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百謡中難忘的故事

  範英先生的新作——《範仲淹家風百首謡》的出版,讓我愛不釋手,百讀不厭。在他全書104首謡中所内含的許多故事,更讓我受到啓發更讓我終生難忘。

  如其中的“慈悲”一目,他是這麽寫的:“吾祖文正公  佛性與本共  慈悲無過境  善行不言終”“吾祖文正公  隨購家宅壟  後知風水地  旋築講學宫”,這裏面就有個真實的故事是:

  蘇州文廟府學爲北宋名臣範仲淹於景祐二年(1035年)創建,迄今已有980多年曆史。當年範仲淹讓出南園私宅創辦蘇州府學,開地方辦學之先河,爲蘇州文運昌盛奠定了基礎。範仲淹,在南園買了一塊地。範夫人特意請來風水先生,準備卜築安家。風水先生説:東靠大街聚人氣,北端龍尾北寺塔,南首龍頭繞紫氣,建宅擇居龍頭上,金榜題名好福氣。這可是塊風水寶地,誰得了它,必定世代公卿,富貴榮華啊!聽瞭風水先生的話,範仲淹却陷入了沉思。他想,國家之憂患,莫大於缺乏人才。如我在此安家,只我一家富貴。還不如在此建個學舍,讓吴中弟子都來受教育,大家都富貴榮華,豈不更好?他毅然决定將已購擬作私宅的錢氏南園之地獻出建府學,并且首先把自己所得南園之地建爲“義學”,希望“天下之士咸教育於此”。“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的理想抱負,也是他的人生信條。在唐以前,蘇州没有學校,學生主要請私塾老師“傳道授業解惑”。他要創立的蘇州府學不僅在蘇州地區爲最早的一所官辦學校,而且在全國範圍内也屬第一所州府級學校。利於百姓,功在千秋。這個真實的故事突現了範仲淹“慈悲”的家風文化,範英先生僅用了前面兩首五言歌謡便把這種“慈悲”的家風文化勾勒了出來,可謂恰當生動,給人深刻的思考。

  又如其中的《憐恤》一目,作者寫道:“吾祖文正公  家資扶貧庸  買田又置莊  孤寡解心忡”“吾祖文正公  憐恤獲鄉喁  生老與病故  必依規約送”。這兩首五言歌謡中也有如下的真實故事:

  “範氏義莊”堪稱古代的“基金會”。從範仲淹創立開始,存在了八百餘年,到民國時期,由於歷代子孫的捐贈,其田地已多達五千餘畝。歷經改朝换代、無數戰亂,這個“基金會”越發興旺,因爲是負有範仲淹仁善精神的組織。生於此、長於此的範氏子孫,一代又一代地將範仲淹的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宋代錢公輔的《義田記》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範文正公,蘇人也……置負郭長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中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出納焉……仕而居官者罷莫給。”

  意思是説,範仲淹花費巨資購置良田,不是用來圈地致富,而是拿佃租接濟貧寒不能自立的老百姓。生平喜歡以財物助人,選擇那些親近而貧窮、疏遠而賢良的人,都給以救濟。當他顯貴的時候,買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豐收的田約千畝,叫做義田,用來供養、救濟全族的人。使他們天天有飯吃,年年有衣穿;嫁娶喪葬,都有供養、補貼。選擇同族中年長而又賢明的人管理這件事,按一定時間共同結算收支賬目。每天供給吃的,每人一昇米;每年供給穿的,每人一匹絹綢。嫁女的給五十千錢;再嫁的給三十千錢;娶妻的給三十千錢,再娶的給十五千錢。葬的跟再嫁的補貼數目一樣,葬小孩的給十千錢。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給的共九十人,從每年的收入中,供給稻穀八百斛。用千畝田的收入,供給聚居的族人,綽綽有餘,并且没有窮盡的時候。退職回家的等待缺額的人,可以享受供給;出去做官的,便停止供給。這就是他舉辦義田的大概情况。起初,範文正公尚未顯貴的時候,就曾有志舉辦義田,由於力量達不到,躭擱了20年。後來,他做了陝西路的大帥,接着參與了國家的大政,於是才有俸禄賞賜的收入,實現了自己的志願。他死了以後,後世的子孫繼續他辦義田的事業,繼承他好施捨的遺志,就像他活着的時候一樣。他雖然官位高俸禄厚,但是貧窮一生;他死的時候,連殯殮的衣服也没有,子女没有錢給他辦理喪事;他只是把布施窮人和養活族人的義舉,傳給子孫罷了。而這只是一個發端,一直到清雍正年間,範氏一族的後人,還在不斷注入資産,形成了一條横跨了數百年的偉大的慈善事業。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但是範氏家族八百年興盛不衰。僅從以上《範仲淹家風百首謡》中的幾首五言歌謡中所包含的真實故事,便可理解其中的原因之一。我們今天無疑要向先賢範仲淹學習,學習他的優良家風,學習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理念。

  (作者黄海濤,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主任醫師,發表在《文明與社會》2019年8-9月16日總第417—421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