和平共處理念的故事。“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寓於其中。……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的中國、立體的中國、全面的中國。”聞言:“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6日。
第二,積極開展文化外交工作,增强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外交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文化與外交的結合,在塑造國家形象、引導國際輿論、打開外交局面方面,具有獨特的魅力和作用。開展文化外交是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要手段。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已經給我們作出了表率。周恩來總理曾經在我國文化傳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周總理根據當時對外工作的需要,把我國的歌舞、電影、體育項目等介紹到國外,在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突出作用。周總理以文化交流爲平台,拉近我國與周邊國家、亞非拉國家的距離,使我國在東西方兩大陣營對立的情况下,能够與越來越多的國家順利開展經濟文化交流。
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外文化交往的佳話流傳至今。唐玄奘西行取經,以學習和傳播佛教文化爲己任,歷盡艱險,其佛教文化之旅流芳百世。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大唐文化,爲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貢獻。古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條經濟文化交流之路的影響力跨越時空,爲今天“一帶一路”建設留下了輝煌的歷史足迹。相對於傳統外交,文化外交在國際社會産生的影響更加深遠。
第三,學習和借鑒他國經驗,保持中華文化特色。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可以發現,不同文明中的文化元素,搆成了世界不同文明共存的多元格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求是》2019年第9期。“2000多年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先後傳入中國,中國音樂、繪畫、文學等也不斷吸納外來文明的優長。”同上。西方國家在文化强國、提昇文化的國際競争力方面的重視和行動力,值得我們借鑒。
歐盟成員國尊重共同的文化遺産,强調歐盟文化認同。對外,它不僅是經濟共同體,更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在全球文化軟實力競争中,歐盟曾出台《世界全球化中的歐洲文化議程》(2007年),歐盟文化和創意産業被提昇到文化戰略的高度。這一戰略性文件以及歐盟對歐洲文化的保護和重視,使得歐洲文化在歐盟對外關係中發揮了獨特的軟實力作用。美國長期重視文化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通過文化外交和美國文化産品的推出,營造相應的國際環境,向世界推廣美國的價值觀、利益觀,由此維護美國在全球的政治領導地位,鞏固和提高美國的話語權。
我國鄰國韓國和日本在激烈國際競争中有很强的危機感。韓國自上世紀末提出“文化立國”戰略後,結合本國國情,運用韓國文化對外輸出熱門藝術産品,讓强大的“韓流”走出國門,影響周邊和世界。韓國的文化産品不僅能够爲本國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推廣韓國的歷史文化、價值理念,大大提昇了世界對韓國這個僅有五千萬人口國家的認可度。而日本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力推出日本文化及文化産品,傳播大龢民族的價值理念,對包括我國在内的許多國家的年輕一代産生深刻的影響。這是其他外交途徑所無法獲取的傳播效果。通過對外文化傳播,潜移默化地推廣和滲透國家政策和意志,已成爲當今世界主要國家擴大國際競争力的重要手段。
弘揚中華文化,提昇我國軟實力的國際競争力,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一方面,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保持中華文化特色是提昇軟實力的前提。另一方面,對國外的經驗,包括對我國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爲今用、洋爲中用,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後使之爲我所用。”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報2013年8月21日。
三、重視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安全問題
國家安全問題歷來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國家安全是全方位的安全,涉及諸多領域。國家安全以政治安全爲根本,以經濟安全爲基礎,以文化、軍事安全爲保障。美國學者杰裏爾·羅塞蒂認爲,文化“不是以立即的、直接的方式,而是通過渲染人們對自己的國家及其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的看法來影響國内政治和政策制定過程。”杰裏爾·羅塞蒂:《美國對外政策的政治學》,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版,第372頁。在全球化背景下,互聯網及現代通訊技術使得國際文化交流的能力和速度都大大提高,當西方大國在文化傳播中依然呈現强勢、中國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時,文化安全必然要提上日程,文化安全成爲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歷史的長河中,各種民族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使得世界文明多姿多彩,文化呈多元化格局。雖然我們不排斥優秀的世界文明和西方文化,不固守中國傳統文化理念,更不搞文化擴張和意識形態輸出,但是在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乃至碰撞中,也要防範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在西强我弱的格局下被西方價值體系弱化的風險。2015年第十二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新的《國家安全法》,確保“文化安全”是安全法的重要内容。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内涵豐富,但是中華文化資源的利用不足,文化大國走向文化强國還需要時間。西方國家軟實力運用嫻熟,長期以來文化傳播的話語權很强,所以在文化産品輸出的力度、方式、手段及影響力方面,西方文化顯然佔據優勢,西方文化的傳播和流行甚廣。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加大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力度之時,需要對西方文化霸權有警惕意識,自覺加强對西方“普世價值”、所謂“自由”“民主”理論的識别力,增强對“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偏見的扺制能力。提昇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影響,確保國家文化安全,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任務之一。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强則民族强。面對當前世界各種復雜的文化思潮,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文化自信十分必要。在廣泛開展中外文化交流、培育和創新文化産業、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爲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厚積薄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了70年的風雨歷程,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提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走向文化强國正當時。
衛靈,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桐琿,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