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工作的核心之一是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展,社科研究工作要取得研究成果,必須有相應的社科研究平臺和社科刊物的支持。
第一節 研究機構
湛江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産出,主要依賴於社科研究平臺。主要分爲湛江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單獨建立和聯合建立的社科研究機構。
一、湛江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所屬研究機構
(一)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湛江分院
早在2005年2月28日,湛江市社科聯明確提出籌劃建立湛江市社會科學院。至2006年2月8日,社科聯年初工作會議再次提出建立湛江社科院的問題。2006年3月20日,湛江市社科聯向上級領導機關提交成立湛江社科院的請示。2013年9月,湛江市社科聯重新啓動申建湛江社科院問題,並得到駐湛各高校社科專家學者、各學會(協會、研究會)負責人的普遍支持,同時正式向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社科院提交《關於申請成立廣東省社科院湛江分院的報告》。
(二)湛江市社科聯與駐湛高校合作建設研究機構
1.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
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是由湛江市委宣傳部、廣東海洋大學、湛江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申辦和管理的。基地設在廣東海洋大學,相關内容見下節駐湛高校社科研究機構。
2.廣東省實踐科學發展觀研究基地
廣東省實踐科學發展觀研究基地是由湛江市委宣傳部、嶺南師範學院、湛江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申報和管理的。基地設在嶺南師範學院,相關内容見下節駐湛高校社科研究機構。
二、高校社科研究機構
(一)廣東海洋大學社科研究機構
1.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
2008年4月,經湛江市委宣傳部、廣東海洋大學、湛江市社科聯多次協商溝通,决定由廣東海洋大學組織力量、整合材料申報廣東省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廣東海洋大學領衔的組織申報工作交由文學院開展,最初由劉嵐擬定申報材料初稿,其後又轉由蔡平教授完善充實。2008年5月,由蔡平教授再做擬定的《關於成立“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的請示》,經由湛江市委宣傳部、廣東海洋大學、湛江市社科聯三家相關領導審核並蓋章,由湛江市社科聯提交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同時,廣東海洋大學文學院負責擬定並上報《建立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的基礎和條件》、《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的組織機構》、《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章程》、《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2008—2010年度發展規劃》。2008年11月29日,在廣東海洋大學舉行了“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揭牌儀式”,並召開了首次雷州文化學術研討會。廣東省社科聯專職副主席林有能,廣東省社科聯學術規劃部副主任馮達才,中共湛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鄧碧泉,湛江市副市長樑志鵬,湛江市社科聯主席李更盛,雷州市副市長陳奇石,廣東海洋大學副校長吴竈和、陳澤球,以及駐湛各高校及地方相關主管部門負責人、文化專家學者6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上,廣東省社科聯副主席林有能作了講話。湛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鄧碧泉在會上介紹了雷州文化研究的歷史進程,指出其對促進文化發展的理性思索和科學化的重要作用。他認爲,地域文化研究就是對一個地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雷州文化研究基地的成立就是要整合力量,科學論证,使研究更規範、更科學,爲湛江市文化事業發展提供支撑點。
雷州文化研究基地成立以後,多次邀請湛江市委宣傳部和湛江市社科聯領導商討基地建設和科研發展問題,2010年10月9日召開基地工作會議,對基地成立以來所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困難做了全面總結,並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安排。
2012年,原廣東省社科聯所屬各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轉屬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管理,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要求各基地重新整合材料申報。2012年3月1日,湛江市委宣傳部、廣東海洋大學、湛江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再次向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提交《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申報書》。
2013年5月15日,重新申報的廣東省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之一——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在廣東海洋大學舉行揭牌儀式。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周薇,湛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盧瑜、湛江市社科聯主席餘偉民等出席會議並共同揭牌。在廣東省委宣傳部和廣東省社科院於2012年組織開展的“廣東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評選中,由湛江市委宣傳部、廣東海洋大學、湛江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申報的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在評審中全票通過,成爲全省首批獲批建設的9個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之一。由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出版的《流寓文化與雷州半島流寓文人研究》同步首發,該著作是在流寓文化和雷州半島流寓文人研究方面的首部學術著作。其後,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又創辦《流寓文化研究》、《天南學術》等以湛江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爲主體的學術刊物。現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主任爲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孫長軍教授。
2.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
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廣東海洋大學根據廣東建設海洋强省、增創經濟發展新優勢、培養海洋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在原海洋經濟研究所和WTO研究中心的基礎上,在全校範圍内優化整合資源,組建成立的由學校直接管理的研究機構,下設海洋經濟理論與實踐、海洋管理與政策、可持續發展與緑色貿易3個研究室。
中心主任由廣東海洋大學副校長朱堅真教授擔任。中心宗旨在於綜合發揮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經濟學與海洋管理學的學科優勢,聯合校内外、海内外有關學術力量,運用傳統與現代學術研究的科學手段,研究中國海洋經濟與管理重大學術問題,培養高層次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人才,以推進中國海洋經濟學、海洋管理學及相關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中心發表相關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與教材63部;各類科研項目100餘項,在國内外海洋管理與管理研究領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學術帶頭人朱堅真教授,爲廣東省海洋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農村經濟學會副會長,在南海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領域造詣較深,出版的主要專著有《21世紀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南海周邊國家及地區産業協作系統問題研究——兼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産業協作模式》、《海洋漁業應急管理》、《廣東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保護機制研究》等,發表論文40多篇,主持省部級項目5項,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2項。
3.廣東海洋大學東盟研究院
廣東海洋大學東盟研究院,於2014年12月4日成立,是廣東海洋大學爲對接國家南海戰略、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推進學校在東盟合作領域研究,整合優化全校資源,組建成立的研究機構。
研究院宗旨:綜合發揮廣東海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優勢,聯合校内外、海内外有關學術力量,運用傳統與現代學術研究的科學手段,研究東盟各國以及中國-東盟合作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培養中青年學術骨幹和研究生,提昇廣東海洋大學在這一領域研究的學術影響力以及爲政府决策提供諮詢服務的能力。
組織機構:現任院長寧凌教授、副院長居占杰教授。設立5個研究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所;東盟經濟與貿易研究所;東盟政治與法律研究所;東盟文化與交流研究所;東盟旅遊研究所。設立學術委員會,由國内外知名專家、學者組成。
研究隊伍:研究所研究人員由校内外專兼職研究人員組成,現有研究人員5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學位28人,形成了一支專業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較爲合理的研究隊伍。
研究方向:“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所研究方向——面向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互聯互通研究、貿易暢通研究、資金流通研究、政策溝通研究、文化與交流研究。經濟與貿易研究所研究方向——東盟貿易問題研究、東盟投資問題研究、東盟財政與金融問題研究、中國—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研究。東盟政治與法律研究所研究方向——中國與東南亞諸國關係研究、政治文化歷史層面的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東盟國别政治與法律制度研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法治合作與發展研究、南海海洋法律問題研究。東盟文化與交流研究所研究方向——東盟文化研究、東盟科技研究、東盟藝術研究、東盟教育研究。東盟旅遊研究所研究方向——中國—東盟旅遊交流與合作研究、東盟旅遊産業發展比較研究、東盟濱海旅遊開發研究、東盟區域旅遊合作研究。
4.廣東海洋大學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院
2019年4月,廣東海洋大學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院獲批成立,這是除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以外,掛靠在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又一學術研究平臺。
研究院的研究團隊以廣東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研究人員爲基礎,兼容校内從事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人員及部分校外研究人員。廣東省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雷州文化研究基地,自2008年獲批以來,經歷了十年的建設發展,已經建立了一支穩定的粤西地方特色文化研究隊伍,積累了豐富的區域文化研究經驗,産出了不少有質量的研究成果,極大支持了學校的學科建設和湛江地方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其中大部分研究人員都在不同程度上涉足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蔡平教授的論文《絲綢之路觀念演進與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理念》獲2017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大會優秀論文二等奬,在“2017海洋文明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會議”(上海師範大學)上的發言,廣受與會專家學者認可。仍有一些研究人員在海洋文獻、海洋民俗、海洋交通史、海洋文化傳播等領域展開自覺研究,積累了一定的海洋文化問題研究經驗。
2019年1月,著名學者甘筱青教授受聘爲廣東海洋大學講座教授,加盟廣東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甘筱青教授爲原南昌大學副校長、九江學院原校長,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學部委員、中國高教學會大學文化研究分會副理事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主持並完成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以及衆多國際合作項目。甘筱青教授近年來致力於中華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傳播,成果豐碩,業績顯著。加盟廣東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後,甘筱青教授以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倡議爲引領,結合湛江在古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獨特地位及中華傳統文化的海外交流,組建學術團隊,建立研究平臺,推動我校海上絲綢之路問題研究。
自2017年來,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在負責人孫長軍院長帶領下,組織研究團隊,對粤西地區湛江和茂名二市民國以前46種舊志展開全面整理,目前已完成11種舊志整理工作,並提交暨南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本工程將在四年年内完成全部工作,並對其中關於海洋問題的史料匯編出來,以此作爲系統全面進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基礎工作。雷州文化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員,在從事粤西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同時,注意匯集海洋文化研究史料,以張蓮博士爲代表,結合自身的專業研究方向,對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學書寫文本進行了系統爬梳,從一個側面積累了較爲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史料。這些都爲未來研究院成立後海上絲綢之路問題研究奠定了資料基礎。
研究院開展學術研究的指導思想與方向是:立足粤西,對粤西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問題進行全面梳理和研究。再由粤西延展至整個南海周邊,建立以南海海上絲綢之路問題研究爲中心和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體系,回首歷史過往,展望未來願景。研究對象内容主要指向古今中國人在將足迹通過海洋延伸向外的過程中,與海洋發生關係而生成的一切物質的和非物質文化遺産。
廣東海洋大學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院,依託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組建,爲校設研究機構。名譽院長:甘筱青(廣東海洋大學講座教授);院長:孫長軍(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副院長:鄧建(教授)、蔡平(教授)、胡墨(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秘書:董國華(中文系主任)。下設5個研究所:歷史研究所,所長蔡平教授;文獻研究所,所長劉剛副教授;文學研究所,所長鄧建教授;語言研究所,所長安華林教授;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毛家武教授;民俗研究所,所長劉嵐副教授。
除此以外,廣東海洋大學所設置人文社科研究機構(平臺)又有海洋文化産業研究中心(與國家海洋局共建)、廣東省地方立法研究評估與諮詢服務基地(廣東省人大)、廣東高校廉政研究中心(廣東省教育廳)、海洋文化研究所(校級)、文學與粤西文化研究所(校級)、法學研究所(校級)、外國語言與外語教學研究所(校級)等。
(二)嶺南師範學院社科研究機構
1.廣東省實踐科學發展觀研究基地
2013年5月15日,廣東省實踐科學發展觀研究基地——城鄉協調發展研究基地在湛江師範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行揭牌儀式。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劉小敏,湛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盧瑜出席揭牌儀式。2012年,廣東省委宣傳部和廣東省社科院組織開展“廣東實踐科學發展觀研究基地”申報評審工作,由湛江市委宣傳部、湛江師範學院、湛江市社科聯聯合申報的城鄉協調發展研究基地在近20個申報單位中脱穎而出,成爲首批入選的8個研究基地之一。
2.嶺南文化研究院
嶺南文化研究院是嶺南師範學院直屬三大科研單位之一,於2012年7月在原湛江師範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2012年原學校黨委副書記劉海濤教授兼任研究院院長,王欽峰教授擔任專職常務副院長。2015年11月,學校李江凌副校長分管嶺南文化研究院工作。現研究院院長王欽峰教授。
嶺南文化研究院下設雷陽文化研究所、吴川文化研究所、廣州灣研究所、粤西方言與文化研究所、南方詩歌研究中心、粤西宗教研究所、雷州民間藝術研究所、雷州美術研究所、移民商道研究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所、粤西民俗文化研究所等11個下設研究機構。其中雷陽文化研究所和吴川文化研究所由研究院直接管理,其他9個研究機構掛靠所在二級學院,接受嶺南文化研究院和二級學院的雙重領導。
嶺南文化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任務定位於雷州半島文化研究,并兼及雷州半島外圍或嶺南地區各類型文化研究。學術上致力於開展雷州半島傳統文化,包括開疆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商業文化、制度文化和僑民文化等研究,重點推進唐初至清末的雷州半島文化研究。開展廣州灣殖民文化和現代湛江文化研究,再現雷州半島文化現代轉型的基本軌迹,從學術角度完整叙述近現代湛江文化發展的歷史。對雷州半島文化和中原文化、閩越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及國外文化進行比較研究,明晰雷州半島文化特質。在地方文化建設方面,緊密跟踪國家文化政策,參與構建地方相關文化建設的綜合性或專項性規劃及有關的行動計劃。與地方文化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合作開展課題研究,進行文化共建,搜集整理雷州半島的文化文獻,挖掘、搶救和保護雷州半島的文化遺産。開發雷州半島的文化資源,創制相關的文化藝術産品,協助地方建設重大旅遊文化設施,促進地方文化産業發展和文化强市建設,擴大地方文化影響。提供雷州半島文化研究資料和諮詢服務,舉辦學術講座和研討會,促進文化交流,擴大雷州半島文化在國内外的影響力和生存空間。開展嶺南、粤西和雷州半島傳統文化教育,將研究成果帶進社會和高校課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强人們的文化遺産保護意識。
3.嶺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院
嶺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院組建於2010年。研究院以“政策導向,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爲宗旨,依託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粤西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和廣東省首批協同創新平臺“粤西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發展中心”,聯合廣東、臺灣等地的高校,以及粤西地區的中小學校,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開展科學研究。研究院現已建成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比較教育研究所、教育理論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9個機構。研究院現有專職研究人員8人,人員結構、學科結搆合理,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學術團隊。
研究院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科研氛圍。利用嶺南師範學院未來教育空間站,共享多功能學術會議室、網絡信息發佈平臺等資源開展課題研究。研究院目前擁有大量教育類著作和期刊,其中藏有清末民國時期的一些教育期刊和教育專著。研究院統籌協調全校教育學學科的研究力量,2009年以來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科研成果:發表學術論文310餘篇,出版專著和教材近200部;獲得省級優秀教學成果奬6項,省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9項;主持國家級、省部級、市廳級項目86項。研究院先後與華南師範大學、廣東技術師範學院等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舉辦了四届卓越教師實驗班,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研究院與臺灣及大陸的高校交流頻繁。近年來,研究院先後邀請了50餘位國内外知名教育家來校講學,指導教育學科發展。研究院緊緊圍遶學校“立足粤西,服務廣東,面向全國”的辦學目標,朝着“教育研究高地,教育技術高地,教育人才高地”的目標邁進。
4.嶺南師範學院心理傳記學與生命叙事研究所
心理傳記學與生命叙事研究所經嶺南師範學院辦公會議通過,於2013年3月26日發文成立,所長鄭劍虹。該所是國内第一個心理傳記學領域的研究機構。研究所成立以來,與臺灣高校和相關學術組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先後於2013年5月、2014年6月、2015年6月和臺灣生命叙事與心理傳記學會共同主辦了三届海峽兩岸“生命叙事與心理傳記學”學術研討會。並共同創辦出版《生命叙説與心理傳記學》期刊(臺灣)和《生命叙事與心理傳記學》集刊(大陸)。研究所以主辦的“一會一刊”爲陣地,積極推動生命叙事、心理傳記學、叙事心理學以及質性心理學在海峽兩岸的發展工作,研究所成員出版、發表了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了心理傳記學研究的質量結合模式、資料篩選的成長性關鍵因素、生命故事訪談法和心理傳記療法;與臺灣學者合作開設質性研究方法工作坊;成員先後參訪了臺灣輔仁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等臺灣高校。
(三)廣東醫科大學社科研究機構
1.廣東醫科大學教育技術與信息中心
廣東醫科大學教育技術與信息中心是學校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集教學、科研和服務於一體。中心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學校數字化校園的規劃、建設和管理;負責學校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規劃、管理和組織實施;負責學校網絡、多媒體課室等系統的運行管理和技術支持;承擔全校現代教育技術以及相關選修課程的教學和培訓工作;爲全校師生提供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技術支持和管理服務。中心下設辦公室、課室管理部、教育技術部和網絡技術部。現有教工35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8人。
廣東醫科大學是廣東教育科研網的第二批接入單位,是湛江地區的匯接中心;是中華醫學會教育技術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單位;是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教育技術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單位;是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信息網絡建設專業委員會、華南港澳地區高校教育技術協作委員會常務理事單位。2011年該校信息化建設獲得國家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頒發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先進單位”稱號;同年教育技術與信息中心也獲得了“廣東省高等學校信息與網絡建設先進集體”稱號。教育技術與信息中心始終堅持“應用爲導向,服務是核心”的原則,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推動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作爲中心的根本任務,以信息資源建設爲重點,以網絡教育應用爲突破口,逐步探索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斷優化教學環境,拓展學習空間,爲建設智慧校園和促進廣東醫學院的發展壯大做出新的貢獻。
2.廣東醫科大學生命文化研究院
2013年3月20日,廣東醫學院生命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成立。2014年,生命文化研究中心更名爲生命文化研究院。生命文化研究院是從事生命文化研究的科學研究機構,生命文化研究院主要有三大職能:生命文化研究、生命文化教育以及生命文化的實踐與傳播。下設三個研究所:生命文化與哲學研究所、中國傳統生命文化研究所以及生命文化教育與傳播研究所。
生命文化研究院把推動生命文化的研究與傳播作爲己任,面向全國的生命文化教育事業,以生命文化爲主要研究對象,以理論研究和教育應用研究爲主。生命文化研究院致力於建立“生命文化學”這樣一門學科,初步創立生命文化學的基本理念和模型體系,注重挖掘中國哲學中的生命文化思想,從哲學角度詮釋生命文化學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探究生命文化學的哲學根基。
生命文化研究院有專職研究人員7名,兼職研究人員40餘名,其中教授3名,特聘教授1名,客座教授10名。生命文化研究院主要的研究方向:生命文化學的理論及模型研究;中國傳統生命文化研究;醫學相關論題的生命文化研究(生命論題的文化譜系學研究和當代醫學實踐的生命文化研究)。
3.廣東醫科大學養老産業研究院
針對社會老齡化嚴重的現狀,廣東醫科大學成立了養老産業研究院,下設研發部、醫學部、産業部、教學部、工作室等5個部門,擬打造健康銀行,開設刮痧師培訓班在内的技能培訓業務,爲養老行業提供全方位服務。隨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90%家庭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搆成的“9073”養老結構,將成爲未來社會養老的主流,學校將依託現有的學科優勢助力廣東養老産業的發展。
廣東醫科大學所設的養老産業研究院不僅要依託學科資源,開展老年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等研究,還要開展系列特色保健品的研發,同時依託廣東天然藥物研究與開發重點實驗室,中美基因、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衰老研究所等的研究團隊和技術力量,從長壽基因、衰老機制、養生理論等途徑開展保健品的研發,研發出具有明顯療效和特色的系列保健品,如各類抗骨質疏鬆産品、保健茶、保健酒等。此外,校方還將在其附屬醫院規劃建設健康評估與管理中心、老年病康復治療中心,爲健康監測人群建立健康檔案,開設健康銀行。需要指出的是,學校還將開設養老産業相關專業(或專業方向),發展養老、養生、康復等新興學科,培養養老産業管理和服務的專業人才。
第二節 社科刊物
湛江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發表,主要體現爲高校學術期刊、地方黨政系統辦刊和社會科學學會辦刊。
一、高校辦刊
1.《廣東海洋大學學報》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是廣東海洋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雙月刊,公開發行。其中第2、第5期爲社會科學。社會科學學報主要刊登海洋經濟、海洋文化等涉及海洋學科學術論文,自雷州文化研究基地成立以來,也成爲刊登湛江地方特色文化研究論文的平臺。
2.《嶺南師範學院學報》
《嶺南師範學院學報》是文理兼備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全年6期,逢雙月25日出版。1980年9月創刊,自1992年面向國内外公開發行。學報爲綜合版雙月刊(4期文科,2期理科)。文科主要反映文學、語言、哲學、政治、經濟、歷史、法學、教育等哲學社會科學各基礎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學報先後榮獲“首届全國優秀社科學報”、“廣東省第二届優秀社科期刊”、“廣東省高校優秀學報二等奬”、“第二届全國優秀社科學報”等稱號。該學報是湛江地域文化特别是湛江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成果發表的重要期刊。
3.《流寓文化研究》
《流寓文化研究》是廣東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主辦的學術集刊。2015年10月創刊,現已出版6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第一輯主要編入2012年4月召開的流寓文化與雷州半島流寓文人學術研討會的精選優秀論文,第二輯主要編入2015年12月召開的流寓文士與中古嶺南文化研討會的會議優秀論文。其中雷州半島地區歷代流寓文人研究的論文佔據了主要部分,現已成爲湛江地區唯一的富有本土特色且專業性很强的學術集刊。
4.《天南學術》
《天南學術》是廣東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廣東海洋大學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院主辦的學術集刊。2019年10月創刊,現已出版4輯,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第一輯主要編入近年來廣東海洋大學師生及部分校外專家學者的湛江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海洋文化研究、地方誌研究論文;第二輯所設欄目與第一輯同,入編文章地域性更强。現已成爲廣東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廣東海洋大學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院共同發表學術論文的平臺。
二、地方黨政部門辦刊
湛江市地方黨政部門所編輯的社會科學研究刊物,主要是指湛江市政協文史委員會、湛江市社科聯及各縣(市、區)承辦的内部發行交流期刊。
1.《探索與開拓》
《探索與開拓》雜誌是由湛江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社科理論刊物,是湛江市社科理論宣傳和交流的重要平臺。1992年4月11日,湛江市社科聯爲其向湛江市工商局申請辦理廣告登記证。2008年5月9日,湛江市社科聯對《探索與開拓》雜誌社人事進行調整:湛江市社科聯副主席陳越航正式兼任《探索與開拓》雜誌社社長、法人代表;湛江市社科聯黨組成員、秘書長張國勇兼任《探索與開拓》雜誌社主編;湛江市社科聯丁高輝兼任《探索與開拓》雜誌社副社長。2013年3月18日,《開拓與創新》雜誌組成新一届編輯委員會,并且聘請1名專家學者擔任《探索與開拓》編輯委員會委員。新一届編輯委員會對辦刊工作實施組織指導。現任編委會主任邵鋒,副主任黎建忠,編輯部執行副主任黄景。
2.《湛江文史資料》
《湛江文史資料》是由湛江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辦的内部刊物,主要刊載湛江本土文史研究類論文,是湛江市文史研究和史料發掘的重要發表園地。1984年《湛江文史資料(第一輯)》“發刊詞”是這樣給刊物定位的:“《湛江文史資料》將從各個側面匯集湛江市各個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教、科技、工商、宗教、華僑以及社會等方面的歷史事件或人物事迹、軼事、傳記等。它將爲推動湛江市史料的撰寫、保存、積累以及歷史研究工作的開展起到積極作用。”
3.《吴川文史》
《吴川文史》是由政協吴川市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輯出版的内部刊物。自2015年以來,吴川市政協組織編輯出版了《吴川政協簡史》、《吴川文史精選》、《墨韵吴川》、《政協之聲》、《鑒水印記》等五種文史資料,成爲發掘和整理吴川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實績。
除《湛江文史》、《吴川文史》外,湛江市所屬各縣(市、區)政協文史委均編有各自的文史資料集刊,如《廉江文史》、《遂溪文史》、《雷州文史》、《徐聞文史》、《麻章區文史》、《赤坎文史》等。這些刊物均以史的視角匯集湛江市各地社會科學研究的成果或史料,是湛江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發表的重要平臺。
三、社會科學學會刊物
湛江市社科聯所屬各學會(協會、研究會)大都辦有自己的會刊,據不完全統計,曾存在或至今仍堅持編輯的會刊有30多種。這些會刊是:
1.《開拓與創新》(湛江市體制改革研究會)
2.《青年學者》(湛江市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協會)
3.《税收宣傳》(湛江市税務學會)
4.《湛江金融》(湛江市金融學會)
5.《湛江審計》(湛江市審計學會)
6.《哲理與實踐》(湛江市哲學政治經濟學學會)
7.《粤西農墾經濟》(粤西農墾經濟學會)
8.《湛江城市金融》(湛江市城市金融學會)
9.《湛江財政》(湛江市財政學會)
10.《湛江檔案工作簡報》(湛江市檔案學會)
11.《湛江農村經濟》(湛江市農村經濟學會)
12.《粤西農墾政工研究》(粤西農墾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
13.《聲屏花》(湛江市廣播電視學會)
14.《湛江企業》(湛江市企業管理學會)
15.《湛江市圖書館學會會訊》(湛江市圖書館學會)
16.《語文園地》(湛江市語文學會)
17.《湛江農村金融》(湛江市農村金融學會)
18.《湛江財會》(湛江市會計學會)
19.《南星》(湛江市世界語協會)
20.《湛江集郵》(湛江市集郵協會)
21.《湛江商業經濟》(湛江市商業經濟學會)
22.《湛江黨史學會通訊》(湛江黨史學會)
23.《湛江成人教育》(湛江市成人教育研究會)
24.《湛江市統計學會通訊》(湛江市統計學會)
25.《湛江黨建》(湛江市黨建學會)
26.《湛江物價》(湛江價格學會)
27.《湛江糧食經濟研究》(湛江市糧食經濟研究會)
28.《湛江建設財會》(湛江市建設會計學會)
29.《法律研究》(湛江市檢察學會)
30.《招生與考試》(湛江市自學考試研究會)
31.《學會園地》(湛江市海關學會)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