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反修例”事件爲何愈演愈烈?

  香港的“修例”事件如果從2019年2月保安局向立法會提交建議修改兩個條例(《逃犯條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的文件算起,已經過去6個半月的時間;如果從6月12日因特區政府决意直上立法會二讀引發大規模衝突算起,也已經過了兩個半月的時間。一件看似普通的修改法例的專業性工作因涉及香港與内地的關係,又碰巧遇到中美貿易磋商的復雜狀况,逐漸溢出法律領域,變成了香港反對派與外部勢力互相應和,且裹挾了大量年輕學生與市民,與特區政府乃至中央政府角力的政治、社會事件。
  
  兩個多月的時間,有和平的集會、遊行,有暴力的衝擊、衝突。在示威者“遍地開花”的時期,香港幾乎每個週末都有集會、遊行,遊行結束後的夜晚,必然發生示威者與警方的衝突,且大都以警方釋放催泪煙或布袋彈收場。在示威者發起罷工、不合作運動的時候,香港地鐵幾近癱痪、機場航班一度全部停飛。那個自由、法治、高效的香港被破壞、被撕裂、被全世界圍觀。這場“反修例”行動究竟要達到何種目的?其背後的力量究竟要去到幾多?香港的未來又將會怎樣?
  
  此次“反修例”行動一直號稱“無中心”“無大台”“無指揮者”,然而其背後的“統合”力量却不時顯現。籠統來講,有三股勢力:一是以“民陣”爲代表的香港傳統反對派,“民陣”迄今已圍遶“反修例”先後舉行七次集會或遊行,有幾次參與人數衆多,給特區政府施加很大壓力;二是“勇武派”代表的激進、“港獨”勢力,這部分人雖然是極少數,但“戰斗力”强、破壞力强,大都處在衝擊的前綫,親身“實踐”其“勇武抗争”理念;三是别有用心的外部勢力,利用香港的此次事件煽風點火,向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施壓,從中漁利。
  
  這些反對力量的目的究竟何在?對香港反對派而言,是選票,選票!面對即將到來的區議會選舉、2020年的立法會選舉、2021年的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2022年的行政長官選舉,選票和席位是最重要的政治生命。然而,香港自2014年“占中”之後,社會政治氣氛處於低谷。2017年林鄭月娥當選行政長官後,推行“大和解”策略,緩解社會對立氛圍,反對派一時難以找到議題來炒熱政治氣氛。雖然此前反對派也曾在特區政府依法DQ(disqualify,取消資格)宣揚“港獨”的議員、取締“香港民族黨”等議題上“挑刺”,但畢竟“港獨”不得人心,無法調動起市民的“政治情緒”。送上門來的“修例”就成爲反對派爲選舉造勢的“最佳武器”。這也是爲什麽在行政長官宣佈修例已經“壽終正寢”之後,反對派還是不依不饒。他們决意將“反修例”的政治勢能至少延續到11月的區議會選舉。反對派很清楚,“反修例”已告結束,接下來是圍遶選舉的政治鬥争。
  
  對“勇武派”而言,他們不屑傳統的“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手段,激進是他們一貫的主張。如果説以前在發生激進暴力行爲時,會受到包括反對派在内的各界人士的譴責,那這一次,反對派與激進的“勇武派”以“不割蓆”的姿態站在一起,“雖然我不認同你,但我也不譴責你”,這種態度無疑對“勇武派”是種支持。他們號稱“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反對派的目標是在各類選舉中都争取更多的議席,那“勇武派”的目標又是什麽呢,恐怕很多發動暴力衝擊的人自己也不清楚。“人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爲自己的感情源自於自己的内心……以爲自己是理性的,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有道理的。”但事實上,却不一定。這也是特區政府反復呼吁示威者停一停、諗一諗的原因,是中央政府認爲當前最重要的事是止暴制亂、恢復秩序的原因。暴力可以發泄情緒,但無法解决問題,最終還是要大家坐下來談出一條出路。
  
  對外部勢力而言,香港的“修例”事件是中美貿易摩擦大背景下牽制、敲打中國的一個“絶好機會”,當然要好好利用。最明顯的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直接將“修例”事件的解决與中美貿易談判掛鈎。在這次事件中,英國、加拿大、歐盟等也多次發表評論,單方或聯合向中方施壓,在剛剛過去的G7會議的聲明中,還提到了香港。
  
  此外,本來與修例有關係的台灣當局(修例的初衷就是爲瞭解决一宗在台灣殺人的嫌疑犯的移交問題),更是借題發揮,以“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來污名化“一國兩制”。港台之間的激進勢力不僅在具體事情上互相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台灣選舉、兩岸關係。
  
  事件未來會如何演化?在特區政府不斷釋放溝通善意,致力搭建對話平台,傾聽市民聲音的謙卑態度下,希望這場由“反修例”引發的政治、社會風波盡快得以平息。香港回歸22年,“一國兩制”實踐有成功,也有反思,香港的未來值得所有關心香港發展、關心國家發展、關心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人珍惜、思考。
  
  2019年8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