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岸漢字學術交流之所以在兩岸社會科學交流領域裏走在前邊,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兩岸人民是同文同種的同胞
兩岸打破隔絶,開啓人員往來之初的1991年8月,近20位台灣學者來北京參加“海峽兩岸漢字學術交流會”。兩岸漢字學術交流之所以在兩岸社會科學交流領域裏走在前邊,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兩岸人民是同文同種的同胞,同胞間“同文”的交流是較少政治障礙的。當然,説較少政治障礙,不等於没有障礙。由於兩岸長期隔絶與政治對立造成的隔閡,交流涉及繁簡體漢字問題時,雙方學者還會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一些學術範疇之外的扺觸情緒。
還是上世紀90年代的一件事情。在北京召開的一次兩岸語文學術研討會上,一位台灣學者提交了一份論文,論文裏講到,他過去一直以爲,大陸推行的簡體字,是大陸政府在50年代創制的。後來看到歷史資料,才知道30年代國民政府就頒佈過簡體字,而大陸推行的簡體字裏就有不少是當年國民政府頒佈的簡體字。但是對這一歷史情况,大陸方面不曾講過,台灣方面也不曾講過,一些後進學人在政治屏蔽下,就只能看到現今兩岸語文政策分歧的流,而不了解兩岸歷史傳承共同的源。他表達了對簡體漢字的再認識,同時更呼吁兩岸在求同存异的基礎上積極展開交流合作。囿於當時兩岸關係的情况,他的呼吁難有實質的回應。
2000年後,“台獨”分裂勢力活動猖獗,兩岸關係高度緊張,兩岸語文學術交流也經歷了曲折與紛擾。令人慶幸的是,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基礎上,進入到和平發展新階段。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海峽兩岸現時分别使用簡繁體漢字;又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簡繁體漢字曾經被抹上濃厚的政治油彩,致使學術問題政治化。經過近30年頻密的兩岸交流,雖然簡繁之争仍在,但蒙於其上的政治油彩已漸脱落,兩岸學人可以平和地展開學術範疇内的討論。2009年夏天,在湖南長沙召開的第五届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達成29項共識,其中第6、7兩項是有關兩岸語文交流合作的内容。第6項共識是:“兩岸使用的漢字屬於同一系統。客觀認識漢字在兩岸使用的歷史和現狀,求同存异,逐步縮小差异,達成更多共識,使兩岸民衆在學習和使用方面更爲便利。鼓勵兩岸民間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根據這項共識,在兩岸相關部門的支持推動下,兩岸語言學專家組成編纂小組,展開合作編纂中華語文工具書工作。作爲階段性合作成果,2012年在兩岸分别出版了《兩岸常用詞典》,兩岸同步開通了“中華語文知識庫”互聯網站。這個合作項目的完成,對於兩岸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由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進一步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這種通過兩岸各界代表人士經過在兩岸論壇平台交流研討達成共識,由兩岸主管部門支持推動,兩岸學術界具體實施的合作方式,也彰顯了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形勢下,兩岸語文交流合作走向縱深發展。當然,這還是階段性合作成果,擺在兩岸語文學者面前的合作課題還有許多。僅第五届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達成的共識就還有“術語和專有名詞規範化、异讀詞審音、電腦字庫和詞庫、地名審音定字以及漢字方面的繁、簡字體轉换軟件研發合作”等,需要兩岸的學者專家們繼續加强交流,進行深入合作。
二、我們國家龢民族正在和平崛起,在提振文化自信的當下回眸歷史,有了新的視角
2014年初夏,澳門藝術博物館和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在澳門共同舉辦《疑古創新——新文化運動先驅錢玄同文物特展》。彼時,澳門一些學人正在醖釀成立澳門漢字學會,這個展覽自然引起了大家關注。
那天和友人走進展館,穿越近百年時空,目睹錢玄同先生手澤,特别是那些有關文字改革的信札、論著,怦怦然心動不已。這些飽經歲月、墨迹斑駁的書札,静静地陳放在展櫃裏。但俯身細覽,字裏行間響雷挾電,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狂飆風雲撲面而來。
觀看展覽後的深刻印象是,倡導漢字簡化者,前有晚晴民初的教育家陸費逵,同時期新文化營壘代表人士亦所在多有,錢玄同之所以稱著,不僅是他鼓吹最力,更在於他行動最勤。他於1922年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四次大會上提出《减少現行漢字的筆畫案》,首次系統闡述漢字簡化方法,得到會議一致通過,漢字簡化開始進入政府運作範疇;1934年,錢玄同再向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進一步闡釋推行簡體字的作用與方法,獲得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通過,並委托他主持編選《簡體字譜》。1935年1月始,錢玄同抱病伏案,歷時半年完成編選工作,當時的教育部從中揀選324字,定爲《第一批簡體字表》於當年8月21日正式頒佈執行。雖然不久遭遇反對而停止,但此表選字“述而不作”(不另造簡體字)的原則爲上世紀50年代中國文字改革所繼承,表中許多選字也被1956年國務院公佈的《漢字簡化方案》所吸收。這體現出我們今天使用的簡化字與1935年曾經頒行的簡化字的相沿關係,也使我們看到以錢玄同爲代表的先賢們爲普及教育、提昇民衆文化科技水平、使國家擺脱落後羸弱境地所付出的一片心血。
當然,過去與今天,圍遶漢字簡化問題始終存在争論。争論焦點在於傳統文化的守本與創新之關係。百年滄桑。今天,我們國家龢民族正在和平崛起,走向復興。在提振文化自信的當下回眸歷史,有了新的視角。正如林毅夫先生爲錢穆著《中國經濟史》作序所言:“近代以來西風東漸,其間對歷史的反思却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即那時的中國大都處於低谷期;而用現在的心態去回顧,應該與之前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當年包括錢玄同在内的新文化運動先驅們關於漢字的一些極端悲觀的觀點,今天來看,尤其是在漢字信息化處理瓶頸被破解,漢字智能運用水銀瀉地般深入社會生活的今天來看,實在太過片面;漢字簡化方案中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也存在討論修訂的空間。但以此否定漢字簡化工作對於普及大衆文化教育、提高國民文化知識水平的促進作用,同樣也是片面的。對處於民族危亡時期的先賢爲拯救民族而做的思考和探索缺乏深沉的内心體認,以輕浮的言辭指摘侮慢,這更絶非民族自信心的表現。深沉的歷史體認,有助於我們理性自信地傳承與創新民族文化,而非膚淺盲目地自矜自大。
回望展廳裏錢玄同先生的照相,我如此想着。
李維一:作者爲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