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擴大兩岸青年交流與增進文化認同

  一、台灣不當教改造成年輕一代反中華抗傳統

  從血統、文化方面而言,海峽兩岸人民同文同種,均爲炎黄子孫,繼承華夏文明,乃世所公認,但目前台灣約略40歲以下青年,却普遍具有反中華抗傳統的思維,如此劇變,咸認緣起於1987年,台灣解除長達三十多年的戒嚴後,在政治體制的轉型下,社會風氣隨着民主開放,旋於1990年起,各界紛紛提出教育改革要求,民間有關教改團體陸續成立,直接引發一連串教育改革措施,不論是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變革,堪稱台灣教育史上變動最劇、最翻天覆地的階段“台灣教育改革”,2009年5月31日,中文維基網站。。由於教改牽涉層面相當廣泛,因此不斷爲社會各界所討論,又因争議頗多,且配套不足、倉促上路,致實施至今,已造成年輕一代難以彌補的性格瑕疵,即一般青年普遍缺乏傳統品德修養、耐心、包容力及正確價值觀,多與父母存在代溝;加之廣興大學和藍、白領技能教育混流,形成就業市場長期處於低薪狀態,這些都可視爲台灣新一代反傳統的主因。

  令人詬病的台灣教育改革,至今方興未艾,當初係在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主導下,由一批所謂自由派學者或專家强行推動,以師法歐美的大學校園自主、開放爲目的,而圖减輕學生學習負擔源自歐洲的“大學自治”(University Autonomy),指大學不受政府、政黨、教會或其他勢力干預而獨立辦學;除了學術自由外,校内教師和學生,有權參與學校公共事務及重大决策,甚至校長産生方式。;在民進黨兩度執政時期,爲要灌輸學生“天然獨”思想,便以南島語族取代中華民族;以血源基因,來區分台灣人與中國人的關係;以台灣的多元文化取代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影響力,希冀斬斷年輕一代,對兩岸間的民族文化情感,使年輕人“只愛台灣,不親中華”。

  尤有進者,目前爲民進黨第二次執政時期,且在立法院擁有超過半數的立法委員席次,便隨心所欲地修改高中課綱,例如2018年,台灣教育部將原本分成台灣史、東亞史、世界史三部分的課綱,改成台灣、東亞、世界等三個分域,並將中國分域放在東亞架構下呈現,而被質疑“去中國化”,有意利用新課綱,改造學生意識形態,讓他們變成“天然獨”台師大東亞文化及發展學係前主任潘朝陽,“台灣文化與教育研究學會”2018年8月22日記者會。。新課綱裏,諸子百家一律删除,先秦幾乎不見,文史若失去歷史時序回溯,勢必造成前頭不明,後面根本只有混亂,就如同“要瞭解歐美歷史,不談希臘、羅馬,可以嗎”嘉義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蘇子敬,“台灣文化與教育研究學會”2018年8月22日記者會。?

  不只歷史課綱如此,國文課綱亦復如此,高中文言文比例,從原先45%至55%,調降至30%,推薦選文從20篇减爲15篇,其中僅4篇是傳統經典,毫不掩飾“去中國化”意圖,也爲台灣迎來了國文浩劫。台灣前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文言文不代表中國八股,它是漢語的淬煉藝術。學好文言文學,才能更懂得怎麽在白話文中,揮灑自如、行雲流水。

  台灣抛棄的,大陸現在要撿。台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係主任須文蔚指出,大陸從小學開始加强文言文教育,且閲讀量非常大,導致台生和陸生的語言能力差异大,縱使是讀理工科的大陸學生,書寫和表達能力,都高於台灣文學院的學生。台灣學生接受文言文教育越來越少,不僅語言程度越來越差,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當然也就越來越薄弱,而這正是民進黨不惜犧牲下一代語言能力,全力以赴追逐“去中國化”的目標中央網絡報,吴嘉琪,2017年8月25日。。

  台灣未來教育趨向敗壞,不見其利,反見坑害下一代,將有如《楚辭》“蟬翼爲重,千鈞爲輕,黄鐘毁棄,瓦釡雷鳴”一般,願景茫茫,不得不令人憂心。

  二、台灣三百年來不曾自外於大中華文化圈

  我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可長可久,歷五千年而業益光,道益盛,不惟無人能予以摇撼摧折,反益見其剛健焕發。台灣自明永歷十六年(1662年)鄭成功趕走荷蘭駐軍後,於輔臣陳永華建議下,在1666年設立台灣第一座孔子廟,也是第一座官立儒學學堂,人稱全台首學。另在地方上設立學校,只要年滿八歲就要入學,對原住民入學者,免除其徭役,開始全面推展儒學教育;另據史載,最早在台施展漢語、儒學教育及詩文寫作的是南明儒士沈光文1662年農曆7月,沈光文携家眷買船票要到福州時,意外遭台風,飄泊至台灣東部的噶瑪蘭(今宜蘭縣),隨即步行至目加溜彎番社(今台南市善化區)居住,並教導該社原住民習漢語、文,堪稱台灣漢、儒學的教育開基始祖。。

  清康熙22年(1683年)施琅攻取台灣,台灣歸附中國,經由當時治台儒士的推動和倡導,代表南宋、元、明、清中國傳統思想主流之一的朱子學術思想,在受到科舉制度影響下,顯現出新儒學活潑氣象的朱子學,亦成爲台灣民間儒學的主幹《清朝台灣儒學中的朱子學意涵與詮釋》,雲林科技大學吴進安教授。。朱熹思想精義爲“存天理、滅人欲”朱熹認爲“存天理,滅人欲”是儒家精髓所在,他説“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現在台灣通行語的閩南語詞彚、俚諺語中,尚可窺見其踪影,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時,即以俚語“人没照天理,天没照甲子”來明喻,意謂人應照理行事,若違反了常軌、拂逆正道,而恣意妄爲,便是不依循“天理”,此時天神動怒,就會“四季時序不再按照天干地支或六十年甲子輪逥運轉,以懲人欲”,自然就無法風調雨順理學的社會政治理論,是以道統論爲依據的社會實踐理論。朱熹認爲,道的價值内涵是“三綱五常”,只有達到仁者境界,將儒家價值化爲自己真實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讀朱熹《朱子語録》《四書集注》時批注:“貫通大本大源”、“聖人通逹天地,明貫過去現在未來,洞悉三界現象”。

  錢穆尊崇朱子,始終如一,晚年撰寫百萬言《朱子新學案》,開宗明義即謂:“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兩人皆在學術思想史及中國文化上,發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瞻觀全史,恐無第三人可與倫比”。

  所以所謂“台灣儒學源於閩學”,其思想流佈於台灣的“經世致用”範圍,應藴涵清朝代由福建來台,多屬白丁之閩、粤籍墾民,廣泛受到官員、學子思想潜移默化,而内化成爲人處事準則,是目前台灣民間主流文化、宗教信仰及日常生活的濫觴諸如台灣常民的崇禮尚義、祭祀祖先、信仰道教、注重風水習俗等。。

  1895年至1945年,日據台灣期間,雖然日本施行義務教育,但傳統的“私塾”“私塾”通常係以閩南語教授。仍偷偷存在,當時很多漢人父母,讓小孩趁課餘時間,跟着漢文老師學習或寫詩寫文,要他們不能忘本。另外,在“皇民化運動”前,含有傳統教育意義的“歌兒戲”俗作“歌仔戲”。、“木偶戲”、南北管、正音、客家山歌等,在民間廣泛流行;尤其以武俠劇爲主的木偶戲,劇本多采用自清末民初所著的《七俠五義》、《新五義》等小説;“歌兒戲”則多以男女愛情古戲爲主,如“陳三五娘”、“梁山伯與祝英台”等,中國忠孝節義、謙恭敦厚和推己及人儒家精神得以借此保存。

  1945年台灣光復。1949年底國民政府遷台後,全面恢復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直至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即國民黨换由民進黨執政後,“去中國化”及“脱漢入南”民進黨教育政策,係爲長期執政考慮,自無視於台灣原住民族多數在史前時期,自中國大陸渡海來台之考古發現,以及清朝中、末葉,墾民舉族遷徙來台的諸多事實,反刻意結合清季來台漢人墾民“有唐山公無唐山嬷”與“台灣是南島民族發源地”兩種假説,積極形塑台灣人祖先非來自中國大陸,而是台灣平埔族群及現存16個原住民族族群,創造一套不同以往的台灣人“族源”論述。的扭曲教育政策開始出現,使當今大致40歲以下年輕一代,淪爲所謂多元文化的犧牲者,也是華夏文明失落的一群受害者,遂心目偏狹,只愛台灣,而“不知有漢,無論魏晋”了。

  三、兩岸持續深耕文化交流携手共挽文化迷途青年

  國父孫中山説:“夫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也,而國事者人群心理之現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係乎人心之振靡。”兩岸人民均屬中華民族,而未來中華民族之興衰,則係乎年輕一代之民族意識、理性思維及人文修養之强弱,是爲素質。

  輝煌璀璨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共同資産,兩岸應以此爲理念,持續、穩固,不畏任何艱難險阻,加大、强化兩岸間所有有關青少年及青年旅遊、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藝術等項目的民間交流兩岸青年交流工作,宜由雙方相關學術機構、民間社團、私人企業等不具政府或政黨色彩的單位出面主導辦理,以杜絶民進黨及“親緑”媒體政治炒作,並祛除參與者有被“統戰”的疑慮和感受。,尤其是打造軟、硬件條件足以吸引雙方年輕人興趣的環境相關環境需要使用中文時,最好能以台灣慣用的繁體漢字爲主,或繁簡並行,以營造親和感。,沉浸其中,汲取儒學菁華,相互交流、和緩融合、長期積累棟材底藴,培育堅實一代,爲再創中華文明奇迹做準備。

  無可諱言的是,台灣近二十年來,已面臨各項的發展困境,舉簡單經濟數字爲例,便可見端倪:2000年5月20日,民進黨陳水扁首度上台執政時,韓國毎年人均所得9,000美元,台灣毎年人均所得20,000美元;20年後的2019年,韓國毎年人均所得30,000美元,台灣毎年人均所得,仍舊是20,000美元2016年5月20日,民進黨(蔡英文)第二次上台執政,任期至2020年5月20日。。近年來,台灣社會普遍充滿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沉悶氣氛,尤以年輕人感受最爲深刻,諸如:景氣不佳、就業機會少、普遍低薪、人才外流嚴重、生育率低,但最令年輕世代不滿的是“貧富差距達到史上最大”。

  在此背景之下,給了民進黨見縫插針的大好機會,遂於2014年3月18日,以馬英九的經貿政策“黑箱作業”及“反對自由貿易”爲由,利用激進青年學生,發動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其間並使用暴力,攻佔位於台北市的立法院及行政院近月,迫於壓力,馬英九只得推遲“服貿協議”。依當時兩岸市場競争力而言,台灣原就居於優勢地位,也是年輕人赴大陸開創、奮鬥事業的强項之一,不意被民進黨的阻攔後,台灣年輕一代,頓時失去施展就業技能的廣大舞台;受害者除了企業之外,就是站在人生起跑點上,準備衝刺事業的年輕人;2016年蔡英文上台執政以來,台灣景氣更加低迷,年輕人低薪依舊,應歸咎於“反服貿”的餘波盪漾所致。

  四、結論

  由於歷史原因,兩岸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模式,但是兩岸同胞仍然心靈契合,是永遠命運與共的骨肉,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所以大陸的發展不是威脅而是機遇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2017年11月29日。。兩岸應該把握百年一遇的大陸繁榮發展機會,鼓勵更多學生前往對方就學或交流,這是當務之急,也是必要之舉;换言之,兩岸都需要有“必要”的自覺,面對兩岸政治分歧,也應該有所克制,保留火種,才能爲兩岸青年交流乃至和解,創造更多便利條件,提供共同學習、生活、工作、創業環境,以增進瞭解和情感,彼此包容,融合儒道思想,逐漸彌平生活差异,進而共享經濟成果,合力推展具有仁民愛物、世界大同思想的中華文化,並以中華文化爲主體,以世界青年爲對向,善用年輕熟悉的電子媒體與社群媒體,建構放諸四海而皆準《繁榮文藝必須肅清封建流毒》:“現在提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就揭示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真正原理,可以説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軟實力”如:諸子百家、孫子兵法、中國武術(循韓國跆拳道、日本柔道方式)、中醫針灸、書法茶藝等。系統,期盼和基督教文明並駕齊驅,成爲人類文明進步的燈塔。“以不敵之威,輔服人之道,故不戰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荀子·王制》。届時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刻,至於如何讓其實現,將是兩岸所有關心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有志之士,應該正視與深思的課題。



  陳合良,台北市退休警察人員協會理事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