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人方向描寫海南的氣候:“海外風光别一家,四時楊柳四時花。寒來暑往無人會,只看桃符[春聯]紀歲華”。每當我們讀到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句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花團錦簇的春天畫面。雖然詩人在島上過着孤單寂寞的生活,人情是冷淡的,但字裏行間,依然洋溢他對這個常春之島温和氣候的眷戀和喜悦心情。
新年伊始,假如一位來自北京的客人,當他剛踩過首都的大雪,一下飛機踏上海南的土地,仿佛見到了另一個世界。北京一月份的氣温大都在攝氏0℃以下,嚴寒奪走了大多數植物的緑色外衣,把人們的身體驅趕進厚厚的衣裏。然而在海口,這時的平均氣温在18℃左右,和北京鮮花盛開的五月天氣差不多,人們吃西瓜,喝椰子水,軟風吹來海洋親切的氣味,這會唤起人們多少感慨和聯想。如果驅車穿過五指山區,來到海南第二大城市三亞,那裏草木蒼翠,花果芬芳,在玉藍般的水田裏,新插下的早稻秧苗正在風中摇曳,五色斑斕的鳥雀在高高的椰林間嬉戲飛翔。這就是海南的所謂冬天。這時誰也不能在祖國其他地方看到這種景色。
1、長年麗日暖温馨
海南島屬熱帶季風氣候區,花開四季,長夏無冬,具有日照多、輻射强、氣温高、熱量足等特點,是一個天然大温室。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海南島雖然只占全國總面積的0.4%,但在全國約8萬平方公里的熱帶土地中,海南島已占42.5%,其他則分散在南方某些省區。海南島不是某部分,而是全島都在熱帶地區範圍内,成爲我國最大的熱帶區域。如果以旬平均氣温低於10℃爲冬季,高於22℃爲夏季,海南全年没有真正的冬天。全年無霜,夏季從三月到十一月,長達十個月,春秋兩季匆匆而過,從這點而論,海南島可以凌駕於全國任何一個省區之上。
地球上物質的遷移、擴散和轉化,生命的産生和延續,即萬物得以運動,幾乎唯一依靠從太陽輸入的陽光和能量。海南島能够成爲全國最大的温室,除了遠離蒙古、西伯利亞冷空氣策源地和受海洋影響以外,主要在於它所處的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大,接受太陽熱力較多,高緯地區則相反。在一年當中,太陽有兩直射人們的頭頂,即夏至和冬至,即以冬至那天正午來説,雖然這時太陽己南移到回歸綫上,但海口的太陽高度角還達46°31′三亞達48°19′。而處在北緯40°左右的北京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太陽永遠不會有當頂的機會,這天它的太陽高度角只有26°30′左右。所以海南全島成爲全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每秒鐘從太陽獲得的能量相當於66億千瓦。據計算,在華南各省區中,海南日照時間最長,年平均2000小時以上,台灣南部日照時間與海南差不多,但北部却大遜於海南,所以按單位面積計算的太陽輻射總量以及生産干物質的光合潜力,海南島比我國南方各省區爲高。就國内緯度相近地區相比較,海口年總輻射量比廣州、南寧、雲南允景洪和福建漳州分别高9%,13%,3%和7%。這就保证了熱帶作物生長、草木四季蒼翠、百花終年開放的光熱條件,它關係到土地的生産力,在農業生産的實踐上有重大意義,海南由此成爲全國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基地。以橡膠爲例,海南島年總輻射量比橡膠原産地亞馬遜河流域的貝倫還大,更超過我國其他橡膠産區如西雙版納、桂東南、閩南、台灣等地。這是海南干膠單産高於國内其他墾區的一個重要因素,使橡膠成爲海南經濟作物一朵奇葩。即以海南和台灣比較,日均温大於15℃是喜熱作物活躍生長期,在海南長達270-350天,比台灣長數十天,故海南全島橡膠、油棕、椰子等熱作基本可種,而台灣只限於南部,這與熱量有關。
海南熱量不僅在國内最豐富,而且有害高温少。我們知道,若氣温大於40℃,就會燒灼橡膠等作物的嫩葉;大於35℃,劍麻、胡椒、海島棉生長受到抑制;大於30℃,咖啡不能生長發育,膠乳産量下降,這在東南亞地區是常有的酷熱。而海南島極端最高氣温多在35-40℃之間,主要在瓊北地區,延續時間多在午後1-2小時之内,島之中、南和西部酷熱强度又比瓊北低1-3℃。就是與滇南、閩南、和台灣西部相比較,也分别低3-5℃不等。冬季海南雖有低温影響,但這時正是本島旱季,熱作和一般冬種作物生長正處於緩慢或休眠狀態,温度影響不大。所以海南熱量數值雖遜於東南亞,可是有效的利用率却與東南亞差不多。此外,海南夏温較穩定,秋温下降較緩慢,有利於植物終年開花結果。晝夜温差較大,一般内陸大於沿海,山區大於平原,這亦有利於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進行物質積累,奠定了本島農作基礎。
由於海南的總熱量、最高和最低氣温的以上特點,很利於農事季節安排。例如適宜水稻生長的温度(日均温20℃以上)約有18個節氣(從驚蟄到小雪)。因適宜水稻生長期較長,晚稻又無大陸常有的寒露風或霜降風爲患,瓊南地區立冬(11月上旬)還可以冬種花生,與雙季稻組成三熟或稻穀三熟,瓜果四時飄香,還是全國冬季培育和繁殖良種的天然場所。這是大陸或台灣無與倫比的,海南由此成爲全國最大的南繁育種基地。1975-l976年,全國有27個省市前來南繁,面積達10萬畝,除水稻以外,還有高粱、玉米、小麥、棉花、蔬菜等二十多種作物。全國著名的水稻良種珍珠矮、廣陸矮、小麥6、7號、青春5號等的世代都是在海南選育出來的。利用這種優勢來栽培反季節的瓜果,出口大陸和港澳是天賜海南的一條增産致富道路。近年樂東、東方等許多地區冬種的蔬菜有冬瓜、豆角、西紅柿、辣椒;早春出黄瓜、節瓜、絲瓜等,當這些品種在其他地區尚未下種時,在海南已經上市,並遠銷省内外了,在全國能找到幾個這樣的地區呢?
2、快意雄風雨澤勤
海南島四面環海,又處在南海和太平洋台風路徑範圍之内,受季風、海風、台風的影響都較明顯,它們都來源或經過海上,蘇東坡謫居儋州時,留有“快意雄風海上來”的詩句,所以可把它們統稱爲雄風。
風是有季節變化的。海南夏天吹偏南風,冬天吹偏北風。前者經過廣闊的熱帶洋面,夾帶着較多的水汽,經過對流、台風、地形和降雨等作用就會致雨,這是本島多雨的主要原因。後者來自蒙古和西伯利亞高原,性質寒冷,降水不多。上面説過,海南處在世界熱帶乾旱地帶上,正是海風作爲媒介,才帶來了雨水,使海南實際上排除在這個地帶以外。此外,輕風有助於農作地區空氣流通,增進農作物的光合、呼吸和蒸騰作用,加速新陳代謝。長期以來,沿海的人們早就知道利用風能來車水灌溉田園和曬鹽。這種文化景觀,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但它爲更好地利用風能提出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海風雖然會危害橡膠等静風作物,但椰子却相反,喜歡生長在海風輕拂的海邊,從文昌到三亞的東海岸是椰子的集中産區,而内地則比較少,這與東海岸常年在海風吹拂下不無關係。
由於氣壓局部變化,在海南沿海和山區,還有海陸風和山谷風,中午以後則吹偏南風,夜幕降臨又漸漸變爲偏北風,一日三變。在山區,白天風由山谷向上吹向山頂,夜間反由山頂吹向山谷,一日之中有明顯的交替,這樣除正午前後炎熱以外,沿海或山區早晚都比較凉爽,在盛暑季節,有時午夜須蓋薄被,這又是風的功勞。
海南島有“台風走廊”之稱,次數多,出現季節長,風害也比較嚴重,尤以東海岸爲甚。但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台風帶來豪雨,减少了乾旱的威脅,對農作物生長有利。據統計,如果没有台風,海南各地的年降雨量將减少30-50%,秋冬的乾旱將更加嚴重,水庫也很難貯蓄到水,所以秋天和冬天刮台風對農業是有一定好處的。但海南台風出現的頻率比台灣要少,據有關專家研究,從1884-1975年92年期間,在海南登陸或影響海南的台風就有298次之多,平均每年3.6次。對於台風功過兼有的問題,關鍵在於如何趨利避害。從這一角度來看待台風,它仍然是海南的恩人。
海洋是風雨的故鄉,海南島從海洋中得到的雨澤是非常充沛的,平均年降雨量達1700毫米,多數地區在1500-2000毫米,只有西部沿海因受梵風影響,在1000毫米左右。全島雨量略少於台灣南部和雲南南部,與東南亞地區,如吉隆坡、曼谷、馬尼拉、雅加達等地差不多,但比台灣西部主要農業區高200—500毫米,也較桂南、閩南和廣東大陸高200-300毫米,是我國降雨量和温度較大的地區之一,從總體上能滿足作物對水份和濕度的要求,同時爲水庫,地下水補給、工業、發電以及日常生活用水提供重要來源。生活在島上的人,也許對這裏豐富的降水並不感到特别珍貴,但若以乾旱或半乾旱地區相比,感覺就不同了。如作爲海南暴雨中心的瓊中,年降雨量達2463毫米,這些雨水如果不蒸發,不滲透的話,差不多可以淹浸一般平房。這裏一年降雨量,相當於上海2.5年,北京4年的降水量,對於乾旱的新疆地區,要16-17年才能達到這個數字。透過這些對比,可見豐富的降雨對海南具有何等巨大的意義。
降雨量多少固然是很重要的,但降雨日數的多寡乃是衡量一個地區降雨有效性的重要方面。一般説來,在一定降雨量的情况下,雨日多,降雨可利用的效率就高些。海南的雨日是較多的,除西部地區沿海年雨日在90天以外,大部分地區都有120-200天,平均每2.3天就有一天雨日。這比台灣西部平原的雨日要多50—100天;比較桂南、閩南和廣東大陸都高,僅次於滇南。而與東南亞植膠地區相比,除馬來亞以外,比柬埔寨、越南南部和菲律賓等地都多一些。若以日降雨量≥5毫米或≥25毫米的日數計算,海南也比台灣西部平原分别多10-15天和3-5天。這樣海南除西部沿海以外,大部分地區都很濕潤,尤其是山區霧露很重,水分利用效率高,又可調節小氣候。海南雨日一般發生在午後,並不妨礙晨間割膠,對次日出膠又有促進作用。另外,海南也没有東南亞某些國家(如緬甸、斯裏蘭卡)因夏天雨水過多而减少割膠日數、膠樹落葉病普遍,影響膠乳産量等問題,這對在海南發展橡膠生産是非常有利的。
降水的年變率在農業生産上有重要意義,一般説來年度率小對農業有利,否則旱澇爲害。海南島的降水年變率雖爲廣東最大地區,瓊東北一般爲18-19%,其他地區在20%以上,致使雨量年間分配不移穩定,但比較台灣却又好一些,因爲台灣的降水年變率,一般在20—30%,台東甚至達到38.6%。
3、水熱相逢皆爲端
只有水熱條件相互配合,才能發揮它們各自對生産的作用。在這方面海南島是享有水熱同季的得天獨厚聲譽的。
五月一到,全島氣温已穩定昇高,能滿足喜熱作物甚至熱帶作物對熱量的要求,雨季也在這個時候鼓翼來臨,在自然物候及農作上都有明顯的反映。到處可見坡地上的草被轉緑,樹木發葉,河水始豐,橡膠、甘蔗生長旺盛。隨着時令推移,高温高濕與之俱來,以後才漸漸减弱,繼而轉向乾季和冷季相結合,又比較適宜作物越冬,不像東南亞地區終年高温多雨,病蟲害長期猖獗。海南島一年一次低温乾旱對病蟲害反有抑制作用。所以海南島這樣的水熱條件,不僅形成天然植物種屬多,而且從外地引進的許多熱帶作物和其他農作物也適宜在這裏生長,古代的事例不必説,近代例如原産赤道雨林地區的橡膠也能在本島立足生根,搆成海南適宜發展包括橡膠在内的多種熱帶作物的優勢,這在全國佔有特殊的地位。
乍到海南的人也許擔心夏天一定很熱,其實並非如此。海南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温27-29℃,最熱地區也不過32℃,這個氣温並不比廣州高。即以絶對最高氣温來説,海南超過40℃以上紀録很少,如果比較起南京、重慶、九江這些長江沿岸夏天的火爐來,海南島倒不算熱了。這除了海風輕拂以外,雲雨較多是主要原因,所以蘇東坡説海南“四時皆夏,一雨成秋”。驟雨過後,清風徐來,暑氣全消。至於中部山區,氣温隨高度遞减,如通什七月份平均氣温僅25.7℃,更凉爽宜人。由此看來,海南島確是個很適宜人類生活的地方。
氣候良好,環境鬱鬱葱葱,緑水長流,花香鳥語,這對人類的健康大有裨益,所以自古以來,海南島是我國人口長壽地區之一。遠在晋代,有個叫嵇含的植物學者就指出,那時南方壽命長的人不多,但海南島却有很多百歲老人。到宋代蘇東坡居儋州,見到當地八九十歲的人已不足論,還有不少百餘歲者。蘇東坡同時指出,這是由於這裏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没有冷熱不均對人體的侵襲所致。近年據報導,海南現在人平均壽命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兩歲多,百歲老人占全島人口十萬分之一,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古代海南那種瘴癘襲人,丈夫(指青壯年)早殀的時代,早就隨着人類的進步成爲歷史的陳迹了。
4、萬紫千紅總是春
自古以來,海南就流行着“葉茂四時,花開小節”的諺語,生活在島上的人,並無寒來暑往的感覺,却看到它終年花開花落,紅深緑暗,鬱鬱葱葱。特别是當北國百花凋謝,呵氣成冰的季節來臨時,這裏依然是一派繁花壓枝的春天畫面,使人目不暇及,輾轉流連。
按照科學的道理,就氣候對於植物生長和發育的關係而論,年平均氣温實不如絶對最低氣温重要。同樣地,低温持續時間的長短和昇降的快慢,對於植物細胞的損害也不相同。從上面所述知道,海南島在這方面都不趨於極端,所以要尋找理想的植物王國,最好是到海南島來。因爲大自然的造化,給這裏植物準備了光熱豐富、 雨量充沛、干濕分明、水熱平衡狀况良好、水份效應較高的生長環境。海南島由此成爲我國植被種類組成豐富多樣、外貌和結構特殊的熱帶季風植被的典型,不僅爲本島增添了神奇絢麗的熱帶風光,還有巨大的科學和經濟意義。
海南島的植被是在特殊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分佈和演化的,所以它的景觀兼具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上的地帶特色。兩者隨着地勢起伏,高低錯落,互相輝映,順乎時序遷流,争妍鬥艷,顯得無時無處不是春天。
沿海四周,分佈着全國最典型的紅樹林。這是一種具有柱狀氣根和種子胎生的植物,深深扎根在海灘淤泥中,隨潮水漲落,墨緑一片,極富詩情畫意。宋元符三年(1100年)蘇東坡在澄邁通潮閣候船北歸,寫下“貪看白鷺横秋浦,不覺青林没晚潮”的詩句,指的就是紅樹林。因爲它常在水面以下,遠遠望去,好像浮在海面上,一片翠緑,被稱爲海底森林。紅樹林最高可達11-12米,一般3-6米,不忌鹽碱,不怕風浪,因此又被稱爲“防浪林”,是海岸的忠誠衛士,又是魚蝦繁殖場所,良好的養殖地區。它有鮮紅的質材,素雅的緑裝,艷麗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實,木材可供造船、橋樑、建築,國際商品市場上經濟價值很高的紅樹林之一角果木,在海南就有上千畝,爲製革工業重要原料,其他屬種還可供作防熱、保温材料、釀酒等,全身是寶。
世界上的紅樹木分布局限在熱帶範圍内,亞熱帶很少,全世界有二十多種,我國最北分佈在台灣,但只有三四種,而海南島却有十一科十八種,幾乎集全世界紅樹林種屬之大成,成爲我國紅樹林最多地區。50年代,海南紅樹林有15萬畝,幾占全省一半,現在僅剩5萬畝,但仍不失爲我國南方紅樹林最多地區。研究紅樹林,不到海南島是難以取得突破性成果的。
離開海岸,邁進中北部和西部廣大丘陵地區,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熱帶稀樹灌木草原景觀。在蒼茫的天底下,遠近都會摇曳着單株的喬木或灌叢,而更多的是高草和中草,加上熱帶地區特有的大塊大塊的白雲,飄散在瓦藍明净的天空中,把草原襯托得更加秀麗多彩,濃淡有致,頗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闊景色,充滿了牧歌式的情調。這一地帶氣候比較干爽,植被也容易通過,古代頭一批進入海南的漢人就是從這裏叩開海南歷史大門的。而今已换了人間,天然植被已被大片的稻田、熱作園、果園、茶園等人工植被所取代,打破了它單調劃一的自然景色。
只有進入占海南面積1/4的山地,才算真正到了植物的王國。這裏具有雲霧大、氣温較低、蒸發量小、終年濕潤等生態環境特點,古代被稱爲瘴癘之區,視爲畏途,開發最遲。實際上這裏才是海南植被的精華,一個色彩斑斕的緑色世界。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分佈着熱帶雨林和季雨林,常緑闊葉林和高山矮林等。其中以熱帶雨林最具規模,風光最爲奇絶,有“大自然的博物館”之稱。據調查抽樣,在7.5畝範圍内,喬木樹種類多達101種,很難找到兩棵種類一樣的相鄰樹木,也没有明顯的優勢種,這點與通常以一種樹木林相結構比較單一的北方森林有天壤之别,爲海南森林一大特點。所以走進海南熱帶雨林區,儼然進入大觀園,可見到許多雄偉挺拔的大樹,通常高爲20-30米,個别達40米,直徑可竟達3.5米,要7-8個人才能合抱,一棵樹積材就有30立方米,差不多要用10輛卡車才能運完,可稱得上“林中巨人"。又其層次多而復雜,一般總有5-6層,它們“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聯合成波狀起伏的林冠,幾乎滴水不漏。其中的板援植物也十分豐富,各種木質的藤本植物茂密地交結在林内的樹干和樹枝上,附生和寄生植物更爲繁盛,有些植物直接在樹干上開花結果,被稱爲老莖生花,波羅蜜即爲一例。有的地方林下終年不透陽光,蔭凉潮濕,適於蕨類、山桄榔、高山蒲葵、竹子等數不清的植物生長,充塞了林問每一寸土地。還有高山蘭、紫娟蘭、吊羅蘭附生在大樹上,開着白、藍、紫各色花果,有所謂“空中花園”之稱。還有那些高山蒲葵,其葉子大得驚人,一片葉子可容三個人擋雨,比傘還大,可與南美洲亞馬遜河上的王蓮葉子相比媲。又這裏的藤纏繞得嚴嚴實實,直板樹上,與大樹争高下。例如一種鬆筋藤,可長到150米長,被稱爲“世界藤王”。特别有科學價值的是樹蕨,在熱帶雨林中非常普遍,它雖然貌不驚人,但資格却與幾億年以前中生代不可一世的恐龍相匹敵,同時生存在那時世界上,後來恐龍絶滅了,樹蕨却幸存下來,成爲今天研究地質時期的環境和氣候的活化石。不過海南島的熱帶雨林並不很典型,屬於熱帶北方邊緣類型的雨林,主要分佈在中南部山地1200米以下的谷地、盆地和一些山脊上,而山地周圍的高丘或7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帶則爲熱帶季雨林所佔據。它與熱帶雨林的區别在於林中樹木,隨干濕季節而變化,落葉樹一般在乾季落葉,濕季中開始出現新緑。在熱帶雨林之上,還有亞熱帶常緑闊葉林,林相相當鬱閉,藤木植物不多,林中草木稀少,植物葉子相當厚,富有光澤,經常保持亮緑色,因此又有照葉林之稱。在1300米以上,由於風大低温,霧重,日照少,那裏爲比較單純的高山矮林,其間也有苔鮮附生樹上,成爲苔鮮林。
這樣海南山地植物景觀與土壤分佈相類似,具有垂直分佈特點,從高山之巔下到山脚,仿佛從暖温帶經亞熱帶來到熱帶,甚至赤道帶。除寒帶以外,海南幾乎包括了從北到南各個氣候帶所有的一些植物種類,在山頂有暖温帶植物如柳、槭、紫樹、杜鵑等的枝條迎着高風摇曳,往下爲亞熱帶常緑或落葉林,如樹干較矮的茶科、金縷梅科、山毛櫸科等。林中光亮,疏通,如果是落葉林,每到深秋,黄葉蕭蕭,風吹滿地,一片江南秋景。有些落葉林已被破壞,出現一片片草地,好像林中孤島,被稱爲高山島狀高地。再下則爲茂密灰闇的熱帶雨林,那裏古木參天,終年不凋,凉風輕拂,林濤颯颯,加上一陣陣花葉和樹脂的芬芳,使人有一種微醉的感覺,林子裏顯得特别寧静、舒暢,有時還籠罩有一種神秘的色彩。
在西部沿海沙灘地帶,那裏氣候乾熱,陽光强烈,夏天表土温度很高,有時可達60℃。自然條件對植物生長雖然過於嚴酷,但水熱條件仍能滿足忍耐風沙較强的植物需要,許多有刺植物如仙人掌、蘆薈、露兜樹等,却頑强地在這裏生長。特别是海南仙人掌,植株高達1-2米,形成大面積的仙人掌矮林。每當春夏之交,雨季未來臨時,其他植物一片枯黄,而它却一片常緑,群花怒放,使單調的西海岸增添了一種綺麗的風采。1961年2月18日,郭沫若同志到海南,寫了《吃仙人掌實》詩:“遍地仙人掌,杈梗出素沙。葩冠黄映日,果實赤凝霞;味比番茄永,色教玫瑰差。食之唇齒染,不用口紅搽”。可謂惟妙惟肖,恰到好處。乍到西海岸的旅行者,很可能不理解在波濤汹涌的海濱,竟會有大量沙漠地區的植物,這是在特殊氣候條件下形成的特殊景觀。用不着到遥遠的内蒙和新疆就可以領略到沙漠地區的某種風情,海南的景觀的奇特,確是無處不有呢。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