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親子溝通1 誰盗走了他(她)的靈魂?——家長如何幫助學生管理手機

  【活動目標】

  1.讓家長瞭解學生手機管理的背景及概念。

  2.讓家長懂得對孩子進行手機管理的重要性。

  3.讓家長明白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手機管理。

  【活動重難點】

  1. 重點:讓家長懂得對孩子進行手機管理的重要性。

  2. 難點:讓家長明白如何引導孩子有效手機管理。

  【活動時長】

  120分鐘

  【活動準備】

  視頻、配樂、簽字筆、A4白紙

  【活動過程】

  一、家教預熱:

  (一)熱身遊戲《創意自我介紹》

  目的:讓原來互不相識、互不交流的家長學員們開始熟悉起來。

  遊戲方法:

  1.首先,老師先做一個創意自我介紹。

  2.要求家長學員們將自己的手掌描畫在紙上,在每個手指圖形上寫下自己的一個特徵,再拿着這個手掌圖向鄰座的學員做自我介紹,並聽取他人的自我介紹。

  3.要求學員們將自己剛剛認識的新學員介紹給坐在另一邊,或前面、後面的同學,並組成4人小組。

  (二)遊戲小結,引出課題

  1.小組討論遊戲的感受和思考。

  2.導師小結:由遊戲引申到人際之間的“心理需求”,引出沉溺於手機背後的心理需求,讓家長思考快速變化的社會時代背景下該如何面對孩子的手機管理問題。

  3.導師播放視頻《14歲初中生因手機喪生》(1分鐘50秒),提出問題:你怎麽看視頻裏的這位家長?你會怎麽説?你會怎麽做?

  4.導師請2-3名家長分享後繼續看案例,由案例裏家長的行爲引出本次工作坊的主題——手機管理。

  二、家教導航:

  (一)引入3個例子來幫助家長帶入到不同的情境當中,引導在場的家長們討論交流學生玩手機背後的3種心理需求,家長在這個過程中也是積極地分享自己的看法。

  (二)手機管理的必要性。

  沉迷手機的表現:

  爲何學習没有興趣,玩遊戲時却全神貫注神采奕奕,就是通宵也没問題,甚至還夜不歸宿?父母用盡辦法,斷網砸電腦,爲何還是管不住孩子玩遊戲?孩子離不開手機,去哪裏都帶着。孩子承諾不玩了,可是依然管不住自己。孩子撒謊,或者不願與父母交流,親子關係有隔閡。

  沉迷手機的危害:

  網癮已經被國際社會鑒定爲精神疾病的一種。長時間沉溺於網絡遊戲最突出的危害就是導致孩子社會化大腦的退縮,人在行爲上失控、情感上扭曲,執行力、洞察力、决策能力下降。

  手機上癮的心理學分析:

  手機屏幕背後,充滿着高中生對獨立感、成人感和自信感的渴望,手機是成人的象徵,是高中生扮演某種社會角色的載體。他們通過與同伴分享經驗來構建自我同一性。手機的使用,從一定程度上滿足瞭高中生現階段的心理發展需要。

  三、家教體驗:

  (一)導師呈現《學生使用手機的調查問卷》數據及案例。

  手機娱樂性强,學生通過手機獲得愉悦感;通過手機聊天,獲得自己的“私人空間”。

  (二)組織反思

  學生心聲(學生對喜愛使用手機的原因)

  爲什麽喜歡用手機?因爲手機可以:聊天交際,看電影視頻,看小説,玩遊戲放鬆,瞭解時事網上購物,便捷支付(微信、支付寶)

  (三)案例分析

  高中階段的孩子正處於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解决“同一性”(12-18歲)危機,向成年人過渡。此階段的孩子要去摸索“自己將來要成爲一個什麽樣的人”。渴望獨立,渴望擺脱父母的束縛,希望能以成年人的姿態獲得個人的解放。

  數據展示1:家長使用手機的時長也不比孩子短。

  數據展示2:家長使用手機工作,孩子誤認爲娱樂,給予錯誤引導。

  小結

  ①中學生的心理成長特點造成了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性增强;

  ②家長在家中如何使用手機,孩子會耳濡目染,孩子會進行模仿。若家長在家亦是手機控,當進行管教時,就喪失了説服力。

  數據展示3:關於手機對學習的影響,家長和孩子的看法有明顯衝突!

  學生心聲(學生對家長管束手機的看法)

  家長管束的方式?口頭提醒,警告、威脅,説教(心靈鷄湯),藏手機,斷wifi,收電話卡,約定時間。

  對於家長的做法,孩子的感受是?煩躁,不理睬,敷衍,家長根本不管,没了手機還可以玩電腦,理解。

  (四)導師小結:

  1.孩子對沉迷手機的危害認識不足,導致即使有公約,也未能自覺遵守。

  2.我們都發現,純粹的説教,對於管理孩子使用手機成效很低。

  3.如何能更有效地讓孩子從沉迷手機中走出來?

  四、家教探索:

  (一)爲什麽會手機上癮?

  家長討論1:我們平時是否觀察到孩子手機上癮並作出科學的判斷?

  1.需求得不到滿足

  家長討論2:我們平時對孩子有哪些需求是拒絶或忽略的?

  2.學生自控力不足

  家長討論3:我們是否對孩子自控力不足的表現進行分析?

  3.親子溝通中藏危機

  家長討論4:我們平時對孩子有哪些不恰當的語言或行爲暴力?

  4.父母期待值過高

  家長討論5:我們平時對孩子有哪些不恰當的“驅他實現預言”?

  導師小結:

  1.溝通。同濟醫學院心理衛生研究中心有這樣一項關於孩子使用手機的調查,研究表明那些手機成癮的孩子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家庭教育問題。

  在1200名調查的學生當中,百分之八十的孩子認爲他們無法與父母溝通。

  2.成績。孩子認爲父母只關心自己的成績,不關心他們的煩惱和困惑——這些在父母眼中都是鷄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在孩子眼中,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都是大事。

  而對於這些父母眼中的小事的處理,恰恰是他們步入社會後處理一些事情的基礎。

  3.情感。《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明星劉燁自顧自玩自己的手機,兒子諾一説“爸爸,我做了一個夢,觀音菩薩讓我陪你聊天”。

  雖説童言無忌,但是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孩子是非常渴望與父母交流溝通的。

  4.認知。每個人都有認知上的差异,家長與小孩在認知上的差异通過平常的行爲體現。

  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自我(人格)發展理論》

  案例分析:認知扭曲的案例

  我有一個很要好的女性朋友。前一段時間她失戀了,每天都悶悶不樂,對什麽事情都不感興趣。對我哭訴的時候,她重復地説着這麽幾句話:“我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傻子,他騙了我那麽久我都没發現;我現在知道了,從三年前我們在一起開始,他説的每句話都是假話;我現在已經不相信愛情了,我這一輩子恐怕要孤獨終老了。”

  導師用《伯恩斯新情緒療法》中的“認知扭曲的十大‘陷阱’”與學員一起分析上面案例中存在的哪幾個問題。

  (二)如何幫助孩子管理好手機?

  1.導師給出三個維度供參考:認知層面,情感層面,行爲層面,結合具體案例分析。

  2.觀念上的差异

  (1)優秀父母的教育觀

  ①尊重原則:尊重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情緒。

  ②寬容原則: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寬鬆和諧的環境,家長過高、過嚴甚至苛刻的要求,嚴重違反了孩子生命成長的規律。

  ③激勵原則:汽車奔跑需要加油,孩子成長需要激勵。

  ④理解原則:理解就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既是一種科學的教育觀念,也是一種成功的教育方法。

  ⑤提醒原則:提醒是理性的批評,而不是情緒的發泄。

  ⑥信任原則:每個孩子無限的潜能。

  (2)親子溝通面面觀

  ①規定時間,制定規則:孩子玩電子産品,無論是過度放縱還是嚴格禁止都是不理性的,把握好分寸才是正確的做法。

  ②父母以身作則:爸媽們請將手機和Pad等放一邊,好好地陪伴孩子遊戲和玩耍。

  ③轉移注意力:跟孩子來一場家庭遊戲、給孩子講有趣的故事、跟孩子畫畫、或者帶孩子外出去散步逛公園等。

  ④孩子自己贏取時間:我們可以制定奬勵措施,每天作業完成的好,正確率高,就會贏得半個小時的遊戲時間。

  ⑤讓孩子意識到危害:比如耐性的减弱,體重的增長,成績的下降,朋友的减少,等等。

  ⑥幫助孩子增强自控力:比如向班裏自控能力强的同學取經,制定自己的每日作息計劃和每周學習目標等等。

  ⑦讓孩子學會管理手機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我們情商培養的非常重要的一項内容。是孩子步入社會,開始獨立生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

  ⑧增加家庭情感交流:孩子現階段的需求是什麽?增加家庭活動,學習後一家人看電影,多帶孩子外面走走,欣賞大自然等等。

  五、家教寄語:

  親子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優秀的人才擁有好的生活習慣,好的生活習慣源於從小養成。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鏡子,懶惰的家長總想用最輕鬆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是所謂的輕鬆也必定會爲孩子的將來埋下隱患。

  六、家教拓展:

  請家長選擇一對一練習或選擇一本親子溝通類圖書閲讀後寫一篇讀後感並在家教群内進行分享。

  一對一練習

  我要放下我理想中的孩子,

  我愛我現實中的孩子,

  我接納你的優點,也接納你的缺點

  我知道我是個不完美的媽媽(爸爸),

  我已經在學習如何做得更好!

  我也知道你不是一個完美的孩子,

  我相信你有能力改變,我會一直支持你!

  我們一起努力!我愛你!我親愛的孩子!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