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月9號離校的。10號到穗後,12號到海運局去轉了一圈,組織處的頭頭讓我先回家休息,這樣我在14號回到汕頭家裏,一直住到9月6號纔來到局報到。局領導告我,本來是把我安排到局辦公室的,但正應了那句“物以稀爲貴”的俗語,我還未到局,這裏已經是各個處都在搶了。海運局今年來了一百多名大學生,但文科生就只有我一個人,而且是六七年來纔來了我一個,剛好今年交通部讓本局辦一個電大文科班,可是却一個文科老師都没有,因此教育處死死抓住我不放,最後事情上交到局級會議討論,决定我暫時到教育處工作。此事是我萬萬想不到的,對於粉筆生涯,我是最不感興趣的。
此事起初我没有答應,僵持了半個月,自己思前想後,權衡利弊,我還是答應了下來。我現在的編制暫時就在教育處了,搞的是電大的工作。電大這學期開了三門課程,分别是“現代漢語”、“寫作”、“中國通史”,我負責“漢語”及“寫作”(“通史”還没有輔導老師)。電大的教學是這樣安排的,每星期一下午上“漢語”,星期三下午上“寫作”,星期六上午上“通史”(授課是采用録音帶,因此這期電大只有廣播,没有電視,海運局是購進了全部的講課録音帶,然後集中上課),我是兩個星期向這些學生上課一次。電大的正式學生只有二十多人,但包括旁聽的却有四十人之多。本來教育處長還要我搞一些行政工作,但是被我拒絶了,理由是我要備兩門課,而文科的備課又非理科可比。現在我只負責學習上的事情,餘者我一概不管。我曾要求不要坐班,但看來不行,因海運局没有這個慣例。但不管如何,我可支配的時間是很多的,至今我還没有實行坐班制,也即是每星期聽兩個下午的課後就没有什麽事。電大的學生我和他們正式見面是上月23號,還不錯,都是一些機關幹部,大姑娘、小媳婦不少,他們對我十分恭敬,一口一個陶老師,小弟多少有些昏昏然、飄飄然、陶陶然,但還不至於忘形。我已經給他們下馬威了,寫作課給他們布置了作文題(題目是“往事漫記”、“當我接到録取通知書的時候”),“漢語”課也搞了一次“語音測驗”。這個月的23號進行作文講評,然後兩星期後是“漢語”輔導,以後依此類推。
我的工資第一年爲51.5元,餘者還有5元的補貼,2元的糧差,1.5元的衛生費,合共59.5元(應爲60元——編者)。每月還有少量的奬金,聽説是10元左右。本來海運局往年的奬金不少,可是從今年開始就被部裏卡住了。我現正在争取轉正的事情,不知是否能成功?如果一轉正,工資就是63.5元。我住的地方還算不錯,住在海運局的“海員接待站”,它是一座8層大樓,環境設備尚可,在未結婚前,看來就是住在這裏頭了。兩個人一個房間,和我同房的也是老師,他是大連海院畢業的,因爲教育處還有一個機構,叫“船員幹部培訓中心”,這裏頭有很多專業老師。
在穗城與我爲伴的只有一個王華敏,老黄至今没有他的點滴消息。我和老王經常在一起,他分到廣州中醫學院,各方面情况不錯,但他現在也是改行了,學校暫時不讓他搞教學,讓他先當82級的輔導員,工作尚可以。
本月2號郭偉峰君南來(回鄉奔喪,他的外祖父過世),從他那裏得知了京華學友的很多消息,相形見絀,我可是不值一提了!但事情也不是絶對的,我現在覺得我暫時搞搞教學也有好處,能够多和一些人接觸,此後的聯繫面便很廣。還有就是能多充實點知識,環境逼得你不得不學了。本來我對“漢語”一竅不通,現在硬着頭皮學,多少有點收穫。但是不管如何,教學工作我只搞一年,我也和幹部處的頭頭説好了,只干一年。然後待轉正後才考慮是否繼續留廣州或是申請調回汕頭,在廣州我並不愁找不到一個好的工作。反正,來日方長,公婆都是從媳婦當起。
北京的同學給我寫信的有隋圻、田間及寇勤,餘者我還未與他們聯繫上。月初郭偉峰來時,我已把一些彩色照片托他帶到北京去,並讓郭口頭告他們地址,估計在這段時間我會收到他們的來信的。建平我還没有去信,他也没給我來信,可能他還未知我的地址吧,我準備在這兩天給他去信。還有樑凡、老萬、老楊等等,我都想寫信給他們。想到咱們這些同學,我的心情便不好受,真應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這句話了。陽新的老朱也給我來過信(都是寫到汕頭的)。
在漢如果碰到我的一些好朋友,如老張、汪芳、宋致新、駱苗、老彭、老盧等時代爲問候,慢慢我會寫信給他們的。不知怎麽回事,我這段時間特别懷舊,强烈地萌發了想回武漢看看的念頭。只是我覺得,彼時已是重逢了,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千裏相會,叙談時間有限,哪裏能够如昔日之朝夕與共,對酌長談以排遣光陰。思想及此,又不由黯然……
編者按:
此文是陶家凱同學1982年10月13日寫給劉道清信的主要内容,題目爲編者所加。除删去個人問候與交流的少量文字外,未作任何改動。此文的結尾亦是該信的結尾。
陶家凱簡歷 (學號787024)
男,漢族,1955年12月21日生於廣東省汕頭一教師之家。網名:老金。籍貫:廣東汕頭。
1963年—1968年,就讀於潮陽縣司馬浦小學;
1968年—1973年,就讀於潮陽縣成田初、高中;
1973年—1978年,潮陽縣城田公社農場知青;
1978年秋—1982年夏,武漢大學中文系學生;廣東(汕頭)考生。
1982年—1985年,畢業分配至交通部廣州海運局教育處負責電大教學,後任廣州海運局《廣州海運報》編輯;
1986年—2000年,廣東國際信託公司部門經理;
2000年初,廣東國際信託公司破産清算,後因病在家休養;
2003年11月5日,久病不治,英年早逝。終年48歲。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