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金砂稱謂源於赤竹大山裏

  金砂地名的稱謂,與淘金縣有直接關係。據清朝康熙版《永定縣誌》古迹篇記載:“淘金縣:在金砂村。舊傳,其地有金,有神人鞭石築城於此。”

  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實行裏、圖建制,所以,金砂是溪南裏的一個圖。但在明朝以前,包括宋朝和元朝,都實行鄉、村建制,金砂屬於興化鄉(鄉址設在古鎮)的一個村。因爲“淘金縣在金砂村”,所以,金砂在宋朝以來便有這個地理名稱。

  爲什麽會有金砂的稱謂呢?就是砂裏含金之意。而砂金又是從那裏來的?就是從淘金縣那裏來的。據史料證明,淘金縣就在金砂赤竹村的大山裏。從歷史上一直流傳下來,大山裏有金礦。赤竹村邱文龍告訴我們,他的上輩人説,清朝時,有多位美國地質學家來到大山裏探金礦,證實大山裏有金銀礦藏。金砂籍地質學家邱瑞照説,大山裏有金礦。1987年,金砂鄉人大主席邱銀欽等鄉親到北京探望鄉賢、中國冶金部某司長張延忠時,她告訴邱銀欽他們説,在中國的地質礦産分佈圖中,金砂的大山裏就標示爲淘金縣,這説明那裏有金礦。根據地質專家的調查,金砂大山裏的地質礦藏屬於沉積變質型金銀鋅礦,這種礦的成因是沉積岩受到地球内部熱量和壓力的改變而形成的。

  大山裏的金礦,常年受到大自然風雨的作用和洪峰的冲刷,大量的砂金被冲入大山裏的小溪中,使溪裏的砂金越積越多。這條溪裏的砂金在洪峰的衝擊下,部分被帶到流經太平、赤竹、洋田、西湖寨、倉下、秀溪、玉石的更大的溪裏。因爲從大山裏到玉石整條溪裏的砂都含有金,人們就統稱這些地方爲“金砂”。

  大山裏小溪中富含的大量砂金,不斷吸引先期遷入金砂的客家人到大山裏淘金。據有關姓氏族譜的記載,如:金砂的賴姓和範姓是南宋時遷來,張姓是南宋嘉定元年(1208)遷來的……。賴、範、張等姓的客家人都到大山裏安營紮寨淘金,外地商人也不斷來這裏收購黄金。這裏的百姓淘金有了積蓄之後,都在大山裏選擇地方,買田置屋。大山裏在宋朝到明朝成化十四年以前,由廣東通往上杭、汀州的主要驛道都在這裏經過。特别是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汀州知府趙崇模奏準改銷漳鹽爲潮鹽,着手整治疏通汀江河道,開發汀江航運,並在仙師的折灘設立中轉碼頭,通過水運將廣東潮汕的鹽和百貨銷往汀州。同時,爲了開通往上杭和汀州的陸路貨運,上杭縣撥款修通了一條從折灘街經過金砂的玉石、西湖寨、塘背、太平、大山裏到汀州的主要驛道。在大山裏淘金的賴、範兩姓群衆,利用這條主要驛道,在大山裏的瓦窑窠建有一條數百米長的街道,街道兩邊有百貨、鹽、土産等批發市場,還有金銀批發市場,以及旅店、打鐵店和猪、牛肉攤位,街上單豆腐店就有九間。爲了建築的需要,在距離市場不遠處,建有高級磚瓦廠。當年,這裏市場繁榮,商賈如雲。同時在大山裏的黄蜂寨、銀子凹、柞樹窠、範坎下、岌背、鷄嘴窠、老屋下等村莊,居住着賴姓、範姓一百多户人家,有一千餘人。每到秋冬時節,雲霧繚繞,大山裏的街道、村莊,若隱若現,宛如仙境。後人就叫這裏爲“淘金縣”。難怪縣誌有雲:“有神人鞭石築城於此。”

  永定置縣後的第三年(成化十七年),改道開通了從永定縣城、金砂、樟塔、接敬鋪、豐稔到上杭的主要官道。從金砂到大山裏的主要官道已經失去作用,往昔繁華的大山裏淘金縣,變成蕭條荒凉的地方,現已没有人居住了。

  清朝干隆年間,金砂的建制有了新的變化,金砂設爲鄉,有二十三個村。據清干隆版縣誌記載:“金砂鄉有二十三坊,皆各自爲村,總名金砂。”這二十三坊,即二十三村爲:塘背、太平、半鋪裏、園壩、黄土坑、樟塔、雙溪、赤竹、曹屋、西湖寨、洋田、蕉坑、梅子坑、圍屋下、南石下、寺門前、羅陂、石陂頭、楓樹牌、秀溪、玉石、小阜裏、卓坑。

  綜上所述,金砂地名稱謂,是從宋朝開始的。其得名原由是淘金縣(大山裏)的支溪到玉石的主溪裏有砂金。金砂由二十三坊組成。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