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曲潭山坳紅七軍傷病員養傷遺址

  曲潭,乳源瑶族自治縣大橋鎮鐵龍頭村東南方約3公里的一個山坳,位於大橋河中下游(習慣叫法今横溪水庫以上稱大橋河,以下稱必背河或楊溪河)。此處四面巉崖陡壁,山高林密,地形偏僻隱蔽,又因河流水急潭深,河道曲折彎急而得名“曲潭”。這裏河邊有一小段稍平的土地,歷來是鐵龍頭村的一個“調耕點”(離村莊較遠的小耕作點)。此地距必背鎮南坑瑶寨三四公里,南坑的瑶民有些年份曾到這裏租地耕種。

  曲潭是1931年2至4月紅七軍35名傷病員養傷的地方。此地原有一塊20多平方米的曬坪,曬坪旁邊有80多平方米稍平的荒地,這塊地即原搭茅棚給紅七軍傷病員養傷住宿歷時兩個多月之所在。

  1931年2月6日,從梅花戰場南撤轉移到鐵龍頭村的400多紅七軍傷病員陸續到齊,300多名於8日撤離,但有44名行走不便的重傷病員須繼續留在鐵龍頭村養傷。“幾天後,軍長張雲逸率領五十八團部分戰士經過鐵龍頭村(横溪下灣村,距離鐵龍頭村四五公里)時,300多名傷病較輕的戰士跟隨隊伍前進,留在鐵龍頭村的40多名重傷病員由張金泮轉移到離鐵龍頭村六裏遠的深山曲潭坳隱蔽養傷。”(《中國共産黨乳源瑶族自治縣歷史》23頁,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爲確保安全,中共地下黨員、鐵龍頭村自衛隊負責人張金泮挑選了幾名心腹骨幹組成一個臨時保衛小隊,在曲潭山坳搭起兩間茅棚,把住在村子裏的紅七軍傷病員秘密轉移到茅棚裏隱蔽養傷。“留在鐵龍頭的重傷病員,在張金泮和當地民衆的掩護幫助下,到離鐵龍頭村六七裏的曲潭山坳搭一茅棚……隱蔽養傷。”(《瑶鄉乳源文化銘作選》50頁,樑健主編,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臨時保衛小隊嚴格保密,並對安全保衛、糧食運送、傷病醫治等事項作了周密安排和詳細分工。紅七軍傷病員秘密撤出鐵龍頭村後,在曲潭山坳這個深山密林裏隱蔽養傷兩個多月。期間,張金泮請來了當地土醫生陳仙禄,瑶族土醫生趙志林協助紅七軍黄軍醫一起治療傷病員。黄軍醫同時也給在反“圍剿”中受傷的鐵龍頭村民張法昌等治療槍傷。

  曲潭養傷,躲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重兵“圍剿”和搜捕。紅七軍44名重傷病員除一位姓唐的連長和一位不知名的戰士因傷勢過重醫治無效犧牲外,其他全部安全養傷至痊癒歸隊。

  遺址存有曾經埋葬過紅七軍二烈士遺骸的原墓坑和2003年5月鐵龍頭村民將二烈士撿骨移葬的墳堆墓面。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