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7.我的故鄉

  我生在上海,也長在上海,但我自小知道自己的“籍貫”是浙江杭州餘杭倉前,填了一輩子各式“表格”,都寫“浙江餘杭”,但我第一次去餘杭倉前却是1986年,與我父親一起去的,他也第一次去,這是參加先祖父逝世五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的一個活動。此時我倆已分别69歲與44歲了,這是我們第一次參拜自己的故鄉。

  餘杭作爲天目山餘脈自西向東慢慢傾斜,形成了太湖三角洲,這是一片多河塘的肥沃之地,先民在五千年前就在次此定居繁衍。要在此生存必須學會治水。事實證明,最早學會治水的是良渚人,從此在此建立了良渚王城、良渚文明……但終究還是被一次巨大的洪水吞没了,留下了衆多地下珍寶。先祖父曾多次稱自己是“禹航”人,即餘杭又一種稱呼,説明餘杭自古以來與大禹治水、日常航行相關。我們舊居門口,就是京杭大運河的支流——塘河,築有一個小小碼頭,先祖父當年出入杭州、上海,就是在家門口上船,航行到各地,水運很發達,陸路並不方便。

  我父親與我們一行會議代表不無興趣地趕往餘杭故居,雖然它是杭州郊區的一個鎮,但路上花了一個半小時,非常不便。一路上只見到處是原始的稻田,幾乎没有工廠與現代化住房,老街一如舊時,街上一片泥濘,故居初步修復,但是可以窺見當年面貌。四進的房屋被收回,這是非常非常不易的事,恢復舊貌更是下了很大功夫。這裏世代種稻,所以宋代以來國家糧倉就建在這裏,迄今仍發揮着作用。塘河依在,對岸是一大片自古以來不變的稻田,故叫倉前。

  倉前經歷了太平天國的洗劫,解放後的備戰台灣,發展十分遲緩。但它畢竟培養了一個思想家、學問家、革命家的太炎先生,這是貢獻卓偉。先祖父二十二歲之前,始終在倉前接受系統文化學習,他的外祖父、父親、兄長都爲他講學,他第一部著作《膏蘭室札記》就是在這裏開始創作的,奠定了他一生的思想與學説。没有這一段經歷,就没有後來的他。

  但祖父在世時,他並不知道他也是良渚人的後代。發現良渚文明,正式向國家申報是他去世後幾個月的事,但當時很多大户人家都有出土玉器的收藏,先祖父也收藏不少玉器。他在《遺囑》中説:“玉器存者雖多,爲惟二琮最佳,又其一圜者,乃瑗之類,亦是漢以上物。” 這些玉器其實都是良渚出土的器物,只是當初人們不知地下還有一個這麽龐大的地下王國。這些器物都是“漢以上物”,這判析不錯的。這些器物我們都捐獻給了國家,現收藏於杭州“太炎先生紀念館”。

  過去餘杭人總説,餘杭有兩張金色的名片——一是章太炎,二是良渚文明(如今多了許許多多了)。這兩張名片的打造大概都是八十年代,即改革開放年代,歷史給予了餘杭人發展的機會,一改貧窮落後,一躍時代最先進行列,這是一個不可想象的變化。

  如今餘杭早已脱掉單一糧食縣地位。建區以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貧窮區變成浙江省四强之一,成爲浙江經濟第一區,又躋身全國十强區之一,還名列全國百强縣首位,趕超了蕭山與紹興。這個隱藏的不知名區域將大大改變杭州格局,成爲未來科技城的中心樞紐。一年的GDP達到2824.02億,變得如此富有,從而有力地改變餘杭的每一寸土地,讓我看得目瞪口呆,看得興奮、自傲。

  當年破舊的倉前,完全焕然一新,成了全國觀光地——夢想小鎮。故居作了多次修復,並從600多平方米擴大到1700多平方米,如今又擴大到4000平方米。集保存、宣傳、收藏、研究於一身,真正展現了先祖父的一生,尤其他早年的環境,成了當地一個愛國主義文化宣傳陣地。爲此我與我姊、我弟都捐贈了不少收藏,視故居爲真正的家——我們的故鄉,增强了對故鄉的認同感。

  故鄉經濟上去了,就有能力關心文化了。本來在這方面很落後,但連開了多次先祖父的學術研討會,資助出版了《章太炎全集》,出版很多有關書籍……,這都是代表頂端的文化,餘杭都敢問鼎了,這在過去定是匪夷所思的。爲此,“章太炎故居”被定爲“全國文保單位”。良渚也被定爲“世界文化遺産保存地”。這兩張文化名片真正走向了世界。

  這一切奇迹創造者都是我家鄉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第一個提議修復故居的是倉前文化館館長。他硬是把被糧管所和居民佔用的殘破不堪的故居一一搬遷、一一修復、一一徵集舊物,恢復了舊貌,又舉辦了幾次學術研討會,又多次加以修繕,又修復了故居的第五進房,又徵用隔壁鄰舍,擴大面積,舉行各種活動……故居成了吸引人參訪的文化勝地,一年吸引了20多萬人來參觀。他正是憑着他的膽識與努力,在改革開放中一路發揮作用,實事實幹,成爲了餘杭區文廣旅遊局局長兼黨委書記、文聯主席等,成爲改變餘杭的人,他叫馮玉寶。這樣的實事實幹的人,我在餘杭見識了許多。

  餘杭的幹部有幾個特點,一、能幹,二、年輕,三、漂亮,四、敢打扮。幾乎顛覆了我的三觀。在我們心目中幹部必須有一定年紀,否則“嘴上無毛,辦事不牢”。但餘杭幹部似乎年紀都不大,都挑起了重擔,辦事麻利,辦事牢靠,不是嘴上一套,虚僞推諉,過後不辦。作風遠比我一生見過的衆多官員要靠譜。

  餘杭的女幹部特别多,而且一個比一個漂亮。他們會工作,會生活,會打扮,會穿着,敢曬美麗,大大顛覆了我心目中女幹部必然是“馬列老太婆”的印象。我最初認識的一位女幹部是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的王姝。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女孩子”,年齡輕、個子小、漂亮能幹。她擔起了《章太炎全集》的出版重任,竟毫無懼色,敢抓敢管,先後扎扎實實召開了22次工作會議,硬是催出了《全集》,完成了這“大山”工程,使這套書贏得了全國各種的奬勵與榮譽。“小姑娘”、“小個子”敢辦大事。如今她調到良渚管委會去當負責人了,當上正局級幹部,去開闢一個新天地了。良渚是塊新天地,它與興隆窪文化、崧澤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甚至三星堆文化都是多元性文化的産物,但它與世界文明關係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都要她去解鎖,太了不起了。一次,餘杭請我去作報告,她説她也會來聽。當天她來了,修了短短髮型,上身穿玫瑰紅的燈籠襯衫,下身穿象牙白的長褲,亮麗得如同天人,讓我驚訝不已。

  我欣賞這樣敢干敢美的女幹部,我們過去有太多的僞裝了,近年我在捐贈文物與建立基金的過程中,又認識了兩位新的文廣旅遊局領導,她們都不過三、四十歲,都是一個或兩個孩子的媽媽。但她們工作投入,不計日夜,雷厲風行,毫不含糊。而工作之餘,仍愛説愛笑愛打扮。她們天生麗質,但她們仍會涂口紅、戴假睫毛、穿高跟鞋、穿很時尚的服裝,讓我看得目瞪口呆。但餘杭的巨變就是在她們手上完成,與她們在一起也的確讓人愉悦。

  這樣的家鄉怎麽能讓我們不向往呢?讓我們深深産生了鄉土認同感、驕傲感。盡管“哪裏黄土不埋人”,但故鄉的土地更暖人。祖父許多東西在回歸生他養他的故鄉。叔父的遺物也回到故鄉,他的骨灰也在故鄉入土。我兄長念祖也安葬在故鄉了。我與内人在徑山茶林園也選好自己的墓地,百年之後,我們也將回歸鄉土,長眠於這片美好、興旺、温馨、發達的山水之間。

  寫於2022年5月8日母親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