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提出的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强烈吸引了全世界目光。這一倡議站得高、看得遠、格局大,有較强的針對性、包容性和可操作性,故得到沿綫國家熱烈響應。這一倡議如能順利實施,必將對21世紀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産生重大而深遠影響,包括台海兩岸關係走向。本人去年曾就相關題目發表了一些初步看法,今次想再就“一帶一路”、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的主題談點看法,歡迎大家賜教。
一、關於“一帶一路”構想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2013年10月3日,習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明確提出,中國致力於加强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願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兩個倡議之後被概括爲“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或稱“一帶一路發展倡議”。
所謂“一帶”指的是“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即從中國内地出發的三條陸上發展大通道: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三是經東南亞到南亞、印度洋。所謂“一路”指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有兩條: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和非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綜合來看,中國大陸提出建設“一帶一路”構想的背景有二:
一是世界經濟面。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蔚爲潮流,但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醖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經濟不確定性增强,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以“一帶一路”沿綫65個國家工業化發展程度及産業結構爲例:雖然大多數國家處於工業化中後期階段,但國家之間工業化水平差距較大,其中,處於前工業化時期的國家有1個,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的國家有14個,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國家有16個,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的國家有32個,處於後工業化時期的國家只有2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均有進行産業昇級换代的需求,因而存在着政策協調、資源整合、市場融合、深化互利合作共贏的空間。
二是中國經濟面。中國大陸經過連續30多年的高速發展,積累了一定經濟實力和發展能力,工業化水平在“一帶一路”沿綫國家中處於上游位置,現正步入增速减緩、結構趨優、動力轉换的經濟新常態。但中國自身發展面臨的難題也非常突出。例如:某些産能和外匯資産過剩,供給側矛盾比較突出;油氣資源和礦産資源對國外的依存度較高;工業和基礎設施過於集中於沿海;西部與東部之間、北方與南方之間發展不平衡;等等。如何解决這些矛盾問題,如果僅靠單打獨鬥,必然曠日持久成本高效能低,設若能統籌國内國外兩個市場的需求供給加以協調合作,發揮各自所長彌補各自所短,必能産生互惠互利共贏的結果。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大陸推出以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爲目標的“一帶一路”戰略,旨在主動地與沿綫國家建立經濟合作伙伴關係,通過與沿綫國家的“五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從工業化視角看,中國推出“一帶一路”戰略,表明自身的工業化進程正在産生“外溢”效應,中國有能力與“一帶一路”沿綫國家進行工業産能合作,促進相關國家産業昇級、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水平進一步提昇,這無疑將極大地促進世界的工業化進程。
“一帶一路”具有涵蓋面寬、包容性强的特點。以目前來看,它發端於中國,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大洋洲部分區域,沿綫涉及到65個國家(含中國自身),覆蓋了約44億人口、21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約占全球40%左右的貿易額以及75%左右的已探明的能源資源儲量。“一帶一路”東牽活躍的亞太經濟圈,西係繁榮的歐洲經濟圈,如果能够建成,將成爲世界上跨度最長經濟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潜力的經濟合作帶,將成爲除大西洋貿易軸心和太平洋貿易軸心之外,新的以亞歐大陸板塊爲核心的全球第三大貿易軸心。
“一帶一路”是一個宏偉構想。它順應時代潮流,秉持開放合作的理念,旨在促進沿綫有合作意願的國家實現發展戰略與發展策略的對接與協調,推動沿綫各國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一帶一路”所秉持的基本原則是“共商、共建、共享”,就是要在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堅持開放合作、和諧包容、市場運作、互利共贏,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把各方優勢和潜力充分發揮出來。
根據“一帶一路”規劃,陸上將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綫中心城市爲支撑,以重點經貿産業園區爲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爲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加快推動與“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的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取得更大進展。努力實現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陸海空通道網絡基本形成,互聯互通達到新水平;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昇,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基本形成,經濟聯繫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鑒共榮,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對中國大陸來説,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必將極大促進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助力“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暨“中國夢”的實現。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是中國政府既定目標。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内,“一帶一路”將爲改革開放注入新動力,成爲引領大陸中長期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和重要抓手,並必將貫穿於大陸現代化建設的始終。
有台灣學者認爲,“一帶一路”戰略定位除了經濟目標,還有六個非經濟目標:第一是抗衡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第二是經濟擴大對外開放;第三是重新包裝西部大開發戰略,向國際輸出;第四是鞏固和營造有利於大陸發展的外部環境;第五是打造經濟整合平台,促進共同發展;第六是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機遇大還是風險大?》中評社香港2015年11月29日。有美籍華裔學者認爲,“一帶一路”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用建造一個經濟共同體來將歐亞兩大洲打成一片,表明中國人“已悟得用地緣經濟之道理,用以對付美國的圍困,即以非零和遊戲規則處之”,“一帶一路”構想的性質是屬於地緣經濟之創舉,其目的乃在發展中國之軟實力,“這些都是極有創見之舉”。熊玠:《“一帶一路”是嵌在地緣經濟戰略的一環》,《海峽評論》2015年第294期。這些看法從某種角度印证,“一帶一路”構想具有偉大曆史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
二、“一帶一路”構想與中華文化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體量最大的民族集合體,中華文明能够綿延數千年而不倒,若無强大的文化基因作支撑是不可能的,儒家的“王道”思想就是中華文化最强大的遺傳基因。所謂“王道”,簡言之就是“以仁義治天下”,其内涵包括:“大道之行天下爲公”,民爲邦本,厚德載物,與人爲善,以德治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而不同,以和爲貴,“義利相兼,以義爲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人合一”等。“一帶一路”倡議所體現的正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王道”思想。
起始於中國的古代絲綢之路(包括陸路和海路),曾是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綫,也是東西方之間進行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在中外文明發展史上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當今世界各國的發展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能否抓住機遇戰勝挑戰開闢新的發展前景,是對各國政府嚴峻考驗。中國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無疑受到古代開闢陸海兩個絲綢之路的經驗和絲路精神的啓發。
所謂“絲路精神”,就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習近平:《讓“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各國共同發展》,新華社2016年5月1日。習近平指出:絲綢之路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財富。“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我國發展同沿綫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綫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内涵。同上。中國願同沿綫國家一道,携手打造“緑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造福沿綫國家和人民。《習近平致2016“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的賀信》,人民網2016年7月26日。習近平的講話代表了中國政府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所秉持的絲路精神及善良出發點。
爲了體現中國政府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善意、誠意和擔當精神,三年多來,中國大陸積極努力付諸行動。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2014年11月,中國政府决定發起建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2015年2月,中央正式成立“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同年3月對外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明確了“一帶一路”的共建原則、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合作機制等。2016年3月,“十三五”規劃綱要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列爲其中專門一章。同年8月,習近平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提出8項要求,從統一思想到統籌落實,從金融創新到人文合作,從話語體系建設到安全保障,面面俱到。
截止目前,大陸爲絲路基金和亞投行分别斥資400億美元和500億美元,連同先前大陸發起或積極參與的中國-歐亞合作基金、金磚五國新開發銀行、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大陸已先行投入了1510億美元,加上對外援助、對外直接投資等方式,希望幫助“一帶一路”沿綫國家解决建設所需的資金困難。除外,大陸承諾5年内爲周邊國家提供2萬個互聯互通領域培訓名額,每年向沿綫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奬學金名額等等。這種實際行動所傳遞的積極能量,“無聲勝有聲”。
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中國已與聯合國簽署首份與國際組織間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同30多個沿綫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了國際産能合作,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爲代表的金融合作正在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誌性項目正在逐步落地。“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
事實證明,“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範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足迹》,人民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2016年9月6日。“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進的陽光大道。”習近平:《“一帶一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中國新聞網2015年10月22日。
——“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合作伙伴不論貧富、社會制度或價值觀,不論處於什麽發展階段;合作領域涵蓋基礎設施建設、能源開發、物流交通、投資、産能合作以及人文交流等各個領域;合作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民間資本、專業投資機構、各國企業以及各界有識之士都可以廣泛參與進來。
——“一帶一路”是合作共贏的:各國共同參與,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實現共同發展繁榮。各類合作項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將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的優勢轉化爲務實合作、持續增長的優勢,實現物暢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不僅着眼於中國自身發展,而是要以中國發展爲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中國發展快車,幫助他們實現發展目標。習近平:《讓“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各國共同發展》,新華社2016年5月1日 。
——“一帶一路”是和平和諧的:强調自願參與、平等相待、和平共處、和平發展,把民心相通看作核心理念,“尊重各國人民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加强同沿綫國家人民的友好往來”,同上。在沿綫各國社會普通民衆之間搭建一座跨越文化、種族和宗教的橋樑,共同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打造緑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新華網2015年6月8日。
——“一帶一路”是文明互鑒的:主張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交流,促進人才交流合作、媒體合作、旅遊合作、城市交流合作、青年和婦女交往、志願者服務等,充分發揮政黨、議會交往的橋樑作用,倡導在沿綫國家民衆中形成一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促進文明互鑒。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主動地發展與沿綫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係,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既有合作機制産生重叠或競争,而會爲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中國政府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後,短短時間獲得數十個國家的積極響應,不能不説與這一主張與行動所體現出的中華文化“王道”精神有關。“一帶一路”構想的基本出發點就是與鄰爲善、以鄰爲伴、“親誠惠容”、“睦鄰安鄰富鄰”。因爲充分兼顧了新絲路沿綫各國的利益和關切,找到了各方利益的契合點及最大公約數,故容易爲各方接受。
追溯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哪一個不是靠實行强權政治對外侵略擴張來實現?有哪一國曾經提出並踐行過類似“一帶一路”這樣體現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主張?可以説除了中國别無第二。新絲路所倡導的合作理念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王道”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再次證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極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三、“一帶一路”、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
綜上所述,“一帶一路”構想迎合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時代浪潮,將中國大陸的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發展、與“一帶一路”沿綫各國的發展聯接起來,搭起了地緣發展戰略整合平台,爲沿綫各國創造了携手解决發展難題、互補互助互利共贏的機遇,其結果必將極大推動中國大陸與沿綫各國的全面發展,助力振興中華、國家統一的中國夢的實現。現在“一帶一路”沿綫各國聯繫空前緊密,中國大陸對實現“一帶一路”構想充滿信心。
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台灣同胞是中國人民一部分,台灣文化屬於中華文化範疇,台灣發展前途無法自外於中國,這些是不可抗争的客觀事實。祖國大陸歡迎台灣同胞投入“一帶一路”建設,兩岸同胞共同打造中國夢,在這過程中實現兩岸同胞利益的最大化,共創兩岸關係雙贏的結局。
但令人遺憾的是,當世界各國紛紛與中國大陸建立各種合作伙伴關係時,唯有民進黨執政下的台灣鼓吹“親美友日遠中”;當“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紛紛以中國大陸爲領頭羊積極參與地緣發展戰略整合時,唯有一衣帶水、同文同種的台灣在推動所謂“新南向”;當絶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紛紛肯定並傚法“中國發展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時,唯有“台獨”勢力對此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凡此種種表明,民進黨人活在自己圈起的世界裏,“不知今夕是何夕”。由於拒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民進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關係迅即出現嚴重倒退,陷入“四無”(即無互信無共識無機制無溝通)狀態《兩岸專家學者共議兩岸關係挑戰與應對之策》,新華社2016年10月24日。,由此導致赴台旅遊的陸客和讀書的陸生鋭减,兩岸航班空座率上昇,島内與旅遊業相關的産業一片蕭條,台灣經濟持續陷入低迷中。有評論認爲,當前是兩岸經貿關係最困難時期,未來發展極不樂觀。如果台灣不能在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上取得新的突破和進展,台灣經濟邊緣化在所難免。《台灣經濟邊緣化的風險已經大增》,中國台灣網2016年10月25日;《快評:台灣經濟邊緣化風險大增》,http://www.CRNTT.com 2016-10-24由於兩岸關係倒退,台灣對外活動空間也受到影響。先是與台“斷交”的岡比亞宣佈與中國大陸復交,接着是國際民航大會不再邀請台參加,再接着是亞太經合會峰會降低台參加代表層級,還有早已傳出多時的巴拿馬、梵蒂岡等與台的“邦交”關係可能生變。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兩岸實力對比差距越來越大,台灣“外交”處境會越來越困難。
在台灣内部,政權雖然再次輪替,但導致内耗不已的主要矛盾——政黨惡鬥、族群矛盾、國家認同矛盾、發展戰略矛盾,一個都没有解决。蔡英文上任後,一方面標榜要“維持現狀”“内部和解”“解决問題”,一方面却自稱“台灣的總統”,妄言“要力抗中國的壓力,擺脱對於中國的過度依賴”《蔡英文致黨員公開信全文》, 中時電子報2016年9月30 日。,任用公開鼓吹“兩國論”的官員,對國民黨黨産進行秋後算帳,對退休軍公教人員“污名化”;蔡所任命的藍營官員因民進黨内部的扺制而動輒得咎、難有作爲,上任不久即紛紛辭職。上台僅幾個月,島内已相繼發生了數起大規模的遊行集會抗議事件,蔡的民調滿意度和不滿意度已出現“死亡交叉”,滿意度跌爲428%,不滿意度昇至45%。見TISR台灣指標調查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8月15日發佈的《台灣民心動態調查、新政府首季總評》民調新聞稿。許多評論認爲,爲了鞏固統治,蔡極可能在路綫和用人兩方面進一步向深緑靠攏,試圖走“曲綫台獨”道路。
顯而易見,導致台灣處境艱難的關鍵在於,以民進黨爲代表的本土勢力,基於“一邊一國”的“台獨”理念,不願正視兩岸關係歷史和現實,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不願承認台灣文化屬於中華文化範疇,拒不接受“九二共識”,却想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分享大陸和平崛起的紅利。特别是當大陸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日益壯大之際,他們仍沉緬於冷戰思維中不能自拔,誤以爲有美日支持可“力抗”大陸,有台灣民意支持不怕與大陸對抗,大陸要發展兩岸關係不得不與民進黨打交道,實行“新南向政策”可以幫助台灣擺脱對大陸經濟的依賴,大陸總有一天會放棄反獨促統立場等,根本就是夜郎自大、霧裏看花、掩耳盗鈴,完全錯判形勢。
中國大陸提出“一帶一路”構想,除了自身發展考量,也是爲了利用地緣優勢促進帶動沿綫和周邊國家共同發展。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兩岸終將要實現完全統一,因此,台灣發展理應納入“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當中,台灣同胞完全可以也應該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並在其中扮演積極角色。大陸早就表態歡迎台灣同胞加入,並願爲台胞參與創造條件,但這恐怕只限於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贊成在“九二共識”基礎上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台灣同胞,對於認同並支持“台獨”的政黨或個人,應不在話下。
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民進黨當局及“台獨”勢力怎麽折騰,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深入展開,伴隨中國大陸的綜合實力全面增强,中國大國地位將進一步提昇,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勢所必然,兩岸統一勢所必然,“台獨”注定是死路一條。
因此,爲台灣前途計,爲兩岸關係計,民進黨當局應盡快回到“九二會談”的實質上來,而不是空談“尊重”,《蔡英文就職演説》,中評網2016年5月20日。在此基礎上重啓兩岸制度化協商機制,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時,兩岸携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國夢、台灣夢與世界夢的對接,兩岸同胞共同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偉大復興做貢獻。相信只有如此,台灣的明天才能更美好,兩岸關係的明天才能更美好。
總之,“一帶一路”建設是由中國大陸發動的偉大創舉,得到沿綫國家的積極響應參與,台灣應該也有能力參與其中並作出貢獻。“一帶一路”建設必將極大促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偉大復興。“一帶一路”對於台灣經濟發展和兩岸關係改善是一個重要機遇,兩岸如能抓住這個機遇,就兩岸關係性質達成共識並建立政治互信,兩岸關係必將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反之,將繼續僵持對抗。何利何弊,何去何從,值得有關各方三思。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