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半鋪裏”考

  記得小學畢業時,老師要我們同學之間互相勉勵,交换通訊地址。我便寫上“永定縣金勝鄉中金保第十甲(金砂半鋪裏永復居)”。然而,這個“半鋪裏”地名的由來,使我反復捉摸了幾十年而不得其解。雖然人們從何時叫起已無從考證,但其内涵還是可以考一考,意義不大,僅聊以爲慰而已。

  從字面上解釋,‘半’是一半,不成一,‘鋪’有二種解釋:一是客家方言一鋪路‘十華里’;二是店鋪的鋪。還有一個‘裏’字,可理解爲“鄉里”的裏,“里程”的裏和“裏邊”的裏,以及客家方言的助詞。諸多因素糾結一起更難理解。

  幾十年來,時常在别夢依稀中記得小時候母親在“鋪邊”(與上李屋對面相望的地方),種過地瓜、緑荳等作物,我還在那裏採過緑荳、拉過地瓜藤,那時的地瓜和緑荳是種在老房基中間的,附近有一排排的河卵石基礎(石脚),一直延續到修公路時。在我對“鋪”字有所認識和理解後,才意識到那裏原來可能是某個時期的店鋪遺址,所以那個地方就叫做“鋪邊”。

  我有一個大膽猜想:早在“半鋪裏”的地名出現之前,先民就在“鋪邊”這個地方建有房舍定居於此。因地處主幹道邊,爲了便於商旅,先民也曾開設過客棧之類的店鋪。這點可以比較肯定,否則就不會有“鋪邊”的地名了。後來,由於某種原因,如水、火灾或年代久遠,店房坍塌了,一度只剩半間店面,而且延續了相當長的時間。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裏叫做“半鋪裏”。爲何不叫“半間店”呢?因爲這不合古人的口語。店即鋪, “半間店”即“半鋪”。至於“裏”,我傾向於客家話方言的助詞,如在周邊的“田塅裏” 、“大培裏”、“焦坑裏”、“大山裏”、“東閣子裏”等,於是後來遷入的先民便自稱“半鋪裏”人,外界也把這裏稱之爲“半鋪裏”。

  注:羅永光(1935—2018),赤竹半鋪里人。龍岩煤機廠勞動服務公司原經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