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四、利盡瓊崖數物華

  人們常言,海南是個寶島,這不僅在於它的美麗、神奇、更在於它的富饒。正如明代大學士丘濬讚嘆它的那樣,“凡夫天下所常有者兹無不有,而又有其所素無者,……,兼中外之所産,備南北之所有。”它那廣袤的土地,温暖的氣候,豐富的水流,莽莽的森林和無盡的礦藏,還有那數不清的奇珍异寶和種種特産,令人鍾愛,令人神往。同時海南的資源還有很大一部分尚處於沉睡狀態,正在等待着它的哥倫布們來開發,這就更增加了它的神采和魅力,吸引着成千上萬的建設者前來墾辟,描繪寶島的新藍圖。

  1、沃野芬芳待墾鋤

  土地是人類從事生産活動的場所,農作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之源,具有很大潜在生産能力,這種能力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提高。那裏有豐富的土地資源,那裏就具有發展生産的巨大優勢和無窮的潜力,這已成爲當前土地開發的一種必然趨勢。

  海南島是我國兩塊熱帶土地中最大最好的一塊,幾乎世界上熱帶地區所有的植物都能在這裏生長和繁育。它不但土地數量巨大,類型衆多,具有適應發展各種農業的用地,而且質量大部分都比較好,潜力大,分佈也較集中連片,利於大農業發展的需要。充分認識這種優勢,對海南土地利用規劃的决策十分必要。

  根據土地資源調查,在全島五千多萬畝土地中,百分之九十可供或已利用於農林牧漁業生産。就其中全島可供墾殖爲2500萬畝土地中,已利用的只有1600萬畝,約占可墾土地64%,尚餘可墾土地900萬畝。而台灣的平原,低丘已基本被利用,可供墾殖的土地所剩無幾,只有高丘陵、低山地區的坡地尚有620萬畝宜牧宜農,但因其坡度大,如利用不當,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這不如海南優越。在海南這些可供多種用途的土地中,已墾爲耕地的有682萬畝,平均每人1.32畝,高於廣東全省平均數(0.88畝/人),較福建和廣西也略多一些(福建0.811畝/人),更超過台灣(0.78畝/人)。如果將島内已墾作橡膠等熱作用地,果、茶、淡水養殖以及現有林地一起合計,全島已利用的農業用地爲1750萬畝,約占全島可利用墾殖面積的2/3弱,尚有可資利用墾殖的土地仍有1350萬畝。此數在我國南方宜墾的土地資源爲數不多的情况下是相當可觀的。這比較起宜墾土地已經開發得差不多的台灣又勝過一籌。

  這些荒地集中在環島四周的台地和平原,以西南沿海平原最爲集中,每個縣都有大面積的荒地資源,如儋縣約有70萬畝,昌江有20萬畝,東方有70-80萬畝,是廣東荒地最多的一個縣,樂東20萬畝。這些荒地坡度大部分在3-5°之間,一望無際,潜力甚大。如有植被覆蓋地區,土壤有機質可達3%,只要解决水利灌溉問題,土地潜力即可發揮,作物産量可成倍增長,這已有很多事例爲证。荒地次之爲北部澄邁、臨高一帶,連片分佈,約有50萬畝。草原豐盛,荒地質量也較優,一般有機質達3%,南渡江上游松濤水庫建成後,灌溉問題易於解决,很可能成爲島上糧倉。再有一片爲東北之瓊山、文昌,可墾土地約50萬畝以上,質量亦較好,有些沙質土多,但經生物措施以後,也可成爲沃土。在東部和南部亦有不少可墾荒地。此外,在人類食物結構日益轉向水産蛋白質的今天,海灘養殖利用獲得更大的意義。據有關統計,如果按照解放以來三十多年海南土地開發速度計算,本島現有的後備土地資源,宜膠地可墾30年,宜農地可墾100年,足爲有志於寶島建設者提供廣闊的用武之地。   

  海南地理基礎造就了島上土地利用的適應性非常廣泛,全島宜農、宜膠、宜熱作、宜林、宜牧以及水域面積都各占相當面積。這種土地的多樣性,爲建立一個完整的、有熱帶特色的農林牧漁熱作齊全的大農業體系創造了有利條件。實際上,全島除高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及乾燥缺水的沙荒地只適宜植林外,其餘土地都具多種用途,特别是濕潤的低丘台地,既可以種植橡膠、植樹,又可以宜農或放牧。至於山地,由於它的垂直地帶性,從山脚到山頂可種植熱帶、亞熱帶乃至暖温帶的作物,如稻——薯——玉米等,搆成立體農業;又如農  田種植水稻當然很適宜,但如果糧食充裕,也不妨改種其他經濟作物,照樣可獲高産;還可將低窪易澇的農田挖塘養魚;排水良好、靠近消費地的農田可種水果蔬菜等。土地資源這種多宜性爲多種經營以及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提供了巨大的伸縮性和較多的逥旋餘地,這也是  其他地區少有的。

  耕作業目前在島上所占的土地大部分是水旱田,它們的數量分配與農業生産發展關係很大。海南的水旱田在耕地中所占比例雖然較廣東大陸及台灣要低得多(分别占耕地60%,75%和82%)但論面積却並不算少。如果以總人口來平均,海南每人所佔有的水旱田,除略低於珠江三角洲以外(海南爲0.76畝/人,三角洲爲0.8畝/人)却高於廣東省内其他地區,更高於台灣(0.64畝/人),可見海南耕作業潜力無疑比上述地區巨大。從農田養分和灌溉狀况分析,只要提高耕作、灌溉和施肥水平,海南水旱田的生産力將會特别較快的發揮。

  單純從土地數量上比較,海南已居領先地位,如果考慮到熱帶地區的氣候、植被、土壤、農林業等相互作用的生態環境條件,則在相同的年度季節内,海南土地利用的造數、作物收成的次數都比我國其他省區高。例如海南島作物一年可以3-4熟,粤中、桂南、閩南、台灣一年3熟,江淮地區一年2熟,東北一年1熟。例如水稻在海南一年可以三造,甘薯2-3造,香茅3-4造,劍麻可收4次。而粤中、桂南、台灣水稻只能兩造,甘薯2-3熟,香茅3-4次。因此,在相同的經營管理之下,同樣數量的農用地,海南島的實際效益應比以上省區爲高,這恰是海南島的得天獨厚之處。

  大自然賦予海南土地的這些優越性,不僅能使它生産普通的農林牧漁産品,而且可以生産許多價高質優的熱帶産品。例如橡膠、胡椒、可可、咖啡、珍貴用材花梨、子京、青梅、母生、柚木、輕木以及多種南藥(檳榔、益智、砂仁、粗榧等)。據比較,一畝胡椒産值,高於水稻20-30倍,同樣面積的橡膠産值,相當於3-6畝水稻;1980年海南開割膠園和其他熱作産值達469億元,占農業總産值19.2%。可見土地由於發展橡膠、熱作經濟效益之高,現在是將來也仍然是海南人民生財致富的道路之一。

  土地生産潜力的高低,單位面積産量的大小,皆與光熱多寡有關。  海南一平方厘米土地一年可接受120-140千卡能量,光合作用潜力很大,單位面積産量比亞熱帶和温帶都高,特别是熱作單産比大陸要高一倍到幾倍,而且産量比較穩定。據推算,理論最高年産量,稻每畝可達7500斤,甘蔗鮮莖30頓,干膠790公斤,全國上述三種作物的高産紀録都創於海南。例如1979年東方縣農科所,稻——稻——薯三熟年産折稻穀4100斤,崖城畝産甘蔗20頓,這兩種作物高産事例,  已超過國際水平。樂東、保亭干膠畝産2 6 0公斤,也是目前最高産量,崖城南濱橡膠單株産量24公斤,這是目前最高紀録。至大面積的平均畝産膠量,通什墾區爲612公斤,海南墾區41.4公斤,比湛江(78.4公斤)、汕頭(2 3公斤)、福建(2 1公斤)、廣西(1 8公斤)高  2-3倍。瓊南平均單株干膠産量比島内其他地區高1/3,比湛江地區高一倍,比閩東南、汕頭高二倍半,比桂南幾乎高五倍,與雲南西雙版納差不多。甘蔗含糖率,五嶺以北地區爲8%以下,海南一般爲15%,高的達18%。其他如椰子、檳榔等熱作也以質量高、産量大、果肥碩而優於大陸,但成本却比大陸要低。對蝦養殖,山東煙台每年只收穫一次,畝産30-40斤,海南則可收兩次,飼料充足可收三次,畝産120斤,爲山東3-4倍。又如木材,海南熱帶用材林每年每畝生長量爲湖南西部地區用材林的二倍多,以杉樹而言,海南每畝年生長量爲湖南的4.5倍。與温帶比較,海南人工速生豐産林年生長量高2-3倍,栽培牧草也比温帶生長量高1-2倍。種種事實説明,海南土地具有與衆不同的熱帶優勢。

  2、萬類滋繁特産多

  每到深秋時節,大陸上許多生物都忙於準備過冬,例如青蛙、蛇蟄伏入洞中,候鳥南飛,黄葉飄零,一片蕭索。隆冬一到,凄厲的風和肅殺的霜,幾乎把各種生 物的活動都趕入地下,問蒼茫大地,能有幾多例外!然而在海南島,各種生物没有感到冬天的威脅,一些有冬眠習慣的動物如黑熊,各種蝙蝠,在島上未發現冬眠,甚至屬於冷血動物的蛇類,冬天也外出活動。它們依然旺盛地滋繁生長,盡情地享受大自然所賜予的歡樂,海南島也由此被譽爲生命的樂園。其中作爲生物資源的那一部分,不但種類繁多,經濟價值高,而且許多種屬是海南所特有的,因此顯得格外珍貴,自古以來素爲海内外人士所青睞,於今尤烈,是今後開發的重點對象。

  森林既是海南生態平衡的核心,也是一筆巨大的天然財富。在廣東四大林區中,海南島是唯一的天然熱帶林爲主的林區。據統計,  海南島面積只占廣東全省16.2%,有林面積占全省12.1%,但有林地的木材蓄積量  却占全省2 9%,相應高l.3倍,有林地平均每畝所蓄積  的木材,海南爲2.4立方米,全省僅爲1.2立方米,高 一倍,説明海南林業單産高,生産力大,經營一畝森林産量平均比全省高1-1.3倍,每畝實際産量比全省高3.2立方米。即海南一畝森林産量等於全省平均2.3畝産量,這個數字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海南的熱帶森林以闊葉喬木樹種爲主。據調查,全島喬木約900種,占全國樹種28.6%,其中列爲國家商品材的有458種,這些商品材按其價格分爲六類,  即特類材5種,一類材34種,二類材48種,三類材119種,這四類共206種,其中有被中央林業部列爲全國一類保護的稀有珍貴樹種5種,即坡壘、子京、花梨、格木、鐵力木。而全國這類樹種共1 4種,二類保護也是五種,即石梓,野荔枝、麻楝、青梅、楠木,全國共11種。即是説被國家通令保護的稀有珍貴樹種,海南島占全國40%,這是國内其他地區不能相比的。這些稀有用材樹種,有些僅海南特有,如花梨、子京、坡壘、石梓等。從材質上而言,子京、坡壘堅實如鐵,經久不腐,永不變形,比重較大,投水下沉,俗稱緑色鋼鐵。坡壘在世界上已瀕於絶迹,我國也只在海南島保存下來,近年在廣州黄埔港附近的南海神廟(波羅廟)出土了唐宋時代輸入廣州的子京木,在地下埋藏了一千多年,仍基本上完好無損。又如天然色澤如雲霞、花紋美麗如織綿或香味四溢的花梨、油丹、油楠、苦梓、山荔枝、加卜,陸均鬆、香楠,以及朱砂那樣明麗的胭脂木,鮮緑如翡翠的緑楠,黝黑像鬆墨的烏墨,高大挺拔的海南五針鬆等都是上等良材。還有被稱爲“箭毒樹”的見血封喉樹,也是熱帶雨林的代表。它神奇的乳汁,有劇毒,注入人體或動物體内,很快會中毒死亡。抗戰時黎族同胞用它涂在箭上,打得日寇魂驚喪膽,嘆爲“神箭”。它們都是造船、大型建築,高級傢具,高檔工藝品,樂器以及軍工的重要材料。從天安門城樓上的雕樑畫棟到廣州傢具商場上的各式傢具的及島上保存下來的古建築,都可以看到這些木材的特殊用途。從唐代起海南就有不少珍貴木材或用它們制成的傢具販運到廣州出賣,並被以後封建統治者列爲進貢和勒索的對象。明朝錢嶫有詩曰“元崖産珍木,種種稱絶奇;斯物出异域,頗爲中國(中原)推。”大醫藥學家李時珍讚嘆海南沉香“冠絶天下,……一片萬錢”,據説比東南亞出産的沉香質量還好。清代嶺南詩人屈大均更指出:“欲求名材香塊者,必於海南焉”,其中又以五指山,“爲文藪,衆香之大都。”這都表明海南木材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聲譽。現在這些珍貴木材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更加高昂,如花梨與國外進口的酸枝齊名,進口每頓2000美元,高級柚木每立方米2000千美元,鐵力木每頓2000美元,比橡膠每頓1300美元還貴,確是“長林無處不摇錢”。此外,海南還有不少我國罕見的稀有植物,爲野荔枝、海南梧桐、美麗梧桐等它們的身價也很高。至於森林中出産的藤類更多,約有十餘種,尤以紅藤、白藤最佳,加工後的各類産品遠銷國内外。還在明代,“萬州(萬寧)藤作名天下,”列爲貢品,清代更通過海口大批外遠。據文獻記載,海南藤最長達500米,現在常年收購2-3萬擔,最高年份可達10萬擔。還有海南衆多的高草和林木枝葉也是重要的纖維原料,它們一起成爲當地經濟重要的收入來源。

  森林中的付産品也相當豐富,光藥用植物約有1000種,占全國藥用植物20%,是聞名中外的南藥基地,取之不盡的藥源。比較著名的有木靈芝,巴戟、香根,五指山人參、檳榔、砂仁、沉香、杜仲、益智等。最近才被發現的海南粗榧(又名紅殻鬆)是一種高大喬木,高25米,胸徑1米,不但質材上乘,而且從中可以提煉出物碱,經臨床驗证,可以治療惡性淋巴腫瘤和白血病,對其他癌症也有一定療效,類似的南藥中姣姣者不勝枚舉。

  現在海南森林資源主要分佈在尖峰嶺、壩王嶺,吊羅山和黎母嶺四大林區,其中以壩王嶺林區面積最大,次則尖峰、吊羅山和黎母嶺林區,但木材蓄積量當首推尖峰嶺林區,次爲吊羅山、壩王嶺和黎母嶺林區。它們除共有的珍貴樹種以外,都各有自己的特産。如尖峰嶺以子京爲主,油丹、陸均鬆、青梅亦多,壩王嶺以闊葉林爲主,南亞鬆面積最大,油丹、青皮、坡壘、紅殻鬆較多,吊羅山樹種至爲復雜,  以陸均鬆最多,鷄毛鬆、油丹等也不少,黎母嶺以紅椎最多。至其他小型林區,在全島星羅棋佈,其樹種數量之多,木材蓄積量之豐,甲於全省。

  海南近年遠從國外引進喬木三百餘種,它們具有優良、連生、珍貴等特點,不但能在島上扎根生長,而且質量上乘。例如1963年引進的柚木,到1981年僅18年時間,最大胸徑已達46厘米,在五指山地區生長尤好,每年增高1.4-1.5米,材質不亞於原産地印度和緬甸。又如1966年從熱帶非洲引進桃花心木,20-30年可以成材。引進的一些輕木也生長良好。此外,還有南美洲奇异的雨樹,斯裏蘭卡塔槐樹、印度兒茶樹和長葉馬富油果,巴拉巴紫檀等,都在海南島找到了它們的第二故鄉。它們不僅爲海南森林資源增添了新的成份,而且爲將來其他熱帶樹種的引進和推廣展示了巨大的可能性,這在全國恐怕還没有第二個更爲適宜的地區可以比媲。

  動物與植物休慼相關,海南熱帶森林茂密,是動物栖息的優良環境。林中各種果實、嫩葉、根莖等終年不絶,爲食草動物提供豐富的食料,而各種小動物如野兔、松鼠以及各種鼠類得以大量繁殖又爲食肉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一些食蟲動物如蝙蝠等地由於島上有極其豐富  的昆蟲及其幼蟲爲食物而繁衍昌盛,所以海南島作爲動物的樂園,具有品種多、特有種比重大的特點。盡管海南由於環境孤立的結果,動物種類比大陸貧乏,但却由此具有一些特有種和特殊亞種,如澤鹿、擬絨鼠,海南毛猬,海南鼯鼠、海南穿山甲、果子狸、紅腹松鼠、豪  猪、黑脚赤麂以及西部草原上奔馳的少量野水牛,野黄牛等,顯示本島動物資源所處的特殊地位。據統計,全島獸類有80多種,約占全國獸類21%,占廣東已知71種的70%以上。估計在1965年以前,  島上大型獸如野猪、水鹿、黄狸等數量比家畜的猪、牛、羊還多,光年  産黄猄(赤虎)就有10萬頭以上。黄猄體大味美,爲桌上佳肴。壩王嶺七叉區一個山洞,内藏大型果幅數以萬計,人們形容它們飛動時的聲音如十級台風。瓊中縣霖田生産隊每年獵獲野猪和黄猄數量,如折肉計算爲家猪的8倍。這幾乎是海南六七十年代山區普遍情况。這些獸類屬於全國一類保護動物的有坡鹿、黑冠長臂猿等,其中長臂猿僅分佈於海南島和雲南西雙版納。它們在五十年代廣布島上十多個縣,人們進入原始森林區,多可聽到猿啼,坡鹿常常成群結隊在丘陵草坡地區活動,甚至混入家牛群中一起覓食,其他獸類之多,可想而知。坡鹿價格比梅花鹿要高幾倍到幾十倍,有時高到出奇,曾是獵狩主要對象,數目大量减少,現采取自然保護區形式加以保護和繁殖,情况正朝良好方面發展。屬於二類保護的獸類有水鹿,其體大如牛,重可300斤,兼産鹿茸、鹿鞭、鹿尾巴等貴重藥材,價值僅次於坡鹿,數量頗爲可觀,資源較爲豐富。島上兩栖動物也有37科,其中11種在國内僅産於海南島。陸生哺乳動物有78科,海南特有占21種。還有海南鷯哥、孔雀雉、鸚鵡、白鷳、原鷄等各種鳥類344種,分别占全國鳥類26.3%和廣東鳥種總數69%,其中海南山鷓鴣、棕腹隼雕、橙胸緑鳩、盤尾樹鵲和灰喉針尾雨燕等,在國内也僅産於本島。海南鳥類爲適應色彩繽紛和繁雜的植物環境,大都羽色濃艷,很有觀賞價值。據調查,1972—1973年,島上每年獵毅的毛鷄不下一百萬只,足以説明海南鳥類種群數量多麽可觀。

  爬行動物種類更多,森林中常盤掛的蟒蛇可以吞食巨大的水鹿等動物。陸上和海中的蛇類更爲數衆多,其中細頭海蛇僅見於海南,在國内其他地區尚未發現。還出産體形巨大的巨蜥,有膜翅的飛蜥以及海南特有的岩蛙、粗皮蛙、湍蛙、尖頭樹蛙等。總之,無論是飛禽或是走獸,樹栖或穴栖,爬行或潜游的動物等,海南島都極其豐富多樣,不同凡響。

  另外折肢動物也很多。據調查,近年在尖峰嶺發現的蝴蝶就有300多種,其中有些種是國内少有的,連素以“蝴蝶王國”著稱的台灣也未曾發現的新種,計有“金珀麗鳳蝶”、“透翅寬帶鳳蝶”、“紫光環蝶”等動聽的名稱。那裏“穿花彩蝶深深見”,還曾出現過數千只蝴蝶一起飲水的奇觀,海南可謂是“蝴蝶之島”。

  隨着人們食物結構的改變,水産品已成爲最受歡迎和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海南島四周環海、海岸綫曲折綿長,境内大小河流縱横,港灣衆多,漁場廣闊,水産資源甚爲豐富,飲譽全國。

  海南附近海域,終年高温,日照充足,又在暖流系統範圍内。這不僅對熱帶魚類的産卵繁殖十分有利,而且有助於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快物質轉化,爲魚類提供更多的餌料。加上週期性季節海流的作用,聚集了大量浮游生物,吸引魚類趨匯覓餌,結果在島周圍形成許多重要漁場,如鶯歌海漁場、白馬井漁場、三亞蝦場、崖州灣蝦場、黎洲灣蝦場以及黄流灘蝦場等。

  由於附近海面的蒸發以及河流對海水的淡化作用,使海南具有適應鹽度高低不同的海洋生物。各大小河流把陸上大量有機質帶到海里,吸引魚群前來覓食。海南島的海岸綫長1578公里,約占全國海岸綫1/10,比台灣還長388公里,特别是海南適宜魚類栖息的大陸架非常寬廣,約65600平方里(不包括西沙附近漁場),還有可供海水養殖的灘涂38.5萬畝,以及陸上大量山塘水庫等,目前開發利用尚不充分。這樣,海南島具有水生生物生長週期短,繁殖快,産量高,水産品種類多,漁期長,資源潜力巨大等特點。這是大陸沿海很多地區難以相比的。據陵水縣珍珠養殖場報導,該場放養的馬氏珍珠貝,從幼苗到成珠的時間爲四年,而廣東大陸沿海都要六年,這僅是表明海南水産業天賦地利的普通例子而己。另在全島78個港灣中,屬於優良漁港的就在二十多個,其中以三亞、清瀾、八所、海口、白馬井最爲重要,它們都分佈在各漁場範圍内,有些還是重要的海水養殖和加工場所。

  據調查,南海大陸架上的海洋生物資源有600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魚、蝦、貝、藻類達40多種,主要如馬鮫、鯧、石斑、黄綢、鮐、魷魚、墨魚、章魚、紅魚、白姑魚、鯊魚、金綫魚、紅三魚、飛魚、藍圓鲹、金綫魚、對蝦、海馬、海龜、牡蠣、麒麟菜、珊瑚等,資源藴藏量相當可觀,如鮐魚最多一網曾獲187擔,金綫魚一網300—500擔,白姑魚560擔。資源中有不少是名貴品種,光珍珠就有十多種,全國最大的珍珠王即産自海南。古代就流行“西珠不如東珠,東珠不如南珠”的説法,南珠以以其顆大體圓、潔净無瑕、珍珠層厚、銀澤最强著稱於世。一顆巨型優良南珠,在國際市場上能  扺上幾千頓大米的價值。海南恰恰可以出産世界最貴重的珍珠。這種珍珠生長在白蝶貝中,全世界僅澳大利亞和緬甸等個别國家有此資源,陵水縣新村港養殖場1982年曾培養出直徑爲1.55厘米的珍珠王。早在漢代,海南島的珍珠就很出名,並由此被命名爲“珠崖”。近年在廣州市象崗山出土西漢初南越王趙昧墓,墓主人的枕頭就是一袋南海珍珠。海南鮑魚有6種,面台灣只有4種,以雜色鮑、耳鮑、羊鮑最負盛名。其他著名海産有鋪前鯊翅,新英紅魚、清瀾飛魚、昌化馬鮫、鶯歌海蝦米,和樂螃蟹,大洲島燕窩,後安大蝦和鯔魚、港北魷魚,新盈玻璃魷魚,以及遍佈全島海域的南方人參——海馬、天涯特産——海蛇等。凡到海南島觀光旅遊的人,有誰不以吃上這樣一頓海鮮爲滿足呢。此外,海南還有一些特殊資源,如被稱爲“海底莊稼"的麒麟菜(瓊脂)和海底奇花珊瑚等。蘇東坡曾賦詩曰“海水豈容鯨飲盡,然犀何處覓瓊脂”。道光《瓊州府志》上説“瓊郡種植之利,檳榔爲大,瓊脂次之”。現在不但廣泛采集自然生長的,而且大面積進行人工養殖,收入頗豐,是一項很有發展前途的事業。提到海南島,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千姿百態的珊瑚,以東部和南部海域藴藏量最爲豐富,有薔薇、紅傘、牡丹、芙蓉、鋼盔、鹿角、菊珊瑚等動聽的名字,搆成五彩繽紛的海底花園。那些在華貴客廳和博物館裏陳列的美麗珊瑚,在海南應有盡有。早在二千多年前,劉邦剛統一天下,南越王趙佗就把一枝名貴珊瑚獻上,以示祝賀。珊瑚除保護海岸不受涌浪冲刷以外,作爲一種海底資源,它所含碳酸鈣可作冶煉工業助熔劑,並具有明目、鎮心、止驚痛的功能,可入藥,它分佈的海域又是淺海魚蝦貝和海參等水生動物栖息等繁衍場所。

  海南除了浩瀚的海域可供漁業驅馳以外,沿海大面積的灘涂是海洋增殖和養殖的良好場所,有“海上牧場”之稱。沿海大部分港灣都有廣闊的可供養殖的灘涂。特别是當前,隨着海洋捕撈技術的發展,海洋資源已有明顯的衰退,水産品的供應量也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生活和外貿出口的需要。爲此,海水養殖已成爲海洋開發的重要方面。據調查,可供在海南進行人工養殖的經濟價值較高的魚、蝦、貝、藻等約有二十種以上,尤以鯔魚、遮目魚、對蝦、江籬、麒麟菜等優良品種資源至爲豐富,發展的後勁很大。在與猪、鷄、魚飼養的比較中,這是一項投資少,成本低,見效快,收益大的事業。隨着海南的開放,必將吸引更多的技術和資金來開發這筆潜力甚大,目前利用尚少的富源。

  在海南的自然條件下,淡水魚類全年可以生長發育,加上全島野生緑肥資源豐富,遍地皆有,逐使淡水養殖業成爲與海水養殖業相互輝映的另一顆明珠。據統計,島上淡水魚類有15科57屬,其中鯉科占36屬45種。目前養殖的除四大家魚以外,已越來越轉向於珍貴魚科。例如腩魚,詩人田漢品嚐後,欣然命筆詩曰“何止腩魚滋味好”,備受歡迎的還有河鰻、烏魚等。海南雖缺少天然湖泊,但島上密集的河網、星羅棋佈的水庫、山塘等水域均可資利用,前途甚爲樂觀。例如著名的松濤水庫,平均每尾鰱魚一年可長4-6斤,一齡鰱魚體長60厘米,重6斤多,二齡體長80厘米,重18斤多,鱅魚一年長4-8斤,這都是很高的生長量。雖然目前淡水養殖在全島水産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從其發展潜力出發,海南淡水養殖業仍是大有作的的。那時人們不但能吃到品類繁多的海産,還將有更多味美的河鮮來滿足自己日益增長的需要。

  海南生物資源雖然豐富,但經過人類長期的開發利用,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些甚至到了瀕危、絶滅的邊緣,引起人們廣泛的憂慮。爲了保護、恢復、發展和合理利用這些資源,海南目前已建立了19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56.5萬畝,占全島面積1.l%,和全國106個自然保護區面積的18%,其中包括紅樹林、麒麟菜、青梅、子京、白蝶貝、獼猴、坡鹿、長臂猿等珍貴動物的保護。實踐證明,這是一項保護基因庫,維護生態平衡和進行科學研究的必要措施。

  3、一枝獨秀摇錢樹

  海南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從而爲人類進行人工選擇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事業是熱帶作物的栽培、引種和推廣。在我國屬於熱帶地區的,雖然還有雷州半島、西雙版納、元江以南的河谷地帶以及台灣的南部等,但它們畢竟面積狹小,在滿足熱作生長條件方面不如海南島優越,所以海南島是我國一個不可多得的熱作區。現在海南已形成爲具有全國意義的熱作生産基地,其中干膠産量占全國70%,胡椒占75%,椰子、腰果、檳榔産品占全國絶大部分或全部,香茅油和劍麻干纖維也占很大比例,各種熱作幾乎應有盡有,琳琅滿目。還有很多熱作産品都以其特殊價值著稱。目前全島熱作用地占已利用土地的20%以上,産值在農業總産值中居40%,躍爲農林牧付漁各業之首。海南經濟起飛,離不開熱作的興旺發達,這枝摇錢樹,正日益顯示它的巨大作用。

  熱作産品,有的是重要的工業和軍工原料,有的是重要的出口物資,大部分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具有重要的經濟和國防意義。它們大多數又是多年生喬木和灌木,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草坡或海灘種植,既不與糧食争地,又可緑化荒山海岸,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此外,熱作還具有收效快、産期長、價值高、收益大、用途廣等特點,因此,大力繼承和發展熱作生産,是充分發揮海南自然優勢;改變貧困落後面貌,繁榮經濟的重要途徑。

  在熱作群芳中最重要的橡膠,它作爲一種戰略物資,在許多方面有廣泛用途,以它爲原料的製品,估計在五萬種以上,天然橡膠的許多性能,人造橡膠是不能完全取代的。因此,發展橡膠生産是一項既定國策。這個重任大部分落在海南島上。經驗證明,橡膠在海南生長快,芽接樹從種下到割膠只須6—8年,比湛江、福建、廣西快2—3年,割膠次數也比以上地區多30—50次,生産潜力首屈一指。現在海南橡膠面積將近400萬畝,占全國面積半數,爲全島熱作面積點5/6,成爲我國最大的橡膠基地,被周總理譽爲“南國珍珠”,董必武題爲“時代寵兒”。

  橡膠原産南美洲亞馬遜河熱帶森林中,對氣温、雨量、風速等都有嚴格的要求。世界各國的橡膠園,一般分佈在南北緯15°以内,特别是赤道附近。而海南島雖位處北緯18°9′到2 0°1 0′之間,  自然條件也有某些不利種膠的方面,但經過人爲努力,巧妙地利用島上地形特點,摸索依山靠林栽培的經驗,仍創造了適宜橡膠生長的良好環境,把橡膠分佈區推到海南島這樣緯度較北的地區,這在國外是没有先例的。橡膠單産並不比原産地低,質量也達到國際水平。這是世界天然橡膠生産史上一個重大突破,198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奬,這是海南人民的光榮與自豪。

  早在1906年,海南已在我國較早地引種橡膠,但發展不大。現在海南膠園面種比解放前增加了成百倍,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到處都可以看到一片片墨緑濃郁的橡膠林覆蓋在低山、丘陵和河谷階地。作家楊朔詩曰“自從瓊嶺森銀橡,寶島聲華更一時”。割膠季節的清晨,只見膠林深處繁星閃爍,那是割膠工人頭戴膠燈在作業。潔白的乳膠是海南財富的泉源,它象深山的泉水一樣,静静地、無窮無盡地流着,它賦予海南經濟以巨大的生命,哺育了島上幾百萬英雄兒女。

  如果説橡膠是海南近代新興的作物,那麽椰子正好相反,它在島上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栽培歷史了。當你到達海南的時候,首先歡迎你的,正是這些高大獨立的椰樹。它與碧海藍天相輝映,搆成特殊的椰林景觀,會使人想起郭沫若贊美椰樹的詩句來:“獨立無枝挺碧空,一頭鳳尾嘯熏風。成林竟作擎天柱,墜地渾疑擲彈筒”。它就是這樣以其傲昂不屈的形象,贏得歷代騷人墨客的吟哦。漢代當地居民稱它爲“越王頭”,並以椰葉席貢獻給漢成帝寵後趙飛燕,一時傳爲佳話。唐代椰殻用作碗杯使用。明代以後用途更加廣泛,明朝大學士丘濬贊“千樹檳榔食素封,窮林遥望碧重重”,反映椰子檳榔當時是富裕家庭重要收入來源。據悉椰子現在用途有360多種,椰肉鮮甜,營養豐富,椰汁美於蜜,微有酒氣,古人謂之椰酒,蘇東坡在瓊時,贊其“美酒生林不待儀。”椰子出油率很高,一般是五個可榨油一斤,但島南部只需三個就行了。種上兩棵椰樹,足够一人全年食油消費。至於椰殻制成的各款工藝品,即椰雕,更爲海南一絶,連同其他椰製品馳名海内外。

  椰子的果實可以不用人力而可靠海水漂浮傳播到世界各地,并且繁殖非常容易,對土壤也不苛求,因此全世界熱帶地區都有分佈。在我國海南島是椰子産量最多,質量最佳地方,面積占全國98%,産量占全國99%。無論産果量、果肉厚度和含油量都比西雙版納、台南爲高,其産果量與世界其他盛産椰子國家不相上下。雷州半島因冬季常受寒潮侵襲,椰樹果少而肉薄,廣東陽江雖可種植,但很少掛果,到廣州就不能種植了,台灣南部也有栽培,然質量比不上海南。 

  椰樹壽命較長,一般爲80年,甚至100年,盛産期2 0年以上,  所以種植一次可讓幾輩人收穫,加上它四季花開花落,果實不斷,品種又多,遂與海南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有“百寶樹”、“摇錢樹”之稱,海外還有人稱它爲“生命樹”、“天神樹”。現在全島廣泛栽培,面積達16—20萬畝,年産量估計爲3600—4000萬個,但以東部爲多,其中文昌一縣占全島種植面積一半,是著名的椰子之鄉。南部椰子數量比不上文昌,但果實碩大、味甜,著名的鹿回頭椰子就産於此。尤爲令人鼓舞的是,海南發展椰子的潜力甚大,初步估算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沙荒能用於種植椰子的土地大約有120—150萬畝,相當於現有面積的7—8倍,擴大椰子面積是今後海南發展熱帶作物的一項重要措施。

  檳榔與椰子同屬棕櫚科的多年生熱帶作物,同時是名貴南藥之一,有消滯、驅蟲、下氣、行水之功,還可作爲口果,是湘粤人的嗜好品,過去還大量當作社交禮品相饋贈。蘇東坡在海南食到檳榔,大贊其“滋味絶媚嫵”,從此聲名大振。現在僅島上少數民族和大陸人個别地區(如湖南湘潭、長沙一帶)還保持嚼檳榔習慣,但仍不能滿足需要,每年須從國外進口。在我國,檳榔主要産於海南和台灣,雲南也有零星分佈。檳榔在海南種植,至少可追溯到南北朝時代,迄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了。唐代鑒真和尚流落海南從島南返回大陸時,沿途見到很多檳榔樹;宋代檳榔更大量輸入福建和廣東大陸,檳榔税占島上海關年收入的一半,到明代生産達到高峰,各州縣皆以檳榔爲業,甚至以其代納租税,出現“東路檳榔西路米”分布局面,除出售兩廣外,還遠銷越南、柬埔寨等地,清代仍保持這種優勢。直到近代,特别抗戰時,由於日寇的亂砍濫伐,海南檳榔業才告衰落。作爲一種生産的歷史傳統,當務之急是把它恢復和發展起來,使飲譽海内外的海南檳榔業重新走上大規模生産的康莊大道。

  海南島對於熱作的廣泛適應性,不僅在於它擁有歷史悠久的熱作種植業,更重要的還在於它是後起的熱作基地。這一方面是對原有的熱作進行技術改造,擴大面積和提高産量,另一方面以不斷引進外來新種,加以試種和推廣,增加花色品種,達到一業爲主,多種經營,長短相合,全面開花,滿足社會對熱作産品日益擴大的需要。這除了上過橡膠以外,近現代引進並在島上安家落户的還有咖啡、胡椒、腰果、可可、香根、金鷄納樹等。它們後來居上,改變了原來熱作生産的結構,成爲島上土地的新主人,並漸漸向大陸蔓延,顯示海南自然優勢的巨大生命力和對發展我國熱作事業的重大貢獻。

  油棕,有“世界油王”之稱,故鄉在赤道非洲,果皮平均含油率達51%,比花生高6倍,比大荳高10倍,既可供食用,也可爲機械潤滑油,郭沫若稱其“一口能膏萬口腸,油棕畢竟是油王。花生九倍差堪似,椰子千枝難較量”。1926年由華僑引進海南,經過曲折的發展以後,現在已達到平均畝産果1856斤,油200—400斤,比引進之初産量大增,現正計劃全島推廣,不久將成爲重要的油料作物。 

  腰果,又名樹花生,爲經濟價值很高的熱帶木本油料作物,果仁味美可口,香而多油,營養豐富,用途非常廣泛,是世界著名的乾果,目前正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特别是腰果耐乾旱,不擇土壤肥瘠,在許多作物不能生長的沙土、荒地和丘陵上都能生長,這對海南非常有利,有很大發展前景。在我國栽培腰果只有50多年曆史,日本侵佔台灣、海南期間,曾在兩島南部試種,但没有成功。從1958年起,在海南大量種植,雷州半島、廣西南部和雲南南部也都試種,均能開花結果,但産量均不及海南。在海南一般畝産100—200斤,高者可達500—600斤,加上果品綜合利用,經濟收入相當可觀,目前遠遠供不應求,正計劃在島西南建立大規模的生産基地。這不僅可充分利用這裏土地資源,且利於改善這一地區乾熱的環境,建立新的生態平衡。從這事例中,可見海南無棄土,無土不黄金,關鍵在於用地制宜,變不利爲有利。 

  咖啡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在我國1884年已引種於台北,海南島是1908年從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引種於瓊海和儋縣,以後漸次推廣全島的,但以東部、北部和南部爲多。目前海南已成爲我國咖啡主要産地,品種有大中小粒之分,其他省區僅有少量種植而已。海南以萬寧興隆華僑農場所産最爲上乘,名揚四海。1960年周總理到興隆視察,就熱情讚揚這裏咖啡香美,還特地接見加工咖啡的師傅,並請他們到北京傳經送寶。1959年2月,葉劍英元帥在島上視察,對海南飲料贊不絶口,寫下“椰漿消渴,咖啡醒目,南島韶華”詩句。咖啡開花時節,正如詩人楊朔所描寫,“緑樹枝浮千朵雪,咖啡花乍滿園開”。海南人特别喜歡飲咖啡,從城市大街小巷到鄉間野店,無不設有咖啡茶座,供人品嚐,旅途困倦之餘,飲上一杯馨香濃郁的海南咖啡,使人疲勞頓消。隨着旅遊業和外貿事業的發展,海南咖啡種植和加工業正在蓬勃發展。凡從海南歸來的人,有誰不携帶幾包咖啡回去饋贈親友呢。

  在飲料家族中,可可也占重要一席地,它的果子不是結在枝頭,而是直接長在樹干上,在生物學上叫“莖花植物”。成熟的可可果,紅艷艷的,鮮亮奪目,令人垂涎。它含有豐富的脂肪和蛋白質,是制巧克力的重要原料,還可制藥,化妝品等。可可的故鄉在拉丁美洲熱帶雨林中,後來輾轉傳到世界各地。我國台灣1922年開始栽培。海南島起步雖然較晚,1954年才引種於興隆農場,但經二十多年實踐,  已積累了一定經驗,並把海南經營爲我國可可生産的主要基地。根據可可的生態要求,東部和南部静風和有林環境均可闢爲生産基地,這是海南一項很有希望的事業。

  在新興作物中,胡椒也很重要。它主要是解放後從東南亞引種到島上的。胡椒作爲一種高級調味品,在食品、醫藥上有廣泛用途,所以在海南試種成功後,很快推廣到桂南、粤西、滇南、閩南等地,並不斷擴大種植面積。但胡椒生長要求高温、濕潤和静風環境,在我國熱帶地區生長都比較好,然而最大的産地仍在海南島,占全國産量2/3左右,尤其是海南的水熱條件優越,在同樣管理水平之下,胡椒的産量和質量都優於其他地區。據悉,一畝胡椒收入可達2—3千元,  比很多熱作都高。過去我國所需胡椒主要依靠進口,其實我國完全具備其生長條件。海南胡椒栽培成功和發展,已部分解决國内需要,然而仍不能自給。據有關調查,就自然條件而言,海南大多數地區均可種植。隨着社會經濟條件的改變,胡椒在島上將有一個很大的發展,那時這種被人譽爲“珍珠”、“瑪瑙”一般的果實,將爲寶島增添新的財源。

  此外,在海南扎根生長的熱作尚有香茅、劍麻、海島棉等,它們都在海南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生勢旺盛,欣欣向榮,隨着海南的開發,它們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4、百果峥嶸天下聞

  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又是熱帶與亞熱帶交匯地區,加上垂直地帶性的影響,水果資源復雜多樣,既有當地和東南亞來的熱帶品種,也有北方大陸來的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品種,形成幾個氣候帶薈萃水果王國,這樣的地區在全國並不是很多的。此外,海南還擁有本地特有的果品(如鵝蛋荔、紅毛丹、山竹子等)且質量優良,成熟期比大陸早1—2個月。好些水果(如香蕉、番木瓜、菠蘿、柑桔等)可以做到長年供應,各種西瓜更是海南特有的傳統産品,每年都有一定數量運銷大陸和海外市場,每當人們品嚐到這些反季節的水果時,内心一定會泛起對海南寶島的各種思潮。

  世界上發達國家和地區,不但工農業和文化科學達到很高水平,水果的生産和消費也名列前茅。水果含有豐富的多種維生素,這是其他食物所不能代替的。多喫水果可以少吃糧食,這對目前糧食仍不豐裕的海南更具重要意義。在國外,水果和蔬菜與糧、肉、蛋列於同等地位,每人每年消費的水果數量巨大。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的消費必將大大增加,因而促進水果業的發展,並爲吸引遊客創造有利條件。第三世界很多國家在這方面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如墨西哥出口芒果、菲律賓出口香蕉,泰國出口各種水果每年都賺取巨額外匯。海南要致富,必須充分利用島上豐富多樣水果資源,這是國内外許多地區證明了的成功之路。

  據調查,海南野生和栽培的果樹有24科,53屬,400餘種,屬全省之冠,也爲世界上其他産區所罕見,其中屬於當地原産的有38種,如龍眼、荔枝、巴蕉、桃金娘等,從南洋群島和其他地區引進的有39種,如菠蘿蜜、芒果、山竹子、紅毛丹等,至於野生品種更不勝枚舉,説明海南百果峥嶸,精品薈萃,四時不絶。雖然目前海南島的水果産量不及珠江三角洲,但資源並不在其之下。春季柑桔還没有退場,緑鵝黄的枇杷、酸甜爽的早熟荔枝已經上市。嗣後,實大香美的所謂“萬果之王”榴蓮迎來了早到的夏天,接着菠蘿蜜、紅毛丹、神秘果、芒果等相繼登場。秋冬是海南佳果的黄金季節,酸鬱芬芳的菠蘿、香氣四溢的香蕉、香甜軟滑的木瓜,以及大量其他水果擺滿了商店。冬天海南西瓜一枝獨秀,在大陸和港澳市場上非常暢銷,在冰雪嚴冬的北京也可看到它布滿花紋的身影,山海關外的居民全年都可以吃到海南出産的水果。   

  菠蘿爲海南種植面積最廣、産量最大的水果,生長期短,很快可以收益。1987年海南菠蘿大豐收,産區堆積如山,佔領了整個廣州菠蘿市場,價廉物美,許多市民權當菜肴。菠蘿在島上種植已有150多年曆史了,初爲土種,僅以取纖維爲目的。1918年引入果種,從此它像爛漫的山花一樣在島上傳播,現在以文昌、瓊山、瓊海和萬寧等較多,除供應當地罐頭廠以外,正遂步打入大陸市場,並有足够潜力可以發揮。    

  荔枝在海南人工種植至少已有1600多年曆史,並是原産地之一。在五指山原始森林中,至今仍有不少野荔枝生長,被列爲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樹種。荔枝在島上地位僅次於菠蘿,品種繁多,其中鵝蛋荔、無核荔、黄皮丁香、大丁香、蟾蜍紅荔等都屬於高産質優的品種,享有盛譽。花中梅菊、果中荔枝,自古以來常入詩畫,深受人們稱贊。唐詩人張九齡説它“味特甘滋,百果之中,無一可比”。蘇東坡垂老投荒,貶惠州已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佳句,大有終老嶺南之意。未幾再貶海南,在這裏爲“果熟多幽欣”的意境所陶醉,又寫下“丹荔破玉膚,黄柑溢芳津”詩句,至今讀之,猶使人垂涎欲滴。蘇東坡甚至表示“借我三畝地,結茅爲子鄰。鴦舌猶可學,化爲黎母民”,似與食荔枝有關。

  海南荔枝以瓊山最爲集中,占全島種植面積93%,其中永興、雷虎、馬鞍嶺所産因爲個大、無核、多汁,甘美和富於營養而蜚聲島内外,質量不亞於珠江三角洲糯米糍、桂味等名貴品種。其實海南島除西部和西南部乾旱地區以外均可種植,只要加强管理,提高技術,逐步推廣,這一古老的名果就可以在它故鄉的土地上大放异彩。

  香(大)蕉的原産地之一也在海南,栽培歷史也很悠久。除肉軟甜香、富含多種營養成份以外,纖維還可綜合利用,古代曾用以製作蕉布,進貢中原。過去海南香蕉遠銷大陸和海外,享有較高聲譽,現在雖因各種原因,面積和産量有所萎縮,但這是一種暫時現象。海南氣温高,冬季香蕉仍能照常生長結果,而在大陸則有低温凍害的威脅,所以海南大有希望成爲香蕉出口基地,超過歷史上生産最高水平。

  芒果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熱帶名果。我國能種植芒果的地方不多,海南島是我國主要産區之一,主要集中在西部昌化江流域。芒果含多種維生素,果肉多、含糖高,味道甜美,被譽爲“熱帶果王”,又是果樹中壽星公,樹齡可長達五百年,結果的時間也有百年以上。海南正在西南建立大型芒果生産基地。那裏環境不利於橡膠和其他一些農作,但很適於種芒果。這既充分利用地利,開闢財源,芒果長成後,反過來又能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化不利爲有利。島上芒果品種資源相當豐富,很多品種都適合鮮食和加工,上市季節也較早,延續時間較長,完全可能崛起爲海南大宗出口水果之一。

  菠蘿蜜是高大喬木,又名木菠蘿、樹菠蘿,原産印度,一千四百多年前蕭樑時代由西域僧人達奚司空傳入廣州,首種於南海神廟,後輾轉種於海南。由於海南具備它生長結果的有利條件,故成爲我國主要産區,全島普遍種植。大扺在廣東陽江以南,菠蘿蜜都能正常結果,在廣州僅可越冬,但果小肉薄,甚至不結果。在海南菠蘿蜜有三十多個品種,分硬肉和軟肉兩類,大如冬瓜,一般重十多斤,重者可達四十斤,足供幾個人飽食。打開菠蘿,色澤金黄、香氣四溢、清脆可口、甘甜似蜜,果肉富含澱粉,味似板栗,風味獨特。菠蘿蜜在明朝正德年間,曾充當貢品,頗受皇帝青睞。它與可可、楊桃等都是莖花植物,老年的菠蘿樹有時還從地下的粗根上破伸出雌花序,結成碩果,好像竹笋從土中冒出一樣,令人驚奇。對於島外的遊客,無不以飽食一頓菠蘿蜜爲幸事。    

  海南終年花果芬芳,除以上大宗水果以外,比較聞名的還有成熟較早的柑桔、風味獨特的人心果、油梨、番荔枝、楊桃、山竹子等。近年還從海外引進樹高果碩,硬刺滿身的榴蓮;肉脆清香、甜酸可口的紅毛丹;具有變味功能,化酸甘爲清甜的所謂“神秘果”等。它們原産地在東南亞或美洲,那裏條件與海南島相類似,經過科技人員的精心培育,很快適應島上環境,生長旺盛,開花結果,表明海南無愧爲群芳競放、百果峥嶸的水果王國。今後隨着對外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心將有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水果品種被引種到海南的土地上,滿足島上人民和旅遊者不斷增長的需要。

  5、鐵山鹽海泛油波

  海南島地質搆造復雜,火山作用旺盛,在古老的變質岩、沉積岩、新近形成的沉積和風化殘積層以及它周圍的南海大陸架上都藴藏着豐富的礦産資源,其種類繁多,礦點星羅棋佈,是海南資源優勢之一。據地質部門勘探普查的結果,本島及其附近海域已發現的礦藏有五十多種,占廣東已知礦産一半左右,甲於省内許多地區,主要有鐵、鈦、鈷、石油、天然氣、礦煤、油頁岩、水晶、錳、銅、鈾、鉛、鋅、鉻、金、鋁、錫、鎢、汞、鋯英石、石墨、獨居石、螢石、白雲石、矽砂、磷、石灰石、耐火粘土、海鹽等,不少礦産以質優量大聞名於世,既分佈廣泛,無縣不有,又相對集中,尤以五指山區爲甚,利於開採,爲發展工業提供充足的原(燃)料,其中鐵、鹽、石油在海南礦産中具有舉足輕重意義。

  海南礦業與大陸一樣源源流長,據説古代當地少數民族已經開採銅礦,作爲製造銅鼓的原料。清初,今東方、儋縣、陵水、昌江、瓊山等縣已有公私開採黄金,崖縣(三亞)、昌江採銅。鴉片戰争以後,海南礦産更爲帝國主義垂涎和掠奪,尤以日本帝國主義爲甚。只在解放以後,島上礦産才在普查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瞭解和有重點的開採,成爲海南經濟一根支柱。

  鐵礦是海南最重要的礦種,爲花崗岩入侵的熱液冷却或玄武岩風化所餘殘積物所形成。前者規模大,品位高,後者則次之。其中位於昌江縣境的石碌鐵礦是海南島規模最大、含量最豐的礦山,總儲量達三億多噸,礦石平均含鐵量爲51%,最高達70%以上,爲全國之冠。可與著名的湖北大冶鐵礦石媲美,亦爲世界所罕見。并且所含磷硫等有害雜質少,可以直接煉鋼,還共生有銅、鈷等名貴金屬礦産,加上礦體裸露地表,開採方便,遂使石碌鐵礦聞名中外。清初當地百姓曾用土法開採,不過主要是爲了煉銅。1939年日寇的鐵蹄踏進海南後,即從當地歷史文獻中找這個礦區,並開展大規模的勘查和殺鷄取卵式的掠奪,以作爲支持侵華和太平洋戰争的重要物資。計被運走的礦石達五十多萬頓,有三萬多勞工慘死在日寇的刺刀和皮鞭之下,十裏礦山白骨纍累,在這裏製造了一起又一起駭驚中外的大慘案。解放後,經過一系列技術改造,石碌鐵礦已基本實現機械化開採,大量的礦石源源不斷地供應鞍山、武漢、北京、上海、南京、太原、湘潭、貴陽、廣州等大中型鐵鋼企業,爲我國鋼鐵工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在海南建省後的經濟規劃中,八所將建設成爲重要鋼鐵基地,結束海南没有鋼鐵工業的歷史,石碌鐵礦將爲此作爲新的貢獻。此外,在文昌、瓊海、萬寧等地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鐵礦,它們對鄉鎮工業發展也起到一定作用。

  鈦是海南礦産一朵新花,儲量占全國總儲量69%,已探明的工業儲量達一千多萬噸,品位也較高,主要分佈在文昌、瓊海、萬寧、陵水、三亞等地沿海一帶的砂堆和砂堤中,極易開採。鈦是一種新興金屬,鈦合金質硬而輕,在航天、航空、航海、化工和發電設備工業上有廣泛用途,海南這方面所起的作用,已得到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儋縣的長坡煤礦是海南最大煤礦,它是褐煤與油頁岩共生的礦區,其中褐煤儲量1.6億噸,油頁岩儲量28.3億噸。此外,定安、瓊山等地的煤礦也有一定價值,它們對於當前能源不足的海南,顯得特别珍貴。

  水晶是海南分佈最普遍的礦種,也是我國水晶重要産區,居全國儲量第一位。這與島上花崗岩廣泛分佈有很大關係,瓊山縣就因縣南産石如瓊瑶而得名。據悉目前全島已發現三百多個礦點。由於經長期剥蝕,礦體接近地表,極易開採,甚至在開荒造田時都可發現,許多縣都設有水晶收購站。最大的水晶礦在屯昌縣境,以質純、個大、透明度良好著稱,那裏經常會發現晶瑩明亮、光彩奪目、生長着牛角般大小的晶簇,活像神話故事裏的水晶宫。現在雖已開採完畢,但這裏所建展覽館中陳列的水晶展品,無疑是海南水晶礦産的縮影。水晶是電子工業和工藝品的重要原料,物别是壓電水晶尤爲珍貴,它的許多性能至今仍是人造水晶代替不了的。目前島上發現的許多礦點正在大力開採中。

  此外,分佈在文昌蓬萊一帶的鋁土礦,島南部的磷礦(這對海南酸性土壤非常重要),以及島上豐富的大理石、石灰石、石英砂、還有各種有色金屬礦等,都在勘探或開採中,成爲振興海南經濟的一支重要方面軍。

  從用途的展望來看,海南大面積的玄武岩,除目前當作一般磚石使用以外,還有很廣泛用途。例如可作爲材料,生産玄武岩鑄石,有耐强酸碱和耐磨性能,可代替鋼材合全材料和橡膠,廣泛用於許多工業部門。玄武岩經過精選,高温熔化而成的無機人造纖維,即岩棉,  具有許多優良的物理化學性能,亦廣泛用於建築、國防、冶金、輕紡各行業。根據已有資料,瓊山東山和文昌蓬萊的玄武岩,可作生産岩棉的原料。玄武岩還可製造名貴的石頭紙,這種紙不怕水,不怕火,又耐磨,薄如蟬翼,潔白如雪,滑潤似脂,柔軟如棉,是印刷業上一顆新星。原來用處不大的玄武岩,現已由此大大地提高了它的身價。在海南遍地皆是的這種岩石,有着廣闊的開發利用前景。

  海南氣候炎熱,沿海風大光强、蒸發旺盛、極利於曬鹽,尤以西南部和南部沿海爲甚,是理想的天然鹽場。海南漁鹽之富庶,自古聞名,宋人盧多遜就有“魚鹽家給無圩市”詩句。不過那時鹽是用柴火來煮的,明代才發明以海水曬鹽,這是我國人民利用自然一大進步。  以後鹽業在海南獲得較大的發展,沿海出現不少鹽場。在封建社會,鹽和鐵一樣都是官賣的,鹽引收入成爲當地財政收入重要來源。現在海南島原鹽産量居廣東省第一位,在全國也占和很大比重。目前海南有鶯歌海、東方和榆亞三大鹽場,其中鶯歌海鹽場是全國最大鹽場之  一,敢與著名的天津長蘆鹽場和江蘇淮北鹽場争高下。至這個鹽場名稱,因附近山林中有一種歌喉婉轉嘹的鶯哥鳥而得上這個動聽的名字。鶯歌海鹽場占地面積38萬公頃:含鹽量高達3.5%,即100昇海水中含鹽3.5昇,1立方公里海水含鹽達2700頓,連世界上最咸之一的紅海,也無法和它相比。現年産原鹽50萬噸,化工原料  15萬噸以上,是華南地區上億人口食鹽的主要來源。

  鶯歌海原是一片荒凉寂寞的沙荒草原。建國前國民黨財政部長宋子文斥之爲“尚在原始時代”的“蠻荒之區”,並認爲“没有重賞,無人願去”。實際上這是一塊制鹽的寶地。春天周圍野草青緑,景色迷人,夏天驕陽似火,土地被烤得滚燙,秋天晴空萬裏,冬天水温仍超過18℃。湛藍的海水裏藴藏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鹽。建國後進行了艱苦的建場工作,光砂石工程就有一千萬立方米,把它按l立方米體積排列起來,可以從海南島延伸到歐洲,其中鹽田與大海之間的沙堤就長達百餘公里,堤外是風急浪涌的北部灣。海水被引進鹽田以後,馬上安瀾,很快被蒸發成銀光熠熠、通明透亮的鹽鏡,在烈日的照耀下使人眼花繚亂,出現“雪盲”反應。鹽田投産後,中央許多領導同志先後到這裏視察,1962年2月郭沫若同志訪問鶯歌海,寫下“鹽田萬頃鶯歌海,四季常春極樂園。驅使陽光充炭火,燒干海水變銀山”的詩句,熱情地描繪和稱贊鶯歌海鹽場。

  南海大陸架和瓊北台地,在漫長的地質時期裏沉積了飽含石油的地層和形成了許多儲油搆造,爲海南造就了豐富的海底和陸上石油資源。這對海南經濟發展具有無可估量的意義。在北部灣海域,還在1980年5月,我國已和外國簽訂了勘探開發的生産合同,1981年初正式開鑽,到1983年7月止,共在7個搆造上打下14口深井,發現了5個含油搆造,其中一個搆造具有開發價值,中法雙方遂於1980年5月又簽訂了試生産合同,從而使北部灣成爲南海北部大陸架上發現和投入開採的第一個油田。在鶯歌海海域,那裏有我國南海已知的油氣資源儲量十分豐富的三個大型沉積盆地之一,面積達7萬多平方公里。據地質專家估計,其原油儲量達8-10億噸,天然氣儲量更遠遠超過我國目前已經發現的任何一個氣田的儲量。1982年9月,中美雙方有關石油公司已簽訂了合作勘探、開發利用和生産石油、天然氣的合同,第一口井已於1983年開鑽,先後成功地打出了日産120萬立方米和180萬立方米的高産氣井。以後鑽井不斷增加,成果十分喜人。在瓊北的大片玄武岩底下,埋藏着與茂名一樣的油頁岩,據在澄邁福山鑽探的結果,表明玄武岩底下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很豐富,前景甚可樂觀。同時開展的還有島内敷設天然氣管道工程,以後還將延伸到湛江、廣州等地。那時這些沉睡了幾千萬年到上億年的油氣,將給海南和大陸帶來的不僅僅是强大的動力,而是以石油化工的主體,包括油氣開採、運輸、加工、服務和旅遊等在内的整個經濟的綜合發展,人們將重温蘇聯偉大作家高爾基的名言:“大地好像知道他那真正的、聰明的主人已經誕生,於是打開自己的内部,把寶藏在主人面前展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