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永遠的背影

  2020年11月5日深夜,驚悉兆文叔在香港辭世,心痛!一位睿智慈善的百歲智者老人,我最敬重的老前輩永遠離我們而去了。

  揮淚泣血送挽聯:興教育人功德垂千古,積仁行義高風入九天。

  就在2019年重陽節,他坐著輪椅返鄉,也就是那一次,他懷著失去老伴悲痛的心情回到他深戀著的家鄉,帶回了香儀款為家鄉設立碧霞教育基金和建設老人公園,在傾注了畢生心血的金豐中學校園裡、無限眷戀的故居“寬成樓”前留下坐著輪椅的背影竟然成了他留給我們最後的背影!將時光的記憶定格在那一次的見面,那時我們在“傳播鄉賢文化,助推鄉村振興”活動中用一首客家山歌深情表達對他的敬重敬佩,沒想到這山歌竟成為絕唱: 

  仁風楷模江兆文,樂善好施赤子心,
  愛國愛鄉多義舉,善言善行衆人欽。

  香港創業名南康,匠心經營精又強,
  一九八三建會館,服務社會助親鄉。

  金豐中學最受益,千萬捐資面貌新,
  特校搬遷他鼎力,崇文重教育新人。

  高頭開鄉助鉅款,公僕基金佢全攬,
  創立老年協會金,興醫便民人贊嘆。

  心善若水江兆文,厚德載物譽八閩,
  省府立牌彰美德,芳名永留百姓心。

  兆文叔是一位敦厚慈祥、和藹可親的長者。曾經為了表達我內心的崇敬,為了弘揚宣傳他優良的家風家教,他的“功莫大於興教,德莫高於育人”的教育情懷,2010年我們在短時間匆匆編輯了他關愛家鄉的紀實《仁風行故里》。我曾親口問過兆文叔,支撑他這樣行善的背後力量是什麼?他的回答很簡單,這樣做一是得益於客家人良好的族風、家風。“客家人是中州望族,經過天災戰亂,歷經五次南遷,以堅忍拼搏的精神,在惡劣的環境下,幾度遷移才到永定。今日我能小有成就,端賴堅守客家先賢遺留給我的傳家之寶:勤、儉、誠、樸四字。”這種族風和家風,其實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二是對教育的執著信念和家國情懷。他一直強調:“中國的希望在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關係國家強弱、文化盛衰的百年大計,教育強則國強,因此,資助教育就是“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很記得那次在香港他的書房裡,他說:“我選擇厚德和仁善,不是因為我笨和傻,我明白,厚德能載物,助人能快樂,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我每次付出,心情特別好”!就是這樣一位九十七高齡的為善最樂的他去年的重陽節還再一次回到了縈繞夢回的故鄉高頭,這就是受福建省政府表彰的江兆文先生!一位大愛大善大義的智者老人!悲痛之情難以言表!我一直在黨校講壇用情用心在《客家祖訓與新時代的家風建設》客家家訓家風專題課裡專心講這位老人的家風故事。記得那年春節後剛開學,受金豐中學校長的邀請,我再一次來到金豐中學,為師生們作專題講座。娓娓道來、聲情并茂地講述他在2006年全國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中被評為“中華孝親敬老之星”的感人故事和優良家風培育弘揚的點點滴滴,感動了在場的師生。并分享了來自香港兆文先生的新學年諄諄教誨和深情鼓勵:“在新學年開學之初,謹向你們表示誠摯的問候,祝你們不驕不躁,重德勤學,精益求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學校目前雖然在生源、辦學規模等方面碰到困難,但相信在各級政府的關心和學校領導的精心管理以及全校師生的辛勤努力下一定能够再創輝煌的明天,衹憑上個學期出現免考進入一中高中部的保送生和12名同學的優異成績突破,因此我很有信心對今後的金中充滿希望,同時亦令我無悔過去對金中的大力支持。”兆文老先生的家鄉教育不了情令人動容!

  兆文叔於上世紀50年代從永定到香港經商,靠著超人的天賦和踏實勤懇的努力,生意從小到大。內地改革開放後,他先後捐贈鉅款,支持家鄉教育、衛生、交通基礎設施等公益事業,僅捐建永定金豐中學就達近2000萬元,成為永定僑胞中熱心公益的又一傑出代表。春風化雨潤春苗,兆文叔的高尚品格猶如燦爛的陽光,照進每一個人的心靈,他的言行舉止深深影響著他的家人。他的兒子香港閩西聯會會長江全孚由衷感嘆:“我從小就接受父母親的教誨‘掙食要勤力’, ‘起家針挑土,敗家水推沙’,‘說空話無補於事,做實事必有收穫’。知道起家要靠勤儉,即使有家業,如果奢侈浪費,敗家也很快。我父親江兆文先生年輕時就來到香港,打工經商,吃苦耐勞,勤儉樸素,從來不浪費一分錢,但他十分熱心家鄉教育事業,是我的榜樣。”父親那濃濃的家國情懷,也深深感動了兒子全孚:“父親常說:‘取之社會的錢財,就要用到回報祖國、家鄉中去。’父親做事總是想到祖國、家鄉,很少考慮自己。他是我最崇敬的人!”

  記得那一年春節,兆文叔夫婦返鄉,我和宇園大哥陪同兆文叔去了“客家家訓館”,我作了全程詳細的講解,他聽得很認真,特別講到江氏家訓時,他飽含熱淚講述對家風家教的理解和看法。他談到了承啓樓大門的楹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啓後孫謀讀與耕。”振成樓的對聯:“振乃家聲,好就孝悌一邊做去;成就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他說,客家人教育子孫勤奮耕讀,奮發圖強,勤儉持家,這些都是好的文化,好的精神,應時時銘記在心,身體力行。正是楹聯警示和教誨後輩,三百年來,承啓樓、振成樓的子孫們共學堂、共廳堂、共樓梯、共走廊、共飲水、共大門出入,和諧共處,共同成就了家族的輝煌。建樓後,人才輩出,“兄弟選魁”“世代書香”。雖然,江先生創辦實業致富,但他生活儉樸,從不浪費一飯一粥。1996年夏,兆文叔邀請金豐中學校領導至香港,共商學校發展規劃。他們心想,到香港可要見識見識兆文先生的豪華住宅了。殊不知哪有什麼豪華住宅,他竟然住在九龍的一個面積不大的套間裡,臥室也不大,衹有一桌一椅一床而已,書房也不過四平方米大小。是啊,他的住所我去過幾次,那次我拍下了宇園大哥在狹小的書房裡和兆文叔討論家鄉老年基金設立的事宜。就在那一次,兆文叔在酒店請校領導吃飯,他把吃剩的半個面包細心地包起來,帶回家。這讓校領導很吃驚,感動不已,這就是捐鉅資建設我們金豐中學的名譽校長!對別人的不解,他的回答,錢再多,物質生活也不能奢侈,與其浪費,不如節省下來資助學生。他生活節儉如此,捐資興教卻不惜萬金!

  那次陪同兆文叔走出家訓館,我對客家人的家風家訓家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此我把客家家訓文化作為我在黨校研究的特色課題,如今,這門課已經成為福建省黨校系統、古田幹部學院的一門精品課程,每一次帶領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幹部來到客家土樓,走進家訓館,我都會充滿激情講述兆文叔這位客家驕子的家風家教不平凡的故事,感動著許多人。

  位於洪坑民俗文化村慶成樓內的客家家訓館,展出60個姓氏祖訓家規的族譜、楹聯、匾額等,按客家源流、家訓家規、楹聯匾額等七個部分進行展陳,內容涵蓋了土樓客家人的祖訓、家訓、家規,實乃集客家土樓文化之大成。正是因為有好家訓,才會有好家風,如果把“客家家訓館”比喻為上半篇文章,那麼“客家家風樓”就是下半篇文章,他們是完美結合的一個整體。依托“振福樓”而建設的“客家家風樓”,辟有10個展室,分為厚德篇、忠孝篇、耕讀篇、勤儉篇和清廉篇等5個部分,集中展示了41個客家傳統文化中慈孝、忠誠、仁惠等優良家風故事;與“客家家訓館”相互呼應、相得益彰,較完整地向人們展示土樓客家家風故事,成為繼“客家家訓館”後人們傳承優秀家風、家訓教育的又一個好場所。兆文叔的家風家教事蹟在“家風樓”就在“勤儉篇”作了詳細的展陳。

  記得2019年春節期間,香港閩西聯會主辦了“中華好家風、土樓過大年” 香港青少年在永定土樓過大年活動。啓動儀式在“家風樓”舉行,香港閩西聯會會長江全孚帶著兒子江廣良及10歲的孫子和大家一同參觀每個展室,當金牌講解員黃小娜介紹香港永靖同鄉會創會會長,捐贈家鄉教育事業達二千萬元以上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立碑表彰的江兆文先生事蹟專欄時,江全孚轉身對兒孫說,這就是你們的爺爺和太爺,我們江家一定要把爺爺立下的好家風一代代傳承下去。廣良牽著兒子的手對父親說,“我們一定會努力去做。”家風樓裡演繹了生動的好家風代代相傳的真實故事。

  客家人很能吃苦,“一條扁擔走天下”是其堅韌頑強、敢為人先精神的真實寫照。兆文叔就是這樣。我在整理兆文叔的材料時,偶然發現了他敢為人先、開拓創新、把握機遇的故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彼時,外國企業對來華投資充滿疑慮、徘徊不前,但一批海外華僑率先邁出了回國投資的第一步,港胞江兆文正是其中之一。1980年,經過幾個月的考察,江兆文先生發現了商機。浙江擁有歷史悠久的藤編工藝,製作出的藤制家具有透氣性佳、手感清爽、舒適別致的特點,非常適宜銷往潮濕、悶熱的東南亞國家。江兆文先生隨即向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了投資合辦企業的意向。同年5月21日,浙江省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提交了《關於成立西湖藤器企業有限公司的報告》,并於7月8日獲得《中外合營企業批准證書》。西湖藤器公司成立後,充分利用國家給予合資企業的各種優惠條件,發展浙江藤器制品生產和出口。針對當時浙江藤器產品款式陳舊、技術裝備落後、供銷管道不暢、行業瀕臨絕境的狀況,及時引進先進設備24台,同時仿製了一些設備,形成藤帶、藤席生產綫,生產效率提高2至10倍;開發新產品1000餘種,成功打入國際市場,遠銷日本、美國等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公司開業第一年出口成交額即達三百萬港元,是最初企業雙方總投資的1.5倍。1983年,西湖藤器公司已經建立了12個生產點,從業人員由四百人發展到兩千多人,浙江藤器行業由衰轉盛。

  江全孚先生還為我講述了兆文叔去世的前幾個月的一件往事。2020年武漢爆發新冠疫情,九十七歲高齡的兆文叔一生熱愛公益事業,聽說武漢有難,新冠肺炎猖獗,老人家坐臥不安,心情難平。得知擔任香港閩西聯會會長的兒子江全孚正在組織鄉親為武漢捐款,就迫不及待地跟他說:“阿孚,我也要捐款!”。說完,馬上掏腰包拿出5000元交給了兒子,讓他轉交給香港閩西聯會,要為內地抗疫盡一點力。在老人家的帶動下,他的孫子江廣良、孫女江少春,都相繼捐善款支持武漢,一家三代踴躍捐款達七萬餘元。

  兆文叔的赤子之心,深深感染了家鄉的每一個人。在他的影響帶動下,高頭湧現出一大批熱心家鄉事業、關心家鄉人民生活的外出鄉賢,他們以各種方式或途徑支持家鄉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用實際行動來踐行自己的諾言。在金豐中學,蘇志良校長還為我講述了許多金中校友感恩母校傳承兆文叔風範義舉的報恩故事。2018年9月,曾經受“江兆文獎學金”支助的2007屆校友蔣東建懷著對兆文爺爺的感恩,懷著對母校的感激,向母校捐贈音響設備。走出校園的他,憑著一股闖勁在商海中打拼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事業有成的他,總不忘自己母校、老師。他常說:“我們都曾經在江兆文爺爺的關愛下度過人生求學關鍵的三年,感恩於母校培養的恩情,感恩於兆文先生的捐資助學的功德,我們要像江兆文爺爺那樣,把‘功莫大於興教,德莫高於育人’理念好好傳承下去”。許多“蔣東建們”在傳遞傳承兆文爺爺的大愛精神。

  客家家訓家風內容涵蓋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中華傳統八德,傳揚中華文化道德之精髓,凝聚客家人文精神之靈魂。兆文叔優良的家風家教正像清風細雨一樣潤澤著我們的心田,他愛國愛港愛鄉,忠孝傳世;他勤儉大愛,耕讀傳家;他與人為善,樂於助人;他敢為人先,開拓創新。

  哲人其往,音容已杳,德澤永存!往事依稀,淚眼朦朧,千言萬語,道不盡我們對他的思念。兆文叔永遠離開了我們,那位把大愛灑滿人間的“兆文爺爺”走了,但他關於教育、關於慈善、關於人生的諄諄教誨卻將長駐人間,我們將永遠記住這位客家智慧老者,永遠記住他定格在寬成樓前定格在金中校道上永遠的背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