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

  台灣問題從本質上講是中國人民解放戰争的遺留結果,是中國的内政,但台灣問題形成的背景以及後來的變化發展,又與美國插手有着密切的關係,中國大陸、台灣與美國之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三角關係。

  台灣曾是美國在遠東的反共反華基地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60年代末期,由於東西方兩大陣營尖鋭對峙的世界格局,美國從政治、經濟、軍事上控制、支持在台灣的蔣介石集團與新中國對抗,甚至直接對該地區武力介入,阻止新中國收復台灣。在中美兩國處於尖鋭對抗的背景下,50年代台灣海峽先後爆發了兩次軍事危機。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年,即1950年6月,美國即利用朝鮮戰争插手台灣問題。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稱“台灣未來地位的决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的考慮”,同時下令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人台灣海峽。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兩次提出台灣問題備忘録,聲稱台灣如果掌握在共産黨手中,“就好比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其位置對蘇聯完成其進攻戰略極爲理想”。爲使台灣成爲美國反華包圍圈上重要一環,1951年,美國向台灣派出一支500多人組成的龐大軍事顧問團。1954年12月,美台簽訂“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同時,美國向台灣提供大量軍事援助以加强對台軍事控制及防務,從1950年7月到1954年6月,美國對台的經濟、軍事援助超過14億美元。

  爲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内政及武裝侵佔台灣海峽,我國政府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争。1954年毛澤東主席向全國人民發出了“一定要解放台灣”的口號,同年8月22日,中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發表聯合宣言,向全世界嚴正宣告:“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9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對金門砲擊,1955年2月盤踞浙江沿海島嶼的國民黨軍隊撤退,中國人民解放軍收復這一地區。這就是所謂“第一次台海危機”。

  隨着新中國的不斷成長壯大,並得到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承認,美國意識到也許總有一天美國也難免如此。但從遠東戰略利益考慮美國又不能放棄台灣,於是,美國開始策劃“兩個中國”陰謀。一是要求中國人民停止解放台灣的軍事行動,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諾放棄武力;二是要求台灣方面放棄金門、馬祖地區。二者實質都是最終達到“劃峽而治”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目的。同時,台灣當局也不斷在海峽進行軍事挑釁。

  爲挫敗美國“劃峽而治”、分裂中國的陰謀,也爲了嚴懲國民黨當局猖狂的反共反人民行徑,中國政府决定在金門、馬祖對蔣介石集團進行打擊向世界表明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内政、只有靠中國人自己來解决的决心。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綫部隊對金門島上國民黨重要軍事目標及駛往金門的運輸艦只進行砲擊,並出動海軍艦艇打擊國民黨海上目標,同時對金門機場實行暫時封鎖,切斷金門地區國民黨守軍的補給綫。美國派出第七艦隊爲台灣國民黨當局的補給船隊護航,並命令地中海美國第六艦隊一半艦只、第46巡邏航空隊、第一海軍陸戰隊“增援”台灣。這是二戰結束以後美國在亞洲規模最大的一次兵力集結。

  面對美國武裝干涉中國内政的行徑,9月6日周恩來總理發表聲明,重申台灣和澎湖列島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一定要解放台灣和澎湖列島,解放台、澎、金、馬是中國的主權,任何外國不得干涉。若美國不顧中國的再三警告,把戰争强加於中國人民頭上,則美國政府必須承擔由此産生的一切嚴重後果。”面對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嚴正立場,美國選擇了避免直接卷人戰争的做法。直到1959年1月金門砲戰結束,美國始終没有與中國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其分離兩岸“劃峽而治”的陰謀也没有得逞,這是“第二次台海危機”。

  妥善處理台灣問題爲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礎

  70年代初,國際局勢兩極對峙。爲在與蘇聯的的較量中保持優勢,美國翼圖通過改善同中國的關係達到“聯華抗蘇”的目的。中美關係走過了快速發展的十年,而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務實態度,以及中美雙方在談判過程中對台灣問題的相互尊重與妥善處理,爲中美建交真定了基礎。

  在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過程中,台灣問題成爲雙方討論的重點。周恩來堅持:美國必須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内政,因而不容外人干預;美國必須撤走駐台美軍,並廢除“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基辛格則做出了五點表示:撤走2/3的駐台美軍;美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但是希望台灣問題能和平解决;美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灣獨立;台美條約留待歷史去解决;美國不再指責和孤立中國並將在聯合國支持恢復中國的席位,但不支持驅逐台灣代表。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在與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討論中美關係時,尼克鬆重申了基辛格代表美國政府就台灣問題所作的承諾。2月28日,中美發表“上海公報”,雙方鄭重聲明,中美關係正常化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關於台灣問題,中美“上海公報”指出:中國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惟一的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内政,别國無權干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中國政府反對任何旨在製造“一中一台”、“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台灣獨立”和鼓吹“台灣地位未定”的活動。美國表示,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爲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這一立場不提出异議。但美方重申了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决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着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减少它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之後,中國向美國方面正式提出了美台“廢約、撤軍、斷交”三原則作爲中美建交的前提。經過曲折的談判過程,1976年,美國總統福特宣佈將逐步撤出全部駐台美軍。1978年,美方同意“美台共同防禦條約”於1979年底自然終止。而中國同意不再提“解放台灣”,代之以“統一祖國”。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聯合公報》發表宣佈自1979年1月1日起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美國認知(acknowledge)中國關於‘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立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惟一合法政府”;美國斷絶與台灣的“外交關係”,只同台灣保持文化、商務和非官方關係。

  1979年,卡特政府决定暫停與台灣簽訂新的銷售武器協議;4月26日,美方軍事人員全部撤離台灣;1980年元旦“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全部終止。中美兩國經過長達十個月的談判,在1982年8月17日,正式簽訂了中美“八·一七公報”。美國方面重申,非常重視與中國的關係”,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政策,也“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减少它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决”。

  中美“上海公報”、《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八·一七公報”的發表是中美關係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標誌着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開始。而正是由於中美雙方在台灣問題上這種相互尊重對方主權的做法,才爲中美建交和後來中美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恪守一個中國是中美關係順利發展的基礎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的變化使中美關係的戰略基礎發生了變化。同時,隨着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强大和國際地位上昇,美國在諸多重大國際事務中不得不對中國予以重視,尋求與中國的合作。但美國又認爲中國日益强大對它形成了挑戰與威脅,必須加强對中國的防範與遏制。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的戰略地位再次上昇,成爲美國遏制中國的一張牌。90年代美國對華政策的基調,是接觸與介入並舉,合作與制約同行,但這期間美國的對台政策一直處於摇擺和變化之中。以李登輝爲首的台灣當局,則利用這種外部環境,不失時機地多次突破一個中國原則,破壞兩岸關係發展,並在國際上開展以謀求“主權獨立’爲目標的“務實外交”,阻礙和平統一進程。因此,在起伏跌宕的中美關係中,台灣問題常常成爲極具破壞性的引爆點。

  1990年以後,在美國國内反華勢力不斷鼓噪下,美台關係逐步有所提昇。1992年12月,布什政府突破“八·一七公報”的限制,批準對台出售150架F-16戰斗機;同月,美貿易大臣希爾斯訪台,開創了美台“斷交”後美國部長級閣員訪台的先例;1994年9月,克林頓政府新的“對台政策調整方案”出台,包括:將台北駐美機構的名稱由“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改爲“台北駐美經濟文化代表處”;擴大美國官員訪台的範圍和層級;台北“高層首長”可在美過境停留等。這些不斷突破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做法,受到中國政府的堅决反對,中美關係也因此日益緊張。

  與此同時,台灣當局在國際上的“務實外交”活動日益猖獗,1995年6月7日,李登輝以出席美國康奈爾大學校友會的名義,到美國進行所謂“私人訪問”。李登輝的美國之行,不僅是美國提昇美台關係的又一重要舉動,也是台灣當局推行“務實外交”、在國際上挑戰一個中國分裂主權的嚴重步驟,對兩岸關係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兩會事務性商談以及第二次“汪辜會談”也被迫中斷。自1979年全國人大《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以來不斷緩和的兩岸關係迅速逆轉,經過十幾年努力培植起來的兩岸互信基礎喪失殆盡。

  李登輝訪美事件發生後,祖國大陸對其分裂面目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系統批判,並强烈表達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將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制止分裂祖國行爲的决心和能力。面對島内分裂勢力和國際反華勢力日益猖獗的活動,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95年8月11月和1996年3月接連在台灣海峽、南海和東海海域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在此期間,美國派出獨立號、尼米兹號兩組航母編隊在中國海域外圍巡弋,這是“第三次台海危機”,中美關係急劇惡化。

  在這次事件中,中國政府和人民向全世界顯示了堅决維護主權完整和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立場與决心;同時也使美國再次意識到,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的“地雷區”事關中國主權,中國政府决不會有絲毫的妥協與讓步,應盡量避免“台灣因素”使美國卷人海峽地區的軍事危機之中。在美國國内圍遶對華政策展開多次討論之後,克林頓政府開始强調平穩的中美關係對美國具有的戰略價值,並重新確立了對華全面接觸政策。1997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中美雙方聲明致力於建立“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1998年克林頓總統訪華,重申一個中國立場,並宣佈了對台“新三不”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主權國家才有資格參加的國際組織),台灣當局的分裂活動受到沉重打擊,中美關係也因而走上了較爲順利的一段時期。

  回顧近五十年的歷史發展,可以看到,中美關係發展較順利的時候,也是台灣問題處理得比較好的時候,而當台灣問題凸顯出來成爲矛盾焦點,中美關係就會走向低谷,嚴重時走向尖鋭的對立,甚至引發軍事衝突與危機。

  (發表於《世界知識》1996年第16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