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標】
1.讓家長瞭解親子有效溝通的背景及概念。
2.讓家長懂得利用界限感對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重要性。
3.讓家長明白如何利用界限感引導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活動重難點】
1. 重點:讓家長懂得利用界限感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重要性。
2. 難點:讓家長明白如何利用界限感引導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活動時長】
130分鐘
【活動準備】
視頻、配樂、簽字筆、A4白紙
【活動過程】
一、家教預熱:
(一)熱身遊戲《交换名字》
目的:考驗人們的習性,對陌生事物的反映靈敏度。
遊戲方法:
(1)參加者圍成一個圓圈坐着。
(2)圍個圓圈的時候,自己隨即更换成右鄰者的名字。
(3)以猜拳的方式來决定順序,然後按順序來提出問題。
(4)當主持人問及"張三先生,你今天早上幾點起床?"時,真正的張三不可以回答,而必須由更换成張三的名字的人來回答:"恩,今天早上我7點鐘起床!"……
(5)當自己該回答時却不回答,不是自己該回答的人就要被淘汰。
(6)最後剩下的一個人就是勝利者。
(二)播放《電梯效應》視頻
提問:爲什麽不同人進入電梯,我們會不斷改變位置?
(家長學員能回答“安全感”,教師需要引導到界限感上。)
(三)遊戲小結,引出課題
1.小組討論遊戲和視頻的感受和思考。
2.導師請2-3名家長分享,由案例裏家長的分享引出本次工作坊的主題——利用界限感進行有效溝通。
3.導師小結:由遊戲和視頻引導家長引申到親子溝通間的“界限感”,引導家長明白什麽是界限感,如何保護自己的界限感,不侵犯别人的空間,發展健康長遠的友誼,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增强社會適應能力。
二、家教導航:
(一)引入《北大吴謝宇案件》來幫助家長帶入到情境當中,引導在場的家長們討論交流缺乏邊界意識帶來的危害,家長在這個過程中也是積極地分享自己的看法。
案例:
2016年2月14日,謝天琴的屍體被發現在福州市晋安區桂山路172號某中學教職工宿舍5座102單元住處内。經偵查,其兒子吴謝宇有重大作案嫌疑。
2021年8月26日上午,福建省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被告人吴謝宇故意殺人、詐騙、買賣身份證件案進行一審公開宣判。
吴謝宇説,父親的病逝對他和母親謝天琴産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希望幫母親“解脱”。他曾經想問母親“如果你也和我一樣的,我們一起‘回家’,回到父親身邊。”
家長分享1: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更多的是父母離不開孩子。父母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部分,不可分割,自己的意志就是孩子的意志,覺得自己都是爲了孩子好,因此有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現象。
家長分享2:彼此缺乏健康的心理界限。潜意識中,雙方都要求對方與自己完全一樣。如果我作爲媽媽,天天拿着“都是爲你好”,“我對你的要求是因爲媽媽愛你啊”作爲口號。
三、家教體驗:
(一)一對一練習,導師引導家長學員發揮自己的想象,根據情境和人物角色預定,進行角色扮演。
一對一練習:
大媽:姑娘,今年多大了呀?
姑娘:快30了。
大媽:老公幹什麽的?孩子幾歲了?
姑娘:没結婚呢。
……
每兩位家長組成一組,自由切入角色扮演,再進行角色互换。最後邀請一到兩組家長進行呈現。
導師小結:邊界意識是家庭教育現代化的邏輯起點。你對孩子的關心,他所需要的,就是温暖;他所不需要的,就是負擔。如果没有界限,關愛也會變成傷害。
(二)導師播放多啦A夢《友情遥控器》視頻
界限感對於我們來説到底意味着什麽?如果缺少人際邊界,會出現什麽情况?
導師提問:如果給你友情遥控器,你會用嗎?你怎麽看小夫的所作所爲?
播放多啦A夢《大雄總是依賴别人》
導師提問:你喜歡大雄這樣的朋友嗎?如果你是哆啦A夢,你怎麽辦?依賴的反面是什麽?
四、家教探索:
(一)什麽是界限感?
在人際關係中找到適應彼此,讓你和身邊的人的行爲符合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界限感”的基本原則是,管好自己的事,不干涉别人的事,順應老天的事。
界限感對於我們來説到底意味着什麽?
心理學對界限範圍的定義是:界限分爲外部界限和内在界限。
外部界限有:
身體界限:關乎個人空間,包括隱私和身體。
物資界限:决定你是否願意給予金錢、汽車、衣服、書籍、食物等。
内在界限有:
心理界限:關乎你的想法、價值觀和信念等。
情緒界限:這就像一條虚擬的綫或力場,把你和他人隔離。
深度交流:請家長舉身邊的案例來理解什麽是界限感。
家長分享1:“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本身帶有包辦的意思。無論何時,相比較之前,他都已經長大了。
家長分享2:你所擁有的並不等於他擁有的。
家長分享3:他要什麽就給什麽,反证老子有錢。
導師小結:中國古人就有界限的理解,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人君有人君的樣子,大臣有大臣的樣子,父親有父親的職責,小孩有小孩的本性。各司其職,各有其差异。權利與義務,不能一味的付出。媽媽希望女兒的婚事聽她安排,而女兒習慣於向媽媽敞開自己的界綫,聽從媽媽的意願,母女間正好形成“控制和順從”這對搭配,這是重大事件中的界限不清。
(二)界限感缺失會怎樣?
人情歸人情,事情歸事情。人情事情混爲一談的人,做不了大事情。
深度交流:家庭和人際關係痛苦的根源,就是人們缺乏“界限感”。
1.焦慮傳遞
愛人如沙,握得越緊失得越快;讀書不是你的全部,生活才是。
2.情感兜售
我這麽做都是爲了你,太在意孩子的感受。守住自己的本分,不苛求他人的情分。
3.道德綁架
“情感綁架”是毁掉所有關係的根源。無能的人最喜歡用交情“綁架”别人,你吃的都是不懂拒絶的虧。
4.價值扭曲
他人的評價,他人的表揚批評,老是放在心上。不敢對上級、父母、孩子説不。
家長分享:
家長1:界限感缺失容易侵犯。比如,隨意進入孩子房間、偷看孩子日記或微信聊天記録等。在孩子對此已經很反感的情况下,父母仍然不改變自己的行爲。
家長2:容易産生替代。代替孩子做出職業選擇。我聽説過好幾個父母偷着改了孩子高考志願的案例,這就太極端了。人的一生很多時間在工作上,如果工作是别人代替自己選擇的,那麽工作就意味着受虐待。這就是爲什麽很多人在事業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却得了抑鬱症的原因。
家長3:容易干擾和影響兒女的婚戀。包括限制孩子交友、催婚甚至代替孩子相親。這已經是很大的社會問題了。這些做法是對孩子自我邊界的毁滅性突破、對人權的踐踏,並在預埋將來親密關係中的“地雷”、限定孩子在親密關係中的幸福感。
(三)越界的幾種類型
一個人如果没有界限感,就會分不清責任擔當、過度掌控或順從、過度承擔或依賴、想要改變别人而感到無力和沮喪。
控制者——僅有自我意識——産生順從型孩子
入侵者——缺乏規則意識——産生叛逆型孩子
拯救者——過分責任意識——産生依賴型孩子
依賴者——逃避責任意識——産生極端型孩子
討好者——壓抑自我意識——産生分裂型孩子
(四)如何用界限感實現教育目標?
導師通過界限感,邊界感,提出了家校共育中學校的邊界。學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能包辦一切。
深度交流:審視世界的視角(抓問題的關鍵)
在此基礎上,導師引導家長思考從不同維度分析問題。導師從“理念、思維、策略”三個層次,提出了學校層面的教育邊界。
※建議一:博弈論與生活
1. 案例
2. 策略
(1)目的:爲了實現利益的平衡;
(2)方法:
①遇到事情不要評判;
②避免情感傾向;
③瞭解對方的動機和底綫;
④讓對方明白你的底綫和原則;
⑤讓對方提出訴求和供選擇的方案;
⑥提出你解决的方案和理由;
⑦找到有利於解决雙方訴求的方法。
3. 共贏
※建議二:培養獨立人格
1. 案例
2. 策略
(1)目的:通過獨立人格培養實現爲人處世有分寸;
(2)方法:
①尊重小孩獨立人格,也培養小孩尊重他人;
②相信並欣賞小孩能明白事理;
③讓小孩自發講述事情經過;
④引導小孩分析並梳理事情;
⑤讓小孩提出選擇處理問題方案;
⑥贊賞小孩判斷和解决問題能力;
⑦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3. 收穫
※建議三:成長需要空間
1. 案例
2. 策略
(1)目的:尊重孩子的隱私,讓其自發成長;
(2)方法:
①收起你的好奇心和窺視心理;
②相信任何小孩都是會犯錯誤;
③相信任何小孩犯錯誤會改的;
④相信任何挫折都是成長階梯;
⑤遇到事情,等一等,觀察一下;
⑥不要替代他做判斷和决定;
⑦肯定他處理問題的能力與水平。
3. 收穫
※建議四:權利義務互换
1. 案例
2. 策略
(1)目的:讓彼此聽到對方的聲音,你和他互换;
(2)方法:
①相信愛是有條件的,有尺度的;
②人是獨立没有誰離開誰就不行;
③享受權利是有條件的,不揮霍;
④承當義務是相對等的,不逃避;
⑤教會小孩换位思考,他來分析;
⑥施比受有福,在給與中獲快樂。
3. 收穫
五、家教寄語:
畢淑敏説過,親近地保持距離,才是最恰當的交際方式。最好的關係,是親近地保持距離,把握自我邊界,别因自我認同感而失去理性。一個人能明白並有清晰的界限感,就會意識到這裏的不同,尊重這種不同。心理學“自我邊界理論”認爲:人際界綫不清晰最典型的兩大表現就是把别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以及過度暴露。
六、家教拓展:
請家長選擇一對一練習或選擇一本邊界意識或界限感類圖書閲讀後寫一篇讀後感並在家教群内進行分享。
一對一練習
我思考我的界限,
區分
我做的詩
和我不會做的,
我寫的詩
和我永遠寫不出的。
由此,還有我愛的
和我永遠不能愛的
之間的界限。
我本想説,想看,想擁有的
東西的界限。
本想給出的
用來發現、用來幫助的詞語。
永無完結的荒漠裏
愛的界限,詞語
不足够地勇敢。
作者 / [西班牙] 阿方索·科斯塔弗雷達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