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容山中學家庭教育指導個案 做智慧型父母,深入家庭教育

  一、個案描述

  (一)家長説

  來自我班某位家長的煩惱:孩子上高中後變化很大,開始嫌我們嘮叨,多説兩句她就不耐煩;以前遇到什麽事兒都願意問家人意見,也會分享她的喜好,也會分享每天發生的趣事。現在却啥也不願意説,怎麽辦?她上高中後成績就一直落後,我們擔心她的成績,擔心她本科都考不上,就讓她對學習上點兒心,周六日提醒她趕緊先完成作業,但她覺得你在逼她;假期讓她睡覺,别玩到太晚,她覺得不自由;想跟她聊聊最近的生活和想法,她覺得你又煩又啰嗦……這讓我們覺得很無助,不知道怎麽跟她溝通,明明出發點都是爲了孩子好,怎麽偏偏就總是起到反作用,將親子距離越拉越遠呢?

  (二)學生説

  進入高一,學習生活很緊張,科目又多又難,壓力很大,放學回家希望自己精神不那麽緊張,可以稍微稍微放鬆一下。喫飯時看個電視,父母就催促要抓緊時間學習;想和同學出去玩兒,更是不可能。動不動就問我學習怎樣,考試怎麽樣,你説煩不煩啊!有時候也想和她説説話,傾訴一下學習的煩惱,學校發生的事情,却總是招來一通説教。我也知道家長是對我好,但這一切都讓我很有壓力,很壓抑,很煩,很累,想逃避,越學越没有動力!我也知道要學習,但一想到學習,内心就很排斥。我以前不是這樣的,不知道自己是叛逆,是在和父母對抗,還是我厭學了?

  二、個案分析

  其實孩子的這種討厭心理是正常的,而且是有心理學依據的,這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的反應。家長們的這種在短時間内不斷嘮叨,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

  那麽什麽是超限效應?由於刺激過多、過强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爲“超限效應”。馬克吐温有這樣的一次經歷。他在一個教堂裏面聽見一個牧師,覺得他講得非常的棒。馬克吐温當時很感動,决定等牧師講完之後,要給牧師捐一些錢。不過過了10幾分鐘後,牧師還是依然的繼續在講,馬克吐温這個時候就覺得這個牧師有一點啰嗦了,决定等下捐少一點給他。又過了10幾分鐘後。這個牧師依然還在演講。馬克吐温就開始有點不耐煩了,决定等下不給這個牧師捐錢了。再過了一陣子之後,没想到牧師居然還没有停下他的演講。馬克吐温這時終於忍無可忍。在牧師結束演講的時候,他不但没有給牧師捐錢,反而還去偷了牧師兩塊錢。

  所以説,無論做什麽事情,我們都要把握好尺度和數量。不然多了的話,反而會令别人反感和厭惡。就像是該案例中父母對孩子的嘮叨,如果父母有適度的控制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時間,而不是每時每刻都在給孩子灌輸道理,那麽孩子可能就不會那麽反感父母的教育了。那麽,案例中父母爲什麽會無啰嗦呢,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一)該父母對於孩子過度的關愛,没有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了。作爲爸爸媽媽的肯定是會擔心自己的孩子的,這點毋庸置疑。不過當孩子慢慢長大之後,父母就要學着慢慢的去相信自己的孩子的能力,或者是説把有些事情放給她們做要覺得很正常。比如孩子周六晚上叮囑孩子不要玩手機,早點睡,那麽孩子就會覺得這樣子是對她的不信任,覺得家長很煩。因爲其實她在小的時候父母已經給她灌輸很多道理了,現在已經長大了,不用父母再繼續一直嘮叨了。

  (二)該家長對孩子期待過高。該家長在孩子身上寄託了自己的所有希望,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和期望考入名校,並作爲教育“成功”標誌。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或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驟去做,父母就忽視孩子豐富的感情世界,指望通過督促來促進孩子。其實,這種無情和過度强化的教育方式,反而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

  (三)交談雙方的興趣點不一致。該家長在和孩子交流過程中,往往是從成人的角度來説,比如關注孩子的成績、人品、健康等,而這些對孩子都不是最重要的東西。若加上父母更看中結果而忽視過程,就使親子交流缺乏共同的語言。所以,家長經常會插孩子的話,孩子由於思維被打斷很難恢復,交談直接變成了父母的嘮叨。

  (四)嘮叨是出於家長對孩子什麽都想瞭解。該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物,也生怕孩子走上歧路,於是事無巨細地想知道孩子日常的一切。如果孩子不願説,父母就會不停的嘮叨追問。可問題是,幼小的孩子難於記住當天所發生的一切,而童年期以後的孩子,假設没有良好親子關係,他們甚至連露臉的事都不願説。

  (五)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不能否認,該父母真爲孩子付出了一切,不管是時間、金錢和精力上。但父母這些做法的前提,是孩子要聽自己的“話”,如果孩子幼小没有反抗力量而不啃聲,父母就感覺自己没有威望,於是就不停的“苦口婆心”。當面對青春期反叛的孩子時,孩子的對立就讓家長不停“訴苦”,變成了一個“怨婦”!

  (六)父母有太多的慣性思維,没有耐心傾聽孩子説話。每當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該家長總是按照成人的處事原則來判斷孩子的對錯,完全忽視孩子的發展特點。所以,只看結果的做法,不僅會用自己的話打斷孩子的話,還認爲孩子是“狡辯”。這直接導致父母失去信任,並使孩子自尊心遭到傷害。

  (七)父母無法解决孩子的問題,不知不覺中嘮叨越來越多。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解决,只好不停的嘮叨了。一般孩子對最初幾次的嘮叨,還是能聽進去一部分的,家長就感覺“管用”會延續使用,可這無疑是飲鴆止渴。

  三、幫教指導措施

  (一)參加容山中學家庭教育工作坊第十三期活動

  推薦家長參加容山中學家庭教育工作坊第十三期活動《家長如何利用“界限感”實現有效家庭教育》。你對孩子的關心,他所需要的,就是温暖;他所不需要的,就是負擔。如果没有界限,關愛也會變成傷害。

  家長感受到明顯的效果,能够根據所學的進行調節,讓自己保持界限,保持理性的思維,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節奏。家庭教育工作坊的效果也非常好,許多家長反饋,這些方式方法的傳授,課堂上大家對家庭教育的探討,都是深刻影響着家長的家庭教育觀。

  (二)父母要逐漸改變自己的習慣和心態

  父母要有自己孩子在長大的意識,自己孩子可以獨立完成很多事情,不需要我們再去跟他强調要怎麽做了。

  對於學習上,家長把高考和孩子的人生發展緊緊捆綁在一起,認爲學習好了,就一切都好,學習不好就一切都完了。實際上高考只是一次考試而已,家長需要客觀 看待高考,莫要放大高考對人生的影響。只需默默地爲孩子做好後勤工作,不要過多地解釋表白,對孩子的關心適可而止,無須面面俱到,也没必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家長也需要適當放鬆自己,言傳莫如身教。

  (二)父母可以適當的認同和鼓勵孩子的一些做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提出我們自己的觀點,也讓孩子説出他的一些觀點,如果孩子的觀點也是不錯的,我們可以去接受他,讓他自己去做,增强他們做每一件事情的信心,慢慢地,孩子會變得越來越靠譜,我們也就不用那麽的擔心孩子,一直對他嘮叨了。

  (三)多與孩子溝通,和孩子忙裏偷閒多娱樂

  (四)孩子在家時,給孩子自由支配自己時間的機會

  在孩子接受的前提下,給孩子當玩伴,陪孩子玩。如:一家人在一起打打撲克,説説閒話,唱唱歌。當然,一起娱樂的時間要和孩子協商好。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願。閒話交流的内容要廣泛:聊熱點新聞、聊社會問題、聊思想感情。千萬不要老問輪測成績,動則問分數名次。家長少提考試,把考試這個事情交給孩子自己去處理。保持和孩子良好伙伴關係,通過聊天交流,瞭解孩子的心理動態,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引導孩子積極向上,主動學習,合理學習。

  四、幫教指導過程

  我們多次通過家訪、電訪等方式(分别在2021年4月7號,4月21號,5月5號,6月19號,7月2號,8月16號,9月25號,10月6號等)與該家長進行深入交流和溝通,根據以上的三點幫教指導措施進行交談:

  (一)父母逐漸改變自己的習慣和心態

  (二)父母適當的認同和鼓勵孩子的一些做法

  (三)多與孩子溝通,和孩子忙裏偷閒多娱樂

  每次家長都認可這些措施,並付諸行動中,每次家訪、電訪老師都會詢問實施效果。

  五、實施效果

  經過家校的配合教育和努力,學生反饋説現在親子關係有所緩和,在家裏和父母多説話了,跟父母的話題增多了,感覺父母没以前那麽煩了,同時對學習上也没那麽抗拒了,父母没那麽啰嗦,自己的期末成績反而進步了。父母也反饋説現在和孩子有話聊了,自己也放鬆了心態,不給孩子過多壓力,孩子盡力就好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