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021年2月13日電 (作者 仇長根)中美博弈40多年來,主要呈現“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態勢,涵蓋政治、經濟、軍事及意識形態等多個領域。從2016年開始,尤其是去年美國大選,一意孤行的特朗普為競選連任,在中美博弈的“棋局”中,打破原來“競合”格局,瘋狂亂打“台灣牌”,圍堵、挑釁中國,中美關係遭遇“毒化”跌入低穀,并對本已複雜嚴峻的兩岸關係帶來前所未有之挑戰。時勢難料,中美博弈并不以特朗普的意志為轉移,“損人不利已”,且本人結局悲哀,終被對手以306:232大比例擊敗而遭淘汰。如今,拜登上台接近一個月,美國新政府對華對台政策雖處於“試探”階段,但大體上重回“競爭、合作”的輪廓與方向基本確定。中國傳統佳節春節來臨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通話,無疑是雙方表達的“善意正向、理性務實”的積極信號。那麼未來四年中美博弈究竟能否實現正常、理性“競合”的軌道?中美博弈美國打“台灣牌”是否會有所減弱?中美博弈中的兩岸關係將何去何從?都值得關注。
一、中美博弈能否回歸正常、理性“競合”?
首先,從中美博弈的外部環境看,美國需要“撥亂反正”。特朗普主政時不僅瘋狂挑戰中國,其實在與世界博弈中“毀約退群”“淩霸盟邦”四面樹敵,得罪的歐、亞等多個國家,都期待他早點“卸妝、打包、走人”,難怪美國大選剛一結束,英、德、法等國家首腦就急切電賀拜登當選。所以,拜登新政府亟須“修補”對外關係與重塑美國形象。其次,看美國內狀況拜登新政府亟須自我“療傷”。新冠疫情的控制、經濟民生的恢複、政治撕裂的彌合,種族矛盾的化解等,重重困惑與挑戰需要面對解決,刻不容緩。因此,拜登新政府既要收拾特朗普留下的“爛攤子”,又要盡快恢複對外正常關係與避免外部挑戰,在其內外多種因素下,中美博弈不是沒有重回“競合”軌道的可能。2月4日拜登首個外交政策演講指,中國是對美構成挑戰的“最強勢競爭者”,同時稱願“在符合美國利益時與中國合作”。此前1月27日國務卿布林肯首次記者會稱,“美中關係可以說是我們在未來世界中最重要的關係”“美中關係既有競爭性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可以預見,拜登新政府的確認知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和利害關係,了解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敏感、最核心的問題,也知道處理不慎,中美關係後果嚴重,難以承受。
進一步分析,拜登新政府在中美博弈中仍然會把“台灣”當“棋子”捏在手中,因為美國始終錯誤認為牽制、遏制中國的“以台制華”戰略,符合美國“霸權”利益。而民進黨當局仍然會擁抱美國,配合美國“以台制華”戰略,挾洋自重,“倚美謀獨”。但美國和台灣當局也應該知道,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決心是不會動搖的;中國大陸的原則和“底綫”是“碰不得、惹不起的”。主要因為:一是,中美博弈事實上已經是世界兩大經濟體、兩個核大國之間的博弈,涉及到大國外交戰略,牽一發,動全局,搞不好會“地動山搖”,影響巨甚。二是,在中美博弈的“棋局”中,美、台勾連挑釁如“過綫”,勢將嚴重破壞和衝擊到中美關係,也嚴重危害台海與亞太區域和平穩定大局,到頭來美國必遭“自損、自傷”,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三是,美國和台灣當局不會不清楚,“台獨”猖狂過“紅綫”,大陸絕不會容忍,美、台都要為此付出惡化兩岸關係的慘痛代價與承受嚴重苦果。
二、中美博弈中的“台灣牌”是否會有所減弱?
客觀而言,特朗普執政四年“積存”對抗中國的“遺產”,要想讓拜登“急轉彎”不現實,也不可能。四年裡出台五個涉台法案和3個有涉台內容的法案為台灣撑腰,包括2018、2019、2020《財年國防授權法》,鼓吹美台軍艦互訪邀台軍演、強化台方軍力及高級將領互訪等。《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美國國防部印太戰略報告》《台灣交往法》《台北法案》《台灣保證法》,把台灣納入印太戰略範圍,協助台拓展“國際空間”,支持台參加“國際組織”。再觀察拜登新政府幾位大員近期言論,基本預告了對華“戰略強硬”的信號。1月19日候任國務卿布林肯就宣稱“中國在所有國家中對美國構成最大挑戰,特朗普對華強硬是對的”。同日候任國防部長奧斯汀公開聲稱,“中國是美國面臨的不斷上升的威脅”;支持台灣具有“抵抗侵略”的自我防衛能力。候任財長耶倫也聲稱,“中國是美國最具戰略競爭力的競爭對手,美國將與盟友使用各種工具、一起協調應對”。十天後的1月29日,總統國安事務助理沙利文強調,美國政府各個層面要清楚一致地說出美國關切的問題并“准備采取行動向中國施加代價”,包括新疆、香港、台灣等問題。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在參院情報委員會聽證會上指稱,“聚焦中國的挑戰是當務之急”。
可以預料,未來中美博弈中,拜登新政府在涉台問題上,將圍繞實施“印太戰略”,利用“軍售、軍演、互訪、助台對外空間”等“台灣牌”,“幹擾、擠壓、挑戰”中國。因為,一是,從中美戰略博弈與較量的角度分析,美國骨子裡根本不想中國完成統一,兩岸“和而不統”,才是“符合、配合”美國“以台制華”戰略的最佳選擇。美國安會發言人赫恩指稱,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堅若盤石”。二是,中美博弈中美國朝野均焦慮中國快速發展,錯誤地認為中國對美國有“威脅”而主張“制約、遏制”。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無論誰執政,打“台灣牌”即“以台制華”戰略基本一致。三是,民主黨和拜登本人及其執政團隊,對華戰略與政策既有的成見與偏見,不可能改變。同時,確實面臨共和黨的壓力,也要表現出對中國的“強硬”姿態。而且兩黨國會政治實力“勢均力敵”,“反華親台”政客打“台灣牌”有共識,不遺餘力。所以,對中美博弈中美國打“台灣牌”,不要抱有“減弱”的幻想。
三、中美博弈中的兩岸關係何去何從?
嚴格講,兩岸關係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屬於一種特殊的政治、軍事的“敵對”關係。1949年前,國共內戰有美國插手,國民黨敗退台灣後建立“偽政權”,繼續反共有美國撑腰,迄今“兩岸敵對狀況”仍未終止。大陸從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以來,多次呼籲就結束“兩岸敵對狀況”舉行商談,然蔣經國、李登輝、馬英九主政均拒絕,當然背後有美國因素。馬主政其間曾提出商談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後受美國等外部壓力和為政治選舉(選票)又“縮回”。所以說,“兩岸敵對狀況”未解除,兩岸“和、戰”在一念之間,大陸完全可用以非和平方式收回台灣,不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道理是一樣的。這也是大陸迄今不可能承諾“放棄對台使用武力”和“保留采取一切措施”選項的原因之一。除“和統”與“武統”之外,兵臨城下,“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武逼統”,也是可以作為選項,主導權在大陸手中。當然,港澳實踐證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最有智慧的統一方針。
要解決中美博弈大背景下的台灣問題,根本要靠兩岸人民自己。一直以來,美國政界、學界和台灣學者常有“中美共管台灣”之說,尤其美國國會一些“親台反華”議員及美國智庫單方面的放話,呼籲大陸“停止對台在外交、軍事與經濟上施壓,并與台灣當局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對此必須澄清,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何來需要中美“共管”之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大陸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完全有能力、有實力,有決心、有智慧,自己解決台灣問題。美國插手台灣問題,幹涉他國主權嚴重違背國際法,嚴重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嚴重危及亞太區域穩定。其實,兩岸談與不談,輪不到外國勢力下“指導棋”。兩岸舉行政治談判大門始終敞開,大陸四十多年前就提出,是台灣當局拒絕談判,“只經不政”“以拖待變”。民進黨執政拒絕“九二共識”,沒有一個中國原則這個共同政治基礎,怎麼談?談什麼?。當然,中國對美國和台灣不會抱任何幻想,未來中美關係的狀態會是“競爭、合作”;兩岸關係的狀態會是“官方政治對立難以改變”“民間交流交往無法阻擋”。中美“競爭、合作”,兩岸“對立、交往”,有無新的變化,有待觀察。
四、展望2021年中美博弈中的兩岸關係?
無庸置疑,中美博弈勢與兩岸關係和美台相關連,如果博弈走向對抗,台灣首當其衝將被推上風險之高的“浪尖”。日前,美國新政府國防部發言人科比對於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警告“台獨就意味著戰爭”的首場記者會響應稱,美國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的承諾沒有任何變化。“我們有義務協助台灣自衛”。顯而易見,美國對華對台基本面仍是“兩手”,一方面堅持“一中”政策,另一方面“以台制華”,故今年中美博弈仍將會持續,中美戰略競爭、美國對華圍堵遏制也是必然。但由於中美在全球經濟、核不擴散、公共健康等方面確有合作的維度,美國期待中美關係的“合作”“平衡”及有“耐心”“接觸”的好兆頭也己顯現。1月20日拜登就職當天回憶當年與中國領導人談及“可能性”的一段對話意味深長,即“我們相信,只要我們下定決心,一切皆有可能。”隨後新任命為“印太事務協調官”的坎貝爾喊話建議,中美都後退一步,緩和目前針鋒相對的緊張氣氛;再各進一步。拜登核心幕僚、哈佛教授艾利森接受采訪直言,拜登理解“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而這個中國的首都在北京”,台灣這個“獨立國家”并不存在,美國也不會承認“台灣獨立”。以上所釋放的重要信號,整體上看不能不說是美方願與中方建立積極可行之關係的基調。
值得關注的是,拜登新政府上任後的2月5日,中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應約與美國務卿布林肯首次通話,布林肯明確重申美方將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這一政策立場沒有變化。而1月25日白宮發言人普薩基說,“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時,我們正從一種有耐心的態度開始。這意味著我們將與盟友、民主黨人、共和黨人進行磋商,將允許跨部門審查和評估該如何推進中美關係”。目前至少可以這樣判斷:除夕習、拜“隔洋通話”及拜登新政府近期不到一個月時間的種種言論表明,美國願意以“耐心”和“接觸”來改變特朗普時期的一些政策;也表明需要審慎提出并盡早確立中美兩國健康、理性的“戰略框架”。同時,也可以這樣認為,中美博弈正處於新的“試探期”,美國的“耐心”有“忍耐、求變”和“結盟、對中”之意,即先解決國內之困和與西方結盟,之後再提出應對中美博弈之策。但“解困”并非易事,“結盟”也不見得都肯選邊當美國“炮灰”,相信美國應該會認識到這兩點。
五、中美博弈中兩岸緊張關係能否借力緩和?
中美博弈不應該是用“零和”舊思維,而應該是用“雙贏”或“共贏”的新思路。中美關係如能相向而行往前走,兩岸緊張關係不是完全沒有緩解的機會。因為,中美博弈回歸正常、理性,台灣民進黨當局無機可趁,還得小心狂奔“台獨”可能被美國認定為新的“麻煩制造者”。當然,民進黨當局還需要放棄幻想,面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政治現實,負起在島內完全執政的政治責任,停止勾連美國,放棄“倚美謀獨”,放下與大陸對立、對抗的心態。蔡英文在新年元旦和農歷春節前夕講話中表示,“願意符合對等尊嚴下,促成兩岸有意義對話”。但“嘴動”不如“行動”,包括停止縱容極端“台獨”勢力涉及“主權”之“修憲(改“國徽”)、制憲、公投”等法理“台獨”的猖狂之舉。如此,兩岸關係才有可能出現轉圜的機會。但依目前民進黨當局的所作所為看,兩岸政治對立、對峙,甚至對抗現狀和兩岸政治僵局化解的可能性并不大。
然而無論如何,從兩岸同胞血濃於水這個角度講,兩岸民間關係與交流交往仍會持續發展。大陸盡最大可能、最大努力,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是一貫堅持的指導思想。事實說明一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從打開隔絕38年封閉的交往之門,兩岸同胞得以正常探親、交友、奔喪乃至結為連理步入婚姻典堂,到百萬台商投資大陸、發展事業,賺取數千億貿易順差,再到文化、教育、體育及“城市論壇”等全方位、全領域交流,兩岸人民交往已達到空前熱絡。台灣“912”大地震,大陸汶川大地震,兩岸人民患難相助,處處體現手足之情,生動表達生命至上的大愛之舉。兩岸人民交往,已成大勢所趨,不僅民進黨當局擋不住,包括美國及所有外部勢力,都無法阻擋。
總而言之,(1)中美戰略博弈無可回避,博弈中有競爭也不可怕,世界本就充滿競爭,可謂競爭“鋪天蓋地”。但博弈中須尊重彼此核心利益,不可鼠目寸光,高估自己,“妒忌、仇視、威脅、攻擊”對方。(2)中美博弈的“競爭”可能會加劇,但競爭中須“理性、良性”,建規則、防失控。中國領導人多次重申,願意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構建以協調、合作、穩定、健康為基調的中美關係。(3)中美博弈,中國不會稱霸。美國的“獨霸”,中國從未挑戰,也沒有必要挑戰。2014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受美國《赫芬頓郵報》子報《世界郵報》創刊號專訪中指出。“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於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4)中美博弈,民進黨及台灣當局不可誤判形勢,不要“幸災樂禍”,覺得“有機可趁”。少數“急獨”分子不可肆意妄為,輕舉妄動。“台獨”越過“紅綫”,必遭嚴懲。(5)中國為實現中華民族複興,有許許多多的事情需要契而不舍,克難前行。中國倡議“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馬歇爾計劃”,目的是願為人類創造文明和共同進步發展之機會,推進世界文明互相借鑒和超越衝突,造福於全人類的和平與福祉。
(原載香港《中評網》2021年2月13日)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