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鄉村振興背景下閩台茶産業發展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决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曆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國家持續指導推進新時代“三農”工作,並進一步聚焦於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提出以産業興旺來促進鄉村振興。眼下,全國各地鄉村不斷發展特色産業,通過具有地域色彩的在地産業實現鄉村經濟的發展,取得了不少可喜可賀的成績。

  一、鄉村振興與茶産業之聯繫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進特色産業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運用地方基礎資源,以實現地方優勢産業效益最大化。我國作爲茶葉大國,茶産業始終是支撑産茶區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實現脱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産業,全國從事茶産業的人員多達7000萬餘人。目前國内已形成四大産茶區: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南茶區、江北茶區,在這些主要産茶區中,茶産業不斷推動着農村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持續發揮鄉村振興的重要功能,帶動廣大茶農茶商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據悉,在中國茶葉主産區,有1000多萬貧困地區人口呈現出顯著增收,重點産茶省茶農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村居民高10%~30%。可見,在茶産業扶貧過程中,緑葉蜕變爲“黄金葉”,衆多貧困地區通過茶産業實現了脱貧攻堅任務,産茶區振興工作卓有成效。在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以下簡稱中茶協)2020年度的茶葉扶貧報告中,對茶行業扶貧進程中的主要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諸如中茶協的協調服務工作、扶貧攻堅試點縣發展安化黑茶産業、央企民企扶持貧困茶縣的社會擔當等,在多方扶貧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茶産業扶貧效果顯著,發展規模也不斷擴大。

  根據我國目前茶産業發展現狀,農業農村部提出了《關於促進茶産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中指明瞭茶産業發展的四項基本原則:創新驅動、提昇質量;生態優先、緑色發展;融合發展、聯農帶農;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以上牽動着地方政府、社會組織、茶農茶商、科研機構等業内各方面力量,以“融合發展、聯農帶農”爲例,在政府貫徹“兩山論”的原則下,社會組織發揮行業協調來打通一二三産業之間的融合道路,通過茶與文化、旅遊、食品等産業的聯結,發育出一條具有“新生態新模式”的産業鏈,在滿足茶葉消費者廣泛需求的同時也給廣大茶農茶商增加了就業崗位和經濟收益。更進一步,上述四項基本原則密切關涉到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在全國以産茶爲主的各鄉鎮中,茶葉一頭聯繫着消費者對茶葉及其衍生品的廣泛需求,另一頭聯繫着製造者因産茶制茶所獲得的經濟來源,同時茶葉茶樹對於生態環境、緑水青山的保護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茶産業是一項有助於可持續發展及農村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民生産業,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不可比擬的意義。

  二、福建茶産業發展現狀

  作爲我國主要的産茶大省之一,福建依山傍海、山高林密,大量的紅土和適宜的氣候爲茶樹生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福建的茶葉資源十分豐富,品種包含有武夷岩茶(大紅袍、正山小種等)、安溪鐵觀音、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漳平水仙茶、永春佛手等等。全省生産有緑、烏、紅、白、花等五大茶類,爲全國少有,基本上形成了四個茶區:閩南烏龍茶區;閩東北多茶類區;閩北烏龍茶多茶類區;閩西緑茶區。在如此良好的條件下,人們充分發揮茶葉的經濟效應,形成極具特色的農業産業,茶産業一直以來都是本省的一項優勢産業、傳統産業。近幾十年來省内茶業發展迅猛,福建茶葉全産業鏈總産值超1400億元,茶葉收入占比達主要産茶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依靠鄉村振興戰略背景,2021年福建以茶葉、蔬菜、水果、水産等鄉村特色産業全産業鏈總産值22萬億元,形成農業特色産業百億强縣9個、十億强鎮79個、億元强村146個。真正做到發揮優勢産業以推動鄉村經濟發展之路。

  做好“三茶”統籌大文章,是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3月在武夷山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裏考察時提出的重要指示,涉及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三方面内容,與鄉村振興息息相關。同時,這一統籌,爲作爲産茶大省的福建指明瞭未來茶産業發展的方向。通過整合文化、産業、科技的協作,時刻踐行“在發揮茶資源優勢中保護青山緑水”這一生態要求,優化産業營銷意識與路徑,打好鄉村振興的産業基礎。其中提出的“力争在2025年實現茶葉全産業鏈總産值超過2000億元”是福建茶産業未來奮鬥的目標之一,需要全省各産茶區的共同努力,做到“不斷擴大閩茶文化影響力、持續增强閩茶産業競争力、注重提昇閩茶科技支撑力”。

  根據現各産地的經營態勢,以下列舉部分産茶地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茶産業發展現狀:武夷岩茶:武夷山地區盛産岩茶,品種繁多,諸如大紅袍、正山小種、肉桂、水仙、金駿眉......均是十分出衆的名茶。茶葉品質優异,茶産業規模大,市場發展前景良好,是該地的優勢條件,因此,立足於這些優勢條件加快投入到鄉村振興的事業當中,是武夷山市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建設的一大智慧,既富足了本産區的茶業經濟又爲其他各地茶産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關乎全省産茶大業的“三茶”統籌這一模式便是習總書記於武夷山考察時提出的推動鄉村振興之路徑,成爲閩茶各産地現今不斷指導踐行的“秘籍”。首先,茶文化方面,武夷山推進“八個一”重點工作,將與武夷茶相關的系列茶人、茶事、茶文化整合起來以便弘揚,從而力推茶文旅新業態。例如:武夷山入選文化和旅遊部2021—202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茶文化)”,2022年5月,由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等主辦與指導的“國際茶日萬裏茶道系列活動”在武夷山舉辦了分會場活動,作爲萬裏茶道的起點,武夷山以“敬世界一杯武夷茶”爲主題,通過綫上綫下方式結合展示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産地風采,同時也展示了當地堅持緑色發展、打牢鄉村振興産業基礎發展等情况。其次,茶産業方面,茶産業在過去是武夷山脱貧攻堅的支柱産業,現在已儼然成爲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通過圍遶“三茶”統籌發展要求,武夷山各地各村不斷打造緑色生態茶園,通過嚴守茶葉安全、提高茶葉品質等來加强武夷茶品牌的公信力、競争力、影響力,以此真正帶動當地茶産業的經濟發展,實現因茶興業與致富。在此基礎上,武夷山市十分注重茶産業發展模式,其中,以“合作社+茶農”的産業模式最爲突出,茶企茶農“抱團發展”,茶葉的緑色生産從茶農到茶企整個過程環環相扣,由此强化了産業營銷的路徑,提昇了武夷茶在市場上的佔有率。最後,茶科技方面,武夷山市已經建立院士工作站、茶産業科技研究院和數字社會化服務平台,加强和高校科研團隊協作,選派225名科技特派員,爲茶産業發展提供科技服務,由於“科特派”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南平工作時深入總結基層實踐、大力推進基層改革的一項農村工作機制創新,對新時期“三農”問題的解决産生了極大地幫助,於是便成爲了武夷山市茶業發展中最具借鑒經驗的一個特色之舉,如今已輻射了全國各地農業相關技術的指導。

  1.安溪鐵觀音:安溪是中國烏龍茶之鄉,鐵觀音名茶的發源地,以鐵觀音爲主的茶産業是該縣最大的經濟支柱。據悉,全縣茶園面積達60萬畝,年産量6.2萬噸,從事涉茶行業的人數約占全縣人口的80%,茶産業總産值達到280億元。在2021年全國綜合勢力百强縣市評選榜單中,安溪縣位列第57位;2022年4月公佈的全國“農産品數字化百强縣”榜單中,安溪縣登頂榜首,位列第1名。這一定程度上歸功於安溪近年來發展出的一套“茶莊園”經營模式,在保证生態的前提下,通過融合農業與文旅發展茶産業,集生産、加工、休閒、旅遊、文化、歷史爲一體的綜合新業態,遊客們可以在茶莊園遊覽參觀之餘體驗採茶、制茶,這就對大衆産生了極大的吸引力。茶莊園的發展也帶動了村民的其他農副産品的銷售,由於茶莊園地處各鄉鎮的茶山茶園,這些茶山茶園大部分是村民自家資産,遊客的到來使得諸如瓜果、山茶油、土鷄鴨等土特産的銷售量逐年增加,這部分農副産品的售出對於村民來説是一筆不菲的收入,真正踐行着“一業興則百業興”的發展理念,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實踐。另外,鐵觀音復雜的製作工序使得每一位制茶人都明白“專研沉澱、用心做茶”的道理,“匠心精神”始終貫穿在安溪人的制茶過程中,“匠人”是安溪制茶人普遍達成共識的堅守,這種堅守又讓制茶人體會到把關質量、打造品牌、培育人才的重要性,這一條路是安溪正在實踐並努力的方向。對於質量,安溪有一套專屬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從一片葉子到一泡茶包的製作全程都跟踪到位;對於品牌,鐵觀音似乎更重視品牌的打造,市面上著名的茶葉品牌主打的茶類大多以鐵觀音爲主,如八馬、華祥苑、天福、魏蔭等,并且以對商標的重視在國内外均成功註册“鐵觀音”商品商標,先後出台了《安溪鐵觀音農産品地理標誌使用管理辦法》、《安溪鐵觀音“大師茶”及標注各類“榮譽稱號”茶産品管理實施細則》等法規以規範品牌市場;對於育人,2012年安溪與福建農林大學合辦茶學院,安溪縣擁有第一所高校,以培養集産、學、研爲一體的茶産業適用人才爲辦學特色,茶學院在安溪的設立極密切地將校地聯繫了起來,也極大地促進了安溪茶産業的發展。幾十年來,安溪通過對鐵觀音産業的摸索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富裕道路,帶動茶農茶商發家致富,實現鄉村農業經濟的騰飛,“鐵觀音”成爲一張無人不知的安溪名片。

  2.福鼎白茶:“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福鼎是中國白茶之鄉,一直以來福鼎白茶聞名於海内外,這是由於全國白茶産量有60%來源於福鼎。據統計,2021年福鼎市茶園可采摘面積約30萬畝,實現茶葉總産量3.4萬噸,其中白茶産量2.65萬噸,福鼎市茶産業綜合總産值137.26億元。作爲白茶的發源地和主産區,福鼎同樣牢牢貫徹“三茶統籌”的指示,依靠地緣優勢創建“山海融合鄉村振興樣板縣”,推動以點頭鎮、磻溪鎮、太姥山鎮、管陽鎮等核心産區爲主的開發建設。點頭鎮作爲福鼎白茶特色小鎮,將豐富的茶資源與富有地域色彩的文旅資源緊密聯繫起來,以茶産業爲媒全力推動鄉村振興進程,其中白茶原産地柏柳村藉助白茶文史與生態資源,打造了白茶觀光園、白茶文化園、特産一條街、梅筱溪故居等茶文旅産業鏈,村集體經濟大幅增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先後榮獲“福建省鄉村振興試點村”、“鄉村振興省級示範村”和“全國鄉村特色産業億元村”稱號。集鎮、村企共建是點頭鎮茶産業不斷發展壯大的秘訣,通過鎮黨委、村支部携手龍頭企業來牽動基層茶農産茶、售茶的模式(即“鎮黨委/村支部+致富帶頭人+農民”三合一模式),在聯合中達到三方共贏的成效。磻溪鎮是福鼎白茶産茶大鎮、國家級生態鄉鎮,依靠“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與太姥山西南麓4A級景區的地緣優勢,在近年來所提倡的“大美磻溪·茶韵古鎮”鄉村振興景觀帶的助力下,磻溪着力打造“白茶+”特色産業格局,如開茶節(白茶+文化)、茶園定向賽(白茶+體育)、十三坪茶園茶旅(白茶+旅遊)等系列活動,以磻溪爲中心輻射了本鎮下屬各鄉村的經濟發展。另外,全鎮還在茶葉基地化建設、茶業行業協會創辦、湖林村茶葉精品街項目實施、茶葉質量數字化管理等方面進行提昇,全方位推動白茶産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福鼎首創全國福鼎白茶大數據溯源體系,在嚴格的緑色防控中推行無公害茶園、生態茶園等管理模式,以科技的賦能保障白茶的質量安全,并且在“數商融合”的路徑下推動白茶綫上綫下的銷售産值不斷增長。處於閩東地區的福鼎,現代海洋漁業興盛,這裏亦是畲族人群的聚居地,因此該地的白茶文化與農漁文化、畲族文化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太姥山鎮方家山村全村茶企茶商組織成立方家山畲寨生態白茶合作聯社,以此聯合體促進品牌的壯大;硤門畲族鄉瑞雲村以茶葉、畲藥等爲生活來源,該村運用前文所述“村企共建”模式,再加上“村村聯手”模式,與依海鄉村聯合推動“畲鄉風情·漁村聽濤”鄉村振興示範帶的建設;鼎白2022首届白茶藏茶節上,畲家茶藝、畲族白茶歌舞輪番上演,運用兩種文化提昇藏茶品牌的文化内涵。總之,福鼎在白茶産業上的發展是一條帶有極具地域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3.漳平烏龍茶:不同於上述茶葉在本地獨樹一幟的特點,漳平境内兩大支柱茶産業爲漳平水仙茶和永福高山茶,由於二者均屬烏龍茶類,因此將此二種茶進行統一概述。南洋鎮是漳平水仙茶的主産區,全鎮的水仙茶園占全市80%以上,幾乎家家户户種植茶葉。水仙茶製作十分重視茶葉種植這一源頭的品質,過去茶農在茶葉種植上處於一種粗放、無序的狀態,基礎設施落後,管理無章,并且爲了暴利收購外地冒牌水仙茶以買賣,水仙茶市場一度低迷。漳平市政府關注到了這一問題,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人們更重視緑色、生態茶園的建設,主要表現在:改造茶園基礎設施、改進製作工藝、茶葉標準化廠房建設、清潔化廠房改造、實施茶園緑色生物防控技術、專設南洋鎮水仙茶莊稼醫院、茶山實名建檔等等舉措,在源頭上堅守水仙茶種植的優良品質。如今,南洋茶山環繞,目之所及,焕然一新,不僅地方生態逐漸轉好,茶産業也蒸蒸日上,人們時常在茶山茶園遊玩時購茶,2021年南洋茶産業産值、農業生産總值、工業産值均達上億元,鄉村振興效果顯著,真正做到了“緑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成效。永福高山茶的發展得益於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在此地的建立,這裏的氣候、地形、海拔、土壤與台灣阿裏山極其相似,是台商謝慶東爲台灣高山茶在大陸種植苦尋的寶地,因此在此開啓瞭高山茶種植、製作、加工、販賣之路,從此越來越多台商台客聚居於此投資設廠,如今創業園共入駐台企76家、台農600多人,高山茶基地48個,栽種面積約達2333畝,年産茶約1600噸,實現産值7.2億元。

  台灣人精耕細作的態度使他們在農業上呈現出高優精緻的特點,這一態度同樣表現在高山茶的製作過程中,創業園區的茶企們始終堅持質量優先的理念,實行栽種耕作永續化、栽培管理標準化、病蟲防治緑色化、製作加工現代化“四化”標準,在傳統中又有所創新,采用豆漿澆灌新技術,使茶樹生長更加健壯,减少了病蟲害,茶葉質量、滋味、香氣進一步提昇,呈現出“高優、精緻、品質穩定、緑色安全”的品牌特點。現在,永福高山茶品牌已打響,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也發展成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示範區,是大陸最大的台灣軟枝烏龍茶生産基地,高山茶産業成爲當地鄉村振興的特色産業。

  三、台灣茶産業發展現狀

  自明清時期開始,台灣産茶走過約兩百多年曆史,連横《台灣通史》提到:“嘉慶時(1796),有柯朝者歸自福建,始以武彝之茶,植於(鱗)魚坑,發育甚佳。既以茶子二鬥播之,收成亦豐,遂相互傳植。”台灣茶種源於福建,其進行規模開墾,是以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由福建移民引進種苗和技術,最初在台灣淡水沿岸至新店楓子林一帶試種爲起點伊始。由於同處於相近的經緯度範圍内,台灣地區的氣候、地形、土壤條件與福建十分相似,優越的地理條件促使茶葉在台擁有良好的生長勢態,現今台灣各地茶葉品種多、質量優,主要有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凍頂烏龍茶、高山茶、金萱茶等,茶葉分佈以中北部爲多,南部次之(圖1)。産茶區以北部、桃竹苗、中南部、花東茶區、高山茶區等五個茶區爲主,各個茶區各有特色,其中中南部的南投縣爲産茶大縣,幾乎各鄉鎮均有不同種類的茶葉産出。不同於大陸茶産業以“三茶”統籌爲理念進行振興,台灣茶産業更多是以文化創意、文化旅遊爲重心,人們也更在意傳統制茶老工藝,對於科技賦能的運用則較少涉及。以下詳細列舉三種台灣茶以觀其發展現狀:

  圖1  資料來源:台灣地區“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

  1.文山包種茶:台灣地區新北市坪林區是文山包種茶的主産區,區内山地較多,大台北地區用水源頭北勢溪流經全區,十分有利於茶樹的生長。其他産區有深坑、汐止、新店、石碇、平溪、南港等地。文山包種茶相傳是由渡台而來的安溪人仿製武夷茶的製作方法對烏龍茶進行改制而成,與鐵觀音關係密切,它采取輕發酵的程度,運用福州花茶的熏花方法進行加工,最後將制好的茶分别以每四兩爲單位包裝成四方包形狀的茶包,“包種茶”之名由此而來。據當地人介紹,文山包種茶是文山地區一帶的主要經濟農作物,幾乎90%以上的人從事茶業和與茶相關的産業,如今的坪林老街依舊還保留有傳統的茶販市場。文山一帶的茶園基本在海拔爲400米的山區上,這裏山明水秀,氣候終年温潤凉爽,四季分明,雪霧彌漫,不僅茶葉質量好,宜人的環境也吸引了不少茶商茶客前往遊覽。傳統加生態這兩項條件使得許多上班族在週末或節假日來一次山間小歇、品茗休憩,因此這一帶也建有許多茶舍茶館,用以發展茶旅業,以“木栅猫空觀光茶園”爲代表,這裏是台灣鐵觀音和包種茶的專業區,茶樹栽植面積共約100公頃,年産6萬公斤,共聚集有90多户觀光茶園示範農户,前來體驗山間景致的周邊遊客絡繹不絶。可以説,以猫空爲主的一帶觀光茶園是台北茶文旅産業的一個縮影,帶動文山包種茶等北台灣茶品種的産出與銷路。

  2.凍頂烏龍茶:“台灣茶中之聖”凍頂烏龍主産於台灣省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山,凍頂山海拔700米,是鳳凰山的支脈,這裏的山高、林密、土質好,自然環境十分適宜茶樹的生長,茶葉的採製工藝也十分講究,采取青心烏龍的良芽嫩葉,經曬青、摇青、炒青、揉捻、焙火等九道工序製作而成,《台灣通史》載有:“至今五城之茶,尚售市上,而以凍頂爲佳,惟所出無多。”其素來就與文山包種茶合稱有“北文山、南凍頂”之美譽。凍頂烏龍品質及名聲的優异,使其在市場上的台灣茶品種中自始至終處於領先地位,從1976年開始,鹿谷鄉便開始舉辦凍頂烏龍茶比賽,這是台灣茶界最盛大且具有標誌性的茶葉比賽,一直以來吸引了衆多茶農的參與,帶動了凍頂烏龍製作的進步,許多愛茶人士也會親臨現場一睹茶賽的盛况,在觀賽之餘購買茶葉,由此打開了凍頂烏龍的銷路,振興茶與茶文化産業。然而,産於産茶大縣南投縣中的凍頂烏龍茶,曾經受到高山茶、紅茶等其他茶類的市場競争威脅,1990年代開始,“傳統”中、重焙火的凍頂烏龍在高山茶等愈來愈輕發酵的新口味面前逐漸失去市場,受創的凍頂烏龍茶産業亟需轉型與創新。凍頂烏龍第六代傳人林當山先生於2005-2006年期間獲凍頂烏龍茶比賽“三冠王”的殊榮,再一次打響自家的“山記”品牌,面對凍頂烏龍的困境,“山記茶葉有限公司”結合古典與時尚設計,組織一支集生産、製造、銷售爲一體的國際團隊進行産銷,與其他茶區知名山頭茶農合作,與當地政府、各展覽會、酒店等合作進行文宣增加知名度,如今山記公司憑藉自己創造産品的獨特性、故事性在台灣茶界屹立不倒。經此個案轉型與創新的成功,各茶商們紛紛借鑒經驗,在堅守傳統制作工序的同時進行現代化、品質化、多樣化生産,帶動了台灣凍頂烏龍茶産業的新發展。

  3.東方美人茶:台灣桃竹苗茶區(桃園、新竹、苗栗及新北)所盛産的美人茶品質最優,産量較大。美人茶以小緑葉蟬叮咬程度深淺爲品質好壞的鑒定,桃竹苗茶區温暖濕潤、土壤肥沃,有利於蟲類生長,加之茶農種植時不隨意噴灑有害農藥化肥,而是運用非轉基因豆粕和有機肥,因此小緑葉蟬多,茶葉叮咬程度嚴重便使美人茶品質愈好,其中程度最深的“青心大冇”是該茶區的最佳品種,製作出來的美人茶具有獨特的着涎香。茶葉自身的優質不足以成名,還需要人爲的助力進行宣傳推銷。美人茶是客家茶文化代表,台灣客家委員會携手亞洲大學東方美人茶區域鏈研究團隊建立“東方美人茶品質與品牌認證實驗系統”,借由區域鏈技術與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影像辨析模型進行結合。這與大陸茶科技統籌理念不謀而合。此外,桃竹苗茶區每年均會舉辦東方美人茶評鑒會、台灣省東方美人茶評鑒比賽、夏季“北埔膨風節”等活動,以此帶動美人茶茶農茶商的産銷積極性,推動茶葉品質的整體提昇,促進美人茶産業的推廣與發展。而對於小清新文化、文創氣氛濃厚的台灣來説,寸茶寸金的美人茶還被製作成了洗發精、牙膏、洗手乳等洗沐用品以及如手工蛋卷、牛軋糖等私藏茶點;當地人又根據青心大冇制成紅茶與緑茶的程度深淺來編制了一套順應四季的茶歷以觀何種氣候或節氣制何種茶;新竹北埔當地更是拍攝了以北埔薑家爲題材背景的時代劇《茶金》記録其銷售美人茶、緑茶、紅茶等茶業起落的歷史。“好茶新用”精準地概括了以上對東方美人茶文化的衍生開發,由此也可觀之,台灣地區對於茶文化的永續與再生具有較强的塑造能力。

  四、鄉村振興戰略下深化閩台茶産業合作之對策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陸茶産業勢頭不斷向好,人們對於茶葉的消費熱情不减,這得益於茶葉這一農産品所具備的緑色、健康功能,種茶得以建設生態,喝茶得以怡情保健。“養生”、“健康”是飲茶的代名詞,茶葉的健康功效與營養價值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爲中國茶樹生長環境最爲適宜的華南産茶區,福建、台灣茶産業已取得較好的成效,但雙方還需互相借鑒、不斷改進,持續擴大兩岸茶業的交流合作,促進海峽兩岸鄉村産業的融合發展。

  (一)借鑒大陸科技賦能經驗,促進台灣茶業數字化發展

  大陸茶産業在近幾年來運用科技手段謀求發展的能力愈發穩健,取得不少成效,各地也一直加大茶産業數字化的建設與賦能,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值得台灣方面借鑒的。目前以智慧平台、研究院所、電商平台等爲主的技術設施是當下茶科技融合的熱點。在種植環節,智慧生態茶園、智慧數字茶園發揮了巨大作用,通過物聯網監測系統、人工智能管理系統等智慧平台對茶樹的生長進行監測實現品質的保障。以安溪縣爲例,2022年“安溪鐵觀音一號”與“安溪鐵觀音二號”兩顆亞米級衛星成功發射,衛星所獲取的高分辨圖像數據可有效、實時監測茶園各項指標,實現對每一株茶葉進行網格化管理。

  台灣茶農同樣十分重視茶葉源頭的品質把關,因此可以借鑒大陸打造智慧平台的經驗,在島内芯片、半導體這一類科技行業發達的基礎上與茶産業進行相關的融合。在生産環節,福建擁有福建省茶科技研究院(武夷山)、福建農林大學茶學院(安溪)等茶科院,爲茶葉的生産製作提供相關的人才技術指導;“科技特派員”工作是一項具有借鑒意義的經驗,台灣地區同樣可以加大與各農業類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台灣農業本身極具精細化的基礎上添加茶學人才和科研支持,推出先進性、落地性、智能化的科技項目,從而助力鄉村經濟産業、生態文明的振興。在銷售環節,網絡平台直播帶貨如今是大陸消費市場的一大趨勢,爲各地各鄉村農産品廣開銷路;2022年4月24日,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與阿裏研究院聯合發佈了《“數商興農”:從阿裏平台看農産品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報告,並公佈了2021年全國“農産品數字化百强縣”榜單,從公佈的位列前十的百强縣農産品(表1)中可以看出,茶葉産品佔據多數,茶産業數字化既有可行性又有成效性。

  “數商興農”行動是商務部於2021年部署的數字商務建設五大行動之一,此外商務部還提出了《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實施方案》,在此基礎上實施“數商興農”,利用電商平台將各類農産品推廣出去,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反觀台灣茶在網絡上的行銷,據瞭解,各大電商平台上關於台灣茶的評價,一致認爲台灣茶品質好,但是購買渠道相對較少,市場上所售台灣茶的原産地真假難辨。一方面可能是由於近年來兩岸經貿交流有所阻礙,另一方面則主要是因爲台灣市場並没有像大陸市場一樣實現銷售方式的轉型,網絡銷售的力度較小,因此消費者能够購得的台灣優質茶葉也隨之减少。那麽,如果能够藉助各電商平台(如Facebook、TikTok、line等直播間)進行網絡營銷,擴大茶産品的銷售渠道,台灣茶的産銷量一定程度上會有大幅度的提昇。

  (二)借鑒台灣茶葉休閒農業經驗,提昇大陸茶文旅産業發展

  “小清新”一直以來是台灣地區的代表性文化,在鄉村中更讓旅客有如此感受,這得益於台灣鄉村對休閒農業的開發。在苗栗,由於重視現代農業的改良與發展,對茶産業也産生了等效的影響。在“微笑曲綫理論”下,苗栗縣着重於茶業附加值的開發,在研發端與服務端加大投入力度,從夯實茶葉種植業基礎開始推進“農村再生計劃”,對當地茶農茶商展開種植加工、品牌營銷、文化旅遊等農技培訓,如今休閒農業已然成爲苗栗縣新的鄉村經濟增長點,如八家茶園的休閒主題活動。此外,猫空觀光茶園、八卦茶園、銀杏森林觀光茶園等也代表了台灣茶葉休閒農業的成熟,從吸引衆多遊客、攝影家前往遊玩拍攝中相應的獲得了不少文旅利潤。

  近幾年來,福建也投入各種茶文旅産業的開發建設,在各産茶村、茶山陸續建立了30多個茶莊園、生態茶園基地,這些茶莊園與基地集生産、加工、製造、休閒、觀光、文化等一二三産業爲一體,爲的便是推廣茶文化、促進原産地經濟收入。但是福建茶葉休閒農業正值起步與發展環節,較台灣地區的複合式經濟模式來説還不够成熟,主要在文化内涵、鄉村特色、村民參與等方面的挖掘還不够,因此應加强“産業+文化+鄉村”的開發,將文化創意、休閒經濟與茶産業做更好的融合。

  (三)持續加深海峽兩岸茶産業交流合作

  兩岸茶葉同根同源,長期以來交流不斷,在政策、活動、標準等方面進行大量的合作互助。多年來,福建省相繼出台了《福建省促進閩台農業合作條例》、《關於加快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深化閩台農業合作的若干意見》、《關於促進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以支持台農們在大陸的生産生活,包括從事茶葉經濟的台籍茶農茶商。台商曾冠穎在漳州創辦了茶文創基地101公館以産銷台灣茶,他認爲,在大陸鄉村振興的藍圖下,尤其是國家出台的“農林22條”,自己的茶産業有了更廣闊的機遇,他將以自己的101公館爲基礎爲島内從事茶業、農業文創行業的青年來大陸發展搭建平台。在政策支持的同時兩岸也舉辦了多種茶業交流活動,例如2021年首届兩岸紅茶文化節(干坑-日月潭)在南平光澤舉辦,兩岸青年團隊通過學習品牌打造、茶食品製作以及對自然環境與茶文化的宣傳,共討創新實踐推動鄉村振興的路徑,推動兩岸茶業的深度融合。可見,想要兩岸茶産業永不斷續的合作交流,政策支持、賽事活動必不可少,持續舉辦各種茶産業、茶文化、茶科技交流活動,是今後閩台茶葉推動鄉建鄉創的有效途徑之一,這有助於牽動兩岸茶界人士的積極參與,帶動兩岸鄉村經濟的發展。

  茶葉標準化是兩岸茶産業合作的基礎,2022年以“閩台共通標準先行”爲主題的兩岸茶葉機械標準共通試點啓動儀式在泉州安溪召開,試點工作將以兩岸共通標準爲基礎,積極制訂標準引導産業轉型昇級,打造在標準研製、應用實施、體系建設、宣傳貫徹等方面互聯互通的兩岸茶機械標準化創新基地。以此爲鑒,未來雙方可以從種植、加工、製作、衛生、評審、品牌等方面持續共通,制定符合兩岸茶葉標準化的體系以共用,通過經濟層面的共識在更大格局中增進思想層面的認同。正如兩岸茶産業交流深耕者唐永紅教授所言:“在共同打拼、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進而利於形成共同的思想、共同的觀念,有助於增進國家認同與統一意願”。

  五、結語

  一片葉子成就一個産業,富裕一方百姓。以鄉村振興戰略爲契機,大陸茶葉經濟的振興如日中天,這對於台灣茶産業來説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特别是科技賦能的成就;同樣,台灣休閒産業、茶文旅産業的成熟對於大陸茶産業來説也有許多經驗可取。茶産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海峽兩岸應更進一步促進“三茶”的融合,共同講好茶故事、茶源流,共商茶未來,以“茶”爲媒推動兩岸鄉村融合發展。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