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親子溝通2 是誰捂住他的耳朵?——集體焦慮環境下的家長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活動目標】

  1.讓家長瞭解親子有效溝通的背景及概念。

  2.讓家長懂得集體焦慮環境下對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重要性。

  3.讓家長明白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活動重難點】

  1. 重點:讓家長懂得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重要性。

  2. 難點:讓家長明白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活動時長】

  130分鐘

  【活動準備】

  視頻、配樂、簽字筆、A4白紙

  【活動過程】

  一、家教預熱:

  (一)熱身遊戲《老師説》

  目的:引發注意力,使大家精神集中。

  遊戲方法:

  1.全體站立時,宣佈遊戲規則:講師口念“老師説1”時,請大家把手舉起來;當“老師説2”時雙手平放,當“老師説3”時雙手與身體成45度。

  2.活動正式開始時,講師念“1”、“2”、“3”時必須説“老師説1”、“老師説2”參加人員纔可做動作,行進速度宜逐漸加快,出錯的人請出列。

  3.老師説3個字,亦可改爲我説。請出錯的人給大家表演個節目。

  (二)遊戲小結,引出課題

  1.小組討論遊戲的感受和思考。

  2.導師小結:由遊戲引申到親子溝通間的“專注力”,指出提高有效溝通的前提是互動性與專注力,讓家長思考集體焦慮背景下該如何應對親子溝通的有效性問題。

  3.導師播放視頻《胡侃:成都47中事件》(2分鐘15秒),提出問題:你怎麽看視頻裏的事件?你會怎麽説?你會怎麽做?

  4.導師請2-3名家長分享後繼續看案例,由案例裏家長的行爲引出本次工作坊的主題——有效溝通。

  深度交流:請從家長、學校、社會三個角度去分析問題

  (1)假如你是家長,你關注的是什麽?

  (2)假如你是學校,你會怎麽去做?

  (3)假如你是社會人員,你關注的焦點是什麽?

  二、家教導航:

  (一)引入3個例子來幫助家長帶入到不同的情境當中,引導在場的家長們討論交流家長集體焦慮帶來的危害,家長在這個過程中也是積極地分享自己的看法。

  案例:

  據報導,長春一名高中藝術生,文化課成績不佳,其母爲了讓孩子能上心儀的高校,將住房扺押貸款 8 萬元,給女兒報了每月 2.4 萬元的“豪華”補習班。另據報導,天津一位家長知道孩子没領到加入少先隊的申請表,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中,迅速制定出一份“入隊緊急行動計劃”。

  家長表示:“孩子每一步都要跟上。否則一步跟不上,步步被落下。” 

  從媒體報導的這兩則新聞,能看出今天的家長有多焦慮。正如這位家長所擔心的“一步跟不上,步步被落下”,有的家長怕學校教育不了孩子,轉而追求“桃花源式”教育;有的家長怕孩子上不了名校,幼兒園開始學數學,少年宫前排長隊;有的家長怕孩子跟不上學習進度,到處尋覓輔導班。

  家長與教育的關係顯得如此吊詭:教育的問題往往引發家長焦慮,但任何一項稱之爲頑疾的教育難題也都與家長的焦慮有關。 

  (二)集體焦慮的概念和表現

  集體焦慮的概念:

  “集體焦慮”,是指具有焦急憂愁、思慮的一群同類或同命相連的人組成的群體。“集體焦慮”的繼承性不是連續性的,有時候會有斷層。感染性也要依據個體而言。某種程度上説,“集體焦慮”是種社會心理。

  集體焦慮的表現

  改革使社會經濟利益結構發生了大幅調整,經濟轉型、現代化發展、城鎮化進程引發變革和衝擊,生活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受到他們自身無法駕馭周遭環境,從而産生無力感。

  焦慮很多時候是一種現實的無奈。很多弱勢家庭,如進城務工人員、城市低收入群體等,普遍存在一種邏輯:讓孩子接受好教育,找份好工作,能够改變人生進而改變家庭的處境。而城市的白領、高收入階層、知識分子群體,則存在信念與行動“天人交戰”的矛盾現象。

  三、家教體驗:

  (一)導師播放《此念·成長》系列節目《理想的教育從父母自我改變開始》。

  導師引導討論:基因傳承與高成本教育投入的角度,孩子的很多行爲是從父母那裏傳承和影響下來的。

  家長1:父母都具有一個偉大的使命,他們是唯一能够和必須拯救自己孩子的人,因爲他們具有社會中組織起來的力量,並能够在共同生活的實踐中采取行動。

  家長2:我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界托付給我們使命的意義,這個使命是他們超越社會,並使他們能够支配所有的物質環境,因爲他們的手中確實掌握着人類的未來!

  家長3:理想的教育從父母的自我改變開始,接納孩子,覺醒自己!

  手機娱樂性强,學生通過手機獲得愉悦感;通過手機聊天,獲得自己的“私人空間”。

  導師: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學習規律應該讓他可以重復地做一些事情應該讓他可以參與到很多家庭的工作當中去去探索這個世界對他保持足够的尊重把他當做大人一樣的對待跟他對話,這時候你發現孩子是完全可以成長的非常陽光、健康、開朗的。

  (二)導師播放《鷄娃與内卷的當下》《家長們的焦慮從而何來?》視頻。

  導師引導討論:家長們被“内卷”和“鷄娃”的因素分析。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焦慮,但望子成龍的期許大致相同。隨着互聯網的“流量泡沫”涌入社會,人類開始進入瘋狂内卷化時代,教育、工作、生活、甚至是婚戀,無一幸免。

  家長1:高校大量擴招之後,原本考上大學的人是天子驕子,很多父母到城裏租房子陪讀,所以孩子的壓力陡然增加了。

  家長2:孩子自己也有壓力,十年寒窗苦讀,在擴招的背景下,如果還考不取,證明自己很差,將來連媳婦都娶不上,一定要考上,還要考得好。

  家長3:原先考大學的人國家包分配工作。擴招之後,工作不包分配,自謀生路,一定要上名校,這就有了985、211、雙一流……

  家長4:社會上找工作的門檻越來越高,社會焦慮感越來越放大。爲了拼名校,家長買學區房、送孩子進培訓班,家庭投入太大了。

  教師:幻想中的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可以一帆風順,但是該走的彎路一個不少,没有人可以避免。我們畫不出那個完美的圓,但它是存在的,可能這就是焦慮的根源。

  四、家教探索:

  (一)爲什麽會集體焦慮?

  深度交流:家長們的分析非常充分,我們是否可以從“集體”的角度梳理爲什麽焦慮?

  1.社會認同感缺失

  《人生的枷鎖》裏年輕的菲利普極力的想要擺脱宗教的思維和習俗,當他某天擺脱那些有型的框架時突然發現基督教的基本價值觀已經内化爲他的道德感以及對生活的理解。

  當涉及到具體的選擇時,自我的認知程度會相應提高,也許你很難知道你要什麽,但是你很容易知道自己不要什麽,當你的不要正是這個“合力”的方向時,焦慮産生了。

  2.攀比心理過重

  人們大多的焦慮就是來源於混亂評價體系的攀比。説簡單點兒就是你一個學地理的成天拿自己的語文成績去和學文學的比,然後再那自己的數學水平去和研究數論的人比,然後毫不自知的得出自己處處不如人的結論。

  3.社會價值觀扭曲

  如今社會價值觀單一的情况更是激化了個人與戀人、家庭、社會的矛盾,因爲無論干什麽職業最終都要换算成人民幣一較高下,個人選擇所需要揹負的東西太多,與身邊人産生矛盾的幾率增大,直接導致了家庭不和睦、分手太頻繁、自我價值觀缺失。

  4.網絡時代裹挾

  在這樣一個高度重視教育,大力促進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教育的目的正在被逐漸异化“ 不少人把社會轉型時期的焦慮症轉移到了下一代身上!寄希望於通過現實的努力!來减輕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感!最典型的邏輯就是!我現在還孩子一個童年!就要欠他一個成年”。

  (二)什麽是溝通障礙?

  1.導師給出百度百科“溝通障礙”的概念。溝通障礙是人際之間、團體之間交流意見、傳遞信息時所存在的困難。

  家長舉例,生活中因信息傳遞産生的溝通障礙案例。

  2.導師引導家長從“角色扮演”角度理解障礙的類型,包括:語言障礙、氣質障礙、觀念障礙。

  家長舉例,生活中哪一類的溝通障礙是最爲頻繁的

  (三)親子溝通中的障礙因素

  導師引導家長思考親子溝通中的障礙因素有哪些,從不同的角色角度出發。

  1.成人世界自我價值系統不可撼動

  我們不僅在工作層面上進行交流,也在情感層面上進行溝通,但有時上級和下級都傾向於根據自己的觀點,價值觀念,意見和背景來解釋信息,而不是對它做客觀的解釋。

  深度交流:家長舉例分析存在這方面存在的溝通障礙問題。

  2.孩子世界自我價值系統摇擺不定

  深度交流:通過角色扮演,模擬孩子在被否定後的價值判斷和思考方向。

  青春期心理發展基本特點與價值判斷:

  認知獨立性→“叛逆”→質疑

  情感波動性→“衝動”→多變

  自我專注性→“自我”→高估

  交往差异性→“封閉”→誤判

  3.父母期待值過高

  孩子開始學習了,也許是學鋼琴、學畫畫、學舞蹈,等上了小學後再開始學知識,父母的期待也就越來越多。學興趣的,希望孩子能學有所長,最起碼能做到堅持吧,上學後希望孩子能認真學習,這樣的期待當然很好,我也會有,但是如果孩子達不到你的期待時,你要怎麽做?是批評孩子,責怪孩子,還是幫助孩子,給孩子鼓勵?

  導師語言:孩子的心其實是很敏感的,是最需要被認可、被愛、被理解、被尊重、被欣賞的。如果我們不被自己的期待所指使,放低自己的期待,先感受到孩子最渴望的,給予他們理解與愛,然後再來對待孩子的行爲,或是糾正,或是鼓勵,或是引導,是不是會更加容易,也更被孩子接受一些?

  4.虚擬性與不確定性

  個體的性質、氣質、態度、情緒、見解等的差别,都會成爲信息溝通的障礙。

  説了你又不聽,聽了你又不懂,懂了你又不做,做了你又做錯。

  建議:

  知道你知道的

  知道你不知道的

  理解你知道的

  理解你不知道的

  (四)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導師引導家長從情感層面、行爲層面、認知層面三個維度思考問題,從不同角色的理解方向去考慮問題,給家長提供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1.傾聽與訴説

  需求理論,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每個人都會過濾信息,只關注自己興趣的事情和注重自己的感受。

  2.人性化笑聲

  尊重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情緒。無論是過度放縱還是嚴格禁止都是不理性的,把握好分寸才是正確的做法。

  3.鼓勵合作

  汽車奔跑需要加油,孩子成長需要激勵。跟孩子來一場家庭遊戲、給孩子講有趣的故事、跟孩子畫畫、或者帶孩子外出去散步逛公園等。

  4.注重效率

  再好的方式方法,重復多了也低效。時機和角度很重要。爸媽們請將手機和Pad等放一邊,好好地陪伴孩子遊戲和玩耍

  5.摒棄自我中心

  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你認爲的世界而已。高階層次的需求,尊重與理解,任何時代都不會變化。

  6.界限感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自己。

  導師總結:請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請尊重他們的隱私感,也請保護好他們的隱私。這是建立親子之間信任關係的最好途徑。父母越是尊重孩子,孩子越是願意和父母更親近,孩子更樂意去分享他們的“小秘密”。

  五、家教寄語:

  從父母的情緒管理入手,延伸到進一步的溝通技巧,最後聚焦孩子自主自律能力的培養。父母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才能更好地給孩子愛的回應。接納孩子的平凡,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戒除焦躁。突發事件,是考驗父母智慧的時刻,也是改善親子關係的重要契機。相信孩子,適當放手。

  六、家教拓展:

  請家長選擇一對一練習或選擇一本親子溝通類圖書閲讀後寫一篇讀後感並在家教群内進行分享。

  一對一練習

  附上薩提亞的目標,美好&和諧

  我和你的目標——

  我想愛你而不用抓住你;

  欣賞你而不須批判你;

  和你齊參與而不會傷害你;

  邀請你而不必强求你;

  離開你亦無須言歉咎;

  批評你但並非責備你;

  并且幫助你而没有半點看低你,

  那麽我倆的相會就是真誠的而且能彼此潤澤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