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永定客家土樓與魏晋南北朝文化

  客家人的精神家園在哪裏? 就是魏晋南北朝中原人創造的文化。根據客家人各姓氏族譜記載,如,巫姓:“五世誠希公。原籍汝南,因五胡雲擾,太元九年,復遷江南;”温姓:“逮東晋五胡亂華,懷愍帝爲劉淵所擄……我嶠公時劉琨室記,晋元帝渡江……嶠公奉琨命,上表勸進;”張姓:“十五世韙公,晋散騎常侍(從三品),隨晋元帝南徙,寓居江左;”賴姓:“晋五胡之亂,中原望族,相率南奔”。劉姓:“自五胡亂華,永嘉淪覆,晋祚播遷,衣冠南徙,永公之裔,亦遷屋於江南;”林姓:“晋永嘉之亂,林禄隨晋元帝南渡;”胡姓:“晋永嘉之亂,胡氏南遷,唐末八閩,定居汀州寧化,長汀。”……根據客家地區的客家人姓氏族譜來看,有力地證明:客家人,就是魏晋南北朝中原人及其後裔。

  這些衣冠士族是怎樣形成客家人的?據《晋書、王導傳》中記述:“俄而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之六七。” 在“五胡亂華”和“八王之亂”以來,我國魏晋南北朝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中原人,開始了第一次空前悲壯的大遷徙。在這次大遷徙中,從河南、河北及黄河沿岸地區南下的中原人,遷徙到鄱陽湖流域的,稱司豫流人。在這些司豫流人中,有部份人溯贛江而上,到達閩贛粤的交界地區,成爲客家先民。以後通過唐末和南宋末期二次的社會大動亂,導致晋室南渡的後裔和部分中原漢人,又進行了第二、三次大遷徙。這樣,閩贛粤交界地區就形成了客家民係,從此,客家人口逐漸多起來了,據史料記載:汀洲人口由唐朝開元的一萬三千多人,到南宋巳發展到五十三萬四千人。永定從明成化十四年置縣時的一萬一千多人,到清朝道光初年已發展到八萬五千人。從晋室南渡和其他朝代遷徙來的中原人,到了贛、閩、粤交界地區以後,因爲這些地方,都是南蠻之地,關山阻隔,原住民只有蘭、鐘等姓的少數土著人,所以晋室南渡的客家人,保留了魏晋南北朝中原人的語言、習慣、居處方式、文化傳統,一句話,就是保留了魏晋南北朝文化,而原住民却被客家人同化。因此,魏晋南北朝文化,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園,也是永定客家土樓的根。

  一、永定客家土樓是從漢末莊園和魏晋塢堡演變而來的

  在東漢末年,由於大一統的官僚體制的崩潰,導致中原大家族的形成。這些大家族的居處方式,是同生活、生産緊密聯繫的,就以莊園和莊園經濟的形式出現。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王符的《潜夫論》,都如實地刻畫了莊園生産和經營情况。這些莊園無論大小.可謂“五臟俱全”,農工商皆有,“謝工商與衡牧”“灌蔬自供”“不待外求”。這種莊園,在房屋的周圍,“竹木周布,場圃築前,果園樹後”,就是在房屋周圍有竹園、樹林、果園、菜園、農地等。《世説新語、栖逸》中有:“去郭數十裏,立精舍、旁連嶺、帶長川、芳林列於軒庭,清流激於堂宇。”這是一幅多麽令人神往的莊園風光啊!

  直到三國鼎立以後,從東漢同生活、生産緊密相聯的莊園居處方式,發展具加上具有軍事防衛色彩的莊園塢堡。這是舉家避難、聚族自保而形成的。

  晋永嘉年間(307—312年),部份中原漢民爲避戰亂而渡長江,進入鄱陽湖流域,而經輾轉遷寧化、隨後又入注永定。隨着唐末和南宋後期,又由於戰亂而遷徙永定的中原漢人,導致永定人口也逐漸多起來了。勤勞、智慧的永定客家人,利用魏晋中原的建築文化,從簡陋的土樓,發展到頗具規模的形式多樣的莊園式的土樓群。特别是到了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建縣以來,由於重視發展教育和經濟,不僅使永定客家“人文蔚起、科甲名揚”,還教化了永定客家人,使他們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發揮。在明朝萬曆年間,永定客家人從吕宋(菲律賓)引進菸草以來,由於永定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十分適宜種植菸草,因而導致由曬菸加工的條絲煙得到了蓬勃發展,菸葉的色、香、味俱佳,使永定的條絲煙的聲名遠播。實力雄厚的永定條絲煙莊、商行遍佈全國,特别是遍及江南各大城市。從而促進了永定的煙刀業、刀石業、運輸業、金融業的大發展。“買田置屋”是永定客家人成就事業的標誌。從明朝萬曆年至清朝宣統止,是永定條絲煙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永定客家土樓發展的鼎盛時期。富裕起來的永定客家人大興土木,建造形式多樣的高大的土樓建築群。據江城在永定高頭鄉調查,高頭全境的土樓有一百七十座,明清就有一百三十二座,占總數75.3%。

  永定的客家土樓的發展和變化,都是當時社會的情况和承襲魏晋建築文化相聯繫的。永定的客家土樓發展變化過程,由簡陋的土樓發展到五鳳樓。由五鳳樓發展方樓,又由方樓發展到圓樓。無論是五鳳樓,還是方樓和圓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些土樓都是與生活、生産緊密相關的。後來由於戰亂的頻繁和山賊的猖獗,具有防衛功能的方樓就應運而生了;以後由於永定客家人抗地震灾害和風灾的意識增强,因而具有抗震和防窠煞功能的圓樓也不斷涌現。這些也是魏晋莊園塢堡的遺風。

  以富嶺大夫第爲代表的五鳳樓,就是同生活、生産緊密相關的。此樓建於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樓背靠綿延不斷的青山,樓前是沃野平川的大片耕地。樓由三堂二落共九座高低不一的方樓組成,並與樓前曬坪、池塘和樓後用弧形圍墻包抄的花園搆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全樓有5個庭院、120個房間、外加學堂、假山、水井、浴室、工房、碓寮、猪舍、厠所等附屬建築,占地12畝。據《魏書、楊播傳》中也有類似五鳳樓的魏晋民居的記述。

  以西陂遺經樓爲代表的方樓,建於清朝咸豐元年(1851)。在明末清初,由於倭寇侵擾沿海,山賊乘機作亂和“三藩之亂”等社會原因,加强了永定客家人的防衛意識,這種以頗俱防衛功能的魏晋塢堡式的方樓,不僅同生活、生産緊密相關,還有很强的防衛功能,就以遺經樓爲例,這樓由前後兩座四方樓連結而成。主樓高5層,計17米,配以巨大的出檐瓦頂, 從立面上搆成宏偉的氣派。據統計,全樓共有24個廳室,328個房間、2座學堂、2座花園、2口水井、l口池壙;此外還有工房、浴室、礱米房、牛欄、猪舍、曬坪、草地、厠所和很長的石砌圍墻,這種方樓的生活、生産設施非常完備。這種方樓的結構,是同防衛功能密切相關的。它有堅固石砌石基,有高大厚實的墻體。這方樓底層、二層都不開外窗,三層窄縫,四層才稍大;三層四層的外窗都内寬外窄,利於觀察和還擊。這些綜合特點,這種方樓類似魏晋塢堡建築。

  由於地震和颶風等自然灾害的影響,永定客家土樓在方樓的基礎上,發展成具有很高旅遊價值的園樓。以宏偉壯觀的圓樓王一承啓樓(建於清康熙四十五年)和豪華宫殿式的振成樓(建於1912年)代表的圓樓,除了具有同生活、生産緊密相關和防衛功能的特點之外,還有很强的抗震和抗颶風的能力。承啓樓是四環樓:樓中心的第一環爲雕樑塑棟、飛檐翹角的中堂院落(包括議事大廳、大廳兩旁的厢房和大廳前面的天井,以及圍遶天井布置的廡廓);第二環:有26個房間;第三環有二層各有42個房間,房前有天井,房後搆築猪、鷄、鵝等六畜欄舍;第四環爲主樓,周長288米,高14米。分四層:底層厨房;二層儲藏糧食和瓜菜;三層四層爲卧室。全樓共有400房間,住過80多户,600人左右。圓樓的搆築防衛系統和方樓一樣,因而也有很强的防衛功能;由於永定屬於高山峽谷的山區,特别象金豐八個鄉鎮,山高險峻,很容易形成强大的氣流,這種氣流對人畜都是有害的。  因爲圓樓對這種氣流的接觸面較小,因而可防“窠煞”。圓樓和方樓,在建築材料和夯土技術方面都一樣.但圓樓的周圍的受力是均衡,所以,有更强的抗地震能力。因此,園樓,也是類似魏莊園塢堡的建築。

  二、永定客家土樓的聚族而居,也可以追溯到魏晋時期。

  東漢末年,由於皇權失去控制,造成了大一統的崩潰和瓦解,因而造成了社會的動亂。因此,中原大家族的歷史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到了魏晋時期,由於“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大家族的歷史作用更加明顯,家庭的凝聚力更加穩固。聚族而居是大家庭凝聚力的重要體現。在魏晋時期,一家人口一百至數百人的聚族而居的例子,是屢見不鮮的。正如《魏書、楊播傳》描述的。一個家庭:“一家之内,男女百口,  做衣服用同一種布,同吃一鍋飯,一家人其樂融融”。晋室南渡的衣冠士族,落籍贛、閩、粤交界地區後,也承襲了魏晋的聚族而居的習俗。永定客家人聚族而居,更顯凸出。聚族而居不僅一個家、一個村,甚至一個鄉鎮的例子,都是屢見不鮮的。例如,在永定古竹鄉古竹村,有一座清朝康熙年間建的方樓叫五實樓。這座五實樓在清康熙年間住了一户反清復明闖將蘇逢霖的大家族。他一家人“五代同堂”,有近百人口。至今他的後輩還保存着蘇逢霖及其子孫“五代同堂”的畫像。可想而知,永定客家人聚族而居的魏晋遺風是多以濃厚!

  三、永定客家土樓和客家人,還保留了魏晋的“主次、尊卑、輩份”的思想觀念

  魏晋南北朝的中原人的“主次、尊卑、輩份”的思想觀念是很强的。據《魏書、楊播傳》所述:“兄弟旦則聚於廳堂,終日相對,未嘗入内……廳堂間,往往幃幔隔障,爲寢息之所,時就休偃,還共談笑。椿年老,曾他處醉歸,津扶侍還室,仍假寐閤前,承候安否。椿、津年過六十,並登台鼎,而津嘗旦暮參問,子侄羅列階下,椿不命坐,津不敢坐,椿每近出,或日斜不至,津不先飯,椿還,然後共食”由此可見,在魏晋時期的房子,有廳堂有横屋居室,很象我們永定客家的五鳳樓,有三堂兩横的主屋和側屋,三堂是整座房子的中軸綫,上堂采用了厚實的夯土承重墻,有明確的“主次、尊卑”意識。在魏晋時期中原人,有濃厚的“輩份”意識,像上面引述的:兄弟二人,兄叫椿,弟叫津,他倆都是六十歲以上的人了。但是作爲弟弟的津,還是要多方的照顧兄長。哥哥喝酒醉了,弟要把他扶到房間休息,還要在小門前陪候;哥不叫弟坐,弟不能坐;喫飯時,哥未到,弟不能先吃等。像我們現在的客家人,還保留着這種魏晋遺風。喫飯時長輩要坐上位;長輩未到不能先開飯;好吃的東西要讓長輩先吃等等。

  四、永定客家土樓一般設有私塾、學堂、書院,這也是魏晋重視教化的沿襲

  魏晋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最混亂時期,便在這一歷史時期的衣冠士族都非常“重視教化”。加上這一歷史時期的人,在精神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個性上得到了大自由,因而人的熱情空前高漲,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發揮。這正如一代宗師宗白華稱這一歷史時期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翻開這一時期的歷史畫卷,光彩奪目地向你襲來: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顧愷之、陸探微的畫;稽康的《廣陵散》;建安七子、三曹,還有阮籍、陶潜、謝靈運等人的詩;各種誌怪小説;稱得上空前的文學理論的《文心雕龍》和《詩品》等作品;雲崗、龍門的雄偉的造像、洛陽及南朝崔巍的寺院……。所有這一雄辯的歷史事實,不是有力地證明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藝術是光焰萬丈嗎?不是有力地證明這一時代的衣冠士族不甘沉淪,而奮發上進和“重視教化"的結果嗎?通過千年遷徙、萬里長旋的客家人,要擺脱困境,只有象魏晋的衣冠士族一樣,重視教化,重倫理,才能保住自己的文化品位,再創教育奇觀。永定客家人,正是承襲了魏晋“重視教化”遺風,在永定客家土樓上也有完美的體現。永定客家土樓,無論是五鳳樓、方樓、圓樓都設有私塾、學堂、書院。特别是永定在明成化年間置縣以來,首任知縣王環和其他歷任知縣,由於重視教育,提倡土樓設私塾、學堂、書院,勸民讀書,不僅永定客家的文人學士在科舉考試榜上有名,也開發永定客家人的智能。永定客家人,在明朝萬曆年間引進了菸葉,并發展條絲煙,使永定在明清時期的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同時促進了永定土樓向大規模和宏偉豪華方面發展。也促進了永定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從明成化十四年永定置縣至清朝宣統止,我們永定一共涌現了 36個進士,335個舉人。至今仍流傳着科舉功名和其它方面的佳話。如:坎市青坑的“四代五翰林”;大溪的“兄弟二翰林”;金砂的“父子二總兵”等等。

  五、永定客家土樓民居十分講究風水學,這也沿襲了魏晋盛行風水的遺風

  魏晋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動亂的年代,人的命運最無常。在這一歷史社會背景下,這時代的人非常相信風水。《移徙法》、《圖宅術》、《堪輿金匱》、《宫宅地形》等有關風水學的書籍在這一年代很流行。魏晋時還涌現了一批像管輅、郭璞那樣的堪輿大師。魏晋南北朝是中國風水學發展的鼎盛期。《世説新語》還記載了魏晋人普遍相信風水的故事。千年遷徙,萬里長旋的客家人,也沿襲了魏晋相信風水學的習俗。永定客家人也沿襲了這一習俗,永定客家人在興建土樓時都十分講究風水學。據普查,永定的土樓有二萬多座,其中方樓有四千餘座,圓樓有三百六十座。這一龐大的土樓建築群,無論是五鳳樓、方樓、還是圓樓,都是運用風水學的名篇佳作。我們永定客家人在興建土樓前,首先請堪輿先生來看“風水”和“龍勢”,以選擇吉利之地的屋址。選屋址的最佳方位,是座北朝南,要求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後有青山。從風水學的術語説,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這就是一個青山緑水環抱的“風水寶地”。擇址後,建新屋時,要注意新屋的高低和向位。若屋址後山較高,新屋可離山稍遠些;後山較低的,可離山近一些。這樣既可以避風防潮,使山場和屋場能配置和諧。新建房屋的整體布局都十分講究應用《易經》中的陰陽、五行、八卦的原理。如,方位爲座北朝南的五鳳樓,大門、下堂、中堂、上堂在同一條中軸綫上,代表了中央爲尊的地位,因爲座北朝南,南爲陽,陽尊陰卑。在建土樓挖基坑砌石前,必須在中軸綫後端的石基坑内按一定方位排放五種不同形狀或五種不同顔色的“五星石”,以示屋内五行齊備且相生無克,住户平安、五福臨門。八卦在土樓中的運用,也是妙筆生輝的!像振成樓外環樓房成輻射狀八等分,象徵干、兑、坤、離、巽、震、艮、坎八卦;每等分起脚爲六間,以應六十四卦中的每卦六爻。裏外有四環的圓樓王承啓樓的整體設計則比振成樓更爲完整、復雜、細緻、更具代表性。最裏環祖堂的圍房分成四個弧形,合之則爲半圓,形如太極兩儀;内二圈平方隔成二十間,稱四象;内一環二層樓,起脚三十六間,由八卦衍化而來,稱周天;外環四層大樓,稱爲羅城,衍化爲六十四卦,所以起脚爲六十四間。

  綜上所述,永定客家土樓與魏晋南北朝文化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具有博大精深文化内涵的永定客家土樓,折射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燦爛光輝!也折射了中華漢文化燦爛光輝!

  載於《客家縱横》2012年第四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