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閩台基層交流研究:基於兩岸融合發展的“集美實踐”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兩岸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執政期間的鄉村振興實踐以及在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爲兩岸融合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經驗。在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中,强調了“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具體要求。黨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深化鄉村振興戰略,對解决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方位推進福建高質量發展超越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聚焦於閩台基層交流合作研究,進而深化鄉村振興問題思考。

  當前,包括兩岸鄉村交流在内的閩台基層交流合作集中表現在經濟交流、社會交流和文化交流三方面。第一,在經濟交流方面,福建推出閩台鄉村融合發展,深化閩台農業合作、加强閩台特色鄉鎮交流、推動閩台鄉村建設合作等。目前,福建農業利用台資的數量和規模位居大陸各省市第一。截至2021年3月,福建省累計批辦台資農業項目2789個,合同利用台資42.2億美元。持續推進6個國家級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水平,加快9個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建設,辦好海峽論壇和海峽兩岸農博會、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等重要展會,密切兩岸基層交流交往。同時,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設立6個國家級台商投資區,提昇閩台經貿合作的層次和水平。第二,在社會交流方面,福建省創設海峽青年節品牌,連續舉辦六届海峽青年節活動,海峽青年交流營地開營。啓動青少年體驗式交流項目和體驗式交流中心,引導台灣青年在與大陸青年合作分享過程中化解歧見、增進認同,鼓勵更多未到過大陸的台胞來閩研學旅行。此外,海峽論壇作爲兩岸民間交流的品牌活動,每年吸引台灣22個縣市、30多個界别龢民間社團代表近萬人來閩參訪,搭建起兩岸基層民間交流橋樑。第三,在文化交流方面,閩台兩地在人文領域的交流遠勝過其他省份,每年兩地都會舉辦大量的人文交流活動。2018年,福建省積極完善校園文化之旅、鄉音鄉曲之旅、文化藝術之旅、民俗宗親之旅等“福建文化寶島行”文化交流項目體系;打造海峽論壇子項目“海峽兩岸書院論壇”品牌等。同時,福建作爲最早招收台灣學生的大陸省份,有厦門大學、福州大學、華僑大學等11所高校面向台灣招生。閩台教師交流互動至今已超過5萬人次,學生的雙向交流學習活動也十分活躍,福建組織學生赴台交换學習已經超過4萬人次。

  大陸對台政策歷來重視不斷鞏固並擴大兩岸民間交流成果。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兩岸各個層面的交流,爲落實十九大報告的精神,2018年2月28日,國務院台辦、國家發改委聯合中央組織部等29個部門發佈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隨後各省相繼推出地方政策,落實“31條措施”精神,兩岸融合發展由此以公共政策體系的形式開始落實。其中,福建省2018年6月6日印發《福建省貫徹〈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實施意見》(簡稱“福建66條惠及台胞措施”),2021年1月2日又公佈了首批225條在閩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單。2021年3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和“加强兩岸人文交流”。這些措施都是以融合發展爲宗旨,爲兩岸民間交流可持續開展保駕護航。進入“十四五”時期,大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台胞納入其中,既是兩岸融合發展應有之義,也將厚植兩岸基層交流與合作的基礎。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推進閩台基層交流合作,有利於凸顯福建在對台工作中的特殊地位,更是積極探索融合發展福建新路的創新嘗試。鄉村振興是一個可以將國家事業與個人人生價值相結合的領域。閩台在鄉村振興中推進基層交流,將推動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西進大陸,扎根農村,建功立業,培養出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最終走出一條具有福建特色的“共建、共享、共融”的閩台融合新路。

  二、閩台鄉村振興助力融合發展集美實踐探索

  當前,福建已經在農業、農村、農民等多方面展開鄉村振興,由於各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有必要系統地對其進行及時總結分析。福建省厦門市集美區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陳嘉庚先生的故鄉,作爲著名僑鄉、台商投資區和文化旅遊區,具有濃厚的文教氛圍與豐富的教學資源。集美區地處厦門行政區域幾何中心、厦漳泉大都市區中心地帶,百年文教氛圍濃郁,集美大學、華僑大學等1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扎根於此,濃厚文教氛圍與豐富教學資源爲集美研學源源不斷地提供智力支持。除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外,還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形成集美學村、環杏林灣和泛雙龍潭三大旅遊板塊,擁有大量知名景區。

  2018年6月,集美區爲貫徹落實國台辦、國家發改委發佈的惠台“31條措施”以及厦門市相應出台的“惠台60條措施”,在全國率先發佈區級對台研學政策,成爲大陸首個對台研學基地。集美區依託集美學村,打造“集美研學”,架起閩台青少年交流往來的橋樑,以“兩岸一家親,從小心連心”爲理念,推動兩岸青少年交流往來,爲兩岸青少年搭建起一個相互學習、同心協作、共享快樂、心靈融合的交流平台,從而促進鄉村振興和兩岸融合發展。自2021年,福建省集美區繼續做實做優“通、惠、情”三篇文章,首次開展兩岸親子教育産業論壇,力推兩岸産業互通;首次打造台青播台貨的綫上電商平台,力促台企轉型昇級;首次全省招募台灣青少年及親子家庭,力求更大範圍的情感交融。與此同時,集美從未停止推動海峽兩岸青少年深入交流的脚步,於2021年6月11日成立的“集美區兩岸融合發展中心”。作爲全國首個兩岸融合發展中心,下設“集美兩岸青少年發展中心、集美兩岸研學交流中心、集美兩岸文旅融合中心”三個中心,未來在集美將會推出更多的兩岸青少年交流活動,創造出更多兩岸融合發展的模式與實踐。

  長期以來,集美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緊緊圍遶中央對台工作新要求,以兩岸交流合作最前沿平台和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承載區爲標準,先行先試,取得長足進展。集美在對台工作中始終扮演着“橋頭堡”的角色,圍遶這一定位,在長期對台工作中形成了富有集美特色的實踐經驗,呈現平台寬、有特色、借智廣和重基層四類特徵。通過以推動夏台融合發展爲核心目標的“集美實踐”,國家、省、市各級惠台措施得以深化落實;集美區作爲福建全省四個縣域集成改革試點之一,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深入推進閩台基層交流與融合發展。

  1.集美實踐的平台寬。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以經貿交流爲主,到現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科技等全方位、全要素的閩台基層交流,兩岸融合發展集美實踐已經形成了立體格局。集美區長期對台實踐中的一大經驗是有效利用現有平台,積極開發新平台,充分挖掘平台功能,努力拓展平台影響,大力宣傳平台效應,將平台進行品牌化運作。平台成爲集美開展對台工作的有力抓手,平台包括論壇、會議,以及文化節和特定的協會與組織、基地等。在2020年疫情之下,突破兩岸交流的壁壘,在國台辦的指導下兩岸40多位青年舉辦“手創青村”創作工作營,將集美後溪城内的霞城電影院博物館改造成爲適合村民使用的活動場所,成爲青少年的“電影”研學課堂。目前,集美圍遶“閩台融合第一村”的目標,以台引台,從空間改造、社區治理、環境美化、課程服務和活動交流等多個維度進行台青團隊的導入,以就業或創業形式打造“海峽兩岸青年鄉村振興實踐基地”。關於集美在閩台融合平台建設的基本經驗就是要充分認識和挖掘現有對台資源,並持續加以提昇。

  2.集美實踐具有特色。盡管對台工作是全方位、全領域,需要出台綱領性文件。但與此同時,更需要整合各區縣的資源,充分應用各區縣的在地優勢,讓每個區縣都能在對台工作找到屬於自己的特色和定位,並形成平台,形成全域範圍内都參與對台工作的良好局面。在長期的對台工作中,尤其是近年來的對台工作中,集美着力打造兩岸同胞融合示範區和兩岸融合發展中心。如2019年9月21日,集美成立“黑猫樹屋·兩岸青年文旅基地”,屬於厦門北站台灣青年雙創基地在吸引台青助力鄉村振興板塊的一個實踐基地。2019年,30多位兩岸師生在集美後溪城内同吃同住同創作,共歷時3個月,以黑猫餐廳爲創作標的,打造出文旅基地。集美利用在厦台胞呈現“聚居”趨勢的特點,創新台胞融入社區治理、參政議政和吸引台灣人才的機制,建設一批台胞融合示範社區、台灣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助力青少年發展、兩岸研學以及兩岸文旅融合發展,不斷優化保護和服務台胞正當權益的法制政策環境。

  3.集美實踐廣泛借智。集美在對台工作中依託兩岸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不僅借智,同時藉助於其資源和人脈爲集美區政府對台工作提供建言,貢獻智力。例如,集美成立研學産業研發中心,整合和提昇集美區域内研學旅遊資源,指導轄區内適合學生群體進行研學旅行的景區景點和文化教育類場所,大力改善、豐富景區文化教育内涵,提昇執行隊伍的專業能力,在此基礎上成立“集美國際研學旅行聯盟”。目前,“集美研學”已發展成爲擁有1個研學總部、29個研學旅行單元、122個研學類别課程,配套設施健全、師資力量雄厚、安全可靠的國際化研學之都。並依託當地涉台學者開展充分調研,反復論证,形成相關的政策文件,再結合集美區實際發展出台實施細則。除了對台研究課題,借智的形式還包括邀請專家學者講座、項目合作等。此外,還有集美區級掛靠指導對接的對台工作點,讓台胞知曉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提高制度和政策的透明度。最後,集美瞄準兩岸經貿合作,創新兩岸經貿合作制度化建設機制,服務台胞台企在閩經濟事業發展。

  4.集美實踐注重基層參與。福建歷來十分重視做好在閩台灣同胞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吸引台灣人才到閩創業就學。隨着“集美區兩岸融合發展中心”的正式揭牌成立,集美區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該中心定位爲服務兩岸融合的專門機構,配備專職人員,旨在更好統籌協調全區力量資源,凝聚各方合力,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力量集成、措施集成和效果集成。同時,集美區還十分注重兩岸間的交流,尤其是閩台基層交流。雙方在基層社會治理等方面合作不斷深入,合作與交流頻繁。集美在閩台基層交流工作有着較强的組織保障、輿論保障和經費保障。在組織層面,集美在開展兩岸融合發展工作中建立了强有力的領導和組織保障,建立了由區台辦再到街道與社區的對台工作體系。在輿論層面,集美營造了全民做對台工作的良好氛圍,尤其是在基層社區,更有打“台灣牌”的能力和意願,特别是在台灣元素較濃的社區和地區更是如此。在經費層面,有充足的經費保障基層交流工作的進行。這當中僅一年的對台交流經費就超過千萬元,這還不包括青創基地部分。因此,加大經費投入,是集美提昇對台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

  由此可見,閩台基層交流内容廣泛、特徵鮮明,“由最初‘經驗交流’快速進階到‘共建、共享、共融’,由兩岸基層交流提昇到兩岸社區治理,呈現出由淺及深及專業化、機制化、民間化、生活化、情感化與雙嚮化特徵”。身爲大陸對台工作“排頭兵”的集美來説,兩岸關係新形勢爲福建更好地發揮獨特優勢,積極主動作爲,深化閩台民間交流合作,提供了一定機遇。借由閩台基層交流合作實踐,凝聚擁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兩岸民衆之民心,推進探索兩岸融合發展之路。圍遶鄉村振興,可帶來相關政策機遇、資源優化配置以及兩岸觀念轉變,爲閩台基層交流合作提供理論與實证支持。

  三、以鄉村振興帶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自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上台執政以來,島内外“台獨”活動對2008年以來形成的兩岸和平發展龢民間交流大好形勢造成巨大衝擊。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導致兩岸制度化交流機制停擺,閩台交流合作遇冷,經貿往來降温,民間對立昇高,兩岸融合發展面臨着復雜形勢與嚴峻挑戰。尤其是在202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民進黨方面爲了争取選票,在台灣島内大肆操作“反中”“反統”等議題,空前激化兩岸人民的對立情緒。民進黨當局不但在教育上培養台灣青年“台獨”意識,而且操控島内宣傳,不斷醜化大陸和鼓吹“中國威脅”,將近年來黨和國家對台灣人民的善意舉措,詆毁爲對台灣的“認知作戰”。現在很多台灣島内青年不僅對大陸缺乏認同感,而且在心理上也出現了嚴重的信任危機。台灣民進黨當局一意孤行,枉顧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在“台獨”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由此,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致使兩岸政治互信大爲削弱,和平發展的基礎鬆動,兩岸關係未來發展存在着高度的不確定性。

  當前,兩岸民衆在兩岸間的經貿、就業、旅遊、探親、文化交流中衍生出的各種現象與問題,這些都使兩岸融合發展面臨着與過去不同的新形勢和新挑戰。以鄉村振興帶動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兩岸制度化交流機制停擺。馬英九時期,海峽兩岸形成了一系列互動機制。這些溝通聯繫機制對解决兩岸間存在的問題,密切兩岸交流交往,增進互信,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緑營重返執政後,由於蔡英文當局一直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導致兩岸制度化交往喪失了必要的政治基礎,兩岸間的制度化交往機制全面停擺,海協會與海基會的協商機制中斷,國台辦與“陸委會”互動機制也中斷,兩岸之間的溝通熱綫不再,兩岸制度化交往出現倒退的情形。集美在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受到兩岸制度化交流機制停擺的嚴重制約和影響。

  2.閩台交流合作遇冷和受阻。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關係出現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良好局面,而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交流失去了共同的政治基礎和政治互信。隨着蔡英文當局不斷推動“漸進台獨”政策,兩岸出現了“冷對抗”的情形。尤其民進黨當局采取各種方式阻撓兩岸交流合作,煽動兩岸民意對立,給兩岸關係發展製造障礙,兩岸關係日益復雜嚴峻,從而對兩岸交流合作以及閩台融合發展帶來巨大的消極影響。兩岸交流合作日益减少,陸客陸生赴台意願降低,台胞台企來大陸發展積極性减弱。由此間接導致集美與台灣的民間交流大幅减少,兩岸交流合作遇冷、放緩。

  3.兩岸融合發展面臨新挑戰。集美作爲中國大陸距離台灣本島最近的城市之一,在中央對台工作中一直發揮着先行先試的功能。尤其是在推進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與合作中,集美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由於兩岸關係不斷惡化,兩岸對抗不斷昇級,導致集美在對台工作深入展開面臨極大挑戰。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集美推動的各項對台交流合作工作可能受到台灣方面的扺制而無法順利開展;二是對集美在兩岸之間扮演的“海峽兩岸青年鄉村振興實踐基地”和“集美區兩岸融合發展中心”的角色帶來挑戰。尤其是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蔡英文當局刻意抹黑大陸,製造兩岸民意對立,也使本來就緊張的兩岸關係更趨對立。换言之,當下並不存在兩岸關係短期内有所改善的條件。兩岸民衆交流减少直接衝擊到集美在兩岸社會、經濟、文化融合發展進程中的積極作爲。

  閩台基層交流是集美兩岸融合發展定位的重要元素。無論是包括集美兩岸青少年發展中心、集美兩岸研學交流中心、集美兩岸文旅融合中心在内的“集美區兩岸融合發展中心”,還是作爲“海峽兩岸青年鄉村振興實踐基地”,都十分重視發揮集美對台工作方面的功能。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早已融入到集美經濟社會發展之中。當下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對集美發展帶來不小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吸引台資和推進閩台經濟社會交流等方面。集美發展歷來施行“以僑引僑、以僑引台”戰略,如果長期得不到台灣方面的合作與配合,不僅影響到兩岸關係的推進,也會對集美自身經濟社會發展速度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

  四、結論

  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是新時代中央對台的重要戰略,也是當前的主要目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推進兩岸鄰近區域的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表明黨中央看到了福建作爲兩岸鄰近區域的重要地位,福建完全有條件有能力開展閩台基層交流,爲最終兩岸融合發展尋求新的路徑。在習近平總書記兩岸融合發展理念的引導下,如何更多地吸納台胞台企,加快兩岸融合發展進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課題。

  通過閩台基層交流,來自兩岸“官方”的支持成爲推進閩台融合發展持續深入的動力,而來自兩岸民間的參與則是閩台基層交流穩步前行的根本。大陸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爲前提,以兩岸民族情感爲依據,以兩岸命運共同體爲理念,以兩岸的經濟社會融合爲目標,指引、支持閩台基層交流。近年來,福建省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閩台基層交流和兩岸融合發展進行了探索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思維固化、相關政策尚缺配套細則、專業機構保障和人才短缺等制約因素。由於福建與台灣僅一水之隔,當前兩岸關係復雜的總體形勢會對福建對台工作産生重大影響。而作爲大陸對台工作的前沿,兩岸關係大幅倒退一定程度上衝擊和牽制閩台基層交流合作,必然會對福建未來對台工作搆成若干挑戰。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務實探索,開拓創新,持續暢通閩台經貿合作,深入兩岸民間交流與青年交流,探索兩岸交流合作的新形式、新思路、新模式,進一步密切兩岸關係,增進兩岸同胞情感認同,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是福建下一步對台工作需要重點探索的主題和内容。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推進閩台基層交流,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是新時代國家統一理論創新和對台政策新思路。該戰略下閩台融合可將“集美實踐”作爲參考,“集美實踐”與之前的實踐模式最大的差异就在於突出“合作”。更加注重閩台青年交流給當地留下的實際成果。閩台青年共同打造“文旅基地”等項目,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兩岸青年彼此通力合作。正是在合作交流當中,最能加深彼此瞭解,最能增進彼此感情。因此,“集美實踐”下的閩台融合在加深瞭解與增進感情方面比之前融合實踐模式更具優勢,也更接地氣。另外,“集美實踐”下的閩台融合是以完成具體項目爲目標,海峽兩岸的青年將青春和汗水留在了集美這片土地,如此可以增加彼此的心靈寄託和牽掛從而提昇歸屬感,讓作爲個體的生命價值與祖國大陸的這一方土地緊密相連,推動塑造和構建兩岸青年的共同體意識。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對福建省提出“四個更加”的殷切希望和要求,其中“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在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福建新路的基礎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爲新時代做好兩岸融合發展提供建設性的决策諮詢和可行性的行動指南。兩岸融合發展首要的是應通盡通,要加强閩台基層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廣大台灣同胞的心裏,增進台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通過引進符合廣大人民需求的市場機制精神,政府推出造福人民的兩岸融合發展措施,建立兩岸人民的信任、互惠、合作關係,追求彼此利益調和、獲致幸福的共同目標。進而言之,當兩岸融合發展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從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推進,讓兩岸融合發展獲得愈來愈多台灣民衆的認同,則兩岸人民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必將實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