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切疫情防控 回答時代之問

  2020年10月23—24日,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指導、廣東社會學學會主辦的“重大疫情防控的社會學研討會”在深圳前海舉行。會議主題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重大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推進重大疫情防控的社會學研究。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曾贈、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二級巡視員紀樂勤分别致辭。終身名譽會長範英研究員作了題爲《中國防控疫情的大社會學啓示》的主題報告。大會分設6個專題進行研討,有近30位作者在大會發言。來自全省高校、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和實際工作單位的代表120多人參加大會。現紀要如下。

  爲進一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重大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弘揚“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經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批準立項,廣東社會學學會主辦“重大疫情防控的社會學研討會”。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爲聯合指導單位,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公益慈善與倫理專委會、廣東人口學會、深圳市社聯社工服務中心、深圳荻碩貝肯精準醫學有限公司等協辦。

  大會在雄壯的《國歌》聲中正式開始。廣東社會學學會會長、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董玉整研究員主持開幕式。他指出,正當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和視察廣東的重要講話精神之際,我們今天相聚在深圳前海這片熱土,參加“重大疫情防控的社會學研討會”,對於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的指示精神,深入探討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加快形成國内國際兩個大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的思路和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董玉整介紹説,自6月發出徵文通知以來,得到社會各界積極響應。大家立足從大社會學視野研究探討重大疫情防控的社會整體謀劃、社會系統協調、社會資源配置、社會力量動員、社會灾害治理、社會發展推進等一系列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共收到應徵論文83篇,經大會組委會論文評議組專家認真評審,有58篇論文入選爲大會交流論文。接下來的研討會,將由一個主題報告和6個專題研討組成。共有30位左右論文作者與大家分享精彩觀點,同時,每個專題將有一位主持人兼點評專家,對本專題組的發言者給予綜合評價。

  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曾贈、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二級巡視員紀樂勤,分别代表指導單位省社科聯和省衛生健康委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高度評價廣東社會學學會的工作成績,對本次研討會的順利召開給予充分肯定。廣東省健康教育協會會長湯捷代表兄弟社會團體、深圳荻碩貝肯精準醫學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秀蓮代表協辦單位,分别發言,祝賀大會隆重召開。曾贈對廣大學者如何做好社會科學研究工作提出4點要求:一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二是要始終用理論創新回答“時代之問”;三是要始終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四是要始終堅持鍛造扎實學風和科學精神。紀樂勤要求大家:一要加强社會科學學術成果的社會應用;二是要加强對疫情防控的社會學研究;三是要加强對疫情防控的宣傳教育工作;四是要加强對偉大抗疫精神的深入研究。(具體内容見本期)

  廣東省社科聯顧問、廣東社會學學會終身名譽會長範英研究員作了題爲《中國防控疫情的大社會學啓示》的主題報告。主持人兼點評專家是董玉整會長。範英研究員多年來一直倡導“大社會學”,他在報告中再次指出,所謂“小社會”,是指在與經濟、政治、文化等共處於並列地位的、相對獨立的“社會”;所謂“大社會”,則是指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内在於其中的“社會”。所謂“小社會學”就是用“小社會”來解釋社會問題的社會學,所謂“大社會學”就是用“大社會”來解釋社會問題的社會學。據此,範英總結了中國防控疫情的七個大社會學啓示:1、要全面認識社會系統。只有從大社會的視角,才能從總體上看清疫情防控之本何在以及防控治理之法何在;2、要切實抓住社會重點。主要是備足、做足衛生子系列的相關工作,才能擔承最直接、最突出的社會防控任務;3、要注意把握社會交叉。既要注意把握社會内部的交叉,更要注意社會外部的交叉,强調相互之間的合作;4、要認真協調社會綜合。要有序處置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主要子系列之間的關係;5、要努力進行社會比較。通過國内外子系統與總體態勢的比較研究,分析鑒别,取長補短;6、要主動適應社會循環。促進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爲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7、要做好迎接社會變革。中國這場偉大的抗疫鬥争給世界各國人民上了一堂極爲切實、生動的政治課,也爲追求世界正義的人們開展他們的社會變革作出了有形與無形的榜樣。範英研究員的報告高屋建瓴、立意高遠、觀點鮮明,富有時代性、思想性和創新性,與會者給以熱烈掌聲表達充分肯定和真誠感謝。

  集體合影后,大會進入專題報告分享與點評環節。與會代表圍遶重大疫情防控中的社會整體謀劃、社會系統協調、社會資源配置、社會力量動員、社會灾害治理、社會發展推進等六個專題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深入研討。發言代表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點評專家精準點評,總結到位。會場學術研討氣氛熱烈、精彩紛呈。現簡要綜述如下:

  第一專題:社會整體謀劃

  社會整體謀劃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及其應對舉措,既是對傳統社會治理秩序和治理模式的一種衝擊,也是新的社會治理秩序和治理模式的一種重構。在這種重構過程中,就應當進行具有目的性、秩序性、有效性的整體謀劃。本專題學者從社會治理機制、社會制度優勢、傳統文化價值、全球治理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主持人兼點評專家是常務副會長謝俊貴教授。

  深圳市社聯社工服務中心嚴書翔提出,面對突發性重大疫情,最重要的工作機理是政府一元主導,建立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最有效的運行機制是政府牽頭掛帥,調動多方參與形成群防群控工作格局;最關鍵的成功要素有反應迅速、精準施策、有序推進,高效指揮、全民齊心、協調作戰,抓住關鍵、集中資源、治防結合,信息公開、及時發佈、全網聯動,科技支撑、聚焦核心、科學防治。

  廣東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邱家焕、鐘國秀認爲,重大疫情防控充分彰顯了中國的四重優勢,即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優勢:黨的領導是風雨來襲時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以人民爲中心的價值優勢:把人民群衆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優勢:衆志成城、凝心聚力,敢於犧牲、禮讚英雄,志願奉獻、友愛互助;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義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智慧方案和國際合作抗疫的價值共識。

  廣東省委黨校聶滿豪從中華傳統文化維度詮釋了抗疫精神的内涵。他認爲,以人爲本、樂於奉獻、愛國愛民的博愛精神是民本思想的體現;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團結精神是“衆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力量的體現;敢於鬥争、敢於勝利、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自强不息優良作風的體現;尊重規律、求真務實、富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可引起疫情下“無爲”和“有爲”的相關思考;命運與共、共克時艱、胸懷天下的大國精神是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創新實踐。

  暨南大學盧文剛、杜立鵬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闡釋了在經濟全球化不斷加深、商品與人員的交流日益頻繁、全球化風險隨之加劇條件下加强突發事件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利用管理要素模型解構全球合作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過程中存在的挑戰,並從“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公司企業、各國政府”四大主體角色視角提出了改善建議。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張勇指出,中國之制與社區之治,是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争、總體戰、阻擊戰,最終取得抗疫重大戰略成果的兩大重要法寶,成爲構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石,更是彰顯中國之治、中國之道的鮮明實踐特色的集中展示。

  第二專題:社會系統協調

  人類每經歷一次動盪,都是社會系統自我調適和自我昇級的過程。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導致社會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形態、價值功能以及運作等方面都面臨一場急劇的變動。在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動條件下,社會系統各主體之間的互動關係如何協調,是必須妥善解决的緊迫現實問題。與會專家學者從心理調適、社會救助、應急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思想的碰撞。主持人兼點評專家是監事長李國興教授。

  廣州市委黨校霍秀媚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她認爲,對於廣大人民群衆來説,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防控手段,要改變個人的衛生習慣、社交習慣和飲食習慣;在工作方式上,遠程辦公、綫上教學、電子商務、網上醫療甚至網上審判等,都會越來越普遍。同時,疫情也引起了人們的觀念、情感、情緒等多方面的變化,使社會和個人的心理調適成爲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一項重要工作。

  暨南大學楊鬆認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海量的輿論傳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盲目性和不確定性、偶然性和自發性等特點都會導致輿論傳播出現偏差。因此,要發揮輿論傳播的正確引導作用,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要主動作爲,積極把握輿論傳播的趨勢和特點,要完善各項制度,發揮好輿論傳播的積極作用,努力影響民衆、推動社會、助力國家。

  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陳婷婷認爲,常態化疫情防控體現了防疫昇級與兜底發展的雙重要求,從基本社會民生角度看,迫切需要對此次疫情下的生計維持脆弱人群給予社會救助。而當前人們對社會救助的態度和實踐都存在偏失。她建議要加快立法,明晰政府責任,健全資金監管制度;要實行社會救助對象的動態管理,統籌推進資金救助、實物救助與服務救助,發揮社會救助體系的綜合支持作用。

  廣州大學謝俊貴、陸珍旭、鄭佳茹提出,基於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特定背景,我國高校實行了綫上應急教學的措施,不僅快速地鍛煉了一支宏大的初步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高校教師隊伍,較好地解决了學生不能返校情况下的學業問題,而且預防了學生返校大規模人口流動和校園生活人群聚集的風險,確保了師生安全健康,使高校成爲我國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戰争的重要方面軍。

  華南農業大學楊宇冠、杜金沛分析了疫情衝擊及防控常態化下女性進城務工人員自主創業人員對自身的認知存在誤區、其自身的知識技術等方面也受到限制、社會資本積累不足,加上社會媒介形象存在偏差、創業缺乏保障等現實問題,提出政府要爲婦女的創業及貸款提供政策支撑,各級婦聯組織,要努力爲婦女創業搭建平台,减輕婦女創業負擔。

  第三專題:社會資源配置

  重大公共事件的發生,對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來説都是一種嚴峻的挑戰。在這場新冠疫情大考中,中國展現出瞭高效快速的資源配置能力,將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吸引和集聚起來,爲打贏這場疫情防控大戰提供了重要保障。本組專家圍遶重大疫情防控中的社會資源配置問題,從數字資源配置、物質資源配置、技術資源配置、服務資源配置等方面分别發表了真知灼見。主持人兼點評專家是常務副會長兼法人代表楊鬆教授。

  廣州大學譚敏茵認爲,伴隨數字社會的到來,數智技術不僅爲民衆提供了豐富便捷的信息資源,也重塑了資源的利用形態和供給模式。但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綫上應用也對各主體的硬件設備、觀感體驗、素質技能和供給形式帶來嚴峻考驗。基於對疫時公共數智文化資源利用中教育分化的基本特徵和主要原因的分析,她提出了應對策略,包括開展數智文化扶貧,减輕網絡經費負擔;完善網絡基礎設施,提高資源的可及性;發展數智技能教育,縮小個體智能差距;提昇政府監管力度,引導企業良性發展等。

  廣州醫科大學劉俊榮、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邱勝、李浩、劉波,結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管理經驗,對醫院醫用捐贈物資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暴發初期的應急管理進行總結,思考並提出相關建議,認爲要做好捐贈物資應急存放場所的規劃、要對捐贈物資進行編碼管理、要加强應急物資管理部門的領導力,這些建議對其他醫療機構和政府决策部門提供了借鑒參考。

  南方醫科大學徐碧霞、姚衛光、李國興認爲,抗擊新冠疫情的實踐證明,控制和戰勝重大疫情既要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也要發揮傳統中醫學的優勢,將中西醫優勢互補,更是我國迅速遏制疫情的獨特優勢。他們以廣州市社區爲例,分析中醫適宜技術在社區防控重大傳染病疫情的内部優勢與劣勢、外部機遇和威脅,認爲中醫適宜技術參與社區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具有内容豐富、可操作性强、中醫服務可及性提高的多重優勢。

  廣東省委黨校謝劍澍、武晟通過CGSS(中國綜合社會調查)項目2005年和2015年調查數據對兩個年份的公共服務滿意度進行分項目、分居民群體和分省份描述統計,並利用巴塞羅那全球健康研究所發佈的有關數據分析疫情期間公共衛生健康體系的作用效果。統計結果顯示,十年間我國公共服務滿意度呈上昇態勢,公共衛生健康體系在疫情期間作用顯著,不同居民群體間、不同省份之間的公共服務滿意度有所差异。在此基礎上,他們建議國家要持續全面地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統籌兼顧各群體各省份的公共服務需要,以更好地應對疫情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

  廣東省委黨校張藝、孫偉認爲,作爲疫情防控的一綫,社區是外防輸入和内防擴散的關鍵環節,在疫情防控全局中具有基礎性地位,也是疫情防控中國方案的最大特色和優勢。他們建議要進一步强化社區領導和服務功能,加强社區工作隊伍專業化建設,加强社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促進“智慧”社區建設,夯實社區基層力量,做好疫情常態化下各項工作,以更好地造福人民。

  第四專題:社會力量動員

  社會動員,是國家、政黨或社會團體,通過多種方式影響、改變社會成員的態度、價值觀和期望,形成一定的思想共識,引導、發動和組織社會成員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以實現一定的社會目標的活動。在應對重大風險考驗中,强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可以有效發揮匯聚社會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齊心協力解難題的優勢。本專題組學者們從社會工作、志願行動、社區參與等方面對重大疫情防控中的社會力量動員問題進行了觀點分享。主持人兼點評專家是常務副會長嚴書翔理事長。

  廣東財經大學郭景萍指出,社會工作的抗疫實踐再次印证了社會工作專業的獨特作用。她通過對廣州社會工作在抗疫實踐綫上綫下和項目化服務的横向角度三條路徑與預防、治療和康復的縱向角度三個環節的分析,闡述了通過發揮社會工作專業優勢,社會工作在積極參與建構疫情時期的社會秩序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表現出專業情懷與專業理性相結合、任務目標與過程目標相結合、服務重點人群與服務一般人群相結合、個人援助與社會維穩相結合、本土化與結構化相結合等五大專業特點。

  廣州行政學院黎明澤認爲,來自不同地區群體關係隔閡、疫情受害群體及家庭情感哀傷、受疫情影響家庭陷入困境、一綫醫護人員出現心理應激反應等可能會成爲新冠肺炎疫情的“次生性”社會風險,亟需社會工作發揮專業優勢協助化解。他調研發現,社會工作存在政策支持不足、運作經費緊張、工作保障乏力等突出問題,嚴重制約了專業優勢發揮,建議參照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制定保障社會工作參與疫情防控和支持企業復工復産的政策文件,給予社會組織和企業同等待遇,在加大財政支持、减免有關費用、强化工作保障、營造良好氛圍等方面爲社會工作更好發揮專業優勢化解“次生性”社會風險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廣東海洋大學郭浩、湛江幼兒師範專科學校張龍通過調研發現,廣大社會工作者在疫情初期快速開展危機介入服務,到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在社區日常管控、生活服務、精神關懷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梳理了疫情暴發初期和蔓延階段社工服務供給的側重點,尤其是後疫情防控階段社工服務的供給轉向,同時探討了秋冬季節全球疫情反彈的趨勢下,社工應該提供何種服務來應對的問題,提出要進一步完善社會工作發展的制度體系。

  廣州市團校邵振剛、羅飛寧、周理藝通過對廣州青年群體的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等方式方法,發現廣州青年在防疫志願服務過程中,呈現出先鋒示範、多點滲透和防治聯結、協助參與和聯動配合、網絡傳播和信息分享、黨團引領與自願參加等行動特徵以及廣州青年志願服務組織參與應急志願服務的獨特性。他們認爲,參與信息、資源和路徑不足等的制約,成爲青年參與突發公共事件社會治理的突出問題;常態化應急志願服務建設缺乏,導致突發公共事件的青年參與力度薄弱和方法不多,提出青年參與社會治理的體系支撑薄弱和協調機制亟需加强。

  湛江市委黨校尚圖强結合自身在抗疫一綫工作的經歷,認爲社區作爲距離居民最近的組織,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也觀察到社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議要加强社區居民教育、建立應急管理委員會,要提高社區的自治性,完善社區多元參與機制,做好應急物資的儲備工作,還要構建社區志願者的動員機制。

  第五專題:社會灾害治理

  當前,中國正加速進入社會轉型期,各種風險不斷涌現,由灾害引發的社會風險與各類常規或新型社會風險叠加共振,更是給新時期社會治理帶來嚴峻挑戰、提出了新的課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無疑是一種典型的公共衛生社會灾害。如何進行有效治理?本專題組學者們對此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主持人兼點評專家是副會長段華明教授。

  廣東省計劃生育科學技術研究所李飛成指出,現代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個風險社會,重大疫情給社會帶來的風險不僅僅局限於對人類身體和健康的危害,因其具有突發性、不可預測性、傳播速度快和範圍廣等特點,在疫情發展和防控過程中會衍生出更多其他的風險,如生活保障風險、謡言傳播和信息泄露風險、人際關係和社會信任風險、社會穩定風險等。他建議要提昇對重大疫情衍生風險的防控意識、要重視對人們的心理疏導、要加强生活物資保障、要加强輿論監管和宣傳引導,要不斷增强疫情風險的綜合防控能力。

  廣東省氣象局鄒建軍認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既是一道事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課題,也是一場對全人類應對現實公共衛生危機的“考試”,應及時總結經驗,汲取相關教訓,提高全社會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特别是公共衛生事件)的治理能力,乃是當下以及應對未來挑戰的共同之需。

  暨南大學盧文剛、區慧翹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口罩搶購潮”“雙黄連口服液搶購”“消殺物資搶購”“局部地區物資搶購”等行爲爲切入點,基於社會心理等視角分析引發“搶購”行爲的主客觀原因、政府的應對舉措,提出要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强化應急物資調配、加强市場監管處罰和改善謡言治理方式,進一步加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和應急治理能力建設,防控和處置突發事件“搶購”行爲。

  廣東藥科大學朱白薇、劉小龍、鐘光紅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網絡圈層已經成爲疫情輿情生成和傳播的重要場域,並形成以圈層爲基本單位的輿情傳播新格局。要實現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輿情的輿論引導,需要强化主流媒體與社會自媒體的連通、事實真相與情感價值的耦合、輿論引導與疫情防控的互構,通過各核心要素的鏈接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

  廣東藥科大學曾萍、勾瑞波認爲,重大疫情防控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網絡輿論引導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發揮着强信心、穩民心、聚人心作用。應注重日常生活叙事,凸顯以人民爲中心的價值取向、注重宣傳手段創新,提昇地方官員引導網絡輿情的素質和能力、注重解决現實問題,有效引導網絡輿論發酵的誘發議題、注重完善規則制度,構建網絡輿論協同治理模式,是完善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的着力點所在。

  第六專題:社會發展推進

  重大疫情對於社會發展的影響,往往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人類健康本身,而深深地影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各方面。本專題組學者對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相關社會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主持人兼點評專家是常務副會長吕志教授。

  華南農業大學張開雲、張興杰、李倩、藍忻怡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成衝擊,也對脱貧攻堅産生較大影響。他們借鑒國際流行的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疫情對扶貧産業發展、貧困户的生産發展、外出就業、穩定增收等各方面都産生了不同程度影響,表現爲貧困家庭生計風險(主要包括物質資産風險、社會資産風險和人力資産風險)不同程度的强化,一定程度弱化了“兩不愁三保障”的就業基礎、産業支撑和經濟基礎,加大了貧困家庭生計風險和脱貧家庭的返貧風險。必須綜合施策,通過制度調整與政策創設,夯實貧困户的生計資本,增强貧困家庭風險應對能力,從而防止返貧,打贏扶貧攻堅戰,徹底實現全面小康目標。

  廣州市委黨校温朝霞認爲,抗疫歌曲作爲抗疫精神的重要載體,發揮着傳遞正能量、激發鬥志、凝聚力量等重要作用。粤港澳大灣區的藝術家們和社會工作者在抗擊新冠肺炎的鬥争中創作了大批抗疫歌曲。這些歌曲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既反映了抗疫精神,也增進了大灣區的文化認同,體現了獨特的社會價值和功能。

  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劉妍指出,在重大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網絡文藝在凝聚力量、撫慰心靈、振奮精神、社會動員等方面發揮着獨特的精神作用,是無形隱性的各方勢力、力量博弈的重要戰場。2020年的文藝形態,尤其是網絡文藝變化和特點,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生活、工作秩序和文化文藝傳播規律的一般表現,網絡文藝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發展,其創作主體、受衆和傳播規律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邊緣非主流向主流中心大幅躍昇。屏對屏到心連心,方寸之間的巨大能量力量,網絡文藝的成長和擔當有目共睹,其優勢正逐步轉化爲社會治理效能。

  廣州市海珠區曉港灣小學許振飛、何晴俊,廣州大學吴家琳,廣州市海珠區昌崗中路小學苗田,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對學生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在綫上開展“停課不停學”教育教學活動的情况進行調查,發現居家體育鍛煉的實施,解决了或者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期存在的文化課爲重、家庭體育鍛煉缺乏指導、家長缺少時間和精力、對運動安全的擔憂等等方面的問題,同時改變了家長對體育課堂和體育教師的認識,推進了學校體育與家庭體育、社區體育的協同發展。

  廣州大學鞠凱利通過對發放回收1019份有效問卷的分析,發現此次重大疫情影響了大學生對於終身體育觀的認知、對踐行終身體育的動機以及參與終身體育的行爲,使大家更加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參與體育鍛煉,建議學校合理安排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體育活動,讓更多人在低風險的前提下參與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本次研討會從83篇徵文中評選出入選大會交流論文58篇,以上綜述只是現場發言者主要觀點的簡要介紹。這些論文在大社會學的視野下,從不同的角度對重大疫情防控及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總體上具有情真意切、調研深入、分析系統、對策建議可行等顯著特徵,爲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廣東社會學人的智慧和力量。

  大會評選出一批優秀論文。爲了保持公正,大會組委會决定,提交了論文但作者没有參會的,不參與評奬;終身名譽會長、會長的論文,不參與評奬。常務副會長、大會組委會論文評審專家組組長謝俊貴教授宣讀了8篇一等奬和26篇二等奬名單。(具體名單見本期)

  廣東社會學會會長、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董玉整研究員對研討會作總結。他指出:本次研討會有三個特點,概括爲“三高三精”:一是高度重視,精心準備。廣東社會學學會先後召開過會長工作會議、常務理事會議以及多次的評審組會議和會務組會議,專題研究論文徵集、論文評選、會務安排等衆多事項。學會領導和各專委會都全情投入,積極參加,開展調研,撰寫論文,參與有關活動。二是高層引導,精確支持。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十分重視,給予專題立項。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省衛生健康委共同作爲本次會議的指導單位,兩個單位的領導都親臨現場并發表重要講話,對今後的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協辦單位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公益慈善與倫理專業委員會、廣東人口學會、深圳社聯社工服務中心、深圳荻碩貝肯精準醫學有限公司都給予了大力支持。三是高標要求,精準研究。從一開始就明確目標任務,徵文指南從三大方面列出33個指南性標題,供大家寫作時參考。同時對學會的正副會長、正副秘書長、各專委會提出了具體的寫作任務要求。大會組委會專門成立了論文評審專家組,對應徵論文進行嚴格評審,評選出大會論文及入選論文、大會現場發言論文以及獲奬論文。

  董玉整概括出本次研討會有“五個一”的重要收穫:一是提出了一個重大疫情防控社會學研究的理論框架。終身名譽會長範英提煉出中國疫情防控的七個大社會學啓示,徵文列出了四大板塊,研討會安排六大專題發言,都是對這個理論框架的初步探索。二是收穫了一批重大疫情防控社會學研究的成果。收到應徵論文83篇,基本上回應了徵文指南提出的30個提示性問題,體現了大社會學的研究視野、學科特色、基本方法和實踐性導向。三是發佈了一部與疫情防控有重大關聯的嶄新著作。範英著《中國糧食學先驅----陸精治及其糧食學大著》,2020年10月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出版。重大疫情防控更加凸顯出糧食問題的戰略性,必須給予特别的關注。上個世紀30年代,出生於廣東南海的著名學者陸精治先生提出糧食學概念並出版專著詳細論述,對於今時疫情防控和社會發展,仍有重要借鑒意義。範英的新著,正是對這個重要意義的最好解釋。四是夯實了一種誠信創新的良好學風。誠信是做學問的基礎,創新則是學術的靈魂。本次研討會的論文,大都基於誠實的調研、自身的經歷經驗和嚴謹的數據材料,用馬克思主義的大社會學理論分析研究中國和廣東的抗疫實踐,分析問題,總結經驗,並提出了許多在常態化背景下做好工作、促進發展的對策建議。終身名譽會長範英、會長副會長等親自撰寫論文,他們還主動提出不參加優秀論文評選,起到了較好的帶頭作用。所有這些都體現了本會一貫倡導的誠信創新的良好學風。五是引來了一批重視對重大社會問題進行社會學研究的年輕學者。令人欣慰的是,研討會上出現了一批年輕的學者,他們是高校的年輕教師、研究機構的年輕研究人員還有一批是正在刻苦攻讀的研究生。他們積極參加調研,寫作論文,出席會議,展現了社會學界新生力量的清新形象,爲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提供了隊伍基礎,希望大家向老一輩學習,刻苦鑽研,多出成果,多出精品,爲發展社會學事業、推進廣東社會學學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鑒於以上三大特點和五方面收穫,董玉整宣佈:“重大疫情防控的社會學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多家媒體對本次研討會給予了熱情報導,産生積極社會反響。《南方日報》的標題是:防控重大疫情 推進治理現代化。南方日報客户端的標題是:如何更好地防控重大疫情 社會學家建言獻策。廣東人文社科網的標題是:廣東社會學學會在深舉辦“重大疫情防控的社會學研討會”。廣東衛生在綫的標題是:關切疫情防控 不懈學術審思!廣東社會學學者創新回答“時代之問”。

  (綜述者黎明澤,中共廣州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發表在《文明與社會》2020年11月11日總第437-439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