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正文

  客家土樓,是博大精深的客家傳統文化的符號和結晶;而土樓歌謡,則是土樓客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歷朝歷代不同社會經濟發展基礎上的上層建築,是土樓民衆與經濟生活并存的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它世世代代伴隨着土樓人們的日常生活,世世代代傳承着這些客家歌謡,並世世代代在口耳相傳中對它進行不斷的加工提高,使之成爲集千百年土樓人智慧的口頭文藝精華,是土樓人民集體智慧、創造力、倫理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的歷史結晶。土樓人既是它的創作者、演唱者、傳播者,同時又是其接受者、欣賞者和踐行者。它包括土樓山歌、土樓歌謡、土樓竹板歌和土樓童謡。

  土樓客家歌謡具有鮮明的特性

  一是廣泛的群衆性:它來自土樓人最草根的集體口頭創作,有的還經當地文人墨客或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提高,緊貼土樓人的日常生活,反映土樓人的真實思想、情感、希望和祈求,滲透到土樓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們中廣泛流傳,和他們的日常生産、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故具有廣泛的群衆性。

  二是堅韌的傳承性:它是土樓先民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道德觀以及藝術美學觀等等,在千百年中歷經一代一代的不斷形成、不斷創新、不斷發展後而産生的積澱,而後又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生生不息,難以間斷。由於歷史原因,它在不同時期曾停頓過一段時間,如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但不久,春風吹又生,又唱響在整個永定大地,足以證明這些土樓歌謡的頑强生命力和堅定的傳承性。

  三是高度的包容性:永定土樓客家歌謡,源自中原先民的南遷而來。其間,南遷先民與原土著畲徭民族之間,客家的南遷先民與福佬的南遷先民之間,以及從不同地域南遷而來的同一客家民係之間,都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不斷的相互滲透、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吸收、相互包容,融合其他成份的文化精髓,爲我所用,因而得以不斷的充實豐富提高。所以,如今的各種傳統土樓歌謡,都既保留了中原古漢民族的許多文化特質,又具有閩西地區的明顯地方特色。而這些鮮明的地方特色,足以證明土樓客家歌謡具有突出的廣吸寬納的包容性。

  四是生動的變异性:土樓客家歌謡在相對穩定的同時,又具有較强的變异性。它一方面在横向的流傳中,不斷吸取融合其他民族民係的藝術精華,使自身不斷發生變异;一方面又在縱向的流傳中,既傳承既有的傳統,又不斷地與時俱進,不斷地去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使自身不斷産生變异。一直到今天,一方面土樓客家歌謡各門類之間還在相互滲透融匯而産生變异;另一方面,土樓客家歌謡的藝術形式與外來藝術形式之間也在不斷地滲透融匯而産生變异。正是這種變异賦予了土樓客家歌謡以强大的生命力,它才能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五是明顯的地域性:這是因爲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當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生態環境。一方面,土樓客家歌謡是産生於永定的土壤、立足於永定的社會、扎根於永定土樓民衆之中;另一方面,歷史上的永定客家土樓所處地理環境,大多山高路遠、交通阻塞,給對外交流産生了諸多不便,而且是以永定方言來表述和演唱,並以口耳相授方式世代相傳。所以土樓客家歌謡往往局限在某一地域形成、發展與流傳,這就給這些土樓客家歌謡帶上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如客家山歌和客家竹板歌,離開了客家地區或人群便很少聽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具地方特色,就越具有普遍意義”。這是土樓客家歌謡得以保存、傳承與弘揚的一條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規律。

  六是積澱的深厚性:土樓客家歌謡雖然産生於普通勞動群衆,但在漫長的傳承過程中得到千萬人的不斷加工、提高、充實、豐富和擴展,形成數量龐大、内容豐富、技巧高超、易流易傳等博大精深的深厚歷史積澱。

  正是由於具有上述的群衆性、傳承性、包容性、變异性、地域性和積澱深厚性,才使得今天土樓客家歌謡,豐富多彩得令人眼花繚亂,揚名海内外,成爲土樓人民的一張令人耀眼的名片。

  土樓客家歌謡具有厚重的社會功能

  土樓客家歌謡,作爲一種非物質的形態存在於廣大社會,承載着厚重的社會功能。

  一是教化功能。大凡土樓客家歌謡,都直現或隱含了土樓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愛情的追求,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如意吉祥的期望,和對崇宗孝悌的顯示,而且是寓教於樂;包含了土樓人傳統的倫理道德觀點和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醜、惡的鞭撻。有的如規勸歌謡等,更是對人們進行直接的説理教誨。就是在這日常土樓客家歌謡演唱中,潜移默化地教育着世代子孫,使傳統的倫理道德觀點、生産生活技能得以世世代代傳承。

  二是規範功能。土樓客家歌謡通過文化的力量,在民間的層面規範着社會的有序運轉。所有的土樓客家歌謡,都體現出某種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人們從小就接觸這些文化形態,耳濡目染,接受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優秀傳統得以深入人心,世代傳承。因而在廣大土樓社會間,具備着較爲統一的觀念形態和生活方式,從而把人們凝聚、組合起來,以統一的行爲規範,維護着社會的相對穩定與和諧,推動着社會的發展。

  三是娱樂功能。人類對文化娱樂生活的追求,早在遠古時代便已存在,伴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充實豐富,一直流傳至今。土樓客家歌謡就是這種文化娱樂活動歷史長河中的璀燦浪花,它在精神層面上不斷的滿足人們對文化娱樂生活的祈求,得到審美上的享受,精神上的寄託、宣泄與愉悦,成爲社會前進的潤滑劑。

  四是學術功能。正是因爲土樓客家歌謡是民衆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積澱,所以今天去發掘、研究、傳承它們,便能給我們揭開一個個歷史的、地理的、自然的、哲學的,以至民族學、社會學、遷徒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寶庫,具有無窮的學術價值。

  山歌、竹板歌、歌謡的區别

  從傳統的角度看,山歌、竹板歌龢民間小調歌謡,並不是一回事,它們是有區别的。

  首先,它們各屬不同的藝術品種:山歌屬民間歌曲類,竹板歌屬曲藝説唱類,民間小調歌謡屬歌謡器樂曲類。

  它們的演唱者不同:山歌的演唱者是以農民爲主體的勞動人民;竹板歌按傳統的演唱者是乞丐,所以又稱“乞食歌”;民間小調歌謡的演唱(奏)者是當地的教師、商人、藝人等小知識分子,以及少數具有一定文藝天賦的勞動人民。

  演唱目的不同:唱山歌是爲了抒發心中的情感和憤懣;唱竹板歌原來是爲了乞討得一點恩施或報酬;演唱(奏)民間小調歌謡則是爲了自娱和娱人,專業、半專業的樂隊也爲了取得報酬。

  演唱地點不同:山歌顧名思義是在田野山崗唱的,以往一般不能在村裏唱,興頭來了在村裏也只能念歌詞或輕聲哼哼;竹板歌是乞丐在村裏家家户户門口,沿門托砵乞討時唱的,他們不會到田野山崗唱,那裏是乞討不到東西的;民間小調歌謡也只能在村裏的一些廳堂、學校、小店等公共場所演唱(奏)。

  演唱方式不同:唱山歌只以嘴唱,没有伴奏;竹板歌一定要擊打四至五塊竹板伴奏,少數兩人同時乞討的還有一把二胡伴奏;演唱(奏)民間小調歌謡一定要有樂器伴奏,且大部分就是十番樂曲。

  藝術結構形式不同:山歌定曲不定詞,一個地方的山歌曲調相對固定,詞却隨意性很大,歌手想到什麽唱什麽,全是發自内心;竹板歌有的也定曲不定詞,但歌詞多是祝福、奉承的吉利話,而叙事長歌却是定曲定詞的;民間小調歌謡全都是定曲定詞,都是就詞譜曲或就曲填詞,歌詞歌曲搭配是固定的。山歌的歌詞是一首四句、每句七字,縱有少數句子出現八字、十字,但其還是七字節奏;竹板歌歌詞雖然也是每句七字,但却一首五句,所以有的地方又稱竹板歌爲“五句板”,個别歌詞四句的,演唱時也得把最後一句重復唱,或者“頭接尾”凑成五句;而民間小調歌謡的歌詞是長短句不定的。唱山歌一般不會夾有説白;而演唱竹板歌龢民間小調歌謡,有時會出現説白。唱山歌一般只是抒發感情,没有情節叙述;民間小調歌謡却帶有説理教化叙述成分;而長篇竹板歌更是有人物、有情節、有故事,如《樑四珍與趙玉麟》、《孟薑女十二月念夫》、《新十裏亭》之類,可由乞丐唱上一天一夜,唱得聽者廢寢忘食,然後每人打米或凑錢給乞丐,以作報酬。

  山歌、竹板歌龢民間小調歌謡,都是土樓客家傳統民間文化的重要積澱,是閩西民間藝術的代表性項目,“龍岩永定客家山歌”已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項目”名單,是一筆十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今,隨着時代的發展,情况已出現很大變化,如竹板歌遠非乞丐在唱,而是爲廣大群衆所喜愛,並走上了藝術舞台、甚至走出了國門。而這裏所述,僅是以回歸傳統來對這些文藝品種加以正確界定,以利今後更好的對它們進行科學、準確的繼承與弘揚。

  何志溪

  2014年11月上旬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