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五、南國奇葩任壯游

  以熱帶景觀爲基礎海南島像開放在祖國藍天碧海中的緑寶石上的奇葩,以它的美麗多姿、富於神采魅力和詩情畫意,緊緊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遊人。在這個以熱帶景觀爲基礎海島上,不僅有温和明媚的陽光,碧波萬頃的大海,巍峨的山巒,清澈的流水,醉人的海岸,莽莽的森林和空曠的草原,數不盡的稀奇珍貴的動植物,以及清新的空氣、未經污染的環境,飽人口服的美味佳肴,而且還有豐富的歷史文物和重要史迹,獨具一格的古風遺俗,絶妙所在,可謂步步皆詩,處處是景。據悉,海南島共有125個風景旅遊點,現僅開發二十多個,潜力非常巨大。周遊海南,既可沿着時間的脚印,尋覓古人遺迹,瞭解海南歷史的連綿風雨和無限滄桑,更可登山下海,採幽探勝,欣賞旖旎的熱帶風光,還可深入黎村苗寨,領略真純古檏的民族風情。那一幅幅、一幕幕璀燦瑰麗的情景,使人目不暇接,留連迷戀。人們在度假、休息、療養,玩樂等活動之後,依然夢魂縈繞,仿佛聽到她那麽熱情、那麽親切、那麽富有魅力的召唤,重新燃起神遊海南之樂。

  1、海岸風采君知否

  海岸是當今世界上最熱門的旅遊場所之一,世界旅遊業最發達的國家西班牙南部的優質海灘,以其冬暖夏凉的氣候、終年燦爛的陽光和芬芳的葡萄酒,唤起人們火一般的旅遊熱情。海南島海岸曲折多灘,沙岸、岩岸、淤泥岸、紅樹林灘、珊瑚礁等具備,還有許多澙湖和小島,配以高大濃緑的椰林、潔净的細沙,在大海藍天和陽光的映袝下,組成一幅海岸帶特有的誘人的壯麗畫卷。可以説海南島的陽光,不亞於西班牙的“太陽海岸”和泰國的帕達雅沿海,與美國夏威夷群島海濱相比,海南島的海灘的游樂價值,不能説勝人一籌,但也毫無遜色。許多國際友人、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和國内廣大遊客參觀遊覽島四周的風景後,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海濱游泳是最有魅力的,有誰不在大海的懷抱裏感到陶醉呢!海南海岸除一些大河口附近和港灣内多爲淤泥灘以外,其餘的大部分爲沙岸。這裏灘緩、沙細、柔軟、潮平、浪小、水色深藍,具有建立海濱泳場的理想條件。遐邇聞名的大小東海、天涯海角以及海口游泳場已經成爲人們喜愛的旅遊點,新開發的三亞牙龍灣、蜈蚑洲,陵水香水灣、萬寧大洲島、文昌芝蘭灣、萬寧博鰲港、大洲島、小海口門、陵水新村港、香水灣,樂東鶯歌海、東方八所魚鱗洲及其北部的牙前灣、儋州白馬井,臨高的臨高角等地都是建立海濱游泳場或水上娱樂的良好地點,有些已經在建或者竣工。它們將成爲海南游的理想去處。    沙灘後面聳立的是壯觀而高大的沙堤,爲世罕見,一般高20—30米,個别甚至達50米,寬數百米。它們是海南島體在間遏性上昇,海水多次退却後遺留下來的,往往由多條沙堤組成堤群,連續分佈,其中以東海岸最爲發育,西南海岸發育也不錯。它們現已種上木麻黄樹,形成防護林帶,遠看猶如一道緑色長城,環繞島四周,在海水映襯下另有一番風韵。沙堤潜水豐富,水質清甜,可供旅遊開發使用。

  在海岸帶上還有另一種自然野趣,這就是爲數衆多的花崗岩石疍、山丘,以及岩岸、孤丘等。它們以高聳挺拔的雄姿屹立於海灘之中,襯托在明亮的陽光和蔚藍的海水上,搆成具有自己獨特個性和風格的旅遊景觀。銅鼓嶺、天涯海角、崖城鰲山,昌化大嶺等都是典型的石疍山丘。大小不等的石疍、石墩相互叠置,形成了變幻莫測的千奇百景,難怪古人都把它們當成虚無飄緲的仙境,在那裏建廟煉丹、修身養性,祈求理想的生活,至今參拜者的行列仍然不絶於途。

  岩岸主要分佈島南部鹿回頭至鐵爐港一帶和南灣半島。它們都是一些堅硬的砂頁岩。由這種岩石搆成的山嶺怪石嶙峋,直通海邊,水深流急,浪花飛濺,蔚爲壯觀。其中以南端的綿母角最有代表性。據説現在此處和鹿回頭嶺,還可以見到“海上老虎”——鯊魚在嬉戲,  遊人無不以先睹爲快。另外,在海濱這些山嶺孤丘中,往往殘留有古老的海浪冲刷遺迹,如港口門石在半山腰和山頂,魚鱗洲在高四十米的近山頂處,昌化大嶺和樂東盗公村在高程約120米的石蛋地形中,都可以見到這些呈半月形額狀、檐狀、球狀、蘑菇狀、掃狀、鍋狀、  齒狀、蜂巢狀等海蝕狀形態類型,説明遠古時期海面曾達到過這個高度。細心觀察的遊人還可以看見,在著名的天涯海角“天涯”兩字大石後面一個高河約4米的圓石面上,布滿了蜂巢狀的坑,這是近代海浪作用形成的標準海蝕穴,不僅爲這一風景區增色不少,而且爲幾千  年來這一地區的沿海桑田提供了直接證據。

  海南海岸離奇曲折,由天然海堤包圍而成的澙湖港灣很發育,這是本島海岸帶一大特點。它們主要分佈在北部和東部,如新英港、東寨港、清瀾港、博鰲港、小海和新村港等。這些港灣水域寬廣、風平浪静、玉鑒瓊田般的美麗,海産豐富,是開展遊艇、帆板、冲浪、滑  水、遠航等水上運動的良好場所,更是撒網垂釣、拾貝的樂園。有些港灣本身還有特殊的科學旅遊意義,如東寨港,既是紅樹林保護區,又是我國唯一的地震斷陷港灣。1605年7月l3日午夜,瓊北發生8級大地震,約有一百平方公里陸地和幾十個村莊沉入海底,東寨港就  是這次地震形成的。現在潮退時,劃小船沿着迂逥曲折的紅樹木走廊,還可見到水下的殘垣斷壁、石磨、石棺、戲台、牌坊、耕地、  阡陌等。這些遺物遺迹默默地向遊人展示了那次灾難,同時搆成聞名中外的這片海底奇觀。又如博鰲港,是萬泉河的終點和風光旅遊的出海口,口門外聖公石所激起的巨浪轟響,遠近可聞、大有“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之勢,亦一奇觀也。

  從旅遊業務趨勢看,人們已不滿意於遊山玩水。近年來旅遊漁業風靡全球。海南傳統釣魚業的經驗豐富,沿海澙湖港灣以及陸上大小水庫都可開闢利用爲旅遊漁業。沿海底下五光十色的珊瑚叢林、上百種千姿百態的熱帶魚、在奇岩怪石間栖息、漫遊,還有海柳、海柏、海鬆、海花生等,搆成一個美妙的龍宫勝景。這樣的地方沿海很多,如果利用起來,將一興百興,推動沿海風光旅遊業的發展。

  海南四周還撒着許多小島嶼,雖然這都是一些彈丸之地,但不無觀光價值。如北部的鄰昌島和大鏟島,是珊瑚礁搆成的島嶼,可一覽  由多種珊瑚組成的水下花園的絢麗景色。著名的萬寧縣東南部大洲島,獨立在蒼茫的海面上,别有洞天。島上峭壁如削,怪石嵯峨,水流汹涌,岩洞衆多而幽深,其中的南羅洞栖息着數金絲燕,出産名貴的燕窩。這種熱帶沿海地區産的燕窩比我國西南地區的家燕要好,又以大洲島燕窩爲上乘,歷來都被認爲是燕窩正宗貨,飲譽海内外,大洲島由此又名燕窩島。但采集非常困難,甚至冒生命危險,所以這種燕窩特别珍貴。目睹島上金絲燕起飛、降落、聚散嬉戲的情景,亦一樂事。島南端海面上,還有東西玳瑁洲,以盛産玳瑁得名。它們面積雖然很小,但島上森林密佈,鳥雀成群,沙灘優美,漁家農産品豐富,一派“小荳夾花樹樹黄,珊瑚處處築爲墻”田園風光,儼然海上桃源,正由三亞市開發爲新的旅遊中心。

  猴子是人類的近親,陵水海岸的南灣半島又稱猴子島,是我國目前唯一的馴養猴子保護區。在這裏不僅可以使人陶醉在風暖水碧、花果芬芳的海灣懷抱裏,更可以與猴子逗樂,領略人類史前時期生活的野趣。猴子島上丘陵起伏,遍地盡是四季不凋的冬青樹、茂密的野菠  蘿、荔枝、芒果、蓮霧、番石榴等熱帶果木,很適宜猴子栖息生活。這裏的狝猴,毛色棕黄,臉紅眼碧,肩毛垂發,動作機靈,性情活潑,是我國稀有的珍貴野生動物。自1965年闢爲自然保護區以來,獼猴已從六十多只發展爲二十三群一千多只,其中有兩群被人類馴化成  功,每天聽到管理人員的哨子聲,就會呼朋引類,跳跳蹦蹦聚集在指定地上用膳,這可盡情地享用遊客投放的各種食物。有一群子經常同駐島戰士一起看電影電視。在人類保護下,這些齊天大聖的子孫,在這個得天獨厚的花果山上,過着逍遥自在的生活。遊人只要從陵水縣  城驅車南行十四公里,到新村港,轉乘輪渡過海灣,再走一段海濱沙灘,即可進入這個世外桃源的花果山,置身於類人猿時代的世界。

  海南沿海散佈着大大小小的漁港和衆多的小漁村,比較著名的如白馬井、清瀾、三亞港等。這裏漁舟緲緲,珠貝閃閃,以其嫻静古檏的風光和鮮活水産,吸引着遊人。遊覽漁港漁村,歡迎你的是漁民們一張張古銅色的笑臉、粗大的網架,還有遍地鱗光耀目、清香撲鼻的魚貨,特别是選購正在上岸的海鮮,就地品嚐,别具風味。鮮香肉嫩、滿口生津的肥蟹、軟潤鮮美的海參、肥嫩清香的鮑魚、白嫩豐滿的對蝦、肥而不膩的鳳鱔,以及風味各殊的貝類等,都給人以極大的享受。漁民過去有疍民之稱,是一個歷史很古的水上居民,有自己獨特的生  活龢民俗特徵。寄泊於海南漁港的,除了本島漁民外,還有兩廣大陸沿海來的漁民。他們在勞作之餘,往往通過歌曲來表達自己的心聲,漁港每有“漁舟唱晚”之景,内容各殊,格調獨特,餘音裊裊,也似催人歸去,唤起客人無限思情。

  如果説整個海岸帶是掛在寶島四周的銀色的項圍,那麽銅鼓嶺、鹿回頭、大東海、天涯海角、牙龍灣、大小洞天、魚鱗洲等風景區則是鑲嵌在這條項鏈上的點點鑽石,把海岸風采點綴得分外妖嬈。

  銅鼓嶺是聳立在文昌縣東北海岸上的名山,海拔338米,形如卧虎,雄視南海滚滚波濤。據説是古人在嶺上掘地得銅鼓,又説是嶺上有風動石,聲如銅鼓而得名。由於花崗岩球狀風化的結果,嶺坡上散佈着許多大小不一的石蛋,後來被人格化成美女牧羊。這個美麗的傳説給銅鼓嶺披了一層神秘的外衣,又有承天洞、尼姑洞、和尚園、伏波窑、彌猴嶺、魔岩等名勝古迹,因而成爲瓊東北海岸旅遊第一個去處。

  銅鼓嶺氣勢磅礴,怪石峥嶸,頂上雲遮霧罩,除非天氣晴好,難見真容。嶺下壁立如削,驚濤撲岸,聲如鐘鼓。西望椰海茫茫,村舍掩映;北顧寶陵河以及銀色沙灘,蜿延曲折伸向遠處,連同堤上莽莽林帶,搆成一幅色彩明快的畫圖。極目南海,天水一色,風帆浪舸,渺茫出没,雷州海岸、七洋、七峰連峙,仿佛見之,蓋天下之奇觀也,  以田漢同志1962年登其絶頂的詩作最佳:“俯看風吹嶺上雲,椰漿山果倍清芬。伏波去後餘銅鼓,猶對蒼溟警寇氛”。

  鹿回頭是三亞灣上一個半島,又是蜚聲中外的南天名勝。它的命名和美麗,出於花鹿與黎族青年相結合一個充滿浪浸色彩的古老的傳説,  這不知牽動過多少人的詩情畫意,陳毅元帥來此游訪時,就爲它填過一首《滿江紅》:“飲水長來花鹿好,徘徊一角。驚追逐,回頭一顧,撲朔迷離,轉瞬化作仙女去,晴天爲奏均天樂……。”但神話與現實的結合,才是它動人的魅力所在。這裏三面碧波環繞,一面枕依青山,鹿回頭就象一片珍貝,閃爍着海岸高處。山下椰林挺拔,檳榔婆娑,還有無數的野蔓,縱横交錯成密密的擎天緑蓋,特别是點綴以垂掛下來的紅豆,爲樹林增色不少。如郭沫若美妙的禮讚詩那樣:“隴畔相思子,迎風待客收”,“紅豆春前熟,青山天際燃”;葉劍英元帥來此游訪,看見紅豆漫山遍野,欣然命筆:“到鹿回頭濱海處,紅豆離離,占斷天涯路”,還説“擷得一枚,相思寄與誰家”,此情此景,令人擲筆而嘆。採過紅豆,到海濱漫步的遊人將立即被一派雲帆飄逸、珍貝滿灘的景色形吸引,這就是遼闊深遠、烟波百裏的三亞灣。它不僅以熱帶海洋特有的艷麗令人賞心悦目,還出産聞名海外的天涯海味——馬鮫、海蛇等。人們在飽食之餘,“採來野草含紅豆,網得奇魚躍赤鱗”,謝覺哉同志的詩句,把兩種情景烘托渲染得更富詩情畫意。此外,海邊拾貝也别是一番樂趣,“潮落沙平珍貝美,”種類繁多、形態各殊、色澤鮮艷的貝殻,有誰不想拾幾只回去留作珍貴的紀念呢。

  鹿回頭迷人的風韵還有椰莊。這裏的建築不是聳入雲霄的高樓,而是色彩明快、結搆精巧的小别墅。它們座落在花海緑樹叢中,顯得格外謐静、和諧。夜宿其中,仿佛來到仙宫瑶池,身心更接近於大自然。冬天這裏照樣可以下海游泳,夏天即使烈日當空,三亞街上氣温可達40℃,但此處海風徐來,依然温和爽快,既可避寒又能消暑,鹿回頭真是一個奇妙的清凉世界。南游不到鹿回頭,跟不到五指山一樣是件憾事。

  離鹿回頭一箭之地,就是風光秀麗的海濱泳場——大東海,它與椰莊一起搆成一組完整協調的旅遊區。大東海的秀色在於它坦平細軟的沙灘,那在海風中輕輕摇曳的椰林,那輕舒曼卷的海浪,那斜斜剪過海天的帆影……,這恰爲一幅清雅、明快、平静而又壯闊的水墨山海圖。站在海灘椰樹下,指點無垠的大海,固然是一種美的享受;若跳進碧波中弄湖,浮沉嬉戲在雪浪之上,或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撿貝殻,挖螃蟹,壘沙塔,也有説不出的愜意、舒適和滿足,難怪到三亞的遊客,都迫不及待地投入大東海的懷抱。大東海附近還有海濱公園、旅遊度假中心和各種游樂設施。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和人類智慧所構的和諧的整體,博得了遊客的讚嘆。

  到海南島遊覽的人,大概是没有不到天涯海角的,因爲它在很多人地理觀念中,似乎是本島的最南端了。其實並非如此,它既非天之涯、海之角。但在古代,這裏地處偏僻,瘴癘交攻,加之層巒叠嶂,頑石擋路,而不易通過,所以商旅遊人,特别是被放逐的犯人貶官,都把它視爲畏途。他們至此,望天涯已路斷,觀滄海已盡頭,故有“天涯海角”之嘆。據光緒《崖州志》記載,僅唐宋兩代被貶海南的朝廷命官就有50多人,有些人經過這裏,留下許多軼事趣聞,經過歷代詩人畫家的題咏和描繪,這裏便成爲一個富有神奇色彩的古迹和遊覽勝地了。至於現在鎸刻在岩石上的“天涯”和“海角”字樣,係自清人手筆。人們還把郭沫若手書的“天涯海角”三首詩刻在巨石上,供人觀賞。但却很少人注意在“天涯”二字之下,還刻有與此相反的“海闊天空”字樣。據傳聞,一位路過此地的不詳姓名人士,登高觀濤有感於曹操名篇《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然後大發感慨“天豈有涯,海本非角,”“天涯海角,昔人之妄言”。於是臨時雇人刻下這四字,與郭老詩“海角尚非大,天涯更有天“恰好不謀而合,也算作是這裏旅遊的一件軼事。

  天涯海角後山,巨石崔嵬,荆棘叢生,海天一色。郭老雲:“波青灣面闊,沙白磊石圓”;楊朔:“斜日漁帆飄海去,窮溟更在海中天”,把這裏的壯麗景致,盡入詩中。古代謫臣來到天涯海角,不時慷慨悲歌,發出“區區萬裏天涯路,野草荒煙正斷魂”的慨嘆。今人對這位無名氏高瞻遠矚,胸襟開闊,包涵大海,眼空古今,無愧爲壯游者的形象和寄託。觀石上古迹,耳聽大海濤聲,看着長滿路旁高聳如樹的仙人掌,還有那葉硬筆立、直指蒼天的野劍麻,自然會涌現出他們飽歷滄桑、憂國憂民的形象來,所以到這裏的遊人不僅可以盡攬風光之勝,還可以大發思古之幽情。但是,現在的天涯海角已不是當年謫臣逐客的際遇了,它像一個百依百順的女孩子一樣受到慈母的打扮,各種現代化的旅遊設施正在興建、亭台樓閣拔萃其間,古今題刻修飾一新,熱鬧的濱海浴場代替了荒凉的海灘,每天都有大批中外遊客到這裏觀光遊覽,拍照留念。古人“天涯在何處,生渡鬼門關”以慨嘆,已被黎族姑娘《請到天涯海角來》的甜美歌聲所代替。

  牙龍灣是一個新興的旅遊區,位於三亞市榆林港東側,也是一個半島地形,東西北三面群山環抱,南臨大海、海岸綫延伸二十多公里,沙灘最長岸綫達七公里左右,灣内還散佈着大小五個島嶼,具有山、水、島相配合的完整和諧的自然風貌。每年日照三百天以上,年平均氣温不低於22℃。緑樹包圍之下的一泓碧水,清徹見底,風平浪静,波光粼粼,微風過處,潮水漫卷白色浪花,涌向岸邊,輕輕地同沙灘擁抱,加之海底平坦,没有石頭,沙質潔白細軟,自然條件和風光非常理想優越。躺在沙灘上,使人覺得天空是那麽晴朗,空氣是那樣清新,仿佛置身於神話中的蓬萊仙境,把人世間的一切喧囂和煩惱都抛到腦後去了。1986年春節,趙紫陽總理視察海南時指出“牙龍灣不是夏威夷,勝似夏威夷”。香港知名人士霍英東先生同年三月到龍牙灣旅遊,他迎着拂面的海風,徜佯在綿細的沙灘上,眺望一牙新目似的海灣和起伏的群山,由衷地讚嘆“像牙龍灣這樣美麗的海灘,香港没有,日本也没有,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也不及,只有太平洋中的夏威夷才能與它相比,它的陽光、海水、沙灘、高山四大優勢,可以建成亞洲最理想的休假勝地”。天生麗質的龍牙灣,正由它的建設者們將精雕細刻,興建爲國際性旅遊中心。霍英東先生的願望很快會變成光輝的現實。

  俗話説,水滴石穿,何况雪浪排空的南海,它的威力是巨大的。雄峙於崖城東南海濱的鰲山小洞天就是海浪長年侵蝕淘空形成的勝地仙境,古崖州一個歷久不衰的著名風景區。

  鰲山脚下,崖州灣畔,沙灘瑩白,礁石百態千姿,小洞天全部景致就分佈在這一裏多長的海灘上。從西往東,亂石嶙峋,步履艱難。這裏有形象逼真的石船、進深兩丈有餘的礁石洞,躍躍欲跳的“蛤蟆石”,可供垂釣的平台,以及像小石林、河馬、大象等形態不同的礁石。它們其實是一組海蝕地貌景觀。大扺神仙都喜歡深居洞府,小洞天也不例外。所以地方誌上就有不少高人名士在此羽化登仙的故事,  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歷代騷人墨客來此揮毫題刻的也很多,以南宋淳祜年間吉陽(前崖縣)知軍毛奎對小洞天感情最篤,留下佳句最多,其中“縹緲雲藏閣,依稀石似船。崖平好琢刻,洞窈足逥旋。路貫層巔上,人隨曲巷穿。海光常瀲艷,山色更清妍”。膾灸人口,傳誦一時。沿着崎嶇小道登上鰲山,“何處風光不眼前”,這就是古來著名的“海山奇觀”,峰巒、怪石、奇洞、緑樹、藍海匯搆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人有觀止之嘆。今日小洞天,古貌猶存,千裏迢迢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絶,現已被列爲重點旅遊的名勝之一。

  乾熱的西部海岸,平林漠漠,沙丘延綿,陽光格外燦爛,大海也藍得出奇,搆成一種獨特而光潔、無拘無束景觀。它不是以江南杏花春雨般的温柔細膩,而是以塞北秋風駿馬那樣的無拘無束、粗獷坦盪吸引遊人。人們可以在海濱沙地上縱馬急馳,追逐嬉戲,也可以在高鹽度的海水中弄潮。這時隨波逐流,倍感身體輕盈,也樂在其中。然而在西海岸,令人心馳神往的當爲八所港的魚鱗洲風景區。

  魚鱗洲在東方縣八所港南端,爲一座海拔百米左右的孤丘。山坡上巉岩重叠,萬壑千層,狀若魚鱗,故以名洲。山臨浩瀚的北部灣,  四季濤聲如雷,浪花飛濺,在太陽照耀下色彩繽紛,被譽爲“魚鱗仙境”,清康熙以來就被列爲海南風景區之一。近年在山頂上新建了觀海亭,由此極目北部灣,但見烟波浩浩,淼無際涯,檣帆渺渺;而回首八所港内,水淺沙白,微波盪漾,是一片天然濱海浴場,前來游泳者成百上千。八所鎮離此不遠,從山上俯瞰,濱海大道兩旁樓房鱗次櫛比,樹木排列如陣,另有一番情趣。1962年初郭老途經八所,口占“路直如馳道,行車欲上天;萬山争送别,含笑點頭連”,道出了西綫遊客的心聲。

  2、青山緑水也堪留

  海南島,外箍碧海,内聳青山,成爲觀光旅遊的兩大單元。古人認爲“大都山之姿態,得樹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蒼,山之營衛,得水而活”。海南自然山色之美,盡在其中。加上人類長期的開發,刻意爲之梳妝打扮,遂使島上青山着意,婀娜多姿,十分媚人,不僅贏得了古今詩人畫家的熱情頌揚和描畫,而且吸引了大批中外遊人前來觀賞、扳登,開闢了海南壯游的另一個廣闊天地。

  海南既有許多千米以上、具有自己奇特形象的高大大嶺,更有爲數衆多、高爲數百米的丘陵小山。它們在河海水景、植物花卉等天然造型和景物的映襯下,産生很高的旅遊價值。巍巍的五指山、鸚哥嶺、黎母嶺、獼猴嶺、青春嶺、七指嶺等,山高林密,氣象峥嶸,柱峰參差筆立,斷層崖形似斧削,森林莽無涯際,雲海彌漫山腰,纖埃不見,  空氣潔净清新。大山深處,溪流瀠迥,泉水淙淙,澗中大石迭置,急流瀑布很多,充滿了原始大自然的粗獷氣色,又無虎狼金錢豹等大型猛獸,只須注意打草驚蛇和防山螞蝗即可,故這些大山很適於觀光探險、獵奇、避暑、登山等。不上高山,突兀連巔,怎見人間足壯觀!

  丘陵山丘因分佈在平地上,山坡陡峭,綫條挺直,仍可造成高大形象,顯得雄偉,也有“一覽衆山小”的樂趣,足供遊人去遠眺錦綉般的田園風光。

  瓊北平坦的玄武岩台地上的火山錐,形態保存完好,作爲華南火山地貌的典型,足供遊人駐足。如馬鞍嶺、雷虎嶺等火山上,火口深、四壁陡,附近還有像羅盤那樣的大型古老的火山口,即在平地之中陷下一個大橢圓形凹地,如一個大型體育場,若經過修整,在其中進行各種運動,不無樂趣。

  瓊北火山熔岩洞穴更是世界上罕見的火山奇觀。據傳瓊山縣石山地區的洞穴72個。島上實測的熔岩暗流隧道共11條,總長3574.4米,最長一條1216.5米,高2.4米,頂部距離地面僅1-2米,呈拱圓形斷面。隧道有單條、分叉、合併等多種形態,像互樣聯活動的蜘蛛網,組成巨大的地下迷宫。有些地段因頂板塌陷而形成“開窗”或是露天坑道,洞壁還有千姿百態的硅華、岩架等。在這些神奇的洞穴中,  首推瓊山仙人洞和卧龍洞最爲壯觀。仙人洞長數公里,像一座座并排的人工拱橋,延伸到榮堂村東側的一段,甚爲奇特,洞中有洞,洞中有天,陰闇交替,景趣横生,珊瑚狀熔岩懸掛洞壁,栩栩如生。卧龍洞也有三公里長,寬10米,高7米,可同時並行兩部卡車,平坦寬廣,足可容納一萬多人,爲洞穴中最大者。洞穴與神仙有不解之緣。當地百姓每每在洞口設小廟,供奉着土地神、山嶺神、風雨神等,還流傳着許多正義戰勝邪惡,追求美滿幸福生活的感人故事。但這些畢竟是子虚烏有的東西,實際上從旅遊觀念出發,把它們作爲火山爆發的前因後果列出來,供人觀覽,將會給遊人以巨大的科學啓迪和科學游樂趣味。

  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富有獨特的風光,尤以奇岩异洞爲遊人所鍾愛。桂林山水、路南石林、肇慶七星岩等,皆以此成爲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海南島的石灰岩形成於距今三億五千萬年前的石炭紀和二迭紀時期,主要分佈在昌江縣南部王下區和東方縣昌化江兩岸,地形以峰林和洞穴爲主。它們雖然不及桂林山水那樣多彩多姿,但在熱帶氣候與植被的籠照下,峰洞四周,蒼翠欲滴,幽意逼人,野趣横生,跟桂林山奇水秀的峰洞比起來又有一種格局。如東方縣廣壩區俄賢嶺即爲一岩溶山峰,高差1100米,平均坡度50°,兩側懸崖峭壁如利刃直插雲霄,遊人喝採不已。這一帶山高、坡陡、林暗、石怪、水清、别有一番景色。俄賢洞即發育在山下,長達5公里,洞道彎曲、大者如廳、小者如室、鐘乳石、石笋、石柱很發育,琳琅滿目。此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岩溶洞,如蝙蝠洞、光益洞、留之花洞、埡坡皇帝洞、牙迫洞、大炎洞、七差抱曲洞以及三亞落筆洞、通天洞、保亭毛咸千龍洞等。它們各具自己的特徵,往往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增加了觀光探奇價值,如蝙蝠洞傳説是古代黎族皇帝憑藉此洞道天險擊敗了數倍於已的入侵者。落筆洞早在宋代就利用它優美的峰洞資源闢爲風景區。宋代學者倭倭才咏贊它“峭壁凌空望渺微,層層煙銷霧雲衣。深林古木高千丈,怪石青苔繞四周。空有石銜仙骨在,想應人逐彩鳳飛。洞中仙子今何在,欲上雕鞍不忍歸”。它附近的通天洞,深約30米,有天然石灰石沉積,形成了富有立體感的人和獸等形象,造型奇特而美觀。落筆洞附近正在興建熱帶植物園,不日將爲這奇岩异洞增添新的風彩。

  在這些洞穴底部堆積物中,埋藏着古人類活動遺迹,具有重要的人類學、考古學龢民族學研究意義。如關於海南黎族來源問題,衆説紛紜,其中一説黎族先人來源與熱帶海洋島嶼上的小黑人有關。這些小黑人遷來島上,據説就居住在洞穴裏,後來因種種原因絶滅了,這些洞穴也就成爲追踪他們遺迹的重要場所。三亞落筆洞的洞底和洞壁,發現有動物的遺骨、蚌、螺和焙燒過的土粒、炭屑等,被認爲是人類取食後的遺物。經過14C測定,絶對年齡爲6810±140年,證明當時已有人類在這一帶活動。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海南島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迹,爲研究海南島新石器乃至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提供了重要信息。在落筆洞所處孤丘中,還有兩個比它更大更深的溶洞可以考察利用。在皇帝洞和牙迫洞的考古中,已初步采集到一些印紋硬陶,可能是兩漢以前乃至春秋戰國時代的遺物。這都爲這些洞穴增添了新的科學和旅遊價值。  

  點綴萬山叢中的,不僅有四季濃緑的密林、繁花似錦的秀色,還有松濤、牛路嶺水庫等。泓泓碧水,綽約多姿。蜿蜒有致的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等大小河流以及氣勢豪雄的通什太平山、瓊中百花嶺等處的瀑布懸泉等。它們盡擅湖光山色之勝,成爲以青山爲主體的自然天成的構景素材。海南這些水上風景,論秀媚雖然比不上西湖濃妝淡抹,美麗動人;論壯闊,也不如太湖烟霞萬頃,氣象萬千。但它們却以碧透、幽静見長,楚楚有致,洋溢着一種天真自然的特殊美感。同時鋪蓋在青山之下的還有葉闊招風的椰林、檳榔和香蕉園、濃密的  甘蔗園以及錯落有致的水旱田。人們眼睛看到的是爽心悦目的一片豐潤和緑油,呼吸到的是令人醒腦提神的清新微甜的氣息。這是一種在普通城鎮中難得的享受,因此對遊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踏遍海南高山的人,無不交口稱譽五指山、七指嶺和尖峰嶺風光之勝。事實上它們也代表了不同類型的山地風景資源。

  五指山作爲海南島的象徵和屋脊,主要以花崗岩山體特有的峥嶸氣勢、凌空的奇鬆怪石和翻騰的雲海著稱。如果説北國的長白山以其銀簪玉珮、素净貞潔引得遊子的向往,那麽海南五指山,則還以其披緑掛花、芳姿明媚誘得過客的傾心。海南明朝大學士丘濬那首膾灸人口的《五指參天》詩句,寫盡了它的壯彩奇情:“五峰如指翠相連,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銀河摘星鬥,朝探碧落弄雲烟。雨餘玉笋空中現,月出明珠掌上懸。豈是巨靈伸一臂,遥從海外數中原”。進入五指山區七百米處的水滿村,往東遥望一指,形似金字塔,氣度已屬不凡,二指即爲主峰,海拔1867米,由巨大斷層形成的深澗,將一、二指隔開,使之呈峭壁對峙狀態,板登艱難,大有“横空出世,莽昆倉”之概;再往東延伸乃是起伏和緩的三、四、五指峰巒。登上五指絶頂,俯瞰南海,唯見碧波萬頃,天水相接,漁帆點點,一派興旺;  晨觀日出,霞輝燦爛,景象萬千;若從山下遠眺,只見林林蒼翠,白雲繚繞,緑山青指,真插雲霄。瑰麗景色變幻莫測。處身於這山青水秀、風清情爽環境,猶如進入世外桃源。朱德同志曾被這裏的景色所激動,寫詩曰“五指建公路,崎嶇使之平。幽谷多俊秀,草木盡峥嶸。奇峰名五指,溪澗泉水清。花鳥鳴得意,那知秋與春”。如欲登五指主峰,可從通什北面毛陽進山,徒步約七個小時,或乘車一個多種頭可到峰下。没有堅定的意志、强健的體魄和百折不撓的勇氣是難以達到的目的地的,但一旦踏上那只有十餘平方米的絶頂,人似有羽化而登仙的種種快感,其樂無窮也。

  七指嶺座落在保亭縣北約10公里,因山頂有七座石峰突起而得名。主峰高1107米,地勢北高南低,往南與上甘嶺水庫相毗連。此山奇峰競秀、山水相依而獨具特色。

  尖峰嶺跨越樂東和東方縣境,在海南島森林茂密的山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尖峰嶺。主峰1412米,刺穿青天。原始森林方圓數百萬畝,其中劃爲自然保護區的2.4萬畝,是我國最大的熱帶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熱帶雨林和長臂猿等。保護區内高等植物近一千種,分158科、487屬,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7種,海南特産植物101種,用材料種300多種,藥用植物270種。尖峰嶺同是個熱帶動物園,到處可見各種飛禽走獸,除被列爲一級保護的長臂猿、孔雀雉等以外,還有雲豹、水鹿、蟒蛇、飛狸等。從山下到山頂,植物呈垂直分佈,可見熱帶、亞熱帶和暖温帶不同植物景觀,故詩人贊美它爲“皇冠上的緑寶石”,科學家把它叫做“大自然的博物館”。

  踏進尖峰嶺原始林區,才真正回到没有人類活動干擾過的大自然的懷抱,  置身於一個瑰麗無比的大千世界。眼前盡是參天古木,冠蓋交錯,遮天蔽日;地上是芬芳的花艸和厚厚的落葉;溪水潺潺,魚蝦悠忽;頭上鳥唱蟬鳴,彩蝶飛舞,不時還有蟒蛇出没,雲豹嘷叫,野猪和黑熊隱隱約約,各種弱小動物驚恐地逃循,特别是長臂猿還會用稻米和百花放置在岩石穴中,釀造“猿灑”,這是最難得,最不容易尋找的佳釀。加上林濤陣陣,野芳幽香,使人茫然若失,與自然的界綫似乎消失了,兩者完全融爲一體。這樣的原始去處,在人類活動的足迹無所不到的今天,是爲數不多的。無怪自1958年劃爲保護區以來,一年四季都有來自世界五大洲的國際友人和科學家前來參觀,國内來觀光考察的人更是趨之若鶩,並給予很高的評價。尖峰嶺作爲海南人民向全世界、向整個人類奉獻的緑寶石是受之無愧的。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海南有許多低矮的山嶽,其知名度並不比以上巍巍高山小,其故就在於此。以萬寧東山嶺、瓊海白石嶺最負盛名。

  東山嶺位於萬寧縣城東約三華里,素有“海外桃源”、“海南第一山”之稱。其實它高不過184米,方圓也僅十平方公里,但却以怪石、丹崖、奇峰、异洞、雲泉、草木、花鳥、奇禽、亭台樓閣、浮屠廟以及衆多的摩崖石刻等搆成一個以自然風光爲主、點綴和陪襯以歷史文物古迹的完整的風景旅遊區。早在宋明時代,東山嶺就已陸續闢爲風景勝地。因地處縣城附廓,面積不大,諸景俱備,小巧玲瓏,故登者不絶於途。

  據説,東山嶺上以花崗岩蛋搆成的大小石景就有一百多處,如神奇莫測的三十六洞、遐邇聞名的東山八景即七峽巢雲,正笏凌霄、仙丹係舟、蓬萊香窑、海眼流丹、瑶台碧海,碧水環龍,冠蓋飛霞,此外,還有雲路初階、東山聳翠,南天平宿,華封仙榻以及還有潮音寺、净土寺、望海亭佳景等。每一景物或附以神話傳聞,或假託歷史典故,充滿了幻想與現實相結合的色彩。登山攬勝,將被清幽景色、縹緲的虚幻一洗路上風塵和困頓。看刻在石壁上的明朝張通寫爲一首詩,興味猶濃:“爲愛東山景致幽,携琴載酒任邀游。雲迷路徑人烟少,翠擁群巒樹木稠。丹竈無存仙已往,華封有迹字空留。管它世上凡塵事,春自春來秋復秋”。東山嶺上視野寬廣,憑欄“望海亭”,東山石景盡收眼底;  嶺下仙河如帶,碧水縈迥,灌溉着萬頃良田;遠眺大海碧藍,泛着點點銀光;軟柔的海風,熏得遊人如醉,疑非塵世也。

  東山嶺不但以景色迷人,還以特産馳名。這就是甘香妙絶的東山茶和肥而不膻、香脆鮮美的東山羊。1962年4月,田漢游東山嶺詩中寫道:“瓊州多勝地,此嶺獨巋然。羊肥愛芝草,茶好伴名泉……”道出了其中緣由。嶺上還興建有完全用花崗岩砌成的山莊賓館,别具一格。在游罷東山勝景,飽嘗風味佳肴之餘,晚上下榻於此,萬籟俱寂,月光如水,信步於花叢小徑間,豈不與赤壁夜游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石嶺在瓊海縣城西南約12公里處,海拔330米,爲一座由堅硬的紅色礫岩和砂岩組成的山丘。岩層向西作單面傾斜,東面則是反岩層傾向的陡坡,傾角達75—85,搆成懸崖峭壁。經風化和崩塌,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岩塊,散佈在山腰和山麓問,呈現許多奇石景致,包括石塊、石縫、石洞等,以造型奇特、結搆精巧而迷人,自古以來就有白石嶺八景之稱。附近還有幾座水庫,山水相依,幽静翠緑,爲風景區增添無限秀色。   

  游白石嶺,最富詩情畫意的是登山遠眺。嶺東石徑依山而鑿,貼崖而上,共有1302級,迂逥曲折,花明柳暗,諸景層出不窮,應接不暇。登上絶項,雖然氣喘如牛,但這時清風朝來,暑熱全消,通身凉快,伸手可摘烟雲,目染則群山逶迤,大地蒼茫,清流如帶、無限風光,盡在險峰,何其快哉!

  最值得遊覽的還有萬寧縣太陽河畔興隆華僑農場,它完全是愛國華僑雙手創造的人文景觀,不僅是生産場所,也是觀光勝地。在這塊青山緑水環抱的萬頃田園中,膠林如海,熱作縱横,終年花開花落,姹紫嫣紅,芬芳甜蜜,好一派熱帶公園的景致。特别是此處的温泉,水温不一,任君選擇,泡浴相宜,再品嚐色味俱佳的興隆咖啡,令人疲勞頓消,心曠神怡。在熱帶雨林和碧池相輝環境中建造多處小别墅,外形雖似多鄉間茅舍,但潔白明亮、幽雅清静。這種顔色、氣氛與草木緑色相配合的造景手法,給人以安静閒適的感覺。現代建築加上設計方面遵循中國自然山水構景的基本原理,贏得國内外遊人的高度評價。所以郭老贊其“太陽河畔歌聲發,物内桃源在此中”。這裏的華僑來自亞、非、歐、美、澳五大洲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帶來了不同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是中外文化接觸、交流和融合的場所,具有重要的文化旅遊價值。加上興隆農場艱苦創業的奇迹傳遍國内外,引起不少外國來賓和遊客的關注。凡是到海南島來的客人,都企望到興隆親眼看看,然後總是嘖嘖稱贊,流連忘返。

  3、開疆文化風流在

  古代的海南,誕生過不少有影響的歷史人物。還在宋代蘇東坡就揮筆寫下“黎母山頭白玉簪,古來人物盛江南”詩句,以後隨着歷史發展,島上風流人物更是不絶如縷。另外,海南又是封建王朝貶謫政敵和叛逆者的荒蠻之地,正因如此,島上風流人物,代有其人。這些人物中,不乏有名望的政治家、文學家和詩人。他們的到來,像群星隕落在夜空一樣,以它們的光芒照亮了文化荒凉的海南大地,不僅促本島文化的發展,而且給後人留下許多富有觀賞價值的歷史文化景觀。這包括歷代許多名士生活的遺迹、他們軒昂的碑碣和摩崖石刻、還有後人爲他們建造的樓台亭閣、黄瓦紅垣、雕樑畫棟以及墓碑牌坊,和當地人爲不同目的所營造的寶塔、廟宇等,搆成一座座集海南古代珍貴文物、造型藝術之大成的歷史博物館。流韵遺風,於今未减。到過海南島的遊人,没有不去景仰、瞻拜這些文化古迹的。

  唐宋是政治家和文人大量流配海南的朝代,留下的文物古迹也較多。最著名的首推海口五公祠,又名海南第一樓,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99年)是爲紀念貶至海南的名臣李德裕、胡銓、李綱、李光、趙鼎而陸續重修的一組古建築群。除五公祠以外,還包括左右兩厢的觀  稼堂、學圃堂、五公精舍,以及東邊的蘇公祠、伏波亭、潤酌亭、浮粟泉、洗身池、洗心軒、遊仙洞等園林建築設施。陳列着海瑞、丘濬、漢代路博德、馬援兩伏波將軍的文物,還有宋宣和元年宋徽宗親筆寫的瘦金字體石刻等一大批歷史文物。由於五公他們堅持正氣,尚剛直,  因而使得這裏的磚木結構建築、熱帶古樹和小小溪流,無不像它們主人的風骨那樣,顯得莊嚴雄偉、扣人心魄。從整體布局來看,它不追求建築的對稱,而是因地制宜,左側充分利用地下泉水,布置池沼和軒亭;右側依稍高  的地勢,建起樓堂齋室,以獲取自然之趣。這種不對稱布局的效果非常强烈。另外,在主體建築樓前,留出較寬闊的場地,廣植樹木花艸,令人感到清雅和舒暢。這樣人工造築和自然泉水、樹木花艸互爲增補,相得益彰,使五公祠顯得風格獨特、不同凡響,素有“瓊台勝景”之稱。

  五公都是受當朝姦權迫害而南渡的。他們離開了官場的混濁空氣,都或多或少地爲當地人民做好事,所以不僅海南人民,而且連大海也爲之抱打不平:“公去如今數百載,海潮猶有不平聲”。瞻仰五公古迹,最能激動人心的也就是他們不畏强暴的錚錚鐵骨,憂國憂民的  思想和各個人的高風亮節;廳内掛滿了緬懷古人、激勵來者的對聯,例如清代舉人潘存所撰:

  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幾人才置之海外。

  道契前賢,教興後學,干坤有正氣在斯樓中。

  又建祠人瓊崖道台朱採對雲:

  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

  先其所擾,後其所樂,但願群才奮起,莫負斯樓。

  仰止高山風尚在,遊人能不思潮澎湃,感慨萬端!

  五公中最早貶瓊的是唐衛國公李德裕。他是晚唐一位功勤卓著的政治家,曾兩度任宰相,後由於政見不同,先左遷潮州司馬,繼貶崖州司户,過着貧病交加的生活,未及一年即憂憤而死。曾在海南著《窮愁志》四十九篇,叙過其生平之志。朝野正直官員和貧寒之士聞他去世噩耗,都非常沉痛地悼念他,有詩雲“八百孤寒齊下泪,一時回首望崖州”。不過唐代崖州並不在今三亞(前崖縣),而在瓊山。這點很多人都把地望搞錯了,甚至連南宋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也以北爲南,把唐崖州混同宋崖州,看成是在三亞崖城。不久前在瓊山靈山區多吕村,出土淹没多年的《唐顔城蹟》和《望闕亭》詩石匾遺存。這不僅爲確定唐崖州不在島南而在島北提供重要物证,而且對研究唐代以來瓊山歷史地理變遷具有很大科學價值。李德裕《望闕亭》詩曰:

  獨上江樓望帝京,鳥飛猶用半年程;

  江山只恐人歸去,百匝千逥繞郡城。

  其悲愴心情,躍然紙上。當時崖州城址山環水繞的形勢也略見一般。掠去歷史的灰塵,經進一步調查確定的唐崖州城,將是一個新的旅遊去處。

  李綱是北宋一位才華横溢、魄力過人的宰相。當國都開封被金兵圍困,滿朝文武官員張皇失措,準備南逃時,他力排衆議,極力主張抗戰,反被誣爲“奸臣”、“國賊”,貶澶州(今河南清豐),三年後移置萬安軍(今萬寧縣)但僅到達海口,即遇赦北歸。在瓊期間,李綱足  及海口龍岐兩伏波廟(今已不存)、城北“海南第一禪 林”天寧寺等地,悲憤之餘,寫下許多膾灸人口作品。

  其中《病牛》詩曰: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衆生皆得飽,不辟贏病卧夕陽。

  作者以病牛自况,不計較個人得失的豁達心情和偉大抱負,實在難能可貴,無怪海南百姓世代懷念他,把他祀於祠中。

  繼李綱以後,南宋李光、趙鼎、胡銓三位宰相在不到十年時間裏,因被秦檜搆陷,先後謫貶海南之瓊州、昌化軍和吉陽軍。他們都是一代雄豪,雖然身處逆境,但意志並未消沉,在他們活動的地方,風流文彩斑斑可見。

  李光先居瓊山十年,寓開元寺、一栗庵、三山庵等處,後移昌化軍(今儋縣境),曾書“通潮閣”横匾(通潮閣爲當時海南南通大陸渡口),在昌化軍城(今儋縣中和鎮)東北構茅屋卜居,取名“秀春堂”,在那裏奮筆力耕,題刻吟詠甚多,有《莊簡集》傳世,爲研究海南史地重要參考文獻。

  趙鼎寄居在吉陽軍(今崖城)水南村,座落在離城二、三裏的寧遠河畔,是個風光秀麗之地。趙鼎在那裏過着非常困苦的生活,但仍念念不忘抗金救國,收復失地,最後以絶食向秦檜的迫害表示最後的抗争,留下“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的感人詩句。遊人每  讀及此,豈能不爲之動容。真是“其人雖已殁,千載有餘情”啊!

  胡銓貶吉陽軍,取道臨高,沿西海岸南下,曾投宿臨高縣城東南三十裏的買愁村(據查爲今多文區美巢村),有“南來怕入買愁村”之句,想見瓊北當日何等荒凉。在縣城胡銓下榻於茉莉軒(今縣城東文瀾河右岸),親筆書匾題詩,並召集當地士子,昇座講學。臨高博頓人戴定實就是受過他的教育而中舉的。路過博頓時,胡銓發現並幫助當地人掘泉得井,後來取名“淡庵井”,並立碑刻字,以志紀念。在吉陽軍,胡銓居於趙鼎住過的水南村,有感於前賢餘烈,他在那裏所作《哭趙鼎》詩中,以無限真摯感情和沉痛的語言,謳歌趙鼎“以身去國故求死,抗議犯顔今獨難”的高貴品德,也表達了他“中原何日  復三關”的愛國思想。盡管他的處境很艱難,仍與當地社會名流、漢黎人民友好相處,毫無民族軫域之見;還在崖城西南水池上修築“洗兵亭”開闢“逸賢峒”,傚法晋代竹林七賢、唐代六逸的故事,寄情山水,飲酒賦詩,一時傳爲佳話。他在水南村的住宅,後來被命名爲“盛德堂”,迄今已有八百餘年曆史。“盛德堂”木匾係胡銓手筆,它與買愁村、茉莉軒、淡庵井、洗兵亭、逸賢峒一起,成爲海南有名的文化古迹。特别幸運的是水南村,這個位於崖城左側的魚米之鄉,不僅因其爲古崖州八景之一而聞名,而且還以其居住過趙鼎、胡銓以及在他們之前的北宋宰相盧多遜、唐名相裴度的第十四代孫裴緣;還有元代著名紡織家黄道婆等而彪炳史册。現在村中人口繁盛,盧、裴後裔占多數,村子頗大,有一、二、三、四村之分,到此作詩繪畫,訪古探幽的人越來越多。

  作爲五公祠建築群之一的蘇公祠,也是漢文化在島上傳播的見证。它是爲紀念中國文學史上杰出的作家蘇東坡貶瓊而修建的。祠内有“此地能開眼界,何人可配眉山”對聯,還有據説是蘇東坡當年開掘的浮粟泉。至今泉水甘冽,四時不枯,汩汩有聲,似在向遊人傾訴作家一生坎坷不平的際遇。但蘇東坡那副神采奕奕、眉目清秀、笑容可掬的刻像,活現了這位滿腹經綸的大詩人的風度,遊人無不駐足良久,仿佛詩人就在眼前。

  五公祠集中了海南歷代文化的精華。這裏還收藏有漢代銅鼓、釋迦牟尼像、歷代書畫、陶瓷、對聯、明代銅鐘、銅爐、御賜龍碗等,是瞭解海南歷史文化最大的博物館。正如董必武同志《游五公祠》詩所雲:

  蘇公祠並五公祠,唐宋人文已在兹。

  李趙興亡千百載,丹心尚有海潮知。

  又如陳毅元帥吟咏的“逆境應知非不幸,南遷每助生花筆”。這不僅使五公創作了大量優秀的詩章,留給後人以寶貴的文化財富,而且他們不畏權貴的凛然正氣,尤扣動人們的心弦,激勵後人更勇敢地去戰取明天,開拓寶島的未來。

  瓊山是海南人文薈萃之區,陳毅元帥1962年游五公祠時,高度讚揚“古今來衆口説瓊山,多人杰”。海瑞和丘濬就是漢文化傳入海南的象徵和代表,他們的墓地爲後人樹立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而以丘濬之號命名的瓊台書院則是海丘事業的發揚光大、海南文化的摇籃。

  海瑞墓位於海口市郊西南6公里的濱涯村,建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二月。海瑞是明代著名的清官,生於瓊山縣來桔裏村,終年7 3歲。死時只有幾十兩銀子薪俸、葛布一匹、舊衣數件,清貧如寒士,出葬時南京商民停市數日。海瑞以剛直不阿、敢於犯顔直諫而著  稱於後世,有“海青天”、“包公再世”之譽。墓地正前方的牌坊上,刻着“粤東正氣”大字,兩側竪立着石獅、石馬、石牛、石人和華表,墓前碑上方刻有“皇明敕葬”四字,碑文高度讚揚海瑞一生清廉、正直的精神。海瑞墓文革時被破壞,雖然碑可砸,墓可挖,但聳立在人民心中的豐碑、誰也摧毁不了。正如郭老《訪海瑞墓》詩所嘆“我知公道在人心,不違民者民所悦。”對於海瑞事迹,當地小孩都能説出二三段。如今墓碑又巋然聳立,器宇軒昂的牌坊,鮮紅耀目,遠遠可見。多少年來,海瑞精神一直使遊人慷慨激昂,扼腕墓道,發其壯士之悲哉!

  丘濬墓座落在海口市西南約7公里半的水頭村,建於明弘治乙卯年(1495年)。高丘上的墓地,前臨緑水,後倚青山,氣度恢宏。緑樹叢中,長眠着一代文豪。丘濬,字文莊,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之一,論才學官階在古代海南堪稱一流,官至太子少保、户部尚書、英武殿大學士,是明孝宗弘治皇帝信任的内閣賢相之一,與海瑞一起被譽爲海南歷史人物中的雙璧,在全國影響很大。墓地原來的規模完整巨大,有工藝精美的石獸、石人、石龜、石華表以及明皇帝追謚丘文莊公的諭祭碑文等,亭台别致,石碑林立,古雅肅静,令人仰止。可惜這些文物均遭嚴重破壞,大部分盪然無存。有關單位正擬重修,不日將以其本來面目,接受至今仍絡繹不絶的參拜者的瞻仰。

  瓊台書院位於瓊山縣城鎮,建於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距今已有270多年曆史。在清代瓊州府18所書院中,它是全島最高學府,齋舍齊全,藏書豐富,爲社會造成了不少人材。據統計,清代海南登進士者共21人,舉人178人,其中瓊山分别爲6人和53人,很多人都是瓊台書院出身的。但瓊台書院的聞名和價值,除充分體現我國精湛的民族建築藝術形式以外,主要在於院政的掌教皆由道台從德高望重的進士或舉人中聘任;實行全府招生,傳道授業以應試,不少瓊籍士人多在此攻讀。特别是在謝寶掌政期間,嚴格治學,終得桃李芬芳,名聲鵲起。據悉,他先後培養了一百多個出色門生,被地方誌贊爲“藻鑒不爽”。至今書院舊址猶存,即瓊台師範學校所在。學校裏仍陳列着謝寶手書的五言詩及刊本。其曰:“樹老花偏嫩,春融花亦摎。客窗幽静處,明月與綢繆。”謝寶還搭救過一個婢女,使之與進士張日文結爲夫妻。發生在書院裏的這個故事廣爲流傳,成爲不畏强暴、匡扶正義的範例,解放後被搬上粤劇舞台,並拍成電影,取名《搜書院》,由著名粤劇表演藝術家馬師曾、紅綫女主演,飲譽海内外。從此,瓊台書院在原來已列爲海南名勝的基礎上錦上添花,成爲聞名全國的文化古迹,迎來了無數遊客。特别是華僑、港澳同胞對它産生濃厚的興趣,《搜書院》作爲一顆藝術明珠,也真正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而現在的瓊台師範學校,規模比當年書院大得多,裏面依然保留着久歷滄桑的亭台樓閣、緑瓦紅廊、庭院花木、坐椅、書籍、手稿等。睹物思舊,抒發幽情,似見當年謝寶正直骨氣,耿耿於此院中。

  瓊山雅咏村還有唐宰相韋執誼貶所及其墓葬遺址,“韋民祠堂”、“文昌閣”等遺迹,保存有石門墩、龍含珠石雕、石瓦、石硯等。近年文物普查還在瓊山地區初步發現和清理出名勝古迹多處,包括西漢珠崖郡治(今遵潭區)、唐崖州顔城(今靈山區)及瓊州治(今新坡區)、瓊山城墻、丘濬、海瑞舊居、海南衛城池、縣文廟以及大批錢幣、金石、碑,刻等。從這些吉光片羽中,反映海南文物源遠流長。

  對中原文化在海南移植、傳播作出貢獻,因而留下深刻痕迹者雖然代有其人,但以蘇東坡聲名最大,影響最深。他謫居和講學之地,是海南文化遺産中的瑰寶。除海口蘇公祠以外,蘇東坡三年野服生活是在今儋縣中和鎮度過的,留下桄榔庵、東坡井、載灑堂(即後來東坡書院)、載灑亭、奥堂龕等古迹、組成一個古建築群,爲中外世人所仰慕。

  蘇東坡垂老投荒,是宋紹聖四年(1097年)貶降爲瓊州别駕,安置昌化軍的。他偕子蘇過扺軍城後,先寓居官舍,後被逐出,無處栖身,只好“結茅數椽居之”,這就是桄榔庵。舊址猶存,還堅有後人所立碑刻,唯碑文已難辨讀。蘇東坡教導當地人掘井汲水,改變飲用碱灘積水的習慣,一時掘井蔚爲風氣。現在桄榔庵西邊的“東坡井”,即傳爲東坡所掘,水質清甘, 四時不竭,至今仍爲當地百姓所飲用。蘇東坡有感於當地文化落後,决心興教辦學。他與知軍張中、學生黎子雲等籌錢建成了由他命名的載酒堂。從此載酒堂成爲東坡講學的場所。島内外負笈求師者大不乏人。海南歷史上第一名舉人薑唐佐就是由蘇東坡親自教育培養出來的。此後載酒堂遠近聞名,當地文化面貌也有很大改變,蘇東坡無愧爲開創海南教育先河的第一人,正如堂内有塊碑刻説,“自有瑞明蘇學士,海南人物讀書多。”他離開海南以後,人們在載酒堂上建起東坡書院,繼續蘇東坡傳播漢文化的事業。從元到清,東坡書院一直是儋州最高學府,不少高人名士在這裏掌教,使儋州成爲海南人材濟濟的盛地。

  東坡書院的建築檏實無華,既不以奇特結構見長,更無華麗裝飾點綴,僅爲一普通民房而已。然其能蜚聲海内外,數百年來一直吸引着大批文人墨客和旅遊者,主要原因在於它是蘇東坡講學地方。蘇東坡與海南人民聲息相通,人民瞭解、愛戴、尊敬、懷念自己的作家和詩人,這是任何邪惡勢力都阻擋不了的。三年後(1100年)蘇東坡被召回大陸,臨别時許多人流泪送行,挑着新酒、白米、芋葛、瓜果等禮物,相送到海邊才分手。蘇東坡在《别黎子雲》詩中,自稱“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説明他熱愛海南的感情是真摯的。在載酒堂正壁“坡仙笠屐圖”上,形象地刻畫了蘇東坡頭戴竹笠,脚穿木屐,彎腰挽衫,笑吟吟地走在雨中泥濘路上。相傳這是東坡途中遇雨從一農民農中借來的雨具。蘇東坡完全把自己“化爲黎母民”。作爲一個赫赫有名的封建士大夫和作家,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難怪來此瞻仰的人,無不凝視良久,不忍離去。這幅石刻畫現已傳到日本和歐美,東坡形象走遍全世界。正如詩人田漢詩雲:

  争看先生笠屐圖,頑童村犬繞銀須。

  非關濁酒熏人醉,喜得春霖潤稼蘇。

  鴦舌何妨事黎母,荷鋤真欲學田夫。

  我來雨急瓦聲古,絳鳥重鳴德不孤。

  書院内還曾珍藏着東坡父子和黎子雲的塑像,歷代祭祀碑文、題刻以及各種圖書資料等。建國後東坡書院被列爲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最近一座高2米東坡銅像又在書院落成,遺迹更加光彩照人。東坡在天有知,一定會爲此泪灑南天。

  東坡父子在海南過着艱苦的生活,他們和當地人一起揮鋤灑汗,共同勞動,自食其力。漢黎一家,相處十分和睦,“華夷兩樽合,醉笑一杯同”。正是這種生活的實踐,像深山的泉水一樣,静静地、無窮無盡地流着,賦予他們的文學創作以新的生命,孕育了他們新的篇章。蘇東坡《居儋録》和蘇過《斜川集》一部分就是在這個時候完成或打下基礎的。它們不僅是文學史上的杰作,也是海南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獻。

  郭沫若先生説:“儋耳古城古迹多”,作爲海南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這裏到處展現出古色古色的人文景觀,洋溢着幽雅古檏的氣氛。拱圓的城門、彎曲狹窄的街道、厚厚的城垣、跨式小樓閣,點綴以游龍戲鳳和飛馬的檐角和屋脊、陳舊的廟宇、古老的楹聯、書畫和擺設,加之參天大樹和竹籬茅舍相夾雜,無處不吸引遊人盤桓和遐想。在當地還可聽到略帶四川口音的軍話,即儋州話,據説這是蘇東坡設堂執教、推廣的結果。海南人喜歡戴的復盆狀竹帽,傳説也是東坡提倡而風行,並流傳至今的。還有很多以東坡命名的村、街、坡、田、塘、巷、泉、園等。古老的儋州,還有很多風情習俗既不同於大陸,也有别於海南其他地區。爲此,它是文藝和社會科學工作者采風探勝,從事科學研究以及遊客觀光旅行的良好去處。

  在海南享有文化之鄉盛譽的還有文昌,其縣名即取於“修文偃武”之意。而最能反映古代文昌學風的,莫不過於文城孔廟,即文廟。它是海南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組古建築群,始建於北宋慶曆年問,明洪武八年(1375年)才遷回縣城,已經歷六百多個春秋。文廟布局嚴謹,左右對稱,殿宇成群,規模宏大,不失爲明清建築工藝的綜合體。踏進大門内爲花園,前庭是廊式建築,往裏才是正堂,兩層屋檐、二龍戲珠於屋頂,垂脊、戧脊都飾以龍鳳和合角吻等。動物形體較大,顯得莊重又不呆板,結構相當輕巧雅致,具有濃厚的嶺南風格,並經受了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瓊台八級大地震的考驗,在附近房屋俱倒塌的情况下,唯本廟大成殿獨存。整個文廟建築群室内外樑、枋、檐板和門扇隔扇等均有祥龍彩風、花鳥蟲魚、獅子瑞獸的雕刻與綵繪,雕工精湛,造型精美。雀替、駝峰、抓柱等構件多施透雕,玲瓏剔透、堪稱杰作。特别珍貴的還有殿内保存的明朝禮部尚書王宏海書寫的“聖協時中”匾額,以及清嘉慶、咸豐、光緒三朝皇帝璽監的横匾,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文廟是古代海南人民智慧和勞動的結晶,不但是祖國文化一份寶貴遺産,而且從側面反映當時文昌與島内其它地區經濟、文化、科學發展水平以及與大陸的密切聯繫。現經修繕後已向遊人開放。

  文昌縣還是已故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故鄉。她的祖籍故居,座落在清瀾港附近的昌灑區新群鄉(現改名慶齡鄉)牛路園村。這是一個很小的村落,但叢林環抱,環境清雅。宋慶齡祖父、祖母之墓仍保存在故鄉。近年縣政府在宋慶齡祖籍故址建起兩幢房屋,陳列有關歷史文物,供後人瞻仰。

  海南島還分佈着衆多的古塔,現存的早至宋代,晚到明清。它們既與大陸古塔一脈相承,又有其獨特風格,搆成寶島人文景觀一大特色。人們在旅途上,經常會被這些巍巍古塔映入眼簾,並作爲判斷方位的標誌。其中最負盛名的有萬寧青雲塔、文昌文筆塔、儋縣魁星塔、三亞文峰塔和迎旺塔等。

  青雲塔位於萬寧附城山尾嶺之巔,四周盡是平疇沃野,並繞以清流,在麗曰藍天映襯下,顯得特别巍峨壯觀。這座七層古塔,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l2年),經受了一百五十多年台風、地震、日曬雨淋的考驗,至今保存尚好。登上塔頂,可盡攬東山嶺一帶的旖旎風光。

  文筆塔座落在清瀾港海濱,是清末由當地士紳集資興建的七層風水塔,初意祈求當地快出人才。這雖然是一種迷信,但實際上却起到航標作用,爲出進清瀾港的船舶導航。倦遊歸來的遊子,每望見它的尖頂,就知道快投入祖國母親的懷抱,倍感親切。寶塔外觀不同部位,涂以朱紅、深藍和白色,增添了它的艷麗和穩健之感。内部層層分收遞减,給人以下大上小的感覺,體現了廣東清代古塔的特點。寶塔至今已經歷了一百多年滄桑,依然牢固地聳立在海岸上,是文昌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魁星塔在儋縣中和鎮,爲一座七級中空石塔,以石條壘叠而成,有人認爲始建於明末,清光緒年間作過重修,是廣東境内少有的石塔之一。其外型類似仰蓮托寶珠,建築風格上又具有明顯的海南地方特色。文峰塔位於距崖城1.5公里處深溝營山丘上,建於清干隆四十三年(1773年),靠近舊學宫,是當地文人墨客薈萃之地。迎旺塔在崖城西門外,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史載此塔“在西門外廣度寺左”。廟和塔相配合,體現了佛教建築傳統布局手法,具有强烈的渲染宗教氣氛效果。

  海南島古代的開發,西部比東部早得多,繼西漢武帝派遣大軍從西海岸南下以後,相傳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也領兵到海南,留下斑斑古迹。著名的有儋縣白馬井與東方縣“漢馬伏波之井”。它們也代表了海南開發早期的重大曆史事件。

  海南西部氣候乾旱,若有流量豐盈的井水則是一件大幸事,在島東部,這就不當怎麽一回事了。兩井據傳皆爲馬援坐騎白馬在天熱乾渴情况下刨沙得泉,後來築圍所成。其實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普遍建有伏波井和祠廟,表明漢兩伏波對開發海南很有貢獻的,因而保留了許多與他們有關的文物古迹,這也是一種永久性的紀念。

  白馬井離海岸約五十米,水質甘甜清冽,四季常流,涌水量也較大,而周圍地區掘井却苦咸不可飲。白馬井可稱得上真正的得天獨厚,難怪千百年來汲者不斷。1962年郭老訪瓊時曾專程前往,並有《白馬井港》詩:

  古今音變字傳訛,白馬應知即伏波。

  有井有祠思永在,邳離新息並功多。

  按邳離即路博德,曾隨霍去病征匈奴有功,被封爲邳離侯。新息即馬援,以平定交趾征側征貳造反有功而被封爲新息侯。白馬井鎮上有一條伏波街,街上有伏波古廟,由三間建築物組成,爲海南現存最大的伏波古廟,它與白馬井一樣,是爲紀念伏波將軍而興建的。

  東方縣十所鄉“漢馬伏波之井”,曾被譽爲“天南第一泉”,屬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井旁石碑正上方刻有馬蹄印,涌水量很大,數百户居民汲之不干,且水質優良,“夏日常清能解渴,冬寒仍暖似烹鮮”。因此,古往今來,此井一直是當地百姓用水之源,同是遐邇聞名的遊覽去處。1962年,郭沫若、田漢考察了該井,郭老還揮筆賦詩,曰:

  水泉清冽异江河,古井猶傳馬伏波。

  思見當年師駐日,三軍朝汲定如梭。

  海鹽含量百之三,飲水倍知水渭甘。

  十所如今治惠則,勝標銅柱在江南。

  近年海内外遊人、學者和港澳同胞紛紛慕名而來,或題刻,或賦詩,或攝影留念。當地政府在修葺此井的同時,另將郭沫若、田漢以及清代秀才唐之瑩題的詩刻碑立石,以彰後人。這口具有歷史意義的古井,銘記着馬援開發海南、促進海南社會走向封建化的歷史功勛,也是今天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海南島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特别是唐代“廣州通海夷道”開闢以後,在本島沿海灣泊的外國船隻日益增多。由於各種原因而留居島上的外來民族也不少,所以在海南除了回民以外,還保存有一些外來文化古迹。在陵水與三亞交界的陵水灣畔沙灘上,近年發現44座伊斯蘭教徒墓葬群。墳上有珊瑚石制墓碑,上刻阿拉伯文和圖案。圖上畫了一輪明月和雲彩,兩側各有一只鳥向它飛來,似是波斯神話中的神鳥。文中還有《古蘭經》片段。墓主人遺體屈肢朝西埋葬,以朝向西方的伊斯蘭教天國。據有關考古工作者認爲,這是屬於唐代碑刻,有可能是我國規模最大、形式最原始、年代最久遠的伊斯蘭古迹。但墓主人究竟是什麽身份,具體從何處來,以後又怎樣消失,這類問題目前仍未解開,給墓葬群籠罩了一層神秘的雲霧。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象徵我國和阿拉伯國家歷史友誼的古迹,具有重要的科研和旅遊價值。隨着今後發掘範圍的擴大,系統徹底的清理和深入研究的開展,這片不可多得的墓葬群的真相,必將大白於世。

  此外,海南島還有大量的地方文獻、摩崖石刻、遺址、窑址、城址、墓葬、各種金屬和非金屬文物器皿,名人書畫、文具,以及寺廟、宗祠、民宅、古塔、井泉等等,它們連同以上所述一起,從不同方面反映海南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南北各民族文化和中外文化接觸、交流的重要場所。在近代現代革命鬥争史上,還有海口市解放海南紀念碑、烈士陵園、中山紀念堂、瓊中黎族領袖墓地、陵水縣城陵水蘇維埃舊址、萬寧六連嶺革命烈士紀念碑等革命紀念勝地,供人們憑弔和瞻仰。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文物古迹已經隨着時間的流駛而消失得無影無踪,但僅從現在的也可以看到,海南文物古迹作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産一部分,是源遠流長、五彩繽紛、比雄於大陸和其他許多地區的。這都值得今天海南人民自豪和珍重。

  4、民族奇情足探求

  海南島除漢人以外,還居住着黎、苗、回等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中,這些少數民族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深入少數民族地區,走訪黎苗寨村,就是一種難忘的旅行,不僅可以獲山水之怡,更可享黎苗俗之美。當你爬山涉  水,進入禽獸栖隱、佳果滿枝的熱帶森林時,其景色之奇麗、環境之優美、固然會使人驚嘆和陶醉,但在藍天、翠峰、清泉等組成的山區特有的自然景觀中,不時閃出疏落有致地分佈的金黄色的茅舍、棕色的牛群、服飾鮮艷的黎苗族同胞,以及各種奇特的人文景觀,跟隨遠處傳來的姑娘和小伙子們高亢嘹亮的歌聲,把遊人引進的是一個與外部風情迥异、謐静、古檏又富有夢幻般色彩的世界,吸引着遊人去追索、探奇、攝影、一開眼界。

  海南黎族有八十萬人,是我國少數民族中的大族,且僅分佈在本島。建國前,部分黎族尚處在原始社會晚期,實行合畝制生産方式,保留了許多古風遺俗。它們不僅對人類學、民族學和考古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而且是一筆有待開發的旅遊資源,采集、獵取少數民族風情的活動,正在吸引着國内外大批遊客。

  船形屋是一種非常有特色的住宅建築,竹木爲架,覆草爲蓋,外形象船篷,内部間隔像船艙。在白沙縣本地黎支係村落中,還殘存有上居人、下關畜的所謂“干欄式”住宅,即高脚船形屋。據考證,船形屋是黎族先人在遠古時代從兩廣大陸渡海入瓊和沿海一帶留居過的憑证。其外形像船,最初很可能直接來自船式或模仿船的形狀建造起來的。此外,還有金字架式泥墻茅屋、葵葉蓋的竹墻房屋等。這些房屋一般不開窗,陰闇局促,裏面極少陳設,人們多是席地坐卧,壘三石爲竈。樑上掛滿了獸角獸骨,懸吊着可以摇盪的小秋千和嬰兒的摇籃,室外則堆滿雜物。進屋有很多禁忌,如不得戴草帽、不得在屋内吹口哨、扛鋤頭、煮狗肉和蛇肉、婦女生小孩、猪下崽或煮酒等都要在門口掛樹葉,並嚴格外人進内。這些形式和習慣,更加强了各種神秘原始的氣氛。遊客置身其中,時代仿佛倒退幾千年,二十世紀的人一下子回到上古時代,仿似武陵人不知有秦漢之感。

  黎胞自古就有綉面文身習慣,先秦著作《山海經》中雕題國,大概是指海南島。那時島上居民已經在額頭上鏤刻花紋,以後更歷久不衰。據説這樣入水可以避蛟龍,除了作爲過去捕魚經濟生活的反映以外,還有宗教、圖騰方面的意義,也是一種美的裝飾。一般是男人文臂和腿,婦女文面和身。圖案有各種綫條、紋理、龍、鳳、蛇、蟲、花卉等,非常復雜。它們是區别黎族各支係的重要標誌。對於婦女,綉面文身還是一種道德龢氏族美,否則會受到種種歧視甚至迫害。綉面文身是對一個人意志和毅力的考驗,因爲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現在雖已革除了這種陋習,但在老年的婦女身上,仍然可以看到這種特殊的標記。

  這種習慣在我國古代吴越民族中比較流行。《水滸傳》中浪子燕青、九紋龍史進都是文身的。台灣高山族也曾有類似海南黎族一樣的文身習慣。文身向被視爲落後民族的象徵,故在世界各地多被禁止,黎族在舊社會亦議過,並被禁止。但在五指山腹地,禁者自禁,文者  自文,此風仍然保留。作爲一種民族文化的殘餘,讓研究者和遊人看到昨天的愚昧,恰恰是爲了建設今天新的文明。 

  黎族婦女精於紡織,她們紡、織、染、綉等工藝嫻熟,技術精湛、圖案美觀,很有民族特色,在歷史上享有盛譽。元代我國著名紡織家黄道婆曾流落崖州,向當地黎族婦女學得一身好手藝,後來回到江蘇烏泥涇,對長江下游地區紡織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至今仍傳爲佳  話。黎族婦女使用簡單的“踞織機”,就可以織出漂亮的筒裙,花帶等。精細的裙頭,甚至可與杭州織的錦緞相媲美。歷史上著名的“崖州被”就是使用當地棉花織成的。即使在紡織品花色種類甚多的今天,這種傳統的民族工藝品仍然大受遊客青睞,有誰暢遊海南不想得到  一件精美的民族服飾品作爲永久性的留念呢。

  黎族婦女喜歡打扮,服飾色彩艷麗。尤其是每當喜慶日子,姑娘們頭披綉花巾,上穿無領無扣的貫頭式衫,並用雙面綉作裝飾,下穿紫榴筒裙,都綉滿了不同的花紋圖案,顔色有紅、黄、白等,配色調和,艷而不俗。她們的頭巾、上衣、筒裙等多嵌入金箔銀箔,雲母片或鳥雀羽毛,也有點綴以貝殻、珊瑚、銅綫、銅鈴,串珠或流蘇,極富民族特色,表明黎族是一個酷愛美的民族。但黎族各地區婦女的審美觀點並不一樣,使各地的民族文化之美更加豐富多彩。通什地區的婦女愛在小腿上穿上鮮艷短花裙,以襯出小腿潔白的皮膚爲美。毛陽地區婦女盛裝之下,脖子上套上大捆小玉珠串、腰掛精緻小藤簍,頭戴寬大葵葉笠以爲漂亮。加茂地區婦女,愛把頭髮梳得油光可鑒的,分外醒目。南開地區婦女,則承襲古老習俗,以綉面文身爲榮。萬陽地區侾女係婦女,熱衷於帶又重又大捆的耳環,並套以項圈,這恐怕與古儋耳人兩耳掛又長又重、狀如鷄腸的耳環一脈相承。黎母山地區婦女,却以修整彎眉秀目競相高下。如此例子,不勝枚舉。

  到五指山區觀光,還會看見黎寨到處掛滿檳榔干,一串串如項練。這是黎族同胞,特别是中老年婦女的嗜好品,無論勞動或社交活動,她們無不嚼檳榔,並雜以蔞葉、螺灰一起放進嘴裏。據説初時又苦又辣,但很快越嚼越覺香甜,口水越紅,嘴唇像搽過口紅似的。檳榔含有某種生物碱,嚼過像喝了酒一樣,令人微醉,臉泛紅,十分舒暢。外來遊客對此可能不敢問津,或淺嘗即止,但目睹當地人嗜食成風的情景,也算是分享她們的快樂。    

  黎族人民性格開朗,豪放自由,個個能歌善舞。不管男女老少,觸景生情,即可出口成章。歌詞情意綿綿,歌聲優美動聽,山上勞動、婚禮、宴會、家族盛典、節日聚會、建新房、慶豐收、獵取野獸,甚至爲死者裝殮,送葬,他們都引吭高歌,抒發感情,表達心意。男女青年談情説愛,追求伴侣,都用對情歌作爲媒介,溝通兩人感情,往往通宵達旦,甚至連續幾晝夜。如此代代相傳,故黎族地區素有“歌鄉”之稱。唱歌往往配以不同樂器,如鼻簫、口弓、水簫、笛子等,吹奏方法也新奇。黎族舞蹈更加豐富多彩,自古以來無論紅白喜事都要唱歌跳舞。建國後經過挖掘整理和繼承,舊瓶裝新酒,黎族傳統舞蹈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打柴舞”、“舂米舞”、“草笠舞”、“擔杆舞”、“打鼓舞”等,都被列爲全國優秀舞蹈,觀嘗節日民族歌舞,令人興味盎然。

  如果有幸趕上黎族傳統佳節“三月三”,那將是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這是黎族同胞自古以來喜慶新生,贊美生活,追求愛情的傳統盛曰。這一天從風光秀麗的通什南聖河畔到這個節日的發源地一東方縣報翠坡,從富有傳奇愛情色彩的三亞鹿回頭到山青水秀的瓊中百花嶺瀑布旁,從人烟稠密的城鎮到居民稀少的山寨,到處可見各村寨未婚男女青年穿上鮮艷的民族服裝,一早就帶着特别釀造的山欄酒、糯米粽等,成群結隊到山野間聚會。在熱烈的簫鼓等奏鳴聲中,小伙子引吭高歌,縱情歡跳,而姑娘們則躲在緑樹叢中,窺相意中人。相中後,男女雙方便對歌表白愛情。待到夕陽西下,月上柳梢,戀人雙雙離開篝火通紅的會場,在樹下,在叢林中緊緊偎依,相互傾吐愛情,直到夜深才悄悄離開。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則通過定情、贈送禮物作爲紀念。第二年三月三,情人們再度相會,有的當年成親,或二三年後再結婚,婚後的青年男女就不再參加這項活動,但仍與上了年紀的人一樣,坐在樹蔭下,悠閒地吸煙、喝山欄酒,嚼檳榔,觀看斗牛、射箭、歌舞、或與親友拉家常,這天到處殺鷄宰羊,舂米做粑,喜氣洋洋,一片歡樂。   

  這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古老風俗已得到有關部門的批準,定爲黎族節日。各地每年都隆重開展這項活動,吸引着大批旅遊者前來觀光,文學藝術界人士到此采風、創作,與黎族人民同樂,體驗黎胞淳厚檏實的民俗風情。

  黎苗同胞居住的山區都是野獸的王國,狩獵自古以來就是他們重要的經濟來源和生活習慣。每到冬閑季節,往往進行集體圍獵。蘇東坡當年在儋州,“夜聞獵聲,旦有饋肉香”,至今仍保持見者有份的遺風。狩獵的規模也很大,“均呼夜起山谷應,披塊草木窮株窠”,獵狗吠聲不已,出獵又人多勢衆,角聲陣陣,震動山野,其場面是很壯觀的。收穫也頗豐富,有兇猛的山猪,拙笨的熊,狡猾的狐狸,善跑的黄猄,粗壯的蟒蛇等等。觀獵不如打獵,困盹之餘,吃上一支烤竹筒香米飯,喝碗山欄酒,或者在好客的黎苗同胞家裏品嚐獨特的風味小食,亦一樂也。五指山區是一塊保持着神秘色彩的獵區,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狩獵活動,不僅是吸引遊人的魅力所在,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維持生態平衡所必需的。

  海南島苗族,根據文獻記載是明代從廣西調來的“狼兵”、“目兵”的後裔。現在人口二萬多人,居處白沙、保亭、樂東等縣深山大嶺中,  以狩獵、放牧、種山欄爲生。苗族遷入海南較遲,平地已無法立足,故苗寨多數座落在高山之巔,爲層層緑樹、重重蒼山所包圍。不時雲霧彌漫,曲水逥環,加之竹籬茅舍,泥土糊的墻壁,高高的山欄架,伴着如詩似畫一樣的樹影泉聲,搆成苗區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别有一番風情。春天一到,苗人即開溝犁地,點種山欄,在緑草如菌的山坡上,堆堆篝火,那是牧人燃起的炊烟,那滚滚牛群,如濤似浪,漫山遍野。在白雲烟霧之中,山上各種野花争相開放,空氣中盪漾着濃烈而甜蜜的芬芳,美麗的苗山,何人不被你深深地陶醉。

  苗族人民的服飾保留着濃厚的民族特色。婦女喜歡穿無領長衣,下著短裙,腰係綢帶,頭頂束發,包以綉花頭巾,赤足裹脚,盛裝時戴耳環,手鐲等。男子頭髮僅留後腦一攝毛,其餘剃光,並結辮卷於頭,用長頭巾纏繞。苗人喜歡吃酸魚肉,爲待客佳肴,善燒又香又軟、爽而不膩的“竹筒飯”,與黎族一樣進行集體圍獵,但苗人更善於翻山越嶺,如履平地,射魚技術特别高明,可射到深潭亂石叢中用網捕撈不到的大魚。此外,在生育、喪葬、祭山、拜祖等方面都有獨特之處。這些千奇百怪的風俗和荒野生活,不僅給遊人以强烈的刺激,還包含着豐富的民族學龢民俗學内容。苗家婦女還擅長刺綉,她們頭上的彩帕和身上的衣裙,綉得异常精致和瑰麗,其中有牡丹、荷花、百合、山茶、杜鵑、彩蝶等,以及五穀豐登、“雙龍奪珠”、“鴛鴦戲蝶”、“雙鳳朝陽”等圖案,反映苗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在旅遊路綫上,苗家姑娘每每以這些刺綉品向客人出售,以作爲苗山之游的珍貴紀念。

  有三亞市附近的海濱平原上,還居住着回民4.6千人。他們是宋元時代分多次、從不同口岸由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等地流入海南沿海的回民後裔,經歷代變遷,現在只有三亞羊欄區爲他們聚居地了。這裏有清真古寺,回民在此誦《可蘭經》,每年9月28日,他們都穿上民族服裝,舉行集會,歡度伊斯蘭教的傳統節日——古爾邦節,這是觀賞回民風情的良好機會。

  實際上,海南漢族在與少數民族不同文化交流接觸中,也深受影響,形成自己特有的民俗特色,豐富了漢族文化。尤其在開發較早、移民薈萃的西北儋縣一帶,其語言、傳統和習慣都頗异於其他地區,搆成很有地方特色的旅遊景觀。例如人們常用“儋州妹”這個親切的名字來稱呼這裏的姑娘,她們個個風姿卓約,姣好自愛,純潔天真,酷愛梳妝打扮,濃淡相宜,吸引遊人注目。蘇東坡居儋時,就用“暗麝着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檳榔”的詩句來贊賞他們的風采。她們出則三五成群,居則在專供她們休息、娱樂用的“青年館”裏,保持着類似黎苗族的對歌擇偶,趕情節、婚後不落夫家等奇情异俗。蘇東坡當年在儋州就領略過這種風情,當地至今仍流行東坡爲它傾倒的軼事,傳爲美談。儋州人這種真純、親切、熱誠、引起民俗學者和遠近遊人的濃厚興趣,紛紛到這裏采風探勝,體驗生活,把它們寫進文學作品中,搬上電影電視屏幕上。古老儋州的醇風,仍在海南的土地上盪漾。

  多少人慕名前來參觀遊覽,欣賞海南的風景名勝,其目的在於通過這些活動,一睹海南風情文采,使人獲得兩大樂趣;身臨秀美的景色,清閒的空氣,燦爛的陽光環境而心曠神怡;欣賞悠久輝煌的歷史文化,提高文化素養和美的鑒賞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理想和情操。海南人民二千餘年苦心經營、裝點開發的風景旅遊資源,雖屢經戰亂和灾害,歷盡興衰變遷,但主要風景名勝仍作爲一項寶貴歷史遺産,  留傳至今,成爲國内外遊人的向往之處。這些自然美景和人文美景都凝聚着島上各民族共同開發海南的血汗,洋溢着他們團結和睦的心聲,顯示中華民族的自豪感。無數海外赤子、台灣、港澳同胞,一往情深,思念祖國,緬懷故土,矢志落葉歸根。他們感情深處,總是離不開祖國山河、家鄉的風景名勝。相信生長在島上和内地的遊客,遊歷海南瑰麗奇特的景色後,不僅獲得賞心悦目的滿足,消除工作疲勞,增進身心健康,還可激勵向上,奮發圖進,熱愛寶島,爲建設海南進行創造性的勞動。經過進一步開拓、裝點、美化的海南大地和風景名勝,必將變得更加妖嬈,成爲海南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窗口。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