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港是馳名中外的良港,是中國重要的通商口岸。可惜的是長期無人爲其撰寫春秋。1986年出版楊壽賓先生編著的:《青島海港史》(近代部分)一書,則填補了這一空白,實在可喜可賀。
《青島海港史》(近代部分)全書共7章和1個概述,共24.4萬字,内容豐富。細讀全書,清楚地看到,編者是以時間爲經,以事件爲緯,按照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綫索,叙述近代青島各個歷史階段的經濟、技術活動、探索其發展的特點、規律和原委。全書架構嚴謹,觀點鮮明,層次清晰,邏輯性强。既有港史的詳細叙述,又有恰如其分的綜合分析,真正做到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學術性。我認爲本書具有如下幾個特色。
第一,全書緊緊圍遶着青島港的經濟技術活動進行編寫。海港史,既是歷史書,但又不是一般的歷史書。就是説,既不能把它寫成一般的政治史,經濟史和貿易史,又不能把它寫成純粹的港口設施史,而是數者兼而有之,即寫成港口的經濟技術發展史,以反映港口演變發展的特點。本書編者是十分明確和注重這一點的。港口之所以成爲港口,乃是貿易活動之使然,貿易當然是港史最重要的内容。編者深明其義,在每一章中,都把青島港的貿易作爲重要内容加以叙述,篇幅不少。既寫青島港的對外貿易,又寫青島港對内地的貿易。爲了更好地説明青島港的内外貿易及活動,以及它在中國近代貿易史上的重要地位,編者還運用統計學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搜集大量的數據,編制了68個表格之多,例如:《各國進出青島港輪船比較表》、《青島港主要出口貨物一覽表》,《青島港對日主要貨物輸出額統計表》等等。這樣,編者不僅對青島貿易史進行定性分析,而且進行了定量的分析,使本書具有更高的科學性。
與此同時,編者還着意於青島港的技術活動。諸如,青島港航道疏浚、堤岸修築、碼頭修建、導航設備、航標設置、船塢修建、船廠興建等等,都作了詳盡的描寫和叙述。有些港口的技術活動寫得十分細膩。例如港口建設,編者不僅指出建設的條件,而且着重介紹了國民黨統治時代青島港及外港建設的情况和特點,指出:“這部分建設……有以下凡項,即新設小港碼頭,新設青島船塢,修建薛家島。紅石崖碼頭,擴、增建青島棧橋和海挈棧橋等”(見本書第165頁)。
第二,揭露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青島港的過程和本質,歌頌青島工人反對侵略的鬥争,是貫穿全書的一根紅綫。鴉片戰争後,德、日、俄等國家,目睹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割得香港之情景,遂附之驥尾,趁火打劫,紛紛來青島争奪膠州灣之權益。編者在本書用了很大的篇幅闡述了德國和日本侵佔青島港的罪惡活動,第二章着重叙述德國帝國主義在膠州灣的侵佔。1897年11月14日,德國海軍陸戰隊720多人,以操演爲名,强行在青島灣登陸而佔據之。並於1898年3月至10月,强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界條約》、《膠澳租地合同》、《膠澳潮平合同》及》《膠澳邊界合同》等一系列不不等條約,租借了膠州灣爲其軍港。第三章及第六章,更詳盡地叙述了日本帝國主義與德國争奪侵佔青島港的全過程,揭露了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乘西方列强無暇東顧之機,奪取德國在山東的權利,進而稱霸中國”(見本書第96頁)。所以,“日占後就立即設置管理機構加强統治。……並宣佈青島港向所有輪船開放”(第102頁)。侵奪中國政府在青島的海關自主權。
毛澤東同志指出:“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的結合,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從鴉片戰争……直至現在抗日戰争,都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服於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强的反抗精神”(《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607頁)。編者以這個思想爲指導,用了第三章的第五節、第四章的第一節篇幅,概略地描述和反映了青島港工人和廣大人民群衆反對德、日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力圖恢復青島港的主權的不屈不撓的英勇鬥争。編者指出:“1914年日軍侵佔青島和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後,青島人民和全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收回青島、山東主權的鬥争始終没有停止過”(第126頁)。1922年12月10日,我國正式辦理了收回青島的手續,收回了港口的主權”(129頁),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屬北洋政府,1925年改名爲膠澳商埠局,由山東省政府管轄。抗日戰争結束後,中國又從日本帝國主義手中收復青島港,“1946年10月,改組爲青島市港務局碼頭運輸管理處”(第230頁)。
第三,探索了青島港發展的特點。編者認爲,青島港的近代史,是“比較典型地反映了從封建港口逐漸變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甚至完全殖民地化港口的過程”(見前言)。所以,顯示出一些特點來。首先是青島港口和港市建設的特點。編者認爲,青島港口和港市建設的特點是:在港口建設中,以大港建設爲主; 港市建設中,以市政建設爲主;在經濟腹地建設上,以就地興辦實業爲主。其實,是對外貿易呈現出畸形發展的特點。表現在外船壓倒華船;外貨壓倒華貨;外商壓倒華商。從而反映出近代青島港對外貿易的落後性。再次是畸形發展的港口經濟。編者通過青島港這些特點的叙述和分析,更進一步反映了青島港半殖民地化的過程。并且指出,這種畸形發展的青島港市經濟,到了1945年就日益蕭條了。
透過本書上述三個特色,説明《青島海港史》(近代部分)是一部資料豐富、中心内容充實、主綫突出、層次清晰的好港史。既可以爲研究中國航海史、海港史、外貿史和山東、青島地方經濟史提供參考;又可以對廣大人民群衆(特别青年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作教材,是值得廣大海港、外貿部門的工作者、歷史研究工作者以及大專院校師生閲讀參考的好書。
誠然,金無足赤。本書亦非完美無缺。在材料的運用和某些觀點上還存在有待商榷的地方。例如,編者在轉引或自己編制的統計表中,多數缺乏“指數”這一項在市場統計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所以統計表的製作是不够完整的。這是不少人在進行統計時經常疏忽的。要算出本書60多個統計表的指數,當然是一項繁重的勞動,但可以相信,本書再版時是完全可以改進的。另外,由於印刷與校對之疏忽,全書中少數的錯、漏字時有發生,這是不難克服的。
盡管本書仍有小“疵”,但不掩其大醇。本書不失爲一本不可多得的海港史書,特向讀者推薦。
(原載《中國水運史研究》1988年第5期》)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