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曲高揚文化自信的贊歌

  2019年8月,在考察敦煌莫高窟時,習近平强調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藴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更要揭示藴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近讀範英先生的新著《範仲淹家風百首謡》,深感這就是一首高昂的文化自信贊歌。

  在這部彩色印刷、内文52頁的小册子裏,範英先生字字珠璣,以104首五言歌謡的獨特形式,立足家風傳承,全方位展現了範仲淹的家國情懷和仁人品格,讓近10個世紀前的範仲淹,又栩栩如生地站在我們面前,慈祥而威嚴,抑揚頓挫地向我們論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輕翻每一頁,都能或遠或近聽到這個聲音;品讀每一首,都能亦真亦幻看到範仲淹的憨厚笑容;閉目每一刻,都真真切切地體悟到這就是我們民族的脊梁。範英先生的著作,就像家中清爽的風,一陣接一陣、一串連一串,進入廳堂,穿過厢房,充盈着整座房屋,纏繞着一根又一根堅實的房樑。

  一、“吾祖”:彰顯堅定的文化自信

  翻看104首歌謡,每一首的開頭都是“吾祖”,從“吾祖文正公”,到“吾祖品性方”,再到“吾祖德行高”,直到最後“吾祖近完人”,真的是口口聲聲都是“吾祖”,念念不忘就是“吾祖”,從頭到尾全是“吾祖”。爲什麽?原來,作者範英是範仲淹的第26代裔孫,範仲淹真的是範英的“吾祖”。但仔細一想,僅僅在這個層面上理解就不免低俗了,範英先生不會僅僅只是爲自己“認祖尋根”而創作這部著作的。越讀越感受到:這104次的重復,並不是真正的重復,而是一遍又一遍的不停吟唱的文化自信——對範仲淹文化的自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也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

  我們正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正在不斷增强“四個自信”,而文化自信則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在其《古史鈎沉二》中總結歷史經驗時指出:“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美國總統尼克鬆在其《1999:不戰而勝》中寫道:當有一天,中國的年青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而勝了。也就是説,丢了文化,民族也就無法延續發展了。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話,要落實到具體的事物上;在一定意義上,只有文化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才是最根本的自信。因此,弘揚堅守創新發展自己的文化,是推進民族團結發展的根本任務。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調研時來到南開大學,特别提到張伯苓老校長有“三問”——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習近平指出:“這既是歷史之問,也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我們就要把這個事情做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大潮中,有的人過多注重眼前的利益,過多注重自己的利益,甚至是違規違紀違法的利益;有的人對自己的未來不自信,對自己的祖國不自信,甚至崇洋媚外,忙着把孩子送到國外,把錢款存到國外,申請緑卡,不願當中國人,不願讀中國書,不願講中國故事,不知道中國歷史,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這種現象不能再繼續下去了。習近平嚴肅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爲什麽出發。”全黨正在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求9000萬黨員牢記自己是中國人、中國共産黨人,時刻要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裏,範英先生用歌謡的方式呐喊,不能忘了我們的祖宗,要記住我們是龍的傳人,要大膽承認大聲呼喊我們的祖宗,要勇敢繼承創新發展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産,使其在我們新時代發光發熱,成爲我們前進的新動力,獲勝的新能源。

  所以我能體會到,範英先生一直用“吾祖”通貫全篇,是對自己作爲一位範氏家人對自己是範仲淹後裔的勇敢承認,是對自己作爲一位文化人對範仲淹文化的勇敢承接,是對自己作爲一位新時代的中國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勇敢承受。範仲淹(989-1052年),世稱範文正公。北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教育家。給世人留下了《岳陽樓記》等許多不朽的名篇。範仲淹從歷史走來,範仲淹向我們走來。範仲淹,是值得稱贊歌頌的“吾祖”,是值得永久銘記的“吾祖”,是值得清晰標記的“吾祖”。

  二、“家風”:丈量古今的文化向度

  俗話説:寒門出孝子,白屋出公卿。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服。爲什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的風氣,家庭整體的精神面貌、價值追求和實踐導向。在一定意義上,有什麽樣的家庭風氣,就養育出什麽樣的家庭成員,就會有什麽樣的家族承傳。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家庭風氣,是人生的第一染缸。

  範英《範仲淹家風百首謡》通過許多真實的故事,再現範仲淹64歲的生平畫卷,再現範仲淹走南闖北的人生軌迹,再現範仲淹憂樂天下的曠世情懷與深刻思想,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認識到,範仲淹的家風並不僅僅是範仲淹對家人的要求,對自己上輩的簡單重述,對他人家風的笨拙嫁接,而是他自己一輩子的踐行,一生的追求,一世的期盼,也是範氏家族歷史演進的内在支撑。 

  比如,範仲淹十分重視孝道。範仲淹的父親範墉在徐州公幹,没想到,範仲淹出生第二年(990年)他就病逝了。母親謝氏貧困無依,改嫁山東朱姓人家,範仲淹也取名朱説,與朱家人相處融洽,長大考得功名也没有忘記。爲感恩母愛,他於1052年病逝後,安葬在河南洛陽其母親墳墓旁邊,爲母親守孝千年,後人稱贊其是“守母千載情  爲孝萬歲頌”。範英《範仲淹家風百首謡》中的“孝道”篇、“兄弟”篇等都有明晰叙述,讚頌其“爲官勤家書  朱範無异容”“有行先自正  無令後裔從”。

  範英《範仲淹家風百首謡》中的“勤讀”篇,講述範仲淹勤奮苦讀,忍饑捱餓,“齏粥冷待烘”,27歲時高中進士,進入仕途。但他並不自傲,一生勤讀書,而且並不盲從,“聖賢諸經典  慧智均評衡”。他的勤讀不輟的良好習慣,逐漸成了自己的家風。即使自己的官職昇遷,官場波動,範仲淹也是卷不離手,勤學苦讀。

  更難能可貴的是,範仲淹將自己勤讀的好家風成功地轉化爲自己的範氏族風,培育範氏族人的勤讀習慣,使得家族興旺。據《範仲淹評傳》記載,1036年,49歲的範仲淹被貶出京。他拿出所有積蓄購置了良田千畝,在蘇州建義莊,將自己的住宅改成學堂,以供族中子弟讀書。義莊經營所得資助族中出外考學的子弟,以及資助有困難的族人。確保了範氏後人不爲衣食犯愁,安心讀書。由於範仲淹帶頭做出了表率作用,範氏後人代代相傳。義莊歷經800多年,到清朝末年,依然有良田5300畝,範氏後人更是出了不少爲國家分憂的良臣名相。範英《範仲淹家風百首謡》“憐恤”篇中,專有一謡寫道:“吾祖文正公  家資扶貧庸  買田又置莊  孤寡解心忡”。

  三、“百謡”:展示多姿的文化情懷

  此書共104首歌謡。其中“序語”和“餘記”各2首,作爲主體的100首,平均分給了20個專題,每個專題5首。進一步統計分析可以看出,首句爲“吾祖文正公”的共有10個專題,50首(“序語”2首的首句也是“吾祖文正公”,若加上就是52首);首句爲“吾祖品性方”的共有5個專題,25首;首句爲“吾祖德行高”的共有5個專題,25首;“餘記”2首的首句是“吾祖近完人”。這樣的設計安排,肯定有範英先生的系統考慮、内在邏輯。

  104首歌謡,涵蓋了家風的諸多方面,可以説搆成了家風的内容框架。1、從自我的生活修煉來看,惜物、報谷、勤讀、堅守、戒驕、修身,都是安身立命的家風根基,没有這些修養,很難爲家庭争光,很難爲家風張揚。2、從自我與家庭成員相處來看,孝道、兄弟、敬懷,都是家庭和睦、家庭幸福的保证,没有這些修養,家庭不和、紛争不斷,家就會分解,以至於分家,分道揚鑣,所謂“家和萬事興”是也。3、從家庭成員與鄰里和社會關係來看,睦鄰、處世、憐恤、慈悲、尊師、禮義、種根,都是家庭站得穩、立得住、能長久的基本元素,失去了這些元素,家庭就會被孤立,就很難融入社會,就會被社會所拒絶、抛棄。4、從家庭成員與國家民族的關係來看,忠勇、天理、博愛、謙廉,都是家國情懷的必然要求,都是自覺將家作爲國的一部分,將自家的小家自覺地融入到國家的大家中來。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正,則後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5、從家作爲一個社會歷史中的存在,更加要注重家風的代際傳承、社會影響、歷史積澱看,“序語”中説:“吾祖文正公  憂樂與民同  後人年年祭  民間代代擁”;“餘記”中説:“吾祖近完人  民留百字銘  自幼隨身讀  百感震心靈”。這裏既開門見山地將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和擔當精神畫龍點睛地加以凸現,又以身受範仲淹優秀家風思想長期浸染的感恩之情。

  104首歌謡,範英先生都是信手拈來,一氣呵成,没有造作,没有拼凑,讀來琅琅上口,放下久久難平,真是罕見的上品、精品。一開始我還有點好奇,爲什麽要用“歌謡”的形式來表達呢?後來檢索才知道,很巧的是,古代最早記録家風的作品,就是用的詩歌的形式。家風一詞,最早見於西晋文學家潘岳的作品《家風詩》中。在該詩中,作者並没有具體描述自家家世,而是通過歌頌祖德、稱美自己的家族傳統以自我勉勵。實際上,範英先生的詩歌功力很深,經常觸景生情很快就有了一首。甚至已經出版的許多嚴肅著作中,都用詩歌來提領全書,既像是内容提要,更是獨立成篇的精品。比如《文化强國論》中有50首,《海洋社會學》有22首,《文化管理創新模式初探》有22首,《機制管理創新模式概論》有19首,《特色管理創新模式研究》有20首,即將出版的《一切爲了人民健康》有18首,等等,另據我所知,範英先生積累下來的數百首詩歌正在選編之中。這就不難看出,《範仲淹家風百首謡》正是他扎實雄厚的文字功底、深沉文化底藴的再一次凸現。

  104首歌謡,稱頌的是10個世紀前的範仲淹,我想,範英先生的寫作過程,一定也是他自己反思自己、激勵自己靈魂洗禮的過程。他既爲歷史人物範仲淹的家風畫出了一百幅精美絶倫的圖畫,同時也爲他自己留下了一百首妙不可言的樂章。範英先生在“餘記”的最後一首中説:“吾祖近完人  愧難頌其誠  謹志百首謡  權代一片情”,表達的正是見賢思齊的開闊心理,同時也表達了期望大家傳承範氏家風、弘揚範氏家風精髓、服務新時代的良好願望。

  值得指出的是,範英先生將範仲淹家風作爲專題進行理性研究並用歌謡的形式感性表達,也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基於他長期對家風問題的重視和深入探索。至少可以列出五個標誌性的時間節點:1、1990年,範英先生在他主編的《精神文明學論綱》這部創設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的專著中,早就提出了個人文明、家庭文明與社會文明三者的關係命題,並開展了初步研究,從中可見其對家庭文明建設的主體觀點和重視程度。2、1995年,範英先生在搆思《家庭文化學》專著,曾寫出了三章初稿,分别是《論家庭文化學中的家庭和文化》《論家庭文化學産生的中外氛圍》和《論家庭文化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後來因爲其他寫作任務而中斷了,但期間仍然經常會對家庭建設問題發表文論,並收入範英先生所著《文明與社會漫論(1990-1999)》。3、2011年10月,範英先生撰寫了《幸福家庭建設簡論》等數篇論文,分别對幸福家庭建設的基礎要素、主體要素等作了初步的分析與論证,並收入範英先生所著《文明與社會漫話(2010-2014)》。4、2018年1月,範英先生主編的《家訓文化與家庭文化研究》對家訓文化進行了專門的探討。5、2019年5月,範英先生主編的《中國家風文化論略》,這部著作較系統地研究了家風文化的相關概念、内容和中國古近代、現當代與新時代三大時期的主要特徵,並提出今後必須把傳統優秀家風文化的研究轉换到新時期的家風文化建設研究這一重點之上。而在2019年1月,由範英先生所著的新作《範仲淹家風百首遥》之104首,則無疑是貫徹上述主旨的必然走向和情懷所在。

  完全可以説作爲範仲淹的第26代裔孫,範英先生就是傳承範仲淹家風的典型之一。比如,勤讀的良好家風,在範英先生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和傳承。範英先生少時就勤奮讀書,畢業於中山大學哲學係,後又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班,長期從事教育、科研和編輯工作,廣泛涉獵各科知識,見多識廣,智者仁心,以自己不忘初心的實際行動,踐行範仲淹家風精神,將範仲淹家風精神延續拓展,成爲教育身邊人、凝聚同仁心的重要力量。他組織成立廣東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主編出版“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90多種,創建具有嶺南特色的精神文明學,被定爲廣東省的特色學科加以培育發展;他還構建了比較全面比較系統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以及科普體系。在他的感召和培養下,一大批學者健康成長,成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有力地推進了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健康發展。許多同仁都親切稱他爲“範老師”。

  我們今天拜讀範英《範仲淹家風百首謡》,學習領會範仲淹的家風精神,學習體會範英先生的家國情懷,正是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建設新時代優良家風的現實行動。讓我們一起弘揚優秀家風,傳承優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設新時代的中華文明!

  (作者董玉整,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發表在《文明與社會》2019年8-9月16日總第417—421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