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1986年的民進黨,歷經26年已經變了模樣。變得越來越私利、越來越短視、越來越權謀。尤其在兩岸路綫上,始終自我陷入一種莫名的困境中拔不出來,民進黨正像一艘不知駛向何方的小船,在台灣海峽中漂流。
翻開民進黨這20多年發展史,不難看到其兩岸路綫一直充滿著算計與權謀。1991年10月12日,民進黨第五屆第一次全代會修正、增列,“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這麼一個赤裸裸的“台獨”綱領,實在是讓台灣選民不敢恭維,故1996年“總統”大選,代表民進黨參選的彭明敏得票率僅21%。2000年“總統”大選前一年的1999年5月8日,民進黨召開第八屆第二次全代會,制定了“台灣前途決議文”,淡化“台獨”,承認台灣現在“國名”叫“中華民國”,提出“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果然,這麼簡單的包裝“台獨”,竟能欺騙百姓,蒙混過關,陳水扁以39%得票率取得政權,民進黨得意洋洋。2004年“總統”大選,民進黨未改“台獨”路綫,陳水扁又拋出“一邊一國論”,僥幸被至今未破的“兩顆子彈”案保住政權。到了2007年9月30日,民進黨召開第十二屆第二次全代會,制定了所謂“正常國家決議文”,“積極推動正名、制憲、加入聯合國、落實轉型正義與建立台灣主體性等作為”。隔年的2008年“總統”大選,選民終於看到民進黨的嘴臉,最終用手中的選票,終止了民進黨“台獨”政權。2012“總統”大選,台灣民衆擔心民進黨如重新執政恐將造成兩岸新危機,結果再次用選票淘汰了拒絕一個中國原則、否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
其實,民進黨成立初衷,是以發起街頭運動,打出“民主牌”、“進步牌”、推動島內“政治民主化”、鼓動民衆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為政治目標。而隨著島內“解嚴”、“解禁”,民進黨內對“民主政治”的訴求已經達到目的,此時民進黨已經成為台灣第一大反對黨。但隨著“台獨基本教義派”和本土社團不斷發展壯大,此時民進黨的政治理念,已經完全偏離了當初追求政治民主與社會進步的美好初衷,大搞“台獨”運動、反對國民黨、反對外省人,進而與大陸為敵,反對與大陸交往,“抹黑抹紅”。凡此種種,民進黨一切為反對而反對,完全失去理智,已經沒有方向。
一、兩岸議題為何會越來越突出
與此同時,民進黨反對國民黨威權政治,將取得執政權作為黨最高政治目標,這本是國民黨與民進黨兩黨之間的政治鬥爭、政權之爭,為何這些年越來越突出地將兩岸議題拖入其中?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一是客觀上講,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骨肉相連、血濃於水,兩岸議題本屬共同家園裡的事情,非常自然,也非常必然地會影響到台灣社會、經濟,包括選舉這類政治生活之中。台灣任何政黨、任何政治人物,無法回避兩岸議題,關鍵的、重要的是對兩岸議題,不僅僅是經貿、文化等各個領域裡的交往交流,也包括一個中國原則、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的政治立場,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有一顆真誠熱愛中華民族的心。
二是國民黨在島內選舉中比較好地把握了兩岸議題的主導權,順應了台灣選民期待兩岸和平安定、經濟繁榮發展的主流民意,為選戰加分不少。而民進黨作為反對黨,一方面在兩岸議題上缺乏深度正確認識,提不出讓選民放心的大陸政策;另一方面不得不跟進國民黨的兩岸議題,策劃一些為反對而反對的激烈“台獨”言論,直到一些無實質內容的所謂“台灣共識”等“空洞”說辭。
三是民進黨誤判形勢,自縛手腳,極端意識形態化,把台灣選民當“阿鬥”。每到選舉,民進黨總要借兩岸議題施展“抹黑抹紅”的伎倆,給對手亂扣“傾中賣台”的帽子。殊不知兩岸交流20多年,帶給台灣的和平紅利日益增多,加上數百萬台灣民衆到過大陸,血脈相連的兩岸人民,已有了心靈的溝通,民進黨一味用對抗的思維處理兩岸議題,處處反中,事事否定,逆潮流而動,顯得相當無知,怎麼能不減分。
二、敗選檢討難以走出怪圈
眼下民進黨內正在對2012敗選因素進行檢討,黨內一部分人士好像看到危機,建言調整兩岸路綫;也有一部分人難改“台獨”本性,仍抱有幻想,走不出怪圈。筆者認為,始作俑者,還是民進黨對兩岸議題的“權謀性”所致。
民進黨檢討2012“總統”大選敗選教訓之一,一部分菁英開始認識到“兩岸關係是民進黨的罩門”。但能否真正認清這個“罩門”的症結所在,并賦予行動,這對民進黨轉型攸關重要,否則就不可能走完“最後一裡路”。目前看到的是,民進黨內務實派要想衝出困境,卻舉步維艱。不久剛出爐的民進黨敗選檢討報告,廣受各界矚目,令人遺憾和不解的是,在這份報告中,民進黨將敗選歸結為“執政信賴度不够”、“中國因素影響的因應”以及“基層經營與政治板塊的突破”等細枝末節問題,不但沒有對敗選主因——堅持“台獨”、否認“九二共識”作出正面、深刻的檢討,相反是掩蓋其頑固堅持“台獨”路綫的錯誤,避重就輕,諱疾忌醫。
再看幾位民進黨政要敗選檢討觀點,在兩岸路綫上還是不脫“權謀性”的陰影:曾提出“憲法一中”與“一國兩市”概念的前民進黨主席謝長廷,日前在媒體表示:綠營兩岸政策應貼近國民黨,讓台聯黨固守“台獨”。謝的說法意在民進黨和台聯黨可以分工合作,就能達成重新執政的目標,這種為選舉而做假的路綫改變,人人都可以看出,是陰險的一招,是一種手段的改變,而不是立場的轉變,“台獨”本質未變。更為可笑且幼稚的是,前台南縣長蘇煥智竟提出,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應該“政經分開”,一方面發展兩岸經貿關係,一方面繼續反對“九二共識”。試想,這種“腳踏兩只船”的主張,這樣“權謀性”的調整,台灣民衆可能接受嗎?大陸可能接受嗎?
民進黨上下熱烈檢討兩岸政策之時,除激進“台獨”勢力牢牢堅守所謂“台灣主體性”立場外,黨內務實派中也確有頭腦清醒之士。新潮流“立委”段宜康表示,民進黨要擺脫“反中鎖國的刻板印象,兩岸政策應是立場堅定、態度友善、政策有彈性”。“立委”趙天麟則說,“兩岸在各層次、民間都有交流,民進黨曾經執政,現在也尋求再執政機會,不能自外於兩岸交流,應卸下心防,建議從智庫或非正式座談開始與中國(大陸)建立互動管道”。“立委”李應元更直言,民進黨如果不檢討兩岸政策,到2016年還是一樣,選舉再熱、呼聲再高,到最後一個禮拜還是發現大勢已去。台灣智庫諮詢委員張國城稱,民進黨要執政,“九二共識”等七個關一定要過。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說,民進黨的兩岸立場至少要和全球同步,否則就如這次大選,必將引來中美聯手封鎖;當全球都和中國打交道,民進黨如果置身事外,最後只有等待被歷史淘汰。凡此種種言論,如果判斷不錯的話,還是讓人感覺有“權謀性”之虞,這些所謂建言的目的,皆為民進黨勝選執政之目的,仍未找到民進黨要執政,決不能固守其“台獨”黨綱這一要害。因為簡單的道理之一是,“台獨”將給兩岸造成的危害及危險性,台灣民衆已經越來越清楚了。
三、摒棄權謀 認清大方向才有希望
這些日子,民進黨一些重量級領導人,如高雄市長、代理黨主席陳菊、前“立委”洪奇昌、羅文嘉、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等,也都提出加強兩岸交流的意見,或建議恢複“中國事務部”,或在大陸設立“中國代表處”,或建議黨主席等重量級人物訪問大陸。同樣,凡此種種言論或想法,說明民進黨內已經有不少人開始醞釀如何改變、調整兩岸路綫。如果這些建議能够實施,將是民進黨朝兩岸政策重大改變跨出的第一步。但是,出發點不能只為選舉勝利,否則台灣選民還是會覺得民進黨的兩岸路綫,仍然是權謀與投機。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蔡英文在檢討發言中點出了民進黨存在兩岸路綫方面的問題,呼籲民進黨要勇敢走出去“處理中國問題,不是坐在家裡想要怎麼處理,而是要在互動中了解”。要“從交流中了解中國(大陸)、共同思考和中國(大陸)互動新的一條路”。此話透視出蔡也開始有所醍悟,認知兩岸路綫要務實,要以具體行動強化這個立場,以擺脫“逢中必反”的刻板印象。但民進黨內面對“台獨”神主牌這一根本性的路綫問題,有沒有可能形成共識、有沒有辦法和決心動真格給予清理、撥亂反正,還有待觀察。
前“立委”郭正亮指出,“蔡英文敗選檢討,只是接受外界批評,坦承民進黨確有中國問題而已,但在具體實踐上,民進黨如何啓動兩岸接觸、如何制定互動准則、如何凝聚黨內共識、如何凸顯政策特色、如何主導兩岸議題,由於蔡卸任黨主席在即,并未提出任何內容”。此話倒是可以深入研究一番。
但無論是務實派,還是“台獨”派,都不能把大方向搞錯。民進黨想研究大陸,但要對路子;想與大陸互動,但要有行動;想調整路綫,但要有決心。最關鍵、最根本的問題是,要徹底放棄“台獨”,而不是包裝“台獨”;要放棄與大陸對立、對抗,而不是謀算計、耍權謀。只要民進黨放棄“台獨”立場,大陸與民進黨交往的大門是敞開的。
3月1日國台辦記者會發言人範麗青,重申了大陸一貫的立場。如今在台灣,“台獨”最多僅有一些小市場,兩岸和平發展才是大市場,民進黨對此不應錯判、誤判。兩岸和平發展是大勢所趨,兩岸議題與台灣息息相關,這是未來台灣任何大選都無法回避的問題。民進黨要真正認清,票在選民手裡,更在選民心裡,民進黨的兩岸路綫能否為2300萬台灣民衆從心底裡接受,是最重要的。如能為台灣民衆福祉著想、為兩岸和平發展著想,為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著想,那麼民進黨就有希望了。
(原載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12年4月號)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